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游戲耽誤的「電影公司」,你最希望看到哪款游戲改編成電影
過去,很多熱門電影,尤其是超級英雄相關的電影,總會推出改編 游戲 來一波聯合造勢。雖說這類電影改編 游戲 大多質量一般,但畢竟有IP的加持,往往也會有不錯的銷量。
而如今隨著 游戲 作品越來越注重藝術性和敘事性,再加上技術力的飛速發展,讓 游戲 的過場、運鏡以及視覺效果都有著不遜於、甚至是超越電影的表現力。
那麼問題就來了,想要通關一款 游戲 肯定比看一部電影要花更多的時間,而對於那些既想了解 游戲 劇情,又沒有太多時間打 游戲 的人來說,如果能把 游戲 改編為電影,也未嘗不是一種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那麼今天,咱們就從幾個不同的維度來,來討論一下」 游戲 改編電賣棚影」這個話題。
▌知名 游戲 IP改編電影
01 | 最終幻想
《最終幻想》系列作為日式RPG極具代表性的系列,雖然從《最終幻想13》開始口碑一路下滑(重生的《最終幻想14》不算),但是此前的作品不僅劇情出色,在進入3D時代後,讓無數玩家驚艷的CG過場動畫也成了系列的標志性特色。當然,《最終幻想》這種採用架空幻想世界以及追求唯美人設的 游戲 ,其實並不太適合強行改編成真人電影,所以Square Enix選擇了自己最擅長的方向——CG電影。
目前為止《最終幻想》一共推出過三部電影——《最終幻想 靈魂深處》、《最終幻想7 聖子降臨》以及《最終幻想15 王者之劍》,其中《最終幻想15 王者之劍》在國內有排片上映。
《靈魂深處》是《最終幻想》系列的第一部電影,2001年7月上映,由「最終幻想之父」坂口博信和莫托·薩克巴拉執導。其實嚴格來說這並不是「 游戲 改編電影」,因為《靈魂深處》的故事是完全獨立的,與任何一部《最終幻想》 游戲 都沒有關聯——電影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65年,那時候地球被名為「幽靈」的生命形態所污染,而為了拯救人類的未來,則必須找到八個能夠與「幽靈」對抗的「靈魂」。
《最終幻想 靈魂深處》展現了當時Square(Square與Enix兩家公司此 時尚 未合並)最頂尖的CG製作技術,投入成本超過一億美元。然而過於晦澀且空洞的劇情,讓電影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慘遭滑鐵盧,Square也因此陷入了巨大的財政危機,間接觸促成了之後與Enix的合並。雖說《靈魂深處》絕不是一個爛片,但若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評判,顯然有著諸多缺陷,尤其是最重要的劇情部分。而完全獨立於 游戲 作品之外,也讓這部電影難以吸引到原作玩家的目光,里外不討好。用現在 科技 圈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方向錯了 。
《聖子降臨》的製作成本雖然比《靈魂深處》要低許多,大概只有4000萬美元左右,但SE畢竟還是一家 游戲 公司,所以直到2016年方才帶來了第三部《最終幻想》改編電影——《最終幻想15 王中蠢則者之劍》。由於是為了配合 游戲 上市所做的聯合造勢,所以電影上映比《最終幻想15》 游戲 推出還早了幾個月,劇情時間線也設定在 游戲 開篇之前,相當於是一個超大型的 游戲 宣傳片。電影整體算是不過不失,故事算是講明白了,但也沒有太大的亮點,反而是過於歐美化的角色建模則與 游戲 本身的印象產生了不少割裂感,明顯是為了討好歐美玩家所做的設計。當然了,在通過了《最終幻想15》的 游戲 後,我只能說:「其實電影還真是挺好看的......」。
02 | 生化危機
《生化危機》作為恐怖題材 游戲 中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之一,Capcom不僅在各種外傳及冷飯上不遺餘力,改編起電影來也同樣毫不手軟。而《生化危機》電影主要分為兩個大方向——真人電影和CG電影。
只可惜隨著後續幾部電影的推出,品質和口碑卻是一路下滑,在我看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因為劇本過於放飛自我,不僅故事編排不夠出彩,電影類型也儼然從科幻懸疑變成了超級英雄喪屍片,檔銀完全失去了自己該有的特色。
不過即便如此,電影六部曲的全球累計票房依然達到了12億美金,創下 游戲 改編電影系列的最高票房紀錄。或許也正是看到票房如此給力,擁有《生化危機》電影版權的德國康斯坦丁影業在2017時確認將重啟真人電影系列,並且同樣會是六部曲的陣容。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關於重啟版導演、演員和故事細節的新消息傳出,大概,又是另一個有生之年系列吧......
除了交給電影公司製作的真人電影系列,Capcom自己也製作了多部《生化危機》的CG電影,分別是2008年上映的《生化危機 惡化》、2012年上映的《生化危機 詛咒》以及2017年上映的《生化危機 復仇》,構成了CG電影三部曲。和真人電影的放飛自我不同,CG電影無論是角色還是世界觀都與 游戲 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其實製作CG電影的初衷,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安撫原作粉絲對真人電影劇情的不滿,同時對故事線進行擴充。
知名 游戲 IP改編成電影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寂靜嶺》、《古墓麗影》等等,不過其中也不乏跑偏的情況。比如2019年上映的《大偵探皮卡丘》以及2020年上映的《刺蝟索尼克》,皮卡丘和索尼克作為任天堂和世嘉旗下擁有絕對人氣的兩大」吉祥物「,咱們先不談電影本身好不好看,強行把二次元形象做出毛茸茸的3D質感,怎麼看都有種」霸王硬上弓「的違和感。當然也是有例外的,比如《憤怒的小鳥》。
▌被 游戲 耽誤的「電影公司」
說到被 游戲 耽誤的」電影公司」,我想大家腦海中立刻會浮現出兩個名字——暴雪和育碧。
對於暴雪,人稱「十年做 游戲 ,九年拍CG」,雖然近幾年暴雪在 游戲 方面屢屢自砸招牌(比如《魔獸爭霸3重鑄版》事件),新作進度更是緩慢,但是在CG製作方面卻依舊維持著超高的水準,尤其像是是《雙龍》、《最後的堡壘》等幾部《守望先鋒》的宣傳片,都讓人一次次的感嘆:暴雪,你還是老老實實的拍CG動畫電影吧。
於是,暴雪還真就和傳奇影業一起,拍攝了一部《魔獸》IP的改編電影,故事取自《魔獸爭霸 人類與獸人》,講述了人類聯盟和獸人部落在黑暗之門開啟之後所發生的故事。電影在全球范圍內斬獲27.4億人民幣的票房,其中光是中國市場就貢獻了14.6億,也足見《魔獸》這個IP在國內玩家心目中的分量。
至於育碧,像是旗下招牌系列《刺客信條》的每一部宣傳片,幾乎都有著足以媲美電影的品質,讓人完全按捺不住買買買的沖動。不過在真正玩到 游戲 之後,畫面縮水、各種意想不到的BUG以及糟糕的」土豆伺服器」,都和看到預告片時的美好想像形成鮮明反差。所以如果他們能靜下心來好好拍電影,別被 游戲 給「耽誤」了,說不定還真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笑)。
▌值得期待的改編
那麼,大家有沒有期待哪一款 游戲 在未來能夠改編成電影,又或是有哪一部 游戲 改編電影是你覺得最值得推薦的呢?歡迎在評論區中討論分享。
Ⅱ 有關電腦高手的電影有哪些,
1、《真假戰爭》
講述大衛·萊特曼(馬修·布羅德里克飾)是一位天才少年,他將業余時間全都投在了電腦游戲上。一天,他通過搜索,搜到了一台網路電腦,簡單破解後,他開始玩一個叫做「全球熱核戰爭」的游戲,一個模擬世界大戰的游戲。
2、《通天神偷》
由菲爾·奧爾登·羅賓森執導的動作片,羅伯特·雷德福、西德尼·波蒂埃等參加演出。該片講述了五個電腦高手組成的小組,為拯救世界和平,利用高超的電腦技術與惡勢力展開斗爭的故事。
3、《網路驚魂》
由艾文·溫克勒執導,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驚悚片,該片於1995年10月10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一名足不出戶的電腦程序員安吉拉·貝內特,為一個網友修正一個Bug引起來殺身之禍的故事。
4、《異次元駭客》
由約瑟夫·魯斯納克執導,克雷格·比爾克、阿明·繆勒-斯塔爾、格瑞辰·摩爾、文森特·多諾費奧和丹尼斯·海斯伯特主演的奇幻片,於1999年上映。
電影講述了道格·霍爾和漢農·富勒將虛擬現實發揮到了極限,他們在計算機上模擬了 1937年的洛杉磯而引發的故事。
5、《黑客》
講述Dade(約翰李米勒扮演)是一名電腦天才,在他11歲的時候他已經侵入華爾街的金融公司系統並差點令股市崩潰。由於闖了大禍,Dade被懲罰性地剝奪上網權利直到18歲,現在剛好到期。重出江湖的Dade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包括資深玩家Kate,剛入門的黑客Joey等等。
Ⅲ 如何評價電影《安德的游戲》
如果你認為《安德的游戲》是一部兒童電影,那我只能怪該片導演把這部經典的科幻小說給弄得低齡化了,事實上,《安德的游戲》原著的大部分讀者應該是成年人,如今熒幕化的安德褒貶不一,但是從原著粉絲的角度上來說,這個電影改編雖稱不上優秀,但基本還算及格,鑒於原著的篇幅較大,故事較復雜(完全可以分為上下兩部來拍攝),該片的主體框架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在節奏快慢和細節處理上略存在爭議,從科幻商業片和原著改編電影來說,此片都只能停留在合格的程度,離成為經典還有一些距離。
但是我們的科幻拿破崙畢竟從書里爬上了熒幕,不論合不合書迷們的心理預期,這終究不算是壞事,但是對於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我非常遺憾這片將給你們留下兒童科幻片的第一印象。
在原著故事的世界設定之中,孩童的心理年齡大概會比實際年齡大那麼點,因為安德被送進戰斗學校時候,事實上只有6歲,而電影中出現的安德大概是十來歲了,雖是如此,此片還是難以給人消除兒童片的第一印象,另外此片中相當遺憾的一點是故事背景的鋪墊不夠細致和有效,這樣是導致「兒童電影」印象的重要原因,在原著小說中,關於安德飽受欺壓和蟲族入侵給地球人留下的陰影鋪墊較多,而在電影之中基本上是一筆帶過,入題雖然非常得快,但是卻沒有給人足夠的時間去了解一下主角的坎坷不一般的生平。不僅僅是主角,本片的一干配角的存在感也比較低,哈里森福特、本金斯利這樣的大綠葉也並無很出彩的表現。可以說此片講圓了故事,但是人物塑造方面相對於原著是非常失敗的。
Ⅳ 電影貓鼠游戲開頭什麼意思沒看懂
一個綜藝節目。另外兩個人是參賽嘉賓。不是三個人都叫同一個名字,而是另外兩個人「冒充」男主。等於是,把男主混在三個人之中,讓觀眾or其他嘉賓提問, 他們回答,然後大家猜哪個才是真的。
這也是真的。1977年,電影原型人物——弗蘭克·阿巴格內爾(Frank William Abagnale, Jr.)和另外兩位參賽者,曾參加電視競答節目《告訴你真相》。
——有很多類似的綜藝節目,或者節目里有此類環節,幾個嘉賓,或者幾件事,讓觀眾猜一猜「哪個(誰)是真的」,我記得以前《正大綜藝》里就有「是真是假」。
Ⅳ 直面創傷,鳳凰涅槃——《傑羅德游戲》電影解析
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著名小說作家斯蒂芬·金寫的《傑羅德游戲》拍攝的。《閃靈》、《肖申克的救贖》、《死光》、《綠里奇跡》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女主在小時候經歷的日食事件可以說影響了女主從十二歲開始到她整個一生。生活、婚姻因此不幸。
一、創傷事件
在日食事件剛開始的時候,女主的父親和她的母親在為女主不想去海上遊玩而進行爭吵。電影中的比較含蓄表示了母親對女兒比較依賴父親的這種不滿,事實上在小說中說得更加直白。在小說的描述中,母親對丈夫說:「有時候你的表現彷彿她就是你的女友,而不是你的女兒。」
而在接下來女主和父親單獨在海岸邊的椅子上看日食時,父親的眼神一直在女兒身上裸露的皮膚上,他的眼睛中對潔絲是有種慾望的。之後,父親讓女兒坐在他的腿上,並且在日食發生的時候對女兒做出一些侵犯的舉動。這里在小說中是這樣描述的:潔絲的腦海里突然冒出一個聲音,他在猥褻你。
小說中有段父親對女兒猥褻的具體描寫。
「接著,那個硬東西抵著她的屁股了,那個既不是螺絲刀柄,也不是媽媽的釘錘的東西在抽搐了。一種熱乎乎的液體噴射而出,將她的短褲濡濕了一塊。『這是汗水。』有一天將屬於伯林格姆太太的那個聲音即刻說道。『就這么回事,他意識到你怕他,怕坐在他的膝上,這使他感到了緊張,你應該感到抱歉。』」
而這里女主潔絲在對父親的行為進行合理化,告訴自己父親噴射在她身上的體液,只是汗水而已。她的念頭在把這個事件進行合理化而不願意去面對事實的真相。在日食事件發生後,潔絲和父親是有機會去面對並處理這件事情的,然而在卧室里父親與潔絲的對話,就讓這件事真正地埋藏在潔絲心底並影響了她的一生。
在卧室里父親故意說要把這件事告訴母親,然後又說「我與你母親關系緊張,你與母親也關系緊張,她又不能殺了我們。」父親製造並加大了女兒的恐懼,讓女兒不要說出去。也就是父親在給傑絲灌輸這樣的觀念:說了會有很多麻煩,不說對大家都有好處,可以保持現狀。父親的行為可以看到小我的本質就是在害怕變化。這里父親灌輸的念頭可以說是造成了潔絲日後對於各種事情壓抑沉默的一種習性。
很多事情的發生都跟原生家庭有關,女主的經歷就是。電影中可以看出女主父母的關系並不好,而女兒和父親的關系卻非常親密,這里就相當於女兒帶入了妻子的角色。當帶入妻子的角色後,母親就相當於把女兒當成了情敵,那自然會討厭她,想去打壓她。而父親只是把女兒當成了母親的替代品,這樣自然他和妻子的關系就會造成僵化。整個家庭里,因為家庭成員關系的越位導致了這個家庭處在一種比較緊張、僵化的狀態。
二、 創傷誘出
電影開頭傑羅德和女主和潔絲在准備一場遠離都市的性游戲,然後開車前往郊區的別墅。有個細節,他們在車內播放的歌曲跟日食事件中父親愛聽的那首歌是一樣的。接著男女主角在路上遇到一條飢餓的狗,到達別墅後女主角還把神戶牛排給狗吃。
小說中對這一部分有一個細節的補充。這只狗名叫「王子」,曾經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養的,在小女孩八歲的時候,她喜歡上了布偶玩具,然後就把這條狗給遺棄了。事實上潔絲是感受到這條狗沒有得到關愛,保護,內心感同身受。因為潔絲心底渴望被關愛保護的感受與這條狗產生了共鳴,所以才會主動去喂這條狗。
之後,女主躺在床上穿著新買的睡衣,在床上換了幾個姿勢,動作有點生硬的,可以看出其實她很不自然,她以為用忍耐和討好可以挽回婚姻。男主傑羅德呢,准備了手銬,准備了壯陽葯,准備妥當一切。其實男主傑羅德還是在積極主動地想要面對(盡管表現方式有點欠妥),因為從後面潔絲對老公說過一句:這樣是沒法挽回我們的婚姻的。這里的細節可以看出其實傑羅德是在主動面對,期望能夠改善他們之間的關系,但因為女主內心的創傷而始終沒有走進她的心中。
在女主和傑羅德性游戲過程中,當聽到傑羅德說到「Daddy」這個詞時,女主開始了掙扎和反抗。「Daddy」這個詞初步勾女主潛藏在內心幾十年的創傷。
三 、契機來臨
傑羅德由於心臟病突發而死去,開始潔絲的反應是希望傑羅德能夠醒來並說「如果你能夠醒來,無論你對我做什麼都可以。」面對困境潔絲的第一念頭不是自救,而是外求,渴望外界能夠讓自己得救。當發現找不到人可以幫助後,潔絲處於一種停滯狀態。她躺在床上,整整發呆了五個小時。
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場景,遇到問題第一念頭都是想求助外面。我想起了以前我自己做項目的時候,領導交給我一個任務,而我自己這一方面並不會做。我當時的念頭就是:怎麼領導交給了我這個任務,完全不會做怎麼辦?然後不斷地來回翻看網頁,看看錶格也處於一種停滯狀態。當時念頭就跟潔絲一樣,覺得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遇到這種情況。其實都是被念頭完全可以控制住了,而內心沒有升起一點面對事情的想法,這種無助的念頭是在幫助我們逃避現實。
電影中女主內心的無助和絕望讓她精神恍惚,面臨崩潰的狀態,腦海里臆想出了一個傑羅德和一個自己的分身。傑羅德代表的是丈夫過去對她的打壓質疑而在女主內心形成的一種壓力,恐懼。以前女主對此選擇沉默,而現在又把這種壓抑恐懼給重新釋放出來了。可以看到後面的對話中臆想出來的傑羅德分身經常會說一些死亡的威脅來恐嚇女主,叫女主放棄。而女主的分身是在告訴女主要面對創傷,是一種內在成長的潛能,不斷地在提醒女主回歸當下。
影片臆想分身對話中傑羅德不斷地說浪費了五小時,清潔人員不會來,園丁除過草,朋友六月才來,床柱經過強化等等,不斷告訴女主,讓她絕望。而女主自己的分身則告訴女主:「你必須逃脫,你正在浪費時間,你不必重復事情給我聽,趕快醒來。」
臆想的傑羅德代表的是一種無效的思維,她被念頭給控制住,念頭給自己設限,看不到事物的可能性。而女主分身是在不斷提醒潔絲覺察自己的念頭,是種當下思維、有效思維,是在提醒她要面對創傷。
在腦海里妄念的碰撞下,傑羅德告訴她就這樣吧,逐漸昏睡,假設一切都沒事。這個昏睡其就是一種內在的逃避心理。
這個平常跟我們對一些事情的反應也是類似的。我在學習中就會經常出現當看書看到十幾二十分鍾的時候,就感到腦袋有點發暈、發困。然後習慣性地逃避,要麼去床上躺一會兒,睡一會兒,要麼就是拿起手機開始看小說,玩游戲。像平常靜坐中,在妄念多時也會有種昏睡的狀態,這個昏睡就是內心在事情面前的逃避。
四,揭露輪回
在女主回憶日食事件醒來後,女主分身先是對比了父親和律師兩人的相似之處。
女主的父親是一個律師,老公傑羅德,也是一個律師。父親年齡比較大,女主找的老公傑羅德也比她大很多。女主父親對她進行了性侵,對於母親是出軌表現,而電影中前面提到說男主經常會消失幾個月跑到外面,這里是暗示男主出軌了。因為女主小時候形成的創傷一直在,導致她成年後婚姻里的另一半就是父親的縮影。因為沒有面對創傷,相似的事情會再次發生,這個就是一種輪回。就像女主分身說的:「你選擇的婚姻是你知道的唯一種情感關系。」女主和傑羅德的婚姻就是她和父親關系的輪回。在父親性侵事件面前女主選擇了沉默,而在男主傑羅德把她物化,還性虐她的時候,女主也選擇了沉默。
女主分身揭露這段輪回後,女主的反應是什麼呢?她說:「我困在這里還不夠,我還得重回那裡再經歷一次?」她的念頭表現出來的是在創傷被拉出後的恐懼、逃避。然後,女主分身提出男主出軌事情時,女主說:「我處理了」。女主分身說:「就像坐在父親大腿上的最後幾分鍾。」然後女主開始強大的合理化說:他沒有性侵我。並且自責,責怪船,責怪母親,責怪自己的洋裙太短了,說:「這是我的錯,我沒有辦法改變現實。」
女主在面對日食事件的時候,其實一直在合理化,逃避,處在一種受害者模式的狀態。她內在一直沒有面對自己,沒有對過去的創傷接納。
事情已經發生,已沒法改變過去。雖然痛,雖然是創傷,但它是有效的,因為創傷的存在是提醒我們要成長,要面對。而由創傷引發的各種合理化的念頭,其實都是無效的,是妄念。把創傷轉化為自身內在的能量,這才是真正有效的。
成長道路上,小我確實很強大,通過各種合理化來拉扯我們的腳步。面對自己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要更堅定地勇敢成長,守住內心的堅毅。
五,直面創傷
電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景:女主與十二歲自己的內在對話。
可以看到女主心裡充滿了對父親的抱怨、合理化、自責,小時候的創傷讓她失去了靈魂,但同時她已經會去看這件事情了。她以前一直被包裹在受害者模式中,是沒有選擇的。而通過對話讓她看到自己其實可以有另一種選擇,就像12歲的潔絲說的一開始就有足以生存的工具。
生存的工具,這里其實有兩重含義:
一是告訴她要從受害者模式里走出來,人生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是要坦然面對,說出事情真相。
所以只有靈魂覺醒,走出自己的受害者模式,那才是真正的生存下來。
二是提醒女主,像上次手被玻璃扎破一樣,她可以用血來潤滑,逃脫手銬。通過劃破手腕,用血來逃脫手銬,也影射了直面真相是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承擔巨大痛苦的。
內在對話之前女主一直是處在一種抱怨逃避的狀態,她的靈魂是沒有覺醒的,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內在對話之後,她開始願意正視傷痛,看見真實。
而後女主對於解脫的意念非常堅定,念頭里堅信自己可以逃脫,堅信自己可以承受劃破手腕帶來的痛苦,也告訴了我們,成長中發心、意念非常重要,一個堅定的成長信念,將會帶給我們巨大的勇氣。
電影里提到血的特點就是在凝結之前像油一樣潤滑,也就是逃脫必須快速完成,要麼順利逃脫,要麼昏死過去,在面對事情時執行要有執行力。
然後潔絲對腦中的聲音說了聲「good bye」,在小說中也有提到潔絲腦海里兩個臆想的聲音開始合在一起,表示她內在開始有一種合一的狀態,開始和解。
之後是影片中最鮮血淋漓也是最勇敢的一幕,潔絲割腕,掙脫了手銬的束縛,身體首先從手銬中得救。
在小說中有提到這樣的細節:她的一隻腳碰在了什麼東西上。她向下看去,她踢到了傑羅德肉乎乎的右肩。血啪嗒啪嗒地落在了他的胸口和臉上。一滴血落進了他的一隻凝視著的藍眼睛裡。她對他沒感到同情,沒感到憎恨,也沒感到愛。
這段描寫也表明女主對傑羅德已經能夠如實地看待以及對自己的這段婚姻開始有一種接納的狀態。
小說中還有一段描寫:她在水池前彎下腰來,她的嘴一張一合像條魚的嘴。她吸入那種苔蘚泉源的香味。這也是那種礦物質的淡味。自從日食期間她爸爸騷擾了她以後的這些年來,那種淡味一直縈繞著她。可是現在這種味道很正常了。現在這不是令人恐懼的味道,不是恥辱的味道,而是生命的味道了。
這種礦物質的味道其實是指父親體液的味道,以前這種味道相當於創傷一直伴隨著她,而現在這已經不是令人恐懼的味道,不是恥辱的味道,而是生命的味道了,就是她已經開始能夠去正視父親性侵這件事。
女主掙脫手銬,准備離開屋子的時候第二次見到了她認為的死神,然後說了句:「你不是真的,你只是月光的產物。」而在影片最後這個「月光男」同樣也對女主說了這樣一句話。
因為月光是一種虛的,不真實的東西,月光的產物表示面對的是一種不真實的物體。潔絲說這句話表示她覺得月光男是她內心的恐懼,不是真的,而「月光男」說這句話並且沒有殺害潔絲,暗示的是潔絲過去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跟死了沒區別。潔絲一直活在創傷當中,沒有真正地活出自己,所以就像一個虛假的,不是真的人一樣。
離開時潔絲把她的婚戒交給了「月光男」,表示她對這段婚姻的告別和釋然。
六,療愈內在
潔絲獲救後還是會經常做夢,夢見有「月光男」的出現。身體雖得到救助但是她的心還沒有完全得到救助。而電影中最後她做的一些事情就是療愈自我的過程。
潔絲面對創傷,通過給過去的自己寫信,告訴自己,我們值得見到陽光,並且設立基金會,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人。寫信讓內在和解,讓內心被埋在深處的那段經歷重見陽光;分享經歷,通過不斷標注消融內在的傷口。
其實抱怨指責都是原始創傷所引發的,只有不斷標注、安住,回到當下才是面對創傷的最佳途徑。
潔絲通過在不斷收集有關「月光男」的信息,並且在法庭上勇敢地直面「月光男」。「You are so much smaller than I remember.」你比我印象中要小多了。而潔絲在日食事件中第一次看到房子的時候,也說了同樣的一句話,當時父親回了一句:因為你長大了。小時候表示她身體的成長,而面對「月光男」時表示她內心真正的成長,敢於直面。電影最後「月光男」、潔絲的父親、傑羅德三者面孔合一,也就代表著潔絲內心的創傷療愈,內在合一。她的內心不會再被創傷拉扯,不再分裂,也沒有任何糾結。
最後電影里有個鏡頭,女主走向陽光,上方的太陽也從過去的日食也一點點變成整個圓形的太陽,表示她的內心也由缺憾變成圓滿,人生也重新開始。
人生中或多或少我們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創傷,尤其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對一個人的影響更是巨大的。雖然面對自己就像割腕一樣,就像跳懸崖一樣,但割了才能解脫,跳下去才能重生,最後那便是鳳凰涅槃!
2018.7.4
本心社---曹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