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電影《傳染病》
如何評價電影《傳染病》:冷靜視角下的全球挑戰與人性探索
電影《傳染病》(2011),在當下的疫情背景下,其豆瓣評分攀升,再次引發熱議。該片以冷靜的鏡頭揭示了新型病毒在全球范圍內肆虐的驚險劇情,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光明與暗面。導演通過一系列現實主義場景,如病毒通過公共設施傳播、社區感染,以及全球衛生機構的應對策略,生動展示了病毒的威力和人類面對未知的脆弱性。短短十分鍾內,影片精準描繪了病毒的起源、傳播路徑以及其帶來的恐怖影響,特別是對大腦的潛在破壞,強調了其危險性。
影片中的情節揭示了病毒的多途徑傳播,如通過接觸病患接觸過的物品或氣溶膠,如新冠病毒的呼吸道、糞口和接觸傳播機制尚待明確。影片強調了日常防護措施的重要性,如佩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衛生,以對抗病毒的侵襲。
在劇情中,政府官員因經濟考量對專家建議的忽視和自媒體記者的誤讀與恐慌,揭示了權力與信息的真實面貌。米爾斯博士的角色深入研究了基本傳染數值R0,值越大意味著控制疫情的難度越大。病毒的R0值在1.4-3.8之間,影片藉此探討了人類應對措施的不足。
電影中,實驗室研究揭示了病毒對免疫系統的強攻擊性,以及其作為新型病毒的特性。CIA和軍方的懷疑指向澳門賭場與生化武器,而CDC主管則否定了動物攜帶病毒的理論。米爾斯的調查揭示了潛在的病毒傳播鏈,但影片對防護措施的描繪可能不夠嚴謹,引發對真實性的質疑。
在病毒研究方面,艾麗和CDC主管研究蝙蝠和豬的基因序列,發現病毒可侵犯肺部和大腦,且變異性強,令人警醒。電影中,疫情的真實嚴重性被刻意隱瞞,私人教授試圖加速疫苗研發,暴露了人性的矛盾與希望。
從0號傳染者的追蹤到復制病毒用於疫苗研發,電影展現了追蹤源頭和科技突破的雙重挑戰。然而,私人教授分享病毒株引發了恐慌,記者對連翹的錯誤解讀加劇了公眾的混亂。電影藉此揭示了疫情下的荒誕行為和人性的貪婪。
盡管存在不合理之處,如主角老馬的血清研究,但電影對醫院場景的描繪與現實中的方艙醫院形成對比,揭示了醫療體系的局限。米爾斯的感染與她的行為轉變,諷刺了資源分配的不公和醫療體系的困境。
隨著疫情的惡化,電影預言了封城、物資短缺和社會混亂,直至WHO萊諾拉的調查與貝絲的病毒傳播,形成強烈的社會沖擊。18天後,美國大城市採取了極端措施,而疫苗分配的復雜性和風波也揭示了人性的善惡交織。
電影中,利巴韋林作為治療葯物的提及,反映出現實中的抗病毒葯物研究。然而,信息透明度的缺失和疫苗分配的爭議,都指向了疫情應對中的深層次問題。盡管疫苗研發面臨挑戰,艾麗的冒險嘗試最終帶來了希望,她成為了疫苗的象徵。
《傳染病》不僅是對疫情的反映,更寓言了社會的復雜性。它提醒我們,在這場全球危機中,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與社會的矛盾和欺詐並存。電影預言與現實相呼應,贊美了醫護人員的英雄主義,同時也對未來的防疫策略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總結:《傳染病》以驚心動魄的故事,深刻探討了病毒、人性、權力和科學在危機中的交織。它既是藝術的創作,又是對現實的一次深刻反思,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反思。
Ⅱ 電影《流感》觀後感
——如何應對不可知的未來
在一切災難面前,塔勒布這個句子都是萬用模板。
公共事件爆發後,人們往往會提高對該事件相關事物的關注度。似乎大多數人對於一個點的觀察熱情幾乎總是遜於一個面的,於是故對於事件的預測時至今日仍然難以達到客觀的標准。
於2013年上映的韓國災難驚悚片《流感》,自從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就一直保存在我的必看電影清單內。在《黑天鵝》一書中,經濟危機被稱之為黑天鵝事件。我一直在思索突然爆發的疫情是否亦如此。
這是一部我們不需要去探討主演是誰的電影,相信大多數人也不會認識。電影開頭的十幾分鍾一直讓我頻繁地懷疑這究竟是不是部災難電影,還是只是狗血的愛情片。直到結束完這部電影,這一片段的存在對整部影片呈現的意義大小仍然值得探討。
(以下包含大量劇透!!!)
整部電影高潮的來臨,就我個人而言,把它大幅度提前了將近半個小時——從東南亞偷渡難民的集裝箱開始。
想要做不正經勾當的兄弟兩,因為人性的惡私自撬開集裝箱——電影中整個盆塘病毒最初的來源,目睹了集裝箱內難民慘死的狀況,卻又因為人性的善放出了集裝箱中唯一倖存的難民孟賽。孟賽,成為影片中盆塘市最大悲慘事件的源頭。
作為感染源,孟賽感染了救他的兄弟倆中的弟弟,弟弟因為感染而咳嗽。前去診所買葯,唾沫傳播給診所人員、病人……病毒開始以指數模式增長。弟弟因為口吐鮮血被送入醫院治療,病毒再次得以擴散,最終此次流感中盆塘市第一名病例死亡。傳播鏈的極其可怕,使先前痛斥醫生封城建議不切實際的議員最終不得不因為病毒的進一步擴散暫時離開盆塘市。市民開始在超市哄搶物資,暴力現象頻發。為防止流感被帶出盆塘市,韓國政府下令將所有市民帶入隔離區進行檢驗觀察……最終在難民孟賽身上檢查出抗體,盆塘市市民得以得救。 (實際上電影內容遠遠比以上內容復雜得多,但是我懶得寫了)
整部電影看完,似乎理解了為何驚悚會是電影的標簽之一。被感染者感染後身上生長紅斑,口吐鮮血(這個症狀很像《血疫——埃博拉病毒》中關於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患病後的症狀的描寫),全身抽搐,失去自我意識,最終死亡。通過血液,將病毒傳播向下一個人,頗像《釜山行》中喪屍撕咬人類導致人類變異的另一種形式。
然而全片最與驚悚這一標簽靠攏的,還是人性。
(以下為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毫無邏輯性)
影片最開始對消防工作的探討就引人深思,男主的是一名消防員,在隨時可能犧牲的條件下,卻沒有得到與之相對應的待遇,被救助的人覺得這是他的本職工作,連句謝謝也不說。撥通求助電話的人的嘴中,寵物狗的命比消防員的病更為重要。是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逐漸不習慣於對向自己伸出援手的人表達應有的感謝?是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逐漸把自我放在高於他人的位置?是什麼時候開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變得如此冷漠?將自我與他人的秤砣中向自我無限傾斜,是我在電影中看到的第一人性之惡。
影片開頭機緣巧合之下發現難民的兄弟倆,將吐血的弟弟送進醫院的哥哥,被告知弟弟可能是病毒的攜帶者,隱瞞難民集裝箱的真相,不相信弟弟已經死亡的真相,在醫院里大鬧,甚至將病原體弟弟口吐的鮮血抹到醫生的臉上,造成無辜的醫生的感染。一個人的背後有一個家庭,有無數牽掛他的人,為自我利益危害無辜他人的人,是我在電影中看到第二個人性之惡。
得知流感病毒開始蔓延,市民哄搶物資,毆打老弱病殘孕者,對迷路而大哭的幼童視而不見。恃強凌弱,「震驚的人們像探照燈下的兔子一樣亂跑」,為了自己,傷害他人。以人情的冷漠推動疫情期間恐慌的進一步來臨,這是我在電影中看到的第三個人性之惡。
韓國國民支持對盆塘市全市封鎖,渴望實現自我感染自我消耗,從傳播途徑上阻斷病毒傳向韓國的途徑。對確診人員採取一刀切措施,一經確診,不採取治療,直接密封焚燒,屍體被當作像垃圾一樣,用大型機器抓取堆到一同焚燒,人為造就人間煉獄。這是我在電影中看到的第四個人性之惡。
對無辜市民進行射擊,國家政權受美國干預,韓國總統只能看著自己的國民被自己的國民射殺。國難立於前,卻無法進行及時的挽回,霸權主義勢力冠冕堂皇地在危難之時滲透,是第五個人性之惡。越看越慶幸於生於種花之家,感謝祖國對每一個人的不放棄,感謝祖國的繁榮強大。
整部影片,不論導演編劇,還是彈幕,或粗俗或有理的發言,都在討論一個問題:個人與集體,國與家的關系。哥哥為弟弟大鬧醫院,母親為女兒隱瞞病情,軍隊長官為避免感染射擊無辜市民……似乎影片中的每一次人們都在傾向自我,為自我而考慮。有一條彈幕也從早滾動到尾:如果是你,你也會這樣做。
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我也將這個問題幾乎從開始思考到了結尾,得出的結果是我很有可能一樣自私。然而人類社會是共同的,人類如果一同至始至終地自私,只有滅亡這條路可走。影片最終,這場悲劇如何被遏止:1.難民孟賽主動分享抗體給小女孩(後被市民無故刺死);2.對市民射擊停止,由小女孩身上提取抗體對患病者進行治療。
故事的最後,這場災難還是由於人性的閃光點和國家而得救。
提一句可能是全篇最有用的話:目前在騰訊視頻、優酷視頻、嗶哩嗶哩三個平台都看過電影,前兩者彈幕對觀影帶來的影響十分惡劣。
有時候一部電影滾動的所有彈幕,也交織起來構成了一個虛擬的小型人類社會。
觀後感就寫到這里,現在我們再回到第五段那個敘述點——難民, 為什麼會有難民?他們為何要偷渡?又是如何感染上病毒而成為所有故事發生的病原體呢?
這是《流感》里所沒有談到的。
Ⅲ 那部關新冠疫情的電影是什麼
波拉特續集《波拉特2》
波拉特(Borat)在14年前拍攝前作時各種荒唐演出讓他的祖國哈薩克飽受世人嘲弄。在祖國被修理一番的波拉特被指派前往美國執行秘密任務,要將自己的女兒圖塔(Tutar)當作禮物獻上給副總統邁克·彭斯以保證哈薩克總統的利益。但在美國遇上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的波拉特是否能在美國總統大選前達成任務?
我看過了,很搞笑,看完了也許你就喜歡上薩莎·拜倫·科恩,可以搜搜他以前的電影,特別搞。
《王牌賤諜-格林斯比》《大獨裁者》《波拉特》《布魯諾》
Ⅳ 這個是什麼電影
你好,這部電影是馬克達蒙的《傳染病》,去年新冠疫情爆發的時候這個電影很火,電影中很多情節在疫情中都感受到了,比如裡面涉及到醫護人員防疫的嚴格,隔離地區生活的狀況,疫苗什麼的
不過很多人批評故事中的的傳染病毒來源,不給您多的劇透了,電影本身還是非常好看的,祝您您觀影愉快!
對了,相關的電影還有幾個您喜歡的話再給您介紹。
希望能夠幫到您!快去觀影吧。
望採納!
Ⅳ 鳴鳥電影好看嗎
《鳴鳥》將故事線放在了全世界因疫情被封鎖的第四年,無數被感染的美國人被迫離開國家,去往隔離區「Q區」。那是一個完全封閉的世界,高大的牆將所有人關在幽深的地獄中,許多人明白,進入了Q區等同於等死。在這樣的環境中,快遞員尼克與女孩莎拉發生了愛情,然而尼克對病毒免疫,莎拉卻因為感染面臨著隔離,尼克選擇穿越洛杉磯去拯救莎拉。
在影片中,新冠病毒發生了變異,它產生的死亡率超過了50%。這一設定加重了電影中的危機感,也刻畫出一個灰調的世界。
另外,這部電影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拍攝完成的。
新冠疫情持續4年人類會怎樣?美國人用電影《鳴鳥》告訴你
在美國,病毒末世類電影並不少見,比如維果·莫特森就主演過一部《末日危途》。影片講述了人類在遭遇大災難摧殘後迎來末日的故事:一對倖存下來的父子在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廢墟里掙扎,由於其他倖存者都在忍受飢餓的困擾,因此人吃人的慘象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為了保護兒子,父親一直推著超市裡的手推車帶著他向海的方向進發,以尋找生存的希望。
通常而言,末世類電影會與人性進行掛鉤,越是生死存亡之際,人性就顯露的越是直白。
比如《末日危途》中,男主的妻子因為食物即將消耗殆盡而選擇自殺,她在生前懼怕自己死後的屍體會成為「食人族」的食物。沒錯,當世界發生危機後,許多人拿起槍去強搶物資,如若物資不夠,就殺人取食。
新冠疫情持續4年人類會怎樣?美國人用電影《鳴鳥》告訴你
男主更是在一處地窖里發現了一群被「圈養」的人,這些瘦弱的人將成為食人族的食物。他自己則戰戰兢兢的保護著兒子,不讓任何人有機會接近他。到了最後,父親死於病毒,好在兒子找到了一個好家庭收留,迎來了希望。
在《鳴鳥》中,盡管世界還沒走到盡頭,但新冠病毒卻如同大山一樣懸在每個人的頭上。超過50%的死亡率讓世界停止運轉,讓感染者盡早死亡成為實際意義上最好的解決方式,可這種方式又違背了人類的普世價值,價值觀與生存觀的碰撞產生了劇烈的沖突。
而我們的男女主角在這樣的世界裡用愛來抗爭病毒與人性帶來的危機。電影也呈現出部分現實中美國人的價值觀,那就是個人自由高於集體約束。
該電影還未公布具體上映時。因為題材的關系,該電影上映後必然會引起較大的熱議。
新冠疫情持續4年人類會怎樣?美國人用電影《鳴鳥》告訴你
熱門推薦
Ⅵ 電影《傳染病》:一部9年前的新冠神預言
再回顧2011年的美國電影《傳染病》,彷彿預知了今天新冠病毒的全球挑戰。這部評分並不突出的電影,上映時並未引起轟動,單純從電影本身來看,並不成功。然而,作為中國人觀看,卻能發現其與當下新冠病毒的種種相似之處。電影中,蝙蝠傳播的病毒、人類的離奇傳染、媒體的輿論導向、政府機構的公信力、民眾的恐慌與質疑、謠言的製造與利益的傳遞、醫療物資的擠兌、疫苗研發的困境,以及自媒體大V、研究人員、醫護人員、感染者、家屬、方艙醫院、P4實驗室等場景,幾乎都能在電影中找到對應。
與其說這部電影是神預言,不如說是人類歷史的暗喻:歷史似乎從不曾教會我們任何教訓。讓我們通過電影,來尋找與現實的相似之處。
電影從病毒開始傳播的第二天開始。
Day 2
感恩節前夕,美國職業女性Beth結束了在香港和澳門的出差,身體不適,卻與前男友電話約會。她將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已經成為這場全球災難的第一個感染者。電影的疫情在節假日之前發生,類似新冠期間人口流動導致的聚集性傳染。香港的打工仔、倫敦的模特、東京的社畜也陸續發病,地點從輪渡、飛機、酒店到公交車,人群密集且封閉的公共交通工具成為病毒傳播的關鍵途徑。
公共交通、密閉環境是疫情傳播的常見途徑。從這次電影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病毒傳播的隨機性與不可避免性。
Day 3
自媒體人Alan發現了東京男子在公交車發病死亡的視頻所存在的新聞價值,想作為新聞線索兜售給報社,但編輯並不買賬。Alan決定自己跟進。
Day 4
第一個感染者Beth在連續吃了幾天感冒葯後發病去世。Beth的丈夫,剛送走妻子回到家,六歲的兒子也被感染發病去世,一夜之間家破人亡。
Day 5
世衛組織WHO、美國疾控中心開始關注世界各地陸續發病的疫情。WHO派出了研究員前往香港調查病毒來源,美國疾控部門則派出了專家前往疫區控制疫情。明州衛生部召開緊急會議,他們並不相信病毒的嚴重性,甚至希望能夠壓制輿論。疾控中心研究員Mears向衛生部官員普及了RO率(疾病傳染指數)的概念,並警告這是一場新型病毒引發的傳染病。這與新冠疫情初期美國政府的僥幸心理和缺乏危機意識形成對比,而疾控專家的專業態度則更加凸顯。
與新冠相似的是,美國相關部門的初步認知充滿僥幸,而專業人士則對病毒和疾病充滿敬畏。電影為我們普及了RO傳染指數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也是預測感染人數的重要依據。
Day 7
國土安全局請疾控中心負責人喝咖啡,他們懷疑這是一場生化戰。疾控中心否定了這一看法,並要求只有最高級別的病毒實驗室BLS-4生物安全實驗室開始對病毒進行研究。同時,第一位感染者Beth去世的兒子所在的小學開始停課隔離,疾控中心對她所在公司的密切接觸者開始調查。電影中美國政府的反應速度和及時性,與新冠疫情初期形成鮮明對比,而天然抗體攜帶者或不發病的密切接觸者的存在,也展示了病毒傳染的多樣性。
與此同時,研究終於有了一點進展,病毒同時具有蝙蝠和豬的DNA。這與新冠疫情期間對病毒來源的持續研究形成呼應。
Day 8
美國官方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傳染情況,疾控中心受到媒體的質疑誠信問題和反應過度。疾控中心卻說:「寧可被質疑反應過度,也比死很多人好得多。」這段話或許讓經歷了新冠病毒的每個中國人都感同身受。同時,WHO專家前往香港調查病毒發源情況,並發現全球最初的幾位感染者都與Beth有過接觸。世衛組織和美國疾控中心同步疫情進展,WHO警告在RO平均值為2的情況下,48小時內全球會有26萬人被感染。然而,疫苗的研發卻遙遙無期。
與新冠疫情相似的是,美國最高級別的BLS-4實驗室也受到了質疑,而中國此次對病毒的研究並沒有限制,多地實驗室同步進行,讓研究進展更為高效。不幸的是,疾控中心研究員Mears也感染了病毒,來到體育館設置的臨時收治所。
這場災難已經在所難免,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反應。官方打算在封城前封鎖消息,疾控中心的負責人Cheever在封城前通知家人盡快逃出城外。封城是艱難的決定,宣告了大規模疫情大戰的正式開始。政府、民眾、官員、親屬都在未來充滿了未知。有人透露消息、有人想盡辦法逃跑、有人恐慌、有人困守。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Alan作為自媒體大V,卻與葯廠串通,假裝感染,服用連翹後痊癒以賺取巨額收入。民眾開始哄搶連翹,造成巨大混亂。與新冠疫情期間的雙黃連烏龍事件驚人巧合。
封城後的城市,超市和葯店被搶,秩序混亂不堪。WHO前往香港的官員被綁架,為的是換取全村人更早的獲取治療的機會。類似的綁架案在全球各地不斷上演。
Day 21
病毒RO平均數已經高達4,死亡率25%-30%。疫苗實驗並不順利,實驗的猩猩不停死亡。城市蕭條,公共場所空無一人,宛如死城。高速封鎖,焦躁的人們排起車河。物資發放混亂不堪。物資的發放和擠兌成為秩序混亂的重要表現,與新冠疫情期間紅會的混亂形成對比。
大發災難財的Alan穿著自製的防護服走街串巷,發放自己的小廣告。收治所里,人滿為患,卻沒有護士,只有志願者。護士罷工了,在無法預知的疾病面前,他們認為健康的人不應被要求照顧病人,同時希望健康的人不要得病。疾控中心的負責人理解護士的罷工,並表示擔憂。在疫情面前,美國的解決方案並不新穎,但唯一優點或許是眾生平等。疾控中心的負責人將自己僅有的疫苗送給了疾控中心保安的孩子。
人們有序接種疫苗,城市秩序恢復如前。這場浩劫終於過去。病毒被封存在病毒實驗室的密封艙中,似乎標志著災難的結束。歷史的烙印並未消失,我們期待新冠的病毒被永久冷凍密封的那一天,意味著我們可以從這場病痛中痊癒。但新冠的歷史不應被遺忘,那些人性的美好和陰暗、成功的經驗和慘痛的教訓,都不應被忽視。
Day 1
最後,影片回到了病毒的起源。這一切都要從一隻蝙蝠說起。這個故事應該只是導演的一個猜想,真正的原因無從知曉。就像今天的新冠病毒,我們或許永遠無法知道它傳染給人的最初始原因,但這並不重要,它就是一個大自然選擇的結果。我們應該接受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