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千刀萬剮電影
擴展閱讀
關與孩子的電影2016 2025-07-17 02:31:50
有關羅馬的戰爭電影 2025-07-17 02:29:22

日本千刀萬剮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7-16 19:25:54

㈠ 電影盲山影評3篇

電影盲山影評1

初看《盲山》,也許我們會因為人性的卑劣而憤慨,也許我們會關注那些閉塞的山區,也許我們會指責創作者故意扭曲中國人。贊揚與指責都源於現實的殘酷,但是,真正應該引起我們思考的絕非拐賣人口以及買主的暴力。電影《盲山》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個高度濃縮的現實社會。無論主人公白雪梅最終是否被解救,真正的《盲山》註定只是一部地下電影。

《盲山》反映的現實縮影十分鮮明。同一空間里的三類人構成了完整的社會。整個故事就是描寫層層剝削、層層被奴役的現實。

出身平常百姓的村幹部依靠著聰明才智,一面縱容村民知法犯法,一面剝削壓迫村民。對待上級,施展閃轉騰挪的伎倆,對待警察,又“擁兵自重”。電影里的村幹部就是中國基層政府官員的象徵。

貧窮的村民既是受剝削、受奴役的普通百姓,又是可惡殘暴的剝削者。他們畏懼村幹部手中的權力,盡管團結一心、又有大刀長矛,卻甘願繳納賦稅,不敢反抗。他們的權力范圍就是在弱小的婦女、兒童身上施展暴力。原本一窮二白,卻把金錢萬能論演繹得淋漓盡致。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婦女,要充當生養的工具、幹活的機器,還要隨時接受恐嚇與威脅。沒有思想,終日勞作是這些婦女的命運,否則,迎接她們的不是軀體的死亡,或許,就是法律的枷鎖。故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以暴制暴是社會底層人民唯一的反抗方式;社會底層人民終究難逃被剝削的厄運。

據說,在國內公映的版本里,所有遭遇不幸的婦女都得到解救,法律的尊嚴、政府的威信得到了維護。這樣畫蛇添足的安排不過是導演李楊為了通過審查的屈從之舉。現實電影的命運反映出文化藝術必須依附於政治的無奈。想來,《盲山》和它的創作者們就是那些被拐賣的婦女。忽然想起80年代的老電影《茶館》,被奉為經典,倍受好評,想必當年好多單位都集體觀看了。同樣批判現實,命運截然相反。我想,絕不僅僅因為《茶館》沾了老舍的光那麼簡單吧。

電影盲山影評2

李楊的新片《盲山》屬於讓人看了之後無言以對的電影。無言以對有時候是因為對導演手段的拜服,有時候是對影片所反映的現實無可奈何。《盲山》屬於後者。

這部影片的真正力量,不在於激起人們對“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西北某山區”拐賣婦女丑惡行為的痛恨,而在於將一個嚴密地將被拐賣婦女牢牢掌握的現實環境抽絲剝繭般展露。李楊說,中國人造字就是有文化,盲,就是沒有眼睛。白雪梅身邊的人,對於她的遭遇通通閉上了眼。沒有閉上眼的,盯在她的下半身,琢磨著從那裡得到一點好處。從人販子將白雪梅送入德貴家的第一天,白雪梅每天的遭遇都是其他被拐賣婦女曾經經歷過的。應對白雪梅的反抗,對於這個小村子裡的人來說,是一種日常的行為,非常自然,也非常默契,因而,也非常殘酷。婆婆演紅臉,公公演黑臉,順便在德貴強奸的時候幫忙按住腿;村民的老婆也是買來的,所以他們是德貴天然的同盟軍,在白雪梅逃跑的時候每次,這些人跟德貴永遠都是同時出現;郵遞員拿求救信去換了特產和好處,村主任打著官腔縱容村民的所作所為。鎮上的客車司機面對找老婆的村民只能開門,不能怪他,從影片情境設置中,我們知道鎮上的司法機關對於這件事也同樣是大開方便之門的。

漢娜·阿倫特曾經說納粹分子艾希曼犯下的是“平庸的惡”,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只是執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忠誠地履行職責。他並不陰險狡詐也不蠻橫,除了對自己的晉升非常熱心之外沒有任何其他作惡的動機,而這種熱心本身來說也談不上是犯罪。阿倫特認為,這才是艾希曼的罪行中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因為他沒有思想,沒有判斷力。他以純真的熱情,做著世界上最為丑惡之事。脫離現實,沒有思考能力,可以發揮出人類潛伏與自身的所有丑惡本能。“平庸的惡”因其平庸,顯出比 “極端的惡”更為猙獰的面目。如果說村民沒有思考能力,這顯然不符合事實,因為他們都清楚買賣婦女是一件要坐牢的事情。只是解決生理問題以及傳宗接代的美好願望壓制了他們的思考;他們也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因為現實就是村裡的男人很容易就打光棍。他們的惡還是平庸的惡嗎?

至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這種惡找不出兇手,因為每個人都是兇手。但是我無力指責他們。如果我是一個生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西北某地區一個小村莊裡面的光棍,一家所有的積蓄是七千塊錢,終於買了個媳婦,我對她會不會比德貴更溫情?我媽會不會幫我按住她的腿,並且在警車到來的時候耍橫般躺在車輪之下?這時候,如果德貴是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人性觀念並且敬重李楊導演電影的德貴,坐在筆記本電腦前,會不會寫下如上狀似沉重的話語,並發出一聲高貴的感嘆?面對白雪梅的苦難,電影中的人沒有眼睛。我們看完電影,這些人全都站在白雪梅的身後,雖然沒有眼睛卻不影響對我們的直視。誰能理直氣壯地與他們對視?

在前作《盲井》中,我對於結尾的那一段吊詭其實頗有微詞。一個想謀害他人性命換錢的人,結果以自己的性命幫“獵物”掙了三萬塊。吊詭經常給現實抹上荒謬的神色,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連這樣的荒謬都顯得過於亮色。在山西的小煤窯里,不容易出現這樣殺人者與被殺者角色倒置的場面。在西北某地區里,我還是願意相信被拐賣婦女能夠被成功解救,不管數據與片尾的字幕是否相符。李楊在接受訪談的時候說,他天生喜歡戲劇沖突,這是他將女主角設定為一個漂亮的女大學生的原因。據說原版結尾是公安到村子裡進行解救時,德貴與公安以及白雪梅的父親發生拉扯,白雪梅情急之中手起菜刀落,將德貴的頭顱砍下。據說在國外放映時,每次到結尾都有掌聲,觀眾的情緒得到了極大的宣洩。在和諧版結尾中,白雪梅沒有殺了德貴。奇怪的是,這個和諧版結尾顯得並不怎麼和諧,法制與威權的代表,我公安戰士的形象不能說負面,卻尷尬而窘迫。德貴死與不死,白雪梅走脫與沒有走脫,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一股強光,從沒有眼睛的眼眶射出,堵住我們所有廉價的話語。

好了,別對著自己白花花干凈的衛生間鏡子一遍遍問:“Are you talking to me”了,把自己當成一面鏡子,無數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西北某地區的光棍,對著你喊“我們要老婆,我們要老婆!”他們沒有眼睛。

你試試看。

電影盲山影評3

很多年前就聽過《盲山》這部電影,在國外拿了大獎,導演也獲得了一致的好評。但是由於對此類題材電影不是很感冒,加上自己身邊也發生過同類型的事情,所以主觀的認為這部電影也講不出什麼新東西,也一直沒有把這部電影找出來看看。上學期在學校上影視名作欣賞的時候看到了這部電影,心中的震撼還是相當大的,冷靜下來想想,似乎有一些異樣的感覺。

看過《盲山》的人,大部分都會義憤填膺的批判和指責那些買賣人口的人。我想說的是,對於電影中利用假老鄉關系將女主角賣到山裡去的老闆,我們可以對他千刀萬剮,不用可憐半分。但是,對於從老闆手裡花巨資(7000塊錢對於一個山村的農民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把女主角買下來的山中農夫,我們是不是可以多一些理解呢。我絕對不是鼓勵買賣人口,只是希望能夠站在農夫的立場上為他們說一兩句話。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句話一直都是用來形容比我們更強的人,很少有人會聯想到那些比我們還要弱的人。想起了一個故事:新中國建立後,一位老將軍回到了他曾經奮戰過多年的山區,尋找他當年的房東大娘。當他花費很大的精力終於找到了房東大娘,拉著她的手說明來意時。已經雙目失明的大娘說了一句:“是不是又要打仗了,想起我們山裡人了?”聽了大娘的話,老將軍的眼睛頓時湧出了淚水。看到這個故事,我也是被震撼了一下。確實,當年我們依靠他們山裡人打下了江山,但是我們在建立自己的國家後又迅速的將他們給忘了。建國六十年,全國許許多多的地方都蓬勃發展著,而山裡,特別是偏遠山區,卻還是生活在解放前的那樣一種狀況。千萬不要說他們不思進取,懶於奮進。他們當年願意為了那虛無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跟著一群與自己完全不同世界的知識分子幹革命,拋頭顱,灑熱血,難道會不願意為了更實際的,更讓自己受到真正實惠的經濟和生活狀況而奮斗?是我們給他們的幫助和關心太少了。我們把國家建設的重點都放到了大中小城市上去了,我們連農村都顧不上,更何必是那些看又看不到,去又去不了的山區呢!我們的行為雖然還用不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來形容,但是說忘恩負義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再回到電影上來吧!電影中的,山區農夫和他的家人花了7000塊錢從那個殺千刀的老闆手裡買來了被拐騙的白雪梅作老婆,這是他的罪惡,但似乎這個罪惡又是他不得不背負的。村裡的女娃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越來越少了,而為了傳宗接代延續香火,他不得不這樣做。有人會說,他為什麼不請托媒妁之人為他說一門親事呢,非要用買的。我們可以想想,在那樣的一個家庭及周邊生存環境下,會不會有女性選擇來呢?我們似乎真的不能指責男主角,他本性善良,勤勞願干,只是他沒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他沒法選擇他所要生存的環境。在那樣一個想出去都要坐大半天的汽車的山裡,整個村莊只有一個似乎連高中都沒有畢業的老師,我們還能對他有什麼更高的道德和品行要求呢。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將白雪梅買回來以後,男主角並沒有馬上對其施暴,面對白雪梅的自然反應——辱罵和反抗也沒有暴怒而起。而是給她時間,讓她自己明白自己的處境。至於後來對白雪梅的施暴,是在村裡其他男性的慫恿和諷刺下才進行的,而且這也是必然的,這是他買回白雪梅的最基本的目的。我們還可以看到,當男主角企圖強暴白雪梅,遭到白雪梅劇烈反抗未果後,他沒有先暴打白雪梅一頓,再對其進行侵犯的“文明人”的舉動,而是自己雖不甘卻也不忍地退了出來。而後才在父母的指責和“幫助”下再次對白雪梅進行侵犯。在對白雪梅進行侵犯之前,我們蘇滬還能感覺到男主角對她的淡淡的愛,雖然這種愛是被愛者白雪梅極端厭惡和惡心的。而男主角在後來的生活中對白雪梅的打罵,這是男性“賞花——摘花——毀花”心理的必經過程,只是憑借對自己妻子的強大的愛,絕大部分男性會主動放棄最後毀花的過程。而在電影中,男主角對白雪梅只有淡淡的愛,這種淡淡的愛是難以抵擋大男子主義的,特別是在那封閉的山區里,從小就受到男權主義深度影響的男主角的心裡。

我們應該為白雪梅最後逃出山村感到慶幸,我們也應該為男主角花了7000塊錢買回來了一個孩子而慶幸。我們可以哀男女主角的不幸,但是我們似乎不應該怒他們的不爭。我們不能在自己所生存的環境和條件下批評和指責在一個我們從未體驗過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的錯誤,就像我們不能隨意否定歷史人物的舉動一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同樣,不處其境,不批其人。

最後,向那些還沒看過《盲山》的人推薦一下,這個電影真的不錯,一定要看看。裡面都是陝西話,故事發生的那個村莊里我讀書的地方不遠呢!哈哈!

㈡ 《無人知曉》:電影不可怕,可怕的是由真實事件改編

1988年日本西巢鴨棄嬰事件震驚全國。

2003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

此片入圍2004年戛納電影競選單元,片中長子扮演者憑藉此片擊敗梁朝偉,成為戛納電影史上年齡最小的影帝。(摘自網路)

這部影片即《無人知曉》。

影片講述的是四個被拋棄的孩子自力更生的故事。

看過電影的人都表示太壓抑了,很久都不能緩過來。

壓抑的不僅僅是電影畫面----拍的不像是電影,而像是一部紀錄片,畫麵灰暗粗糙,沒有精良的製作,沒有花哨的藝術渲染,沒有撕心裂肺豎猛脊的情感宣洩,用鏡頭直白地記錄著一幕幕真實發生著的事情,壓抑的還有故知胡事的殘酷、人性的自私卑劣、生活的無奈、孩子們可憐悲慘的遭遇......

01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這件事太可怕了

戀愛腦的女人一次次受騙,相信男人的鬼話,相信他們會娶自己,結果一次次的慘遭拋棄,日本當時的法律是不允許墮胎,所以她接二連三的和不同的男人生下了四個孩子:長子阿明,長女京子,次子小茂,幺女小雪。

當阿明沒有錢而去找他們的父親時,那幾個男人冷漠的像是對待一個陌生人,喋喋不休的述說自己的不易,拒絕資助自己的親生骨肉。

不負責任、沒有擔當的男人們,不懂得做安全措施、輕易相信諾言的戀愛腦女人,造成了孩子們的悲劇。

即使是一次次上男人的當,這位媽媽依然像沒長大的孩子,還是一頭扎進愛情里,對男人心存幻想,最終只留下很少的錢,離家和新歡同居,拋棄孩子們,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阿明終於忍不住,第一次對母親說了狠話:

你真自私!

一心沉浸在新戀情里的媽媽還是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理直氣壯的辯解:

父親們固然是悲劇的始作俑者,他們自私齷齪可恨可惡,應該千刀萬剮,但是你自己,就沒有錯嗎?

說完這些話,她帶著行李,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去過。

任由四個年幼的孩子自食其力、自生自滅。

阿明目送母親離去,以為母親和以前一樣,只是短暫的出差,她會在聖誕節的時候回來。

成為父母這件事不需要考試,所以,大人的過錯,無辜的孩子們來買單。不管以後他們的命運如何,這樣破碎、東躲西藏,挨餓受苦,缺愛沒有安全感的童年,註定要用他們的一生來治癒。

大人不負責任,卻叫十二歲的孩子要負起責任。

大余滲人不懂事,卻教幾歲的孩子要懂事:

盧梭說過:

幸福家庭是培育孩子成人的溫床,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毒害的最好良劑。

不幸的家庭,糟糕的父母,本該是溫床是避風港的家,給他們帶來的是一生都沒法治癒的傷害。

最大的阿明不過才十二歲,父親拋棄,母親離開,他帶著三個更年幼的弟弟妹妹,連吃飽飯都成問題,又如何抵禦風雨,平安長大?

絕望無助孤獨的少年阿明又如何抵抗風氣的毒害呢?以至後來被不良少年帶壞......

02 本該是忙於學業和課外活動的童年,他們卻在為活著用盡全力

四個孩子只有長子阿明有戶口,其他四個孩子皆是黑戶,所以除了阿明,其餘的孩子只能長年藏在家中,不得示人,他們就像老鼠一樣,躲在暗無天日的地下道里,無人知曉他們的存在。

他們憧憬著外面的世界,嚮往自由,渴望讀書,卻只能妥協於母親的「規矩」。

母親離開以後,阿明擔負起重擔,精打細算地計劃著開支,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

漸漸的,母親留下的錢所剩無幾,聖誕節過去了,一年過去了,母親依舊沒有出現,也再也沒有寄過錢回去。

出租房斷水斷電,幾個孩子艱難度日。

母親也許再也不會回來了,賭氣一般,阿明把母親的「規矩」拋諸腦後,帶著弟弟妹妹們走出家門,讓他們在嚮往許久的外面世界裡自由嬉戲。

孩子們暢快地笑,隨心所欲地購物,肆意奔跑玩耍。

這一切在同齡人眼裡,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可是對於他們來說,是巨大的奢望。

如果他們出生在父慈母愛的普通家庭,他們會和大多數孩子一樣,上學識字、交朋友、參加課外活動,被父母培養興趣愛好。

喜歡棒球的阿明可以擁有夢想的棒球手套,穿著帥氣的棒球制服,參加棒球比賽;喜歡鋼琴的京子可以學鋼琴學音樂,用她那漂亮修長的手指在鋼琴上彈出最美的曲子;喜歡種植的小茂,可以安心培育草木花草,在爸爸媽媽的指導下學習更多的植物知識;喜歡畫畫的小雪會被爸媽送去學美術,長大後說不定能成為畫家或者設計師......

可是現實是殘忍的,他們的夢想註定夭折,阿明買不起喜歡的棒球手套,進不了棒球隊,京子只能每天抱著玩具鋼琴一遍遍彈奏簡單的小調,小茂只能去外面挖些野草野花,把它們種在空間狹小的陽台上,小雪連最後一盒蠟筆也用光了......

四個本該忙於學業和追求夢想的孩子,卻連吃飽飯都是奢侈的願望,活著已經拼盡全力。

03 生活很絕望,依然有些許溫情

整部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幾個小主人公也沒有大的情緒起伏,他們沒有哭過喊過,永遠是淡淡的憂郁的模樣,麻木的神情,好像一個沒有感情的生存機器,總是一言不發地承擔著生活的重擔,沉默而淡然地操持這個沒有大人的家,承受著生活帶給他們的苦難,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一樣。

甚至在最小的小雪妹妹意外死亡後,幾個孩子也是一副冷漠麻木的神情。

他們當然哀傷,阿明撫摸妹妹屍體時不禁顫抖的手,向紗希借錢為死去的妹妹買最愛的巧克力,穿越大半個城市,把她埋葬在可以看見飛機的地方----小雪生前最愛看飛機。

但是他們知道哭沒有用,傷心也無濟於事,生活早就奪去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打碎了他們所有的期待和希望,沒有人會幫他們,無人知曉他們的存在。

電影的氛圍壓抑得令人窒息:為人父母的殘忍自私,人性的悲涼,孩子們如螻蟻一般在底層苦苦掙扎求生......讓觀影之人無不為之感到徹骨的絕望。

這樣絕望無助的他們還是遇到了些許人間溫情。

幫助阿明澄清真相的店員,偷偷把便利店過期食物送給阿明的便利店打工人,讓阿明頂替隊員上場比賽的棒球教練......

還有在學校遭受排擠,臉上永遠帶著哀傷的女孩紗希。

這個叫紗希的女孩成了四個孤獨孩子的好朋友,她漸漸地也成了這個無人知曉的家庭中的一員,是這個家裡的第五個孩子。

他們惺惺相惜,在這個炎涼的社會里彼此取暖,相互扶持。

在小雪死後,是紗希抓住阿明顫抖的手,和無助的阿明一起穿越大半個城市運送裝著小雪屍體的行李箱。

他們徒手挖出墓坑,掩埋屍體,在黑暗中對著小雪小小的墳墓,相顧無言。

隨著一首哀傷的歌曲響起,阿明和紗希面無表情地坐在地鐵上,踏上回家的路。

「午夜的天空,

只有星星在眨眼,

我心中的一片湖水。

我只能飛翔,

天使能回眸嗎?

讓我的心能撥開雲霧,

冬日的風,吹過湖面,

讓我陷入寂寞,

淚光冰冷如霜。

我長大了。

一股難過的感覺

讓人無法靠近。」

                -------歌詞

活著很難,可是世界上自有點點溫情在,那些好心人也許不能徹底幫他們解決問題,改變人生,可是他們的那點善意足以溫暖黑暗中艱難生存的孩子們,在他們今後的人生里,或許會想起曾經的那些光,這點光足以支撐他們,活下去。

04 現實更殘酷

阿明被教練喊到棒球比賽場上參加比賽,他戴上了夢寐以求的棒球手套,完成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比賽,他迫不及待的跑回去要和弟弟妹妹們分享喜悅,可是回到家,最小的妹妹小雪意外死亡。

孩子們終於等到媽媽寄來的錢,可是小雪再也醒不來了。

生活永遠喜憂參半,喜之後還有更大的不幸在等著他們,好像怎麼也長不大,好像好的生活永遠也不會來似的。

電影沒有結局,媽媽最終沒有出現,以幾個孩子的背影結束。

電影已經很可怕了,更可怕的是,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真實的事件中,這個媽媽和不同的男人生了六個孩子,第一個送人,第三個死亡,剩下四個為一男三女。死去孩子的屍體就藏匿在家裡。

媽媽離開後,最小的妹妹被阿明的朋友虐待毆打,阿明試圖阻止,但是最後還是眼睜睜的看著妹妹被打死,甚至還參與了毆打妹妹。

妹妹死後,阿明和混混朋友把妹妹的屍體掩埋在公園的樹林里。

因為交不起房租,房東報警,警察找到家裡的時候,兩個女孩瘦的皮包骨頭,餓的奄奄一息,滿屋子的垃圾,散發著惡臭。

最後,媽媽因為遺棄罪被逮捕,被判處刑期三年,但是因為在法庭上保證會撫養孩子,所以判了緩刑。阿明則被送到兒童福利機構。

如今三十年過去了,網上的公開資料只能查到,這個母親領回了倖存的兩個女兒與自己一起生活。而長子阿明,在兒童福利機構觀察結束後,下落不明。

影片給了阿明從頭到尾正面形象,美化了部分現實。

雖然阿明間接害死了妹妹,但是他只不過是個孩子,沒有大人管教,還要撫養弟弟妹妹,他一時走了歪路,交了壞朋友,他的錯,是生而不養的大人造成的,是這個冷漠的社會造成的。

無人知曉,真的無人知曉嗎?

不!是知曉的人視而不見,冷眼旁觀。

無人知曉,是無人願意知曉。

㈢ 有哪一部電影讓你從頭哭到尾

1

《沉靜如海》是2004年皮埃爾·布特龍導演的一部法國戰爭愛情片。

法國電影給人的印象就是浪漫,恬靜。最獨特的地方在於那些溫馨動人而又精緻的細節,讓你的心也隨著情節發展而變得柔軟。

這部《沉靜如海》則是用最平靜的手法詮釋著一段最洶涌的愛情。

整部影片沒講一句「我愛你」,但處處都在無聲訴說著「我愛你」。

兩個人明明相愛,卻隱忍而剋制。一個是敵國儒雅軍官,一個是愛國倔強少女;一個深情且專注,一個矜持且純真。

戰爭讓一切情愫,都變得可念不可說。他對她的愛是深沉的,她對他的愛是寂靜的。

亂世弄人,給這份愛情平添一絲無奈和心酸:立場不對,再多深情和愛戀都只能化成殤。

2

《沉靜如海》講的是二戰期間,一個法國少女和德國上尉的故事。

眾所周知,二戰中的法國和德國是敵對關系,故事發生的時候,德國作為勝利者進駐法國,而法國人民對德國軍兵則是敢怒不敢言,沉默的接受敵國的統治。

德軍上尉維爾納出身德國貴族,父親是作曲家,在一戰中去世。維爾納並非好戰分子,但因為家族原因,他被迫參戰。

法國少女妮安娜的父母也是在一戰中去世,她和年事已高的爺爺在這個海邊小鎮相依為命。

她喜歡讀書,喜歡彈鋼琴。每天除了去海邊打魚以外,也會給附近的小孩子做鋼琴家教,賺取微薄的薪水補貼家用。

一天,一個德國的納粹軍官破門而入,打破了爺孫兩人平靜的生活。

他居高臨下又無禮的通知爺孫兩人,德軍要徵用他們家的一個房間,過兩天會有一個上尉過來入住。

爺孫兩人無力抵抗,只能用沉默表達他們的不滿。

那晚,妮安娜正在給爺爺彈巴赫的鋼琴曲,上尉維爾納靜悄悄的來了,他站在門口安靜的看著那個彈鋼琴的法國少女,眼睛裡充滿了溫柔和欣賞。恰如一句中國古話: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3

借住在妮安娜家的的維爾納英俊又有風度,雖然爺孫兩人從來都不和他說話,但他依然對爺孫兩人彬彬有禮,每天晚上都祝福妮安娜和爺爺有個愉快的夜晚。

看的出來,維爾納有著其他德國軍官所沒有的談吐和氣質,他從小就受到來自家庭的良好教養,待人接物非常紳士。雖然戰爭很殘酷,但他的本質是善良正直的。

在這個房子里,每天都只有維爾納主動的和爺孫兩人說話。他的話越說越多,從心情說到天氣,從生活說到藝術,從藝術說到音樂,從音樂說到他的家庭。他斷斷續續的告訴爺孫兩人關於他的一切。

然而,爺孫兩人依然沉默不語,這種沉默讓維爾納所說的一切就像自言自語一般,但他沒有任何的憤怒,也沒有一丁點兒不耐煩。

在爺孫兩人沉默的外表下,妮安娜對維爾納的眼神卻慢慢從敵視到平靜、再從平靜到熾熱。沒錯,她對維爾納也暗生情愫了。

但是,家國、尊嚴、立場,都在他們之間劃出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再愛亦是無言。

4

聖誕夜,他們背對背,他為她彈奏了一曲巴赫的鋼琴曲,作為聖誕禮物。曲罷,他走向她,那雙手搭在她座椅的椅背上,卻終究沒有輕撫她的肩膀,他對她說: 「聖誕快樂!」

她發現法國地下黨密謀炸死維爾納和他的同伴們時,她緊張的要死,從來不肯在他面前彈鋼琴的妮安娜,在維爾納即將出門的一瞬間,沖到鋼琴旁邊。

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二首c小調驟然響起,急促又高亢。琴聲讓維爾納即將離去的身影停下來,他隨著琴聲慢慢的走回來,回到妮安娜身邊。眼神裡面滿滿的驚喜和愛慕。

但沉默彈琴的妮安娜卻在極度的緊張和不安里,她希望能拖住維爾納晚一點再出去。當門外爆炸聲突兀的響起,維爾納便瞭然了一切:她在救他!

三個月來,他們之間絲毫沒有言語的交流和肢體的接觸,只有軍官禮貌恰當的獨白,少女沉默的傾聽,他放於少女白皙脖頸影子上克制的雙手,沉默又滿懷深情的側臉,少女熾熱又躲閃的眼神······

直到最後,軍官要動身前往俄國戰場,他來和妮安娜道別。

俄國高寒之地,零下40多度的戰區,生死未仆的將來······

維爾納就站在妮安娜的面前,眼看著心愛的人要彼此分離,他們卻始終無法言愛。

他深深的看了妮安娜幾秒,轉身離開。此刻,妮安娜淚流滿面追出來,將一直壓抑著的愛完全釋放。

她看著他一直掉眼淚,他也不言不語,只是微微低頭,溫柔的看著眼前心愛的姑娘。良久,她第一次開口和他說話: 「再見」 !這一句「再見」便是永別。

他對她一見鍾情,她對他卻只能一別終生。

5

片名取為《沉靜如海》,但我們都知道,平靜的大海下面,是暗流涌動,正如維爾納和妮安娜的在沉默寂靜的外表下,那波濤洶涌的愛。

真正經歷過刻骨銘心之愛戀的人就會明白,越是深沉的愛越是無言的,只能用沉默和行動去表達,因為它超越了靈魂所能承受的重量。

軍官曾對爺孫兩人說過一句話:「我很高興,能見到一位有尊嚴的老人,還有一位默默無語的小姐。」

他說他喜歡大海,因為大海是包容的,能夠傾聽。其實,他心中的大海就是少女妮安娜。

戰爭讓他們相遇,卻也讓他們無法相愛。

這世間最美最絕望的愛,便是這種隱忍又閃爍的目光對視,這種因矜持而刻意迴避又不忍回眸的深情回望,這種平靜面容下掩蓋的激烈心跳,這種縝密敏感心思波動里的種種幻想。

詩人聶魯達說「我喜歡你是寂靜的!」維爾納和妮安娜之間的愛,便是如此寂靜而沉默,無言卻勝過千言萬語。

戰爭殘酷,讓愛情變得凄美而悲傷。他們那麼相愛,卻愛的那麼絕望。

都道亂世莫言兒女情,誰知亂世兒女情更長!


《天堂回信》,沒錯就是它。1994年上映,這部片子從小到大一共看了四次,每次都淚流滿面,哭的像傻子一樣。

爺爺送晨晨去幼兒園,頑皮的晨晨要自己蹬三輪車。爺爺坐在後面,路人投來驚喜的目光。有一次,已退休的爺爺又穿上郵政制服,和晨晨一起送了一封「死信」,他們把一封收信人已故去的信用風箏放上天空,爺爺告訴他:「他在天堂會收到的。」

晨晨的爸爸媽媽在外國工作。所以爺爺晨晨從小一起生活,感情深厚。兩人像朋友一樣,過得無憂無慮。不久後,媽媽從外國回來,看到晨晨調皮的很。要用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培養他。讓他學畫畫,學英語,彈琴,上輔導班。並且不允許他養小動物,還不小心把晨晨養的動物還摔死了。晨晨非常傷心,爺爺不忍心,但是又怕管的太多不合適。矛盾痛苦下決定搬到自己原來的小屋去住。晨晨得知後,自己一個人跑到爺爺住的地方。拍門呼喊爺爺,說:我恨媽媽,我恨鋼琴,我沒了風箏,沒了老朋友,又沒了爺爺。爺爺卻忍著不能出門。在小屋裡一個人背靠著門,強忍淚水。看到這得時候電影達到高潮,第一個讓人痛哭的淚點。之後,媽媽不再像以前那樣管他那麼嚴了。爺爺生日那天,晨晨和朋友琳琳一起給爺爺送禮物。爺爺和他們兩個一起放了半天的風箏,晚上回去後,爺爺躺在躺椅上休息。媽媽帶來了生日蛋糕,和孩子們一起在小屋子裡點滿了蠟燭。一切准備妥當後,媽媽小心翼翼叫爺爺起來,卻發現他已經永遠的睡去了。後來,晨晨和琳琳把生日卡放在風箏上,送上天空,他們虔誠地仰著頭,等待著爺爺天堂的回信。

兩個人溫馨的畫面。

媽媽回來後三個人一起吃飯。


三個人一起放風箏。
兩人隔門哭泣,這段最感人。
生日那天,爺爺安詳去世。

這部影片劇情簡單,但是因為小戲骨石晨和老戲骨李丁的參演,讓它增色不少。我個人覺得無論自己用什麼樣的文字也描述不出來那動人的情景。有些事情 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個人在不到十歲時候看過兩次 ,和我哥一起看完的。我倆哭的一塌糊塗,我哥還專門去外邊掩飾情緒,哈哈。第二次看又是哭的不行,長大後一直覺得是我太小了,經歷的事情太少,所以才會哭成那樣。後來高三高四壓力大的受不了,就分別又看了兩次,又是淚流滿面,你能想像一個十九歲小伙大半夜在宿舍的下鋪哭的跟個傻叉一樣嗎?從哪之後,我認為,天堂回信絕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提名《素媛》

這部影片的主人公素媛是一個普通的可愛小女孩,在一個下暴雨的清晨,她在上學路上被人強暴,嚴重到大腸與小腸部分壞死,以至於醫生不得不給她做了個人工肛門,從此,她的腰間多了一個便袋,這個便袋將一直伴隨她,直到死。

這部影片我只看過一遍,看的過程中多次快進,後來通過短視頻和各種影評勉強又重溫了一下。

我受不了素媛那樣小小的身體流著血躺在冰冷臟亂的地上。好疼啊,該有多疼啊?

我受不了看到素媛乾乾凈凈的眼睛看著套在人偶里的爸爸,爸爸流下眼淚的時候,我也流下了。

我受不了法庭對那個畜牲的輕判,這樣一個殘忍的變態,任何刑法都不為過,凌遲處死都不為過。

第一次看這影片時,我還沒有孩子,我單純的替素媛難過,也恨極了那個畜牲。現在,我也有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兒,再想起(已經不敢再看)素媛,那微笑的臉,那明亮的眼神,那眼淚,那倔強,和那腰間散發惡臭的糞袋。我感受到的已經不單是素媛的悲傷,還有她爸爸媽媽對餘生的絕望。我想,如果我是素媛的母親,我一定會親手殺了那個畜牲,做鬼也不會放過他。

只是素媛,這個人間美好的小天使已經沒有以後了。無論將來如何被人們善意的對待,無論將來這禽獸如何被千刀萬剮,都不能將素媛撕裂的傷口癒合。

可以容忍很多,

但如何能容忍對一個孩子犯下這樣的罪行?

而人的心,到底要毒到什麼地步?

才能對一個孩子犯下這樣的罪行?!

但願我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都能生活在陽光之下。但願我們的 社會 和法律能保護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月光里甜美的安睡。

《天國的階梯》這部劇的前期劇情跟我的經歷很相似,韓靜書在很小的時候失去了媽媽,爸爸後來又娶了一個明星做她的繼母,還多了一個哥哥和妹妹,而這個妹妹卻搶她青梅竹馬的男朋友,還開車撞了她,導致她失憶被繼母帶來的哥哥藏了起來,被掉包後讓她的男朋友誤以為她真的死了,幾年後她男朋友留學歸來在准備迎娶她的妹妹的時候,她又出現在了他的面前,經歷種種磨難後,他們終於走到了一起,剛結婚她突然失明了,被告知她得了眼癌晚期,最後的最後她死在了最愛的人的懷里,結局很悲傷,我每次都是流著淚看完的,過後久久不能自已!

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編自1933年發生在日本的真實故事。

講的是1923年日本秋田縣的一名大學教授收養了一條秋田犬取名八公。

每天早上八公都會目送教授去上班,徬晚總會准時在車站等候教授的下班回家,跟主人一起回家。

一年四季皆是天天如此,突然有一天那個收養它的大學教授突然因病去世。

八公依然每天還是跑去車站等著主人的歸來。

它或許不知道它的主人永遠再也等不回來了,一等九年過去了,直到八公老了再也走不動了,死在了車站前面,直到死了,依舊還在等待著那個未歸的主人。

這部電影使我感動頗深,世界上竟有如此忠誠的狗,狗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流著淚看完了這部電影。

首先我個人的淚點不是很低也不是很高,但是有一部電影確實讓我哭成了一個淚人!

《搭錯車》本片講述了一個退伍老兵收養了一個養女阿美:這個老兵在一次戰斗中受了傷,成了啞巴。成天靠著撿破酒瓶,維持生計。這一天他像往常一樣撿著酒瓶突然看見不遠處有一個被小被子包裹著好像是一個棄嬰還在動著。等他走近一看,真的是一個棄嬰。這下這個老人像是撿到了一塊寶一樣,這也讓這個本不富裕的老人,以後的生活更加的艱辛了。這個退伍老兵就在這里這樣一天天的拉扯著她,雖然很累,但是生活添了一些樂趣。小阿美一天天都長大了,她從小就很喜歡聽音樂,再加上也有些音樂天賦。就這樣,小美她長大了。

她認識了那時的青年作家時君邁,兩人日久生情,很快,阿美就被一個大老闆給看中了。她把阿美給打扮了一下,並且利用她賺錢。就這樣,她回家的時間也少了,離自己相愛的時君邁也漸漸的越遠了。年邁的退伍老兵,日思夜想都想要見到「女兒」!

最後阿美憑借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個當紅的歌星。但是由於工作太忙,來不及再見那個年邁的老「父親」了!這個老父親因為思念最終病倒了,這時滿嫂找到了阿美,當她們趕到老父親身邊的時候。老父親已經緊緊的閉上了雙眼,他的眼睛兩邊還有許多的淚痕。

然後阿美在台上奮力的演唱,來表達此時此刻自己的心情。他歌唱的就是時君邁所作的曲子!

《酒干倘賣無》

小時候看了這部片子之後感覺非常的壓抑,現在就想著我長大以後也一定要孝敬父母。可是現在父母離婚了。我還是時不時的想要來看這部電影,來看一下,回憶一下童年。

謝謝你們的觀看,謝謝。

感謝一路有你們。

謝謝你們。

我覺得我淚點很低吧。有時候稍微有點感動就哭的不能自己

《假如愛有天意》高中那會,這個電影看得我一個大老爺們兒哭的稀里嘩啦,還好當時校考在賓館,沒人知道我這個外表堅強的硬漢看愛情片還會哭。

一個場景是俊河從軍歸來,失去了雙目卻假裝一切安好,但即使永遠陷入黑暗,他也用力地說著,那個彈琴的女孩的美麗。直到珠喜拿手在他眼前晃了晃,識破了俊河的謊言,然後我就和女主一起淚流滿面。 一個場景是珠喜帶著女兒在小溪邊玩耍,兩個男人送來俊河的骨灰,告訴珠喜直到她嫁人以後俊河才另成了家。我又一次和女主一起泣不成聲。 當陽光照耀在海面上 我思念你 當朦朧月色灑在泉水上 我思念你 愛情就是不論有多少人告訴你現實很殘忍,但你依然能堅信它是堅不可摧的東西。 我那時超喜歡這部電影,QQ音樂里循環原聲帶,網盤里存著藍光版本,時不時就掏出來重溫一下。 上了大學後社交、 游戲 漸漸多了,慢慢都記不起自己曾經非常喜歡的這部電影了,直到看見李健在《我是歌手》上唱出了自己作詞的那首《愛有天意》,熟悉的旋律響起,突然腦子里就有了畫面月光下的木橋旁,少年捏著螢火蟲放在女孩的眼邊,咧嘴憨然的一笑... 有多少愛戀 今生無處安放 冥冥中什麼已改變 突然想起第一次看到結局時笑了。 笑起來卻又有點鼻酸 。

小時候有兩部,一個是《媽媽再愛我一次》,那時候基本上全國的小學生都看了,內容太虐心了,那時候又小,正是離不開媽媽的年齡,看了這樣的片子更是受不了,我記得真是從頭哭到尾。本來我是帶著一個媽媽給的小玩具去的,也顧不上玩兒了,被一個胖胖的女生借走玩兒了整整一部電影的時間。後來電影散場的時候,別人哭的眼睛都腫了(包括我),老師很氣憤的對著那個女生說「某某某,你怎麼那麼愛吃,人家都在看電影,就你在那低著頭吃了快兩個小時!!!」。那時候的學生哪敢回嘴,根本不敢辯解。現在還能回想起她那委屈又無奈的表情。。

還有一部好像是電視劇《星星知我心》,具體情節和內容都忘了,就記得是一個媽媽拉扯好多孩子的故事,很艱辛,催人淚下。當時也應該是萬人空巷了。

大學時候追了一部韓劇《玫瑰人生》,非常揪心,全程一邊看一邊哭。女主人公太悲慘了,被丈夫背叛還患了肺癌晚期,最後丈夫被拋棄幡然醒悟也晚了,只能看妻子痛苦的離去。特別虐心。。。

至於《唐山大地震》和《1942》,都是我結婚以後的片子,說真的,人年紀越大心靈越脆弱,尤其有了孩子的女人,這兩部片子我愣是沒敢看。估計要是看,肯定要哭的很難受了。

能讓我從頭哭到尾的電影,能第一個想到這個電影的應該都是同齡人,《媽媽再愛我一次》。

那時候年紀小,不理解裡面的那個媽媽的痛苦,只是覺的電影里小孩子的哭聲很可憐,也跟著小孩子流淚。

女兒生病住院了,病情不明,需要手術,手術前夜,忐忑不安的我 ̄夜無眠,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了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媽媽再愛我-次》,片中小孩子生病了,無助的媽媽只好求助於神靈,為表誠心,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瞌著頭瞌到佛祖腳下,瞌的頭破血流。

在這之前我是理解不了她的行為的,今天無助的我也只好求助神靈保佑了,心中默念著老天爺保佑,老天爺保佑,直到天亮,手術室外我更加的緊張,我能怎麼辦呢,我現在只能寄希望於老天爺了,老天爺保佑吧,老天爺保佑我的女兒吧!我不停念叨著,直到女兒順利推出手術室,還好是虛驚一場。

那一次真的讓我感受到了什麼是無助,

感受到了電影中那位媽媽的無助。

不知道是因為小時候的淚點滴,還是在當初那個氛圍下,知道現在都記得初中學校組織所看的兩部露天電影《暖春》與《隱形的翅膀》。

《暖春》

無家可歸的孤兒小花不堪被虐待,從外村跑到了芍葯村。村民們都不願收留女娃,只有年邁的寶柱爹,頂著兒子兒媳的壓力,把小花帶回家。而多年不生娃的兒媳香草十分妒忌,想把小花送人,在香草娘的安排下,一次又一次騙走單純的小花。一個無助的孤兒、一個體衰的老人,因為彼此之間的善良最終感化了身邊人,收獲屬於自己的幸福。

記得那時候和同桌搬著小板凳,一起跟隨大部隊在操場上看電影時,和同桌一起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笑聲哭泣著,那時候還發誓說以後遇到像小花一樣的小孩子就帶回自己家,對了把她爺爺也一起帶回來!

那時候的誓言真的是很天真卻又是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隱形的翅膀》

這不電影算是真正賺足了我眼淚的一部電影!

一場意外讓十五歲的花季少女志華失去了雙臂,因為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志華的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從此以後,志華喪失了自理生活的能力,沉浸在巨大的絕望之中,心灰意冷的她甚至想到了死亡。然而,父母的愛給志華帶來了新的希望,她決心練慣用腳寫字,立志重新返回學校。在不斷的刻苦努力之下,志華終於返回了校園,然而,母親的病情卻一直沒有好轉,甚至有惡化的傾向。為了能夠保護母親,志華決定加入殘疾人游泳隊,學習游泳,與此同時,她亦在刻苦的復習准備高考。遺憾的是,由於身體的緣故,志華落榜了,得知這一消息,母親病發離家出走。

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可人物卻是真實的!我想飛翔,可是我沒有翅膀」看到這里,我只有心痛悲慘的現實面前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電影是濃縮了的現實我們很輕松地看到了主人公的成功卻忽略了背後那慘痛的經歷與堅持那是怎樣一種勇氣啊!

㈣ 「我的男人,死都要死在我的懷里」,遭遇背叛的女人究竟有多狠

很多人都聽說過那句話:最毒婦人心。當女人遭受到背叛時,絕大多數的女人都是不能接受的,當他遭受到背叛和拋,就會變得越來越極端,甚至會非常的狠心。愛本身就沒有對錯愛,是一種純粹的感覺,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或許我們自己都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緒,就像那句話說的心動是本人,但忠誠是選擇。人不像動物,只有慾望,沒有理性,人是一種有道德的動物,人活在世上,不光是為了自己,也應該有自己的底線。


最後那個男人的原配用死去懲罰自己的丈夫,這一錯誤行為,很多人都覺得她非常的惡毒,但是誰又能夠真正懂得她內心的痛呢?一種被失去的痛被奪走所愛的痛,一種不得不接受殘酷現實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