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別具一格的復仇電影,所謂為母則剛,上演的是母性的獨角戲嗎
《一個母親的復仇》純粹的女主戲,探求法律之外的正義,印度對女性權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滯後,本片的出現也算是一種聲援與反抗。結尾處母親手刃侵害女兒的凶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淚目,雖然算是別具一格的復仇電影,前面太拖沓,後面的復仇也不夠精彩,最後的暴力解決也不夠引人深思。最後也沒有反應印度的社會問題。還真是一個女人撐起了一場戲!
一直覺得印度電影的社會寫實玩的很棒,沒想到這樣一部女性復仇片也讓我拍手叫好。人性和法理,暴力和正義,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選擇,鋪呈在真實案件和悲慘事實之下的,更多的是一種暴力美學渲染之下的母愛的輝煌,以及社會意識的覺醒,在秩序失效的世界中,以暴制暴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在印度當下這個本就不平等得社會之中,更顯得難得可貴。
母親的心理歷程不同的階段的變化演技很好,簡直就是一顆催淚彈,淚點和燃點都很到位,雖然太理想主義,不過惡有惡報也挺大快人心的,後媽能做到如此更是不容易。現實中的悲劇在電影中得到慰藉,也是電影意義所在,希望正義永遠不要缺失。《一個母親的復仇》的表皮是高智商犯罪,情感蓬勃到催淚,終究回歸的是母愛的偉大。
這部電影雖然是走得商業路線,大量背景音樂的鋪陳,戲劇化的情節,極具主觀煽情,但是電影中的作為弱勢一方的女性力量依然還是打動人心!飾演母親的演員演技非常棒,眼睛裡真得有星星閃爍,其實母親的復仇計劃談不上多高明,警察的人設也存在比較明顯的bug。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影片帶給人的震撼,畢竟:神不會無處不在,所以才創造了母親!正義到不了的地方,還有母親!
㈡ 泰國有哪些不錯的歷史片
泰國的電影在中國的評價一直不高,不知道是歷史原因還是其他什麼原因但有一部《暹羅王後》在中國還是表現不錯的。
觀賞感受
看這部電影是一個偶然,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是在一個無聊的下午躺在沙發上,一邊咬著蘋果,一邊更換頻道電視里畫面飛快的閃現,直到暹羅王後片頭出現之後,我被裡面的畫面吸引,才放棄了更換頻道的打算。
觀看這部電影首先要了解一下泰國的文化,這個片子我看過兩遍,給人感覺非常的震撼,我知道的泰國電影在中國好評的沒有幾個,這部算是一個了。這部電影取景很美,把美麗的泰國拍攝的非常好,在刻畫偉大女性的方面也比較獨特,通過幾個簡單的事情就把一個偉大的泰國女性描繪得豐滿與傳神。公主在和別人面對愛情時,也和普通人一樣在面對國家大義的時候作出了犧牲,泰國女性的善解人意和寬厚胸懷表露無遺。
㈢ 泰國電影晚娘劇情
泰國電影《晚娘》的劇情主要講述了繼母與繼子之間復雜而禁忌的感情糾葛。
在電影中,晚娘是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女性,她成為了主人公小明的繼母。晚娘與小明之間的關系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緊張和沖突。晚娘對小明既溫柔又嚴厲,而小明則對她既敬畏又好奇。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之間的感情逐漸升溫,他們開始互相吸引,彼此依賴。
然而,他們的感情也面臨著巨大的阻力和挑戰。社會的道德觀念、家庭的倫理規范以及他們自身的內心掙扎都成為了他們感情的絆腳石。晚娘深知自己與小明之間的感情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她試圖壓抑自己的情感,但小明對她的愛卻越來越深。
最終,晚娘和小明之間的禁忌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們決定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感情,不再受外界的束縛。然而,他們的選擇也帶來了無法預料的後果。電影以一場悲劇性的結局告終,晚娘和小明都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這部電影通過晚娘和小明之間的感情糾葛,探討了人性的復雜性和社會的束縛。它展示了人們在面對真愛時所面臨的困境和掙扎,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對於禁忌感情的看法和態度。這部電影以其深刻的主題和精彩的表演而贏得了觀眾的關注和思考。
㈣ 淺析「為母則剛」背後,所隱藏的女性生存困境
願我的故事細水長流,敬你的孤獨擇日而終。關注微光,看盡人生百態
最近在網上看到流傳的一個小視頻,湖南一位媽媽生二胎,沒有任何家屬陪同,從產房被推出來的時候,產婦懷里躺著的不是新生兒,而是一個四五歲大的小男孩,護士則抱著剛出生的小寶寶。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媽媽深夜羊水破了,老公出差在外,趕不回來,媽媽便獨自帶大寶去醫院生二寶。為了不讓丈夫擔心,她還告訴老公一切都好。
看到這一幕,你想說什麼?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吹捧,誇贊這位媽媽多麼堅強,多麼厲害,多麼為家人著想。而說最多的話就是——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我不知道這件事是否是真實的,但倘若是,我想說,不要再用「為母則剛」這句話來強壓在女人身上,它所附加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這句話的出處。此話出自梁啟超的《新民說》,原句是 「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 ,下半句是 「孺子弱也,而失母則強」 。
簡單解釋來說,就是女子原本身體較柔弱,做了母親後,有了天性的母愛,就會發出難以想像的強大的意志力;小孩子原本也比較弱小,一旦失去母親,就不得不去學著照顧自己,早早扛起責任。
我們看過太多的所謂正能量新聞,那些堅強的媽媽們,都會被貼上「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標簽,包括車站一位媽媽扛著巨大的包袱,還要照顧年幼的孩子,這張照片成了感動眾多網友的一份沉重與歌頌。
可你是否想過,哪一個女人天生就會「為母則剛」呢?日劇《坡道上的家》中,有一句這樣的台詞: 「聽說新手媽媽和嬰幼兒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搭配,我是在某一本書上讀到的,書上說,就像是沒有人生經驗的弱女子,在養育一頭猛獸。」
所有看起來堅強剛毅的母親,都是經歷了千難萬險,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為母則剛」這個詞是用來贊美母親的,而不是從別人嘴裡說出來綁架女人,為成為媽媽的女人貼上這個必須做到的「標簽」的。
有人會說,「為母則剛」嘛,女人生了孩子,不就都是這樣嗎?我想問問,什麼時候,「為母則剛」成了自然形成的一件事?
曾看到一個男人在網上的帖子,男人說,自己的老婆查出來懷孕的時候,全家都很開心,把她當國寶一樣供著。老婆主動提出去公婆家住,公婆伺候得無微不至,婆婆每天變著花樣做好吃的,襪子都不用她洗。
可是老婆還是天天哭得不行,鬧著要把孩子打了,說妊娠反應太嚴重,懷孕到現在都瘦了6斤。中西醫都看過了,說是正常的妊娠反應。
「本來挺高興一事兒,被她弄成這樣。不就是每天吐兩三次嗎?至於不好好吃東西嗎?整天這樣鬧我也很崩潰啊!不都說『為母則剛』嗎?怎麼到她這里就這么嬌氣?我就搞不懂了,為什麼就不能為家人、為孩子好好想一想?」
的確有的孕婦前期反應會特別大,每天吐無數次,什麼都吃不下,而且,由於孕激素的原因,情緒波動會很大,這不是孕婦自己能控制的。
女人懷孕了,一大家子都在高興,只有她一個人在飽受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摺磨,而你們還在理所應當地認為,女人只要做了媽媽,自然而然就會「為母則剛」了,表面上對她關懷備至,內心卻認為她在作妖矯情,不知好歹。
1.前半句「女本柔弱」,被有心人來用,是帶有輕視之意的。 這半句話所表達出來的意思,會讓人感覺,女子一直都是柔柔弱弱需要被保護的角色,一點也不堅強,唯有做了母親,才會因為母性使然而爆發出驚人的意志力。
那麼,如果不結婚,就一定不會堅強了嗎?或者說,倘若不結婚,女人一直都是柔弱到依附別人的角色嗎?只怕拳擊女王張偉麗第一個不答應。
2.「為母則剛」的社會合理化,是一種道德綁架。 在這種可歌可泣的稱贊與歌頌表象之下,是大多人對母親這個身份的道德綁架,是讓更多母親被迫承受這份身為一位母親「理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可怕的是,它來自社會的普遍認可。
就像《坡道上的家》,它想要表達的,也許並不只是被大家批判的「喪偶式育兒」,而是想要讓大家清醒地看到,這個默認了很多年的 「父親可以缺席,而母親卻必須無所不能」 的社會環境。
3.「為母則剛」的天然性,否定了女人所有的努力與付出。 乍一看,這句話是贊美之詞,實際上卻是一種「詛咒」,它給人以錯覺,讓大家都認為——你做了母親,自然變得堅強偉大。
這句話的流傳之廣,讓所有人都誤以為,女人在結婚後不用學習,不用成長,不用努力,只要生個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無所不能的「女強人」。
可是,女人為此辛苦付出,夜不能寐,忍受身體疼痛,還要承擔各種可能會發生的風險,再加上應對婆媳關系、夫妻矛盾等精神折磨,卻被這短短一句話全盤否定。
4.做不到無所不能,就會被質疑、被否定。 當今社會對女性是相當苛刻的,既要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又要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既要保持經濟獨立有自己的事業,又要平衡好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關系。
什麼?太累了?太難過了?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怎麼就你嬌貴得不行?
有些人可能會想,只是被人說幾句而已,無關痛癢,能有多可怕呢?我們來談談日劇《坡道上的家》里的全職太太里沙子吧。
看起來溫柔全能的里沙子,有一個3歲的女兒,和一個很關心自己的老公。偶然一次被選中去擔任陪審團,參與審理一樁有關媽媽水穗溺死8個月大女兒的案件。原本覺得無法原諒的里沙子,在逐漸發現真相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
婆婆總說她母乳不夠,親生母親嫌她嫁得不好丟人,夫妻產生矛盾後,老公會找前女友尋求安慰,育嬰師說她的孩子發育緩慢,甚至老公會發現孩子身上有傷口時,會懷疑她虐童,精神有問題。
當無數質疑的聲音鋪天蓋地而來,就成了壓在駱駝身上的一根根稻草。當你陷入焦慮煩躁,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 「為什麼別的媽媽可以輕輕鬆鬆帶寶寶,而我就不行?為什麼只有我這么失敗,這么糟糕?」
當你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的時候,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被哪些稻草壓垮,以及,向你身上扔稻草的,都是誰。
讓媽媽們一步步走向崩潰邊緣的,不是哭鬧不止的孩子,不是繁重的家務,而是來自周圍人、甚至枕邊人的質疑,一邊要求你「為母則剛」,一邊打擊你,一句又一句,一次又一次,打敗了媽媽們所有的信心與希望。
就像在劇中,那位兒童咨詢處的人告訴里沙子的那樣:「你正在遭受精神上的暴力,你被丈夫控制了。」此舉和心理學中的「煤氣燈」操縱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煤氣燈」操縱法 源於一部1944年的電影《煤氣燈下》,丈夫為了操縱妻子,對妻子灌輸有精神病、記憶力很差的信息。
實際上就是通過不停地否定、以及扭曲事實,把錯誤的訊息灌輸給妻子,在潛移默化中對妻子進行精神折磨,最終讓妻子徹底相信他所創造出來的那個虛幻的世界,並承認自己真的是個瘋子。
丈夫應該是在妻子被質疑時,第一個站出來保護並鼓勵妻子的,可是卻屢次雪上加霜地去否定妻子,進行精神打壓與控制,而水穗最終精神崩潰,失手溺死了自己年僅8個月大的孩子。
的確,我可以為了我的孩子付出一切,我可以變成無所不能的超人,我可以讓自己變得「剛」起來。可是,我不想讓這件事變得理所應當。
因為將這件事的合理化,會讓大家誤以為,當了媽媽就應該變成這樣。 明明是,我越「剛」,越能體現有人做的根本不夠。
而不是,我必須扛起所有重擔,累得精神衰弱,而你,你們,只需要歌頌一下「母愛偉大無私」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搪塞過去了。
歸根結底,「為母則剛」是不負責任的爸爸們給勤勞的媽媽們戴的高帽子,是男人們推卸責任的頭號理由。一句「為母則剛」,就讓千千萬萬的女人,忍住了委屈,含住了眼淚,扛起了責任。
丈夫作為妻子的枕邊人、生活中最親密的另一半、婚姻中的合夥人,無論站在哪個角度來說,都應該與妻子共同扶持,共同扛起生活重擔,而不是只要「為母則剛」一句話,就可以當甩手掌櫃。
這個重擔不僅僅是丈夫只要去工作,賺錢養家就可以了,而是在妻子升級為「新手媽媽」後,站在妻子的角度,去盡可能地幫她,比如晚上照顧寶寶、做家務等。 女人「剛」,恰恰說明的男人的不負責。
就像《坡道上的家》中女檢察官說的那樣: 「不是你幫我,是兩人一起分擔。」 養育孩子不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父親應該參與進去,不要讓妻子成為「喪偶式育兒」。
與此同時,要多注意妻子的情緒與心理,是否壓力過大產生精神衰弱。當妻子情緒不穩定時,丈夫要多安撫,多鼓勵,陪伴她一起共渡難關,而不是像里沙子的丈夫一樣,不斷質疑否定,成為妻子的「操縱者」。
「新手媽媽」和嬰幼兒的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組合,當手無寸鐵的無經驗女孩面對「一頭猛獸」,的確很難招架住。所有的媽媽在初為人母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手忙腳亂的感覺,有點力不從心。時間長了,熟能生巧,也就可以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了。
不過,比這個更重要的是, 「新手媽媽」們不要強迫自己「為母則剛」,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無論是育兒教育方面,還是讓自己成為全能方面,其實都是一個漸漸摸索、成長的過程,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與負擔,反而會讓自己身陷囹圄,鑽了牛角尖,而走不出來。
同時,媽媽們也要有強大的心理建設,在面對一些質疑時,不要輕易否定自己。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生長的步調,有的可能急一些,有的可能不緊不慢,這些都沒有關系。多和一些「新手媽媽」溝通,讓你知道,自己不是獨立無援的,也能在同時肯定自己的進步。
在《坡道上的家》中,里沙子在一次無意間獲得了公公的肯定,頓時感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原本憂郁的心豁然開朗,一整天都很快樂。
親人,特別是「新手媽媽」身邊的人,比如婆婆,比如媽媽,不僅需要注意一下,不要在言語上打擊,多鼓勵,還要體諒「新手媽媽」的不易與無措,盡可能去幫助一下,讓「新手媽媽」更好地學習處理一切突發狀況。
即便現在好像進入了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一個「黃金時代」,女性要經濟獨立,要思想獨立,要精神獨立,要變美,要討好自己,要有話語權,可是,不得否認的是,這依舊還是個父權至上的社會。
在這個社會中,大多家庭依舊是承襲「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婚姻模式,可是對女人的要求卻越來越苛刻,既要做家務帶孩子做好全職太太的任務,又要工作保持獨立不拖男人後腿,然後用歌頌與贊揚,來達到男性推卸責任的目的。又打著「男女平等」的幌子,附加在女性身上更多壓力。
歸根結底,還是社會對於女性尚未有足夠的尊重,對傳統女性以及現代女性的付出與努力視若無睹。當社會有了更多的包容性與理解性,男性放下面子,承擔責任與義務的認識覺醒,大家才會對女性有了絕對的尊重與肯定。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做了母親一定要變得剛強?媽媽也是媽媽的媽媽的寶貝,媽媽也曾經是小公主,也是被視若掌上明珠的大小姐。
當女性升級成媽媽,有了自己的小不點,可以變得成熟,變得細膩,變得溫柔,但為什麼一定要變得堅強呢?
我希望,每一個女孩,都可以不用那麼堅強。你可以成為孩子的保護傘,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公主!
今日話題:你覺得女人生了孩子後,應該「為母則剛」嗎?
歡迎留言討論。
圖片均來自網路
㈤ 泰國《靈媒》你看了嗎你感覺恐怖在哪裡
被某音安利去看的《靈媒》,說實在的第一遍看完感覺有點失落,覺得7.29分太假了。在某乎和某瓣上翻了半天評價和解析之後再去看了一遍,感覺7.29還行。
本片是由泰國導演班庄·比辛達拿剛執導,韓國導演羅泓軫編劇並擔任製片人。說起這兩位導演的恐怖片著作那肯定是《哭聲》和《鬼影》了,從導演陣容來說,這部片子也不應該「拉胯」的很嚴重。
本片開頭明示這部片子是紀錄片,但根據結局記者團滅來看,其實是部偽紀錄片。
(以下內容含大量劇透,建議酌情食用)
「巴楊神」是好還是壞?
剛開始我們先普及個知識:佛教是泰國的國教,90%的人信奉佛教(上座部佛教)。(出自網路)。
在我的分析認知里「巴楊神」是好的。
原因一:巴楊神接受信徒的供奉、解除信徒的困惑、未在片中作惡。
影片的開頭,巴楊神附身在尼姆身上為受到動植靈困擾的信徒們驅邪。巴楊神也接受信徒的供奉及冥想。再小敏症狀還不嚴重的時候給予了尼姆警示。(小敏父親葬禮上,小敏碰到了尼姆的手,尼姆感到一陣不適並摸了自己的手)。
還有3個小細節值得一題。
細節1:尼姆在哥哥自殺的樹前用雞蛋問卜,搜遍了全網只查到此方法可能與道家的「雞蛋問卦」類似。尼姆一開始以為小敏是被自殺之後的惡靈所擾,但從與巴楊神的問詢中得知並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