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析电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一、电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十年动乱”时期,知青“老杆”被调到农场中学教书;他尽己所能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最后却因没有按教学大纲及课本教课而被解雇的故事。所谓“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师”这一职业。影片整体的意境不显波澜,却展示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将以其中传达的教育观念为切入点展开,并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探讨。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观
1、平等真诚、虚心求教
“讲老实话,字,我倒是认识不少;书,没教过,不知道该教你们什么。你说说看,李老师是怎么教的?”
老杆初来乍到,面对学生的质问,他没有生气,而是诚实地承认自己“确实不会教书”,并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平常教书的方法,这体现了老杆平等真诚的教育观念。之后他让学生一个个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进一步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老师和学生不应该是绝对的上与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都强调学生应“尊师重教”,这没有错,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老师对“尊重学生”的忽略。平等、真诚的理念都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敬畏。这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2、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我收拾着一应教具,觉得这两节课尚有收获,结结实实地教了几个字,有如一天用锄翻了几分山地,计工员来量了,认认真真地记在账上。”
在老杆来之前,学生上课即是抄书。在尚有许多生字存在的条件下,学生们并不能理解课文的含义,一味地抄书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老杆放弃课文讲述而专攻生字的决定,无疑是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几个“结结实实”的汉字,胜与十万高谈阔论的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内化于己。
山里的孩子们并不会写作,甚至一篇文章下来,不过一个“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杆却说这样至少让人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也不是飞来的,更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清楚”是老杆对这些孩子唯一的标准,也是最为实际的标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在于传情达意,而能够“传达”的首要条件,便是清楚。修饰性的语言只是辅助,如同房子中的墙饰、浮雕,这些是不能称重的,真正承担起房屋的架构的,仍是朴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不论做何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做,不可做连字也不识,抄“社论”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时,至少保证“清楚明白”,内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论事、适时严厉
“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影片中,王福是个刻苦努力的学生,他与老杆以字典为赌注,称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劳动后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劳动与作文,并与第二天交于老杆后,老杆对他说了这段话。此时的老杆是严厉的,他没有因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来的“好学生”形象而迁就他,让他赢得这个赌注,而是借刺深刻阐述了“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就事论事”的教育观念是老生常谈的,但能做到却又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区别对待的现象至今仍不鲜见。老师常常对“好学生”会稍显宽容,而对“差学生”则更为严厉,这在教育中是不恰当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应当取决于学生处于事件的对错,正确的事情应当赞赏,而错误的事情无论对象是谁都应该加以批评,阐明原委,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正当的对错观与赏罚观。
4、时时反思、常怀审视
“我每每点一支烟在旁边望他抄。有时怀疑起来,是不是我害了学生?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初时将教书看得严重,现在又将学习搞得如此呆板,我于教书,到底要负怎样的责任?”
这是老杆的自我怀疑与反思,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教育是发展的,甚至教育应当走在时代之前,而非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裹挟。所谓“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时候已经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枷锁,如果我们陷入这种“潮流”,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突破禁锢,去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我们所身负的教育责任,不仅仅是讲授书中的文化知识,更是去培养一个个立体的人。因此,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我们必须时时反思,常怀审视的目光,承担起下一代的责任。
三、《孩子王》中的细节反思
1、循环的故事
“老黑他们明白过来,极严肃地一齐吼道:‘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影片里老黑一众将这个循环的故事吼得极富节奏感,这个场景却透着无法言说的荒诞与虚无。重复的情节还有老杆的两次上山下山。这种重复循环的情节设置,既是前后的一次对比,同时也从结构上暗喻了影片循环的本质。而上山下山的重复,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意义在何处尚看不见尽头。这也透露着历史循环于一代人的悲剧性。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怎样的教育似乎都无济于事。
王福的一个标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为本身也是重复。影片最后,老杆给王福的一句话是:“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这是在引导王福跳出循环,还是一声无奈的叹息,暗示着王福也无法跳出历史、阶级的层层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征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老杆曾四次与放牛娃相遇,他执着地询问其是否要念书识字,得到的只有呆滞的凝视。放牛娃的身份经历,影片中没有展现,但仅从他迷蒙的目光中,我们可以推测他对“读书”并无概念,也不知读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甚至连“改变现在的生活”的意识也没有,只是机械地接受着生活现状。当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处于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杆有心教授,却空有表达,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
3、紫色迷雾的隐喻
影片的最后,老杆被迫离开农场中学,他走进了一片紫色迷雾中,神色迷茫。这片迷雾即是以当时的视角,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隐喻。老杆要回队里劳作,孩子们继续抄着讲着阶级斗争的课文,他教孩子们识字写作的这段日子,是否会如向一潭死水里投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波纹转瞬即逝,老杆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众多的迷茫汇聚成紫色迷雾,仍只能随时代前行,怀抱着教育的希冀,等待雾散云开的那一天。
四、总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电影《孩子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平等,学以致用、不盲从时代的教师形象,也看到了中国当时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忧虑。在当今时代,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与改善,但知青老杆传达的教育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参考文献
[1]陈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视听,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为教师,我是谁?——来自电影《孩子王》的追问[J].中国教师,2019(05):119-121.
[3]万思扬,苏米尔.压抑的年代与反叛的精神——再谈电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电影评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2. 陈凯歌的电影<孩子王>在表达什么思想,主演是哪位
故事片:《孩子王》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
导演:陈凯歌
编剧:阿城
主演:谢园
内容:
根据阿城同名小说改编。
十年动乱时期,群山环抱的小山丘有一所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学校,师资奇缺。一天,队长把一个在这里插队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学校做"孩子王",当教师。知青们得知消息后,为伙伴有了出息而高兴,热热闹闹地为他送行,从此,"孩子王"成了他的雅号。学校分配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惊不小。只有小学程度的校长鼓励他挑起这个担子。孩子王苦恼的事真不少。学校的政治学习材料堆得像小山,可学生手里却没有一本书,只好学大批判材料。批判文章学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们连小学课本上的生字都不认得,孩子王感慨万端,只得从认字记事教起。放假了,孩子王回队上看望大家,大家玩得很开心,他却提不起精神。临走时,一心想去学校教音乐的来娣特意把他送了很远。几个月过去了,孩子王和学生们相处很熟。家境贫寒的王福很想得到孩子王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时,他以字典做赌注,今天就能写出记叙明天劳动的作文。傍晚,他和父亲进山砍竹子,前半夜就把作文写好了。孩子王告诉他"要写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王福明白输了,字典得不到了,他决心把字典全部抄下来。知青们顺路到学校看孩子王,起着哄一定要让孩子王给他们上课。孩子王一本正经地讲着"从前有座山"的故事。这故事从教室传到另一个教室的学生们耳里,朗痛声循环往复,不绝于耳。晚上,王福依然就着孩子王的油灯抄字典,他已抄满了一大摞黄麻纸。来娣不理解,问孩子王以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但是却违反了教学内容。他终于被退回队里。临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给王福,并在上面写道:王福,今后什么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
本片于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 特别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同年获第四十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教育贡献奖,比利时1988年电影探索评奖活动探索影片奖。
3. 一部很早以前的电影是台湾猪哥亮演的,好像是关于鬼变成一块砖头的故事
《孩子王》
发行年份:1988
演员名称:林小楼/金涂/猪哥亮/朱宝意/顾贯中/余天/蔡头/陈松勇/刘致妤/
导演名称:蔡扬名/陈俊良
故事大纲
盛天文施法除「魔」反被「魔」伤失去记忆,盛妻金莲临盆待产,金父作法,产下恬恬,并以丧门钉钉住「魔」,张道士、胡瓜乘乱盗走金涂六具金甲僵尸,「魔」则挟持盛远离。
青青、宏宏、安安、蜻蜓、小黑与猪哥亮扮僵尸诈财,被金涂制服并收留青青等五人。然后在追胡瓜到东升客栈,遇到胡瓜正以妖道害人...
4. 人间再无“孩子王”
近日,电影演员、曾在北京电影学院长期任教的谢园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61岁。作为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他为观众贡献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许多学生都是我国影视工作者。回顾他的一生,不禁让人为他的突然离开扼腕叹息。
谢园
梁天(左)和葛优、谢园(右)三人被称为中国内地“喜剧三剑客”。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孩子王》海报
中国内地“喜剧三剑客”
谢园和梁天、葛优三人合作的影视剧风格多以喜剧为主,因此被称为中国内地“喜剧三剑客”。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三人曾一同创办影视公司,合作拍戏、出演小品。1993年,在英达导演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三人均奉献了精彩的表演。《我爱我家》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巅峰之作,它以家庭生活为主的布景方式,后来被很多国产情景喜剧所效仿。该剧讽刺辛辣、情节巧妙,往往几句轻描淡写的插科打诨就举重若轻地抛出包袱,成为一代人的喜剧记忆。梁天在该剧中扮演痞里痞气、玩世不恭的二儿子,葛优和谢园虽然只是客串,但葛优在该剧中的“葛优躺”直到现在还是网络热词。在《双鬼拍门》这集中,谢园饰演“宝财哥”,他一口浓郁的陕西方言把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演绎得惟妙惟肖,这个人物的单纯与狡黠让人忍俊不禁。
谢园的喜剧风格特点在于他善于模仿。如今,在网络上还有大量他在综艺节目中模仿其他影视明星的片段,其喜剧天赋从中可见一斑。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天性,模仿的艺术能够给人带来快感。谢园的表演就像老派的武林高手,看似招式简单,实则功力深厚。他在模仿人物时总是声情并茂、表情生动,尽管有些许夸张,但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第五代”的回响
当然,谢园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喜剧演员,他还参演过大量的严肃影视剧。曾被老师评价为“形象一般,没有演技”的谢园,却幸运地接连出演了两部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和陈凯歌的《孩子王》。张艺谋是《一个和八个》的摄影。谢园去世后,张艺谋、陈凯歌这两位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纷纷发文表示哀悼。
许多电影观众对于第五代导演的印象是模糊而遥远的。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那一代电影人取得的成绩成为中国电影的高光时刻。
不过,可惜的是,《孩子王》这部作品并未获得有分量的奖项。这部影片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后现代的表达手法,让许多普通观众很难理解。当年,《孩子王》与《红高粱》都参加了世界顶级电影节,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夺魁,陈凯歌的《孩子王》却在戛纳败北。也许对于西方电影评委而言,他们很难理解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对教育的极度渴望。
从影视圈到象牙塔
谢园猝然离世后,许多电影人纷纷发声哀悼,他们的悼念更像是对一个时代的怀念。谢园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表演系本科生,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2019年6月。参与拍摄《孩子王》后,他又接连拍了《棋王》《大喘气》等多部电影。在他饰演的众多角色中,能够清晰感受到他在影视剧中的真诚表达。
在电影产业不断商业化后,我国许多导演都先后投入大手笔的商业片,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葛优也在与冯小刚贺岁片的深度合作中,成为国民喜剧明星。不过,这些喧嚣都与谢园无关。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红大紫之后,他迅速隐退,近20年来都在象牙塔里当老师,只是偶尔出来客串一些小角色,因此许多年轻观众对他并不熟悉。
在上世纪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谢园等老一辈演员们充满了对影视行业的热爱与激情。后来,他们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逐渐被“后浪”所超越,不再独领风骚,逐渐归于沉寂。谢园去世后,葛优发声表示:“观众会永远记住谢园对中国电影、电视剧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梁天说:“所有和谢园合作过的业内人士,都会怀念他曾经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感动,愿他的灵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此天堂不再寂寞。”(严鑫超)
谢园
1959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代表作品有电影《棋王》《寡妇村》《疯狂的代价》等。
谢园多次获得国内重要电影节表演类奖项:1980年荣获第9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二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此后又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第10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第1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配角奖和第1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等奖项。(徐辑)
5. 电影孩子王结局是什么意思
电影《孩子们》的结局:凶手一直逍遥法外。《孩子们》是由李圭满执导,朴勇宇、柳承龙、成东镒、金汝珍等主演的犯罪惊悚电影,于2011年2月17日在韩国上映。
剧情简介:1991年3月26日,韩国大邱。就读于城西小学的5个男孩子结伴上山,从此一去不回。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警方出动上万搜查人员,却始终一无所获,孩子们的下落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
4年后的一天,风光无限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因涉嫌造假而被总部流放至偏远的大邱,孤高气傲的他发现当地的人们依然关注那起已为很多人遗忘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为了早日翻身,姜志胜与一直关注此案的黄教授携手,沉珂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转机。
角色介绍
姜至奂演员朴勇宇,电视台制作人。欲以追踪整个命案破获过程,并将其制作为一部惊心动魄的纪录片。然而,随着案件一步步陷入僵局,以及面对绝望的受害者家属,他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黄祐赫演员柳承龙,指认凶犯的某科技大学教授。作为大学知名的心理学博士,黄佑赫也认为孩子们的失踪不同寻常,一定会有犯人的踪迹。
朴京植演员成东镒,对调查耿耿于怀的主管刑警。认为即使过了公诉期,调查也没有结束,绝不放弃调查。
朴钟浩父亲演员成志娄,受害者的父亲。出事前他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孩子失联后生活一夕改变,他为寻获孩子甚至放弃了一切。
朴钟浩母亲演员金汝珍,受害者的母亲。因为有人认为孩子死去了而感到非常痛苦,无法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