A. 剛把電影版洛麗塔看完,有看過的朋友嗎可否分享下你的觀後感。。。
「世界上最黑暗的領域,只有當文學的光照進去的時候,才能漸漸地透出光亮,才變得可被認知。描寫黑暗的世界是一個寫作者的責任,也需要有莫大的勇氣。」如此,納博科夫是勇敢的,因為他為我們帶來了《洛麗塔》。
—題記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洛一麗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就像亨伯特見到洛麗塔的第一眼就決定住下來一樣,這樣短促有力而又深情款款的開篇,足以吸引我看下去。
隨著亨伯特輕輕念出那充滿魔力的三個字:洛一麗一塔,
口裡像咬破沾著露水的紅色櫻桃,有淡淡酸甜盪漾開來。
那時她正趴在草坪上看一本畫冊,翹起的腳丫顫動著;身上不時被轉過來的灑水噴頭澆到,
濕透的衣服在身上勾勒出業已長成的青春曲線,金色的陽光透過樹枝的縫隙,溫柔的落在她的身上,
蜂蜜樣的肩膀,綢子一樣柔嫩的脊背,栗色的頭發。
她忽然抬起頭來,對他回眸一笑,露出了矯正牙齒的牙箍。一派燦爛純真。
「Beautiful ! It』s beautiful !!!」不由要同他一起感嘆,感嘆純真,
更感嘆隱匿於純真背後「輕佻女童尖酸的優雅,極為病苦地充滿慾望。」
我是不贊同把單純把「洛麗塔」定義為「戀童」或者「亂倫」所謂性變態題材的。
亨伯特和洛麗塔並沒有血緣關系,如果不是為接近洛麗塔,他也成不了她的繼父身份。
而「戀童」從概念上是指成年人對於未成年人的畸愛。而對於未成年人,概念上是從生理年齡上劃分的。
這種劃分的科學依據很難明確。
舉例說我國刑法規定「14周歲以下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時期。」,可我們很難說14周歲的少年和15,16周歲的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有多大的差別。
有點扯遠了。
想說的是,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文明裡,是非對錯的定義有著天壤之別。
如果亨伯特和洛麗塔身居同時代不同的社會部群里,
比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子就被視為成人的少數民族的部群里,
這是否還會引起人們形同罪惡畸戀的對待呢?
又扯遠了。亦別誤解我支持什麼不畸之愛。我不是支持更不是倡導。
我要表明的只是,
人性是復雜的。人的情感亦是復雜的。
有些情感在道德規范下未必是道德的,但既然存在就說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就不是人們憑單純去抹殺就消除的。
就像薩德描寫的虐戀和勞倫斯關於婚外戀的創作一樣,曾一度被禁止掩藏,但他們所描述的這一切終究是客觀世界的客觀存在,惟有正視,思索,才能客觀的認知。
再回到「洛麗塔」。
我之所以不認為亨伯特有「戀童」癖,是因為他並不是對所有的未成年美麗少女都有覬覦之心。
若是如此,相信這部電影或者小說也絕不會感動這么多人,且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看完影片或者小說之後,感受到的是一種深刻真誠,又糾纏在愛情和罪惡感里不能自拔的痛苦之愛。是一個依託在成年人的外表下的少年之愛。
無疑,亨伯特從生理年齡和生活閱歷上都足以稱為一個中年男人。可他的愛情之心並沒有隨著年齡同步成長。自從少年時代的初戀,那個青春明媚的少女阿娜貝爾因病死去後,他的愛情就被阻隔在那個時候,阻擋了他以後歲月里任何其他浪漫韻事的發生。直到他遇到洛麗塔。那個一樣透著清純和明媚的少女,愛情的心才開始復甦。
甚至我們很難說,單從愛情的角度,少年之心的成年男人亨伯特和青春少女的洛麗塔,誰比誰更成熟。
有一種女孩是純潔天使和誘惑小魔鬼的化身。而那種骨子裡自帶的誘惑性感,甚至連那女孩自己都未必知道。比如洛麗塔。
「你必須是一個藝術家,一個狂人,一個無限憂郁的造物,你的慾望是冒著熱毒的氣泡,你詭譎的堅毅里有一股超肉慾的火焰永遠通紅,為了立刻辯認出,通過難以形容的特徵——輪廓象貓一樣的臉頰,柔軟的四肢,還有其它一些使溫柔的眼淚感到失望和羞愧的標志,我不能羅列下去——在所有孩子中辨認出那個銷魂奪魄的小鬼人精;她末被他們發現,自己對自己神奇的力量也一無所知。」
無疑,亨伯特是敏感的,藝術的,狂熱的,憂郁的,因為他辨認出,洛麗塔就是這樣的魅惑小精靈。天真揉和著誘惑。
事實上,我們從書里或者從電影里也無數次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她晾曬衣服後故意從他腿上踏過去;
穿著睡衣出現在他面前,說被打字機吵醒;
把膨化食品穿在手指上一個個吃掉,喝牛奶留下一嘴牛奶泡沫;
送早餐時候光腳踩在他的腳上;
她利用小孩的身份公然觸碰他敏感的部位;
她去住寄宿學校之前,飛跑回來吻別他。。。。。。
要命的是,她這些公然的挑逗都可以唐而皇之,張揚大膽。然後看著他的緊張局促而狡猾嘻笑。因為,她是未成年少女。
而常理上,若有人說一個未成年少女在旅店裡勾引了中年男人,有人相信么?而事實上,一如他所陳述的那樣,他們的第一次交歡,竟是她主動「教導」他的。而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個。
當然,這樣的交歡亦是他想像了多個夜晚的。他愛她。愛她的身體並靈魂。一個成年人外表之下的少年人對少女的愛。少年般純粹,熱切,痴迷。
甚至,他未必比她成熟。在愛情的一開始,他就是緊張的,不安的,受控的。
雖然她時時任性,肆意而為,對他喜怒無常,他仍覺得是生活在天堂里。因為,他—愛—她!
如果可以,他想永遠和她相伴過只屬於他們的生活。然而洛,卻相反,則是使出渾身解數吸引一切能為其生活軌跡作證的人。奎爾第,就是其中一個。
他們經歷了長久的旅行後在他任教的小鎮住下來。她要有她正常的生活,一個十四歲少女的生活:上學,交朋友,演戲。他緊張擔心,阻止她和別的男性交往,她知道他愛她,害怕失去她,所以她盡可操縱掌握他們之間的一切。性已不再是新鮮好奇的刺激,而成了她索取金錢和滿足要求的威脅。
她愛他么?他說,「對她來說,我不是她的情人,不是個有魅力的人,不是知己,甚至根本不是人,而只是兩隻眼睛或是一隻肌肉發達的腳。」她不愛他,或許從來都沒有愛過,而最初的挑逗和誘惑,都只是出於一種新鮮好奇而已。
她把每次交歡後所得的錢積攢下來,有一天逃離了他。
他一如所有痛失所愛的人,瘋狂的找尋她的蹤跡,可一無所獲。直到三年後,收到了她的來信。一封要錢的信。
當他再次見到他的洛麗塔時,她已是個大腹便便的孕婦,臉上長了斑點,舉止邋遢,生活窘迫。
――「我望著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愛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樣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樣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萬般柔情,便湧上心頭。。。。。。」
是這樣柔軟熱烈痴迷的情感。柔軟的要落下淚來。
如果你都相信這是「亂倫」「戀童」的話,那麼也請別懷疑這樣的柔情是愛情吧!拋開道德觀,如果我們只關注愛所包含的迷戀、依賴、付出和熱切,他們和我們所認識的愛有什麼不同嗎?沒有!
讓人心痛的是,她拒絕和他一起走,她甚至說出她從來就沒有愛過他。即使愛過人,她愛的也是曾經與之偷歡,因她拒絕拍攝裸照而把她趕走的奎爾第,那個同樣是中年的男人。
他是那樣的渴望著她,渴望著她的愛情和身體。但當他聽到這些,當他看到她接過錢時因為感激要吻他的時候,他痛的哭出來,推開了她伸過來的手。「不!你一碰我,我便死。」
他痛恨那個曾獲取了洛麗塔愛情的男人。痛恨那個獲得了洛的愛,卻傷害了洛的男人。他槍殺了奎爾第。
汽車在公路上歪歪扭扭的賓士著。身後是警笛的鳴叫聲。他的手上在滴著血,心裡亦是。
車子在高高的斜坡頂上停下來。遠處的村莊里傳來兒童的歡笑聲。他站在這高高的斜坡頂上,傾聽那微微的音樂般的震顫,傾聽那輕輕的嗡嗡聲中間或迸出的歡叫聲,然後他明白,那刺痛他的心肺的、令人絕望的東西並不是洛麗塔不在他的身邊,而是她的聲音再不在那和聲里了。
心瞬間痛沉下去。。。。。。
每個社會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道德標准。人需要它的保護,來維持社會的秩序,維持人類的尊嚴。而也因為這些人們自己制定的標准和秩序,使得某些客觀存在的人類情感必須隱秘在黑暗世界不見天日。只是那些隱秘在黑暗世界的情感是不是也是需要尊重的呢。
回顧《洛麗塔》從早期的禁版禁映到一躍成為為影響世界的100部文學名著之一,而作者納博科夫又憑此書被稱為「第一流的藝術家,一位具有偉大傳統的著作家……」這些歷史的變遷,是否說明了什麼呢?
愛是來自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表達。因其真切而可愛。如同中文繁體的「愛 」字和簡體的「愛」字,無論有「心」無「心」,那都是「愛」!只是,在現行道德體系的范疇內,有些「愛」成了與生俱來的原罪。
影片最早被翻譯成《一樹梨花壓海棠》,典出蘇軾對好友張先的調侃。張先年逾80,娶一18歲美貌少女為妾,蘇軾遂作詩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個翻譯先讓人聯想到周星星的無厘頭喜劇片,和影片的基調完全不搭,還是喜歡《洛麗塔》這個譯名:
「洛一麗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B. 推薦心理電影,體現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影片,最近 對性格分析有興趣
推薦你看《致命ID》和《禁閉島》,典型的人格分裂症電影。
C. 如何評價電影《可愛的骨頭》
節奏慢內容散,
海報
但也不能掩蓋本片給我帶來的小驚艷。從本片的一大噱頭那個即非天堂也非人間的in the between的畫面營造來看,還是我們熟悉的彼得傑克遜,《指環王》之後這樣的奇觀對於他來說可謂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本片中的景象雖達不到超乎想像,但也可以小驚艷一把了。從全片的色彩來看,給人以奇幻而溫情的感覺,全沒有悲劇事件的壓抑感,總還是讓人看到了明快的希望和家庭的溫馨[13] 。
另一個小驚艷來自演員們。本片雲集了一大票實力派明星,表現可謂不俗,最讓人感到驚喜的當然來自於女主角,年僅15歲的西爾莎·羅南。她把主人公蘇茜純真,悸動的心詮釋得很好,以及死後那種絕望中帶點希望的注視展現了出來,這個小女孩真的十分可愛,有成為明日巨星的潛質。片中那個遭人唾棄的兇手哈維的飾演者是史坦利·圖齊,這個實力派把那個有戀童癖的單身變態老男人刻畫得十分到位,讓人咬牙切齒,不過最後死得有點荒誕,也算是惡人有惡報吧
D. 有誰看過hard candy這部電影看懂了嗎告訴我什麼意思,真的沒看明白
看懂了。
傑夫泡上個14歲的少女海莉,並終於約她出來見面。那女孩不很漂亮,但淺淺的雀斑,大大的眼睛,實在可愛,而且具備同齡人沒有的成熟老練。其實從片子第3分鍾你就能猜到這個男人要遭殃,因為那個女孩的眼睛裡藏著詭異的東西。但你絕對想不到,他會比死還慘。
海莉給傑夫下了麻醉葯,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原來傑夫是個可恥的戀童癖,他與海莉的朋友,一位名叫多娜的女孩之死有關。所以海莉主動引誘傑夫上鉤——她要報仇。說具體點,她要閹割傑夫。
最後還是讓傑夫自殺了。
http://ent.163.com/06/0918/16/2RAKEIKO000300B6.html
E. 《聚焦》 好電影,唯一的問題,為什麼神父這么戀童
剛剛在思考神父圈戀童癖和大眾圈戀童癖有何不同,還是終究是相同的。
首先我們知道神父是不允許結婚的,甚至宣誓禁慾,如果和天主教扯上關系的話這個最大。對孩子下手出於性渴望。
其次,戀童癖還有一種原因是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真的感情愛和溫暖,神父和孩子打交道的頻繁也會產生這個原因。
其次,電影中提到,神父圈戀童癖當做一種精神疾病在研究,這是個比較大的問題啊,查論文。
說到底,除了上述原因外當然也有很多種,不只是神父還有我們大眾,我想神父圈這么多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圈子小,都是男人,潛在可能性比較大,倒也和天主教有關系~
樓主,這個課題比較大,很多種可能性很多種因素,倒也證明了人的性慾的自然天性不可違抗的力量,一種方式的拒絕性慾,也會衍生出多種輸出性慾的途徑。人啊,逃脫不了就生事端。
ps:戀童是一種心理疾病,猥褻兒童是違法行為。前者是會致使後者,後者確不一定是因為前者。
但是電影中猥褻兒童的神父數目龐大,且不斷上升,研究學者表明這是貴圈中衍生出的精神疾病。
F. 虐戀孌童陰謀論安赫爾電影
月來南通陰謀論,安好爾的電影還是非常精彩的。
G. 戀童電影哪些
《聚焦》《熔爐》《如果樹知道》《素媛》《可愛的骨頭》《神秘肌膚》《水果硬糖》《米夏爾》這些電影都可以推薦看一下的。
H. 一樹梨花壓海棠電影未刪減時間
一樹梨花壓海棠電影未刪減時間是120分鍾。
一樹梨花壓海棠又名《洛麗塔》是由阿德里安·萊恩執導,傑瑞米·艾恩斯。
洛麗塔有兩版,一版是65年的黑白電影,一般是97年的,我更推介喜歡思考的觀眾和原著黨看97版。
97版lo的選角無可挑剔,把書中亨伯特眼中的洛麗塔演活了。
但我想要說的,這絕對不是一部愛情文藝片,很多人都說亨伯特對洛麗塔愛的深沉,並不。
這部片完美的還原了原著的主旨(或者說是背景?):一個戀童的變態,在法庭為自己寫下的開脫。刪減版中有很多不必刪減的,而哪些地方正完美的顯示出了亨的變態:不讓lo上學,偷看裙底,泳裝特寫,摸腿,舔眼睛。
這些地方刪減的唯一原因是為了貼近原著,讓觀眾被亨誤導。
書中表達的全部都是亨眼中的洛,和qj犯眼中姑娘穿得少是為了勾引男人一個道理。洛麗塔幼年喪父,在青春期本就缺少正確的引導,甚至最後乾脆出賣自己的魅力來換錢。
I. 推薦幾個關於戀童的電影
洛麗塔
J. 電影《洛麗塔》對比原著小說,有何不同怎麼評價
就97年版本的《洛麗塔》而言,還是相當還原原著的。男女主角的選角都非常貼合原著中的形象。最大的不同大概在於,對於男主角亨伯特這個人物的形象處理吧。這部小說是以男主為視角的傳記式小說,所以更偏重男主個人的情感變化;而在電影之中,導演將男主的某些部分特徵隱喻了,讓洛麗塔感情更加飽滿完整,加入了不少兩人之間的互動。這種改編有洗白戀童癖之感,但是卻也從新的角度補完了整個故事脈絡。
但其實就《洛麗塔》這個故事而言,這段往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悲劇。最悲傷的不是這段感情,也不是男主,而是洛麗塔——當她年少之時懵懂之際,她好奇去探索成人世界時,遇到的卻是亨伯特這個「惡魔」,他是她這墮落一生的罪魁禍首,是她這悲劇一生的根本原因。而在小說之中,洛麗塔更類似於一個符號,一個能夠誘導人性原罪的符號;在電影之中,導演為洛麗塔補完她的某些情感發展,讓她更稱為「人」多一些。這對於電影改編而言,這樣的改編也讓這個故事成為了一個更加飽滿的故事,但就還原原著而言,這樣的改編也減縮了原著中所想表達的情緒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