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甲午風雲觀後感4000字
甲午風雲觀後感(3篇)
2014-07-25 | 日記本:《觀後感》
甲午風雲觀後感(篇1)
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濃弄的愛國情意所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
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
2、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 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慈禧太後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
3、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都取得不少發展,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范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為發動新的戰爭作了准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為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
110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00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
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著「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脊樑!
甲午風雲觀後感(篇2)
影片《甲午風雲》展現了一段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更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抗爭史,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愛國將領鄧世昌主動請纓,抗擊倭寇,在黃海展現了英勇的民族氣節和無畏的犧牲精神。
影片的整體基調是沉痛的,因為它發反映的是一個沒落王朝的懦弱與屈辱,李鴻章為首的清朝當權派為了統治集團利益竟向小一彈丸之小國屈服乞和,讓我天朝上國顏面盡失,論歷史,日本乃中國之附屬國,其語言其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延伸,論國力,我泱泱中華強於倭寇幾十倍,盡管日本學習西方比我們早,但就其軍事而言和我們也相差不大,甚至其整體實力還不如我們,但為什麼黃海一戰其結果如此?完全是指揮的失敗,未戰先降,動搖軍心,統治集團的懦弱導致軍隊的懦弱,盡管有個別民族英雄式的人物,但是無力回天。大多數的歷史教材將其根本原因歸結為:腐朽的封建制度難以抵抗資本主義的強大攻勢。當然,這種說法很深刻,但似乎又比較空虛,具體看來:一,統治集團目光短淺,一直沉浸在虛偽的繁華中,對戰爭缺乏預見性認識,戰備不足,拿軍費辦壽宴,軍費吃緊;二,依靠外國勢力調停,痴心妄想,沒能發揮自己的優勢作戰;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未充分發揮人的作用,讓日本的大炮嚇敗了;四,喪失制海權,指揮戰略失誤;六,封建練兵方式,即使是新軍也實行舊式管理模式,軍隊戰鬥力低下;七,核心領導層缺乏強硬領導人物,女人治國,屈辱求和!
影片也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不缺乏捨生取義的人,這是一偉大民族延續幾千年的奧秘。鄧世昌率領「致遠」號全體官兵英勇戰斗,將敵人打的落花流水,後來因彈盡糧絕,不得不以死相拼,用『致遠』去撞擊倭寇的『吉野』號,全艦將士無一人退縮,但在追趕『吉野』的時候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慷慨殉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前赴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濃弄的愛國情意所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
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
2、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 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慈禧太後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
3、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都取得不少發展,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范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為發動新的戰爭作了准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為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
110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00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
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著「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脊樑!!!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
『貳』 漫談江湖,《古惑仔》中洪興社的原型究竟是誰
1994年,香港最佳拍檔電影公司將牛佬的黑幫主題漫畫《古惑仔》搬上熒幕,改編成同名電影。一經上映,就火爆港台大陸以及東南亞各地。該系列電影票房大賣,不斷加拍續集,僅僅是正傳系列一拍就是六部(人在江湖、猛龍過江、隻手遮天、戰無不勝、龍爭虎鬥、勝者為王),拿下十二億票房。
該系列電影的火爆不僅讓鄭伊健(陳浩南),陳小春(山雞)等一眾主演紅極一時,也讓「洪興社」等黑幫進入普羅大眾視野,從電影誕生之日直至現在,人們不斷在問,洪興是否真有原型?
要探詢這一問題,就不得不追溯歷史,從洪門(天地會)、三合會、和合圖、14K和新義安說起。
01
洪門(天地會)
洪門也稱「天地會」。清代南方主要秘密結社。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俗稱洪幫。洪門的起源是一本糊塗賬。乾隆五十三年捕獲了台灣天地會(天地會亦稱洪門)大統領嚴煙,審訊時提及洪門起源,一問三不知:「此教起於何年,我實不能知道。但聽陳彪說,此教年代久遠,從前有個朱姓、李姓同起的。朱姓叫朱鼎元,李姓實不知道名字……」
關於發源地,也不清楚。四月十四日,嚴煙供說:「聞起自川省。」政府當然要細查,將四川翻得翻天覆地,翻成了「川四」也沒什麼結果。四川總督李世傑實在找不出洪門根據地,八月壬辰上奏:「四川省到處查訪,實無天地會之名。」
但不論怎樣,目前普遍流傳的洪門起源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源自天地會內秘籍,其自稱系福建少林寺僧於康熙甲寅年(1674)年或雍正甲寅年(1734)年創立;另一說法是民國以後,洪門成員稱其會創自鄭成功;還有一種說法是,根據檔案以及清代官書記載為福建漳浦僧提喜(即洪二和尚)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或三十二年創立。
天地會以反清復明,順天行道,劫富濟貧等為口號,反映了當時平民的民族觀念和反對壓迫的要求。其成員所處社會經濟地位的低下,使他們更需要互濟互助。因此,忠心義氣便成了會內最高的道德規范和達到組織上團結、經濟上互助的重要保障。天地會最初主要在福建、粵東及台灣一帶流傳,稍後發展至廣東全省及江西、廣西、貴州、雲南及湖南等省。鴉片戰爭後 ,又傳至四川、湖北、安徽及江浙等省。清前期除了天地會本名外,還有添弟、小刀、雙刀、父母、三點、三合等10餘種名目。鴉片戰爭後又出現了哥老會等大量分支,以致各地山堂林立,成為天地會一大特點。
雖然起源搞不清楚,但洪門在中國近代歷史中卻鬧得轟轟烈烈。風雲200年,其分支組織白蓮教、紅燈照、紅槍會、大刀會、小刀會、袍哥……天天鬧著要「反清復明」。清廷嚴禁秘密結社的活動。但洪門中人反對清廷的活動從未停止。天地會曾多次舉行武裝反抗斗爭,清前期除盧茂起義與李少敏起義外,重要的還有台灣林爽文起義﹑台灣小刀會起義﹑陳周全起義起義。鴉片戰爭後,天地會發動的武裝起義,影響更大。重要的有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其中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的活動甚為活躍,其首領洪大全(焦亮)﹑羅大綱等都曾率領會眾參加太平軍,在兩廣地區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昇平天國﹑延陵國等短期政權,也配合了太平天國的斗爭。
辛亥武昌起義,四川、陝西、湖南、浙江等地均由洪門率先發動。海外的洪門組織,不僅在經費上對革命黨人給予大力支持,而且派人直接回國參加革命。其中的厲害人物當有洪門堂主袁靜雪,此人差點打進敵人的被窩。她是袁世凱的女兒,溥儀選妃時的種子選手。可惜十進八時被淘汰了。另一個就不得不說孫中山了,孫中山是洪門中職位很高的「雙花紅棍」,其在《孫文學說》提及了洪門:「洪門者,創設於明朝遺老,起於康熙時代。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捨生赴義……」
清滅亡後,「反清」「安清」失去意義。洪門喪失斗爭目標,逐漸蛻化變質。進入民國以後,國內的天地會組織大多成為少數人爭權奪利的工具或為反動統治階級反對革命﹑鎮壓人民的幫凶。海外的洪門組織,則大多數仍繼續作為團結華僑的重要紐帶而存在,只有少數成了黑社會組織。
轉化成黑幫的洪門,活躍在華南地區。20世紀初,洪幫是上海幫派勢力最大的,地位最高的人是范高頭。黃金榮、李超五、劉福彪、潘鈺卿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
洪幫最先由福建擴展到廣東、廣西,覆蓋整個華南地區,然後以廣東、福建為跳板,發展到台灣、澳門,及東南亞、美洲等其它地區。
02
三合會
香港黑幫往上要追溯到清代的「洪門」,後改稱「三合會。據傳,三合會的名稱就與廣東有關,一種說法是三合會單指廣東的洪門組織,因為廣東省有東江,西江,北江三條河流;另一種解釋則認為:三合會稱謂起源自洪門首任香主陳近南率眾起義失敗,戰死於廣東省惠州的高溪廟,其徒眾擁天佑洪(原名蘇洪光者)繼續與清廷對抗。他們認為當時天時,地利,人和都恰到好處,故又名三合會。
清朝亡後到二次大戰後,三合會已經演變成為香港傳統江湖秘密結社的統稱。近半世紀以來,三合會的各幫派行為包括收取保護費、販賣毒品、洗黑錢、非法賭博、經營性產業等所謂黃、賭、毒的偏門行業。個別成員亦會進行偷竊、詐騙、綁票及恐嚇勒索等犯罪行為。香港大型的三合會會員約20多萬人以上,大部分小型街頭幫派里中有7-10%的黑社會成員是活躍份子,若然統一所有香港三合會和黑幫,可達致40萬-50萬人以上,所以香港往往將三合會與黑社會混在一談。換句話說,三合會是個筐,什麼幫派都可往裡頭裝。
03
和合圖
19世紀80年代,由於清末政府的固步自封與腐敗無能,當時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屢見不鮮。從而導致大批百姓流亡港澳地區,尋找安身立命之所。這其中有一部分被當成「豬仔」,讓人販子販賣到港澳地區,充當社會最底層的苦力人員。這些被當作「豬仔」賣掉的主要的就是四邑「南番順」人,所謂南番順是彼時對廣佛轄區的統稱,地區有廣州、佛山、順德等地。四邑人,包含台山、開平、恩平、新會、客家人,圍頭人(佘族)等。這些「南番順」雖然人數眾多,卻並沒有自己的組織。作為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經常受到上層社會的壓榨與凌辱。
1884年8月5日,中法戰爭爆發。南番順工人們雖身在香港,卻心系國家安危。在戰爭正式爆發後,工人們聯合本土圍頭人,拒絕接駁法國船隻的一切貨物。法國商船立馬向海事處,水警等部門求助。之後水警以《商船條例》為由,稱工人不卸載貨物就是犯法,因此拘捕的工人達數十人之多。此事發生後,身為圍頭人的賴忠(盲忠,後和合圖話事人。),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此人早年曾在「拔萃書院」讀書,受過很好的教育,亦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找到了拘捕工人的水警,請求放人,好話說盡,可並沒有什麼用處。水警方面堅持認定,工人不卸貨就是犯法。
此次事件過後,工人們深知團結的重要。於是在諸多小團體的聯合倡議下,1884年10月3號,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香港工人遊行示威大罷工。抗議英法兩國鎮壓中國愛國運動,與對工人階級的壓迫。工人遊行示威活動全面爆發,碼頭再無一名搬運工人,使得法國商船的很多貨物無法下船,碼頭的船越來越多,貨物越來越多,很多不能長時間積壓的貨物損壞,法國商人損失慘重。在遊行示威的第三天,港英政府派出軍隊進行鎮壓,派出警察去各個小團體的居所,找團體頭目談話,危言恐嚇,迫使工人們重新去往碼頭,可人雖去了,貨物還是不下了。
10月3日的大遊行備受國際矚目了,此時的港英政府不敢再鬧出更大的事件,只能好話說盡後,派出警員與軍隊一起幫忙卸貨,但凡願意卸貨的工人亦出高價聘之。團結罷工的成果使各個小團體看到了團結的力量,罷工事件一結束。活躍的賴忠「盲忠」就聯絡每個小團體加入,聯合注冊了名為「合和圖」的「合法社團」。而「和合圖」的首任掌舵,便是有「盲忠」綽號的賴忠。賴忠手下又有十二名小幫派首領分別為馬騮王、方萬仔、豆皮梅、大眼勝、尖不甩、叻仔、袁坨坨、先生多、矮仔周、扁垯垯、駝背華於崩牙才,分管十二個小幫派。在後來「和合圖」也被叫「合和桃」「老歪」,而賴忠就是「歪嘴皇帝」。後期香港很多的知名幫派,便是在「和合圖」分支出去的,包括現在香港最活躍的社團「和勝和」,還有「和利群」、「和一平」、「和二平」「和利和」等等這些,全是「和合圖」的分支。俗稱「和字頭」。
04
和勝和
1884年-1909年,和合圖在香港共成立有26個小堂口,他們也沒有嚴格的幫規制度,亦沒有高低職位之分。其他分支與堂口分別稱為「勝和」、「利群」、「洪勝」、「勝義」、「義堂」、「一平」、「二平」、「利和」、「勝堂」等等。
進入20世紀,香港經濟開始繁榮起來,通商、港口等條件使得前往香港做工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人多是苦力,為爭飯碗,同鄉或同地區的人自然要相互照顧,幫派之間常常相互爭搶生意,發生械鬥是家常便飯。
當時的港英政府懶得管這些打架搶生意的事情,只要不鬧出人命就行,這使得幫派間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規矩,以暴力手段來爭取自身更多的權益,
1909年勇義堂堂主「黑骨仁」出面號召各幫會要團結起來,要有組織有紀律。於是召集了香港第一次洪門大會 , 黑骨仁也被推舉為香港洪門的「開山祖師」,由於黑骨仁是正宗的洪門成員,他做了「開山祖師」之後便把內地洪門幫會的儀式和等級制度在香港幫會中傳承下來。
這次大會確立了香港洪門的六個職級,老大稱 「香主」 ,往下依次是二路元帥、紅棍、 紙扇、草鞋,最低級的普通馬仔叫 「四九仔」。後來潮州幫的「義興公司」在「紙扇」和「草鞋」之間增加了「五虎將」職位。
同時這次大會決定在各堂口名稱前加一 「和」字,取以和為貴之意 , 形成既獨立又聯合的「和」字頭三合會,比如「洪勝會」改叫「和洪勝」,「勇義堂」改叫「和勇義」 。他們的鼻祖就是前文所提賴忠所創立的「和合圖」。
1909年前,前身是「勝和同鄉會」(東莞市南城區勝和村)的「勝和堂宗祠」勝和堂,於香港九龍的深水埗區九龍仔成立,堂口歸屬和合圖。1909年黑骨仁召開洪幫大會後,在名字前面加了個「和」字,「勝和堂」遂成為「和勝和」。
1925年發生省港大罷工,失業人士助長黑幫擴大,和勝和藉此急速擴張,從和合圖派系中的一個小堂口壯大而成為一個主導和記的社團。
1930年,和勝和宣布脫離和合圖而獨立於和記內,和勝和成為和字頭派系的主流,於中國大陸解放後帶領和記與14K、新義安等社團鼎足而立於香港。
05
14K
說到14K,就必須說到葛肇煌。葛肇煌1934年在國民革命軍第93師當連長,1942年加入軍統,並立下赫赫戰功。1943年任軍統西江獨立行動大隊長,1944年暗殺汪偽政府廣東省長陳耀祖。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軍矢崎勘十將軍知道廣東盛行三合會,故與汪精衛政權的官員李蔭南、郭衛民、馮壁峭利用一些歸國的天地會華僑人士與本地的幫派兄弟,創建了「洪門五洲華僑總會西南分會」(簡稱「西南本部」),來做情報工作,並逼迫小販與苦力工人加入,以維系會中財政。
1945年日本投降的同一天,軍統葛肇煌在廣東省廣州市西關寶華路14號搶佔了「西南本部」,改稱「洪門洪發山忠義堂(會)」,並以「洪門忠義會」之名在廣州展開情報活動入駐會址接管改變其性質。由於其所在為寶華路14號,因此14號成了該組織的別稱。
1949年春,國民黨敗局已定,內部高層一方面在准備撤退一事,另一方面也在安插撤退以後的「暗樁」。保密局負責人毛人鳳授意下屬秘密聯絡兩廣一帶的洪門組織,為國民黨撤退鋪路。
葛肇煌是負責這項任務的最佳人選,他有兩重身份,一是軍統的一個小頭目,二是廣州地區洪門「護法」。
葛肇煌到達香港後把許多舊部集合,尊蔣中正為元首,開始反共任務,再次重組「洪發山忠義堂」。由於台灣政府的資金支持,加上原本軍人出身的組織性與武裝能力,勢力上一支獨秀,形成今天「14K」的雛形。
葛肇煌的舊部主要是49年逃亡香港的國民黨殘部。這些人逃亡香港形成了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難民潮,港英政府當時把這些敗兵難民安置在摩星嶺公民村。
當時的香港,擁有不少偏激的也很有勢力的左派力量,他們想把這些已經繳械的蔣軍殘部攆出香港,因此時常去摩星嶺難民區挑起事端。而這些手無寸鐵但經歷了無數血戰的亡命之徒也不是好惹的。終於在1950年,這些亡命之徒和香港左派學生演變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流血沖突。這場沖突,讓港英當局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十多萬蔣軍殘部和他們的家眷遷往調景嶺,集中安置。
住在這里的敗軍難民當中,有個叫馬鶴凌的人,他妻子在難民營產下一子,成了難民營里最小的難民,他們給這個小嬰兒取名叫馬英九,日後成為了台灣地區的領導人。
調景嶺難民營的條件十分艱苦,這些難民中不乏有曾經的達官貴人或叱吒風雲的將軍,但不管曾經怎麼樣,現在大家都同在社會的最底層。這里沒人管沒人問,新的秩序只能靠拳頭建立起來。葛肇煌與「十四號」的幫眾逃至香港,重建社團,被港英政府列為香港三合會組織。真正的洪發山總會已跟隨國民政府於台北注冊為合法社團,故香港當地幫派改稱葛家軍為14K以作識別,十四K的「K」就是國民黨(Kuomintang)的首字母。當時洪發山其他字堆雖然反對其自稱忠義堂系統,然而實力不足以改變抗衡有準軍隊組織力和武裝的十四號,隨幾十年歷史發展逐漸混淆外界也早已分不清細節,但14K之名的流傳下來還是讓知悉歷史細節的人領略其調侃意味,暗指葛家軍一眾是1949年後政治力產物並非傳系的洪門系統。
在1960至1990年到的三十年間,14K發展迅速,一度擁有20萬會員,擴展成全球華人三大幫會之一。1990年代,不少成員漸漸向中國大陸發展。據1991年統計香港主要成員約有2萬人。在1960及1970年代,因協助反共,故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有緊密的接觸及互動,然而近年14K已很少扯上政治議題,台灣政府方面亦停止資助14K。
由於其傳承清朝洪門的各種秘密幫規和儀式,加上獨有的三合會詩句和文化,一直是各個幫會中最具神秘性,且被視為源於洪門的正統大幫派,獨特的神秘色彩。有別於其他幫會,14K非香港土生土長,充滿政治色彩。龍頭葛肇煌於1950年代去世,長子葛志雄繼任,綽號「太子」,被視為洪門一脈相傳的正統孝字堆龍頭。
另外十四K還曾專門訓練了一支「12K金釵」女子特別行動隊,由女梟雄率領11名「美女蛇」殺手,巧使美人計引誘,曾大鬧九龍城,截劫毒梟、毒品,陷害某社團,打殺劫掠,無所不為,被譽為世界黑社會大舞台上的一大奇觀。
06
新義安
「義安」是潮汕的古稱,潮州府古代有段時間叫做義安郡,因為潮汕地區自古屬於義安郡,所以新義安又被香港人稱為潮州幫。源自1866年在萬安成立的潮州鶴佬幫。1919年,「萬安幫」分裂,"義安幫"另開山堂,並於1921年用「義安工商總會」名義向香港政府華民政務司署注冊。
向前是軍統頭子戴笠的心腹之一,在抗戰勝利之後,向前得到軍令,潛伏進香港從事間諜活動。向前潛伏到香港後,由於有軍統背景,便成了有潮州幫背景的「義安工商總會」的龍頭老大,聽命於軍統,從事間諜活動。
日本投降當日,廣州「洪門五洲華僑總會西南分會」會址為葛肇煌所佔領,改稱「洪門洪發山忠義堂」,並領封為洪門龍頭(三合會幫會龍頭),葛肇煌聽命於軍統局局長戴笠,並尊蔣中正為蔣總統。「義安工商總會」領袖「向前」也歸屬於葛肇煌部下,領「洪門太平山義安堂」堂主,並獲授國民革命軍少將軍銜。所以,新義安和14K鼎足香港的同時,又有著「血緣」關系。
1947年義安工商總會因涉及三合會活動而被取消了社團注冊,擁有國民黨軍銜的龍頭大佬向前,將組織改名為新安公司及其分支「永安公司」,俗稱為「新義安」。
1953年,新義安龍頭向前被港英政府遞解出境至台灣。由其兒子向華炎執掌新義安。
1956年警方大舉掃盪幫會,新義安出現了敬義、義群、大好彩等分支,後經新向氏龍頭大手改革,確立幫會中的世襲制,為向氏世族,發展到1980年代,組織結構相當完善,設有「五虎」、「十傑」,並在各主要地區設有坐館。
1980年4月1日,香港《華僑日報》披露:1980年3月29日開始,警方大舉掃盪新義安,近50餘名坐館、紅棍、白紙扇等人被捕,成為1956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反黑」行動,並被繳獲一批現代化武器及黑幫文件。1994年1月8日,香港警方再次發動龐大的「掃黑」,拘捕新義安14名高層,警方一度估計新義安已發展到8至10萬會員,與和勝和同為全港最大的黑幫組織。
07
洪興的原型究竟是誰?
說了這么多,洪興社的原型究竟是誰呢?
網上普遍流傳的說法是新義安,但《古惑仔》的原作者牛佬是這么說的。27歲那年,他在電影院看周潤發主演的《我在黑社會的日子》,心有所感。三年後,自立門戶開畫古惑仔。
幫會名字取自三年前電影中的洪興,蔣天生模仿周潤發,山雞參照梁朝偉,而陳浩南取型劉德華。
當時電影中大佬多叫東哥,牛佬就故意取了南字,又從公司名中取了浩字,女主為了討喜,且符合口吃特徵,定名細細粒。
第一期故事,源自牛佬朋友吳志雄,也就是後來電影中的B哥。
按照牛佬的說法,洪興社完全就沒有原型,是來自電影。但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自己怎麼說已經不重要了。
藝術源自生活,又高於生活。
你可以說,洪興社源自14K,因為葛肇煌以蔣中正為尊,洪興老大姓蔣--蔣天生、蔣天養。
你也可以說洪興源自和合圖, 賴忠手下有十二名小幫派首領分別為馬騮王、方萬仔、豆皮梅、大眼勝、尖不甩、叻仔、袁坨坨、先生多、矮仔周、扁垯垯、駝背華於崩牙才,分管十二個小幫派 。洪興蔣先生下面也有12堂主:
1、旺角區揸FIT人 - 十三妹
2、尖沙咀區揸FIT人 - 太子
3、葵青區揸FIT人 - 韓賓
4、深水埗區揸FIT人 - 靚媽
5、銅鑼灣區揸FIT人 - 細B→陳浩南
6、北角區揸FIT人 - 肥佬黎→灰狗
7、屯門區揸FIT人 - 恐龍→山雞
8、西環區揸FIT人 - 無良→陳耀
9、九龍城區揸FIT人 - 細眼→伊健→亦龍
10、香港仔區揸FIT人 - 巴基→大飛
11、觀塘區揸FIT人 - 大宇→大天二
12、柴灣區揸FIT人 - 馬王簡→山雞
無論原型是誰,白駒過隙,往日江湖風雲已然不在,幾十年間,人間早換模樣。
非典中,香港夜總會生意一落千丈,非典後,尖東最旺門面,從夜總會變成擠滿遊客的金店和賣奶粉的葯房。
2004年,砵蘭街朗豪坊大型購物中心落成,紅燈區已成傳說。大型商場引入安保公司,社團無處收取保護費,就連代客泊車,也被電子貨幣結算取代。
前幫派大佬抱怨:現在古惑仔自己賺錢自己花,哪有人維護社團。以前出來談判,還互相尊重對方是什麼字頭、輩分,還擺酒念詩,現在誰講究這些?
特殊時期誕生的特殊黑幫已消亡,一同消失的還有重情重義的歲月。
劉偉強說沒有拍夠《古惑仔》,但拍不動了:心態已經完全不同了,那團火已經弱了,拍《古惑仔》需要一把很熱烈的火,打個火機都有氣勢。
2017年大鵬拍《煎餅俠》,結尾時,古惑仔穿著皮衣,玩著打火機走來。影院中一片驚嘆聲,像重逢一個遺忘已久的夢。
『叄』 有關中國近代史,都有哪些電影
滿意請採納,謝謝
近代的一些比較經典的影片如下,近幾年影視劇中那些較俗的省去。
1840鴉片戰爭 、1856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林則徐》
1884年中法戰爭《虎嘯南天》
1894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風雲》
1898年戊戌變法 《譚嗣同》、《垂簾聽政》
1900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火燒圓明園》
1911年辛亥革命 《孫中山》、《末代皇帝》
1919年五四運動 《我的1919》
1927年至193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長征》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 《南京南京》《東京審判》
1945年至1949年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開國大典》
觀《虎嘯南天》有感
今年暑假我觀看了《虎嘯南天》這部電影,《虎嘯南天》主要是再現了1884年中法戰爭這段歷史,雖然我們在教材中也學習過這段歷史,但是也只是了解大概,真正觀看了這場電影,他帶給我的震撼與啟迪是巨大的.
《虎嘯南天》這部電影氣勢宏大,場面精彩壯觀,在演繹重大歷史題材的電影中,堪稱典範。尤其是電影中的幾個場面。1885年1月底,法軍主力7000餘人在船頭一帶向廣西邊境大舉進軍。就在這個時候,馮子材率軍趕到前線,毅然擔負起保衛祖國西南邊疆的重任。行前,他祭別祖先,囑托家人:萬一軍有不利,百粵就非我所有,要帶家眷、奉香火馳歸江南祖籍,永為中國民,免得受外人奴役。他還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准備萬一戰死沙場,好料理後事。馮子材以七旬高齡,素孚眾望,召集各路將領開會,勸告大家消除派系成見,以國事為重,同心協力保衛國家。在會上他被眾將公推擔任前敵主帥。在戰斗中,馮子材率士卒身先士卒,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而就在前線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同時,背後腐敗的清政府卻與法賊締結和約,割地賠款,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生的奇怪結果.
看到這里,我既激動又氣氛,激動的是一百多年前我們還有如此英勇的戰士,如此英勇的老同志在前線奮戰,拋頭顱灑熱血,感天動地,氣氛的是最後為啥還會出現這樣的戰爭結果,實在不能讓人接受,氣憤之餘,讓人對無能的清政府更添一份唾棄。
如今中國近百前的歷史悲劇,雖已為過去,但它幾乎是一部中近代史的縮影,一個可悲可泣的歷史教訓,當引起後世的無限深思!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中華民族何時揚眉吐氣!
試看今朝,美國一家獨大,他想打誰就打誰,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伊拉克戰爭,中東動亂等等,都是打著給人家帶來和平的謊言發動的。多少百姓無家可歸,多少妻兒老小慘遭塗炭,有誰給他們做主,有誰給他們撐腰,沒有,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祖,這就是強權,沒有理可講的。
滄海橫流,驚濤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法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他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華民不可屈辱侮的民族氣節!如今,在這個弱強食的世界裡,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後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領導集團,帶領全民搞好建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綜合實力,把我們的家園建設的無比強大。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虎嘯南天》這部電影喚起了我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激發了我對學習的熱忱,過去我貪玩逃課,今天我深深地感到自責,開學了我更應該努力學習,將過去不努力的損失彌補回來 ,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中來,為實現富強中國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