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蘇軍為何要用喀秋莎這個女孩名字來命名火箭炮
在電影金剛川里有這樣一幕,志願軍使用喀秋莎火箭炮,瞬間摧毀了美軍的M155遠程榴彈炮陣地,為工兵架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看過這個電影的朋友都在感嘆喀秋莎火箭炮那恐怖的威力。喀秋莎火箭炮可以說是蘇聯在二戰中研發的最成功的武器,沒有之一,甚至我認為它超過了T34坦克。
喀秋莎以特有的管風琴聲帶著蘇聯人復仇的怒火向德軍陣地傾泄,讓德國法西斯吃盡了苦頭。火箭炮作為一種殺人利器,為什麼會用一個女孩的名字來命名呢?
⑵ 最後的前線裡面的炮是什麼炮
最後的前線裡面的炮是喀秋莎火箭炮。因為根據電影劇情,蘇軍使用戰場新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炸毀了德軍後方基地,有效延緩了德軍的進軍速度和打擊強度,所以最後的前線裡面的炮是喀秋莎火箭炮。
最後的前線是由瓦季姆舒梅列夫VadimShmelev執導,瓦季姆舒梅列夫,IgorUgolnikov編劇的戰爭電影。
最後的前線的劇情設定
這部電影講述了1941年10月波多爾斯基學員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爾斯克步兵和炮兵學校的學員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線,與蘇聯第43軍的部隊並肩作戰,阻止德軍的前進,直到增援部隊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