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电影《传染病》
如何评价电影《传染病》:冷静视角下的全球挑战与人性探索
电影《传染病》(2011),在当下的疫情背景下,其豆瓣评分攀升,再次引发热议。该片以冷静的镜头揭示了新型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的惊险剧情,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光明与暗面。导演通过一系列现实主义场景,如病毒通过公共设施传播、社区感染,以及全球卫生机构的应对策略,生动展示了病毒的威力和人类面对未知的脆弱性。短短十分钟内,影片精准描绘了病毒的起源、传播路径以及其带来的恐怖影响,特别是对大脑的潜在破坏,强调了其危险性。
影片中的情节揭示了病毒的多途径传播,如通过接触病患接触过的物品或气溶胶,如新冠病毒的呼吸道、粪口和接触传播机制尚待明确。影片强调了日常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如佩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卫生,以对抗病毒的侵袭。
在剧情中,政府官员因经济考量对专家建议的忽视和自媒体记者的误读与恐慌,揭示了权力与信息的真实面貌。米尔斯博士的角色深入研究了基本传染数值R0,值越大意味着控制疫情的难度越大。病毒的R0值在1.4-3.8之间,影片借此探讨了人类应对措施的不足。
电影中,实验室研究揭示了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强攻击性,以及其作为新型病毒的特性。CIA和军方的怀疑指向澳门赌场与生化武器,而CDC主管则否定了动物携带病毒的理论。米尔斯的调查揭示了潜在的病毒传播链,但影片对防护措施的描绘可能不够严谨,引发对真实性的质疑。
在病毒研究方面,艾丽和CDC主管研究蝙蝠和猪的基因序列,发现病毒可侵犯肺部和大脑,且变异性强,令人警醒。电影中,疫情的真实严重性被刻意隐瞒,私人教授试图加速疫苗研发,暴露了人性的矛盾与希望。
从0号传染者的追踪到复制病毒用于疫苗研发,电影展现了追踪源头和科技突破的双重挑战。然而,私人教授分享病毒株引发了恐慌,记者对连翘的错误解读加剧了公众的混乱。电影借此揭示了疫情下的荒诞行为和人性的贪婪。
尽管存在不合理之处,如主角老马的血清研究,但电影对医院场景的描绘与现实中的方舱医院形成对比,揭示了医疗体系的局限。米尔斯的感染与她的行为转变,讽刺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和医疗体系的困境。
随着疫情的恶化,电影预言了封城、物资短缺和社会混乱,直至WHO莱诺拉的调查与贝丝的病毒传播,形成强烈的社会冲击。18天后,美国大城市采取了极端措施,而疫苗分配的复杂性和风波也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交织。
电影中,利巴韦林作为治疗药物的提及,反映出现实中的抗病毒药物研究。然而,信息透明度的缺失和疫苗分配的争议,都指向了疫情应对中的深层次问题。尽管疫苗研发面临挑战,艾丽的冒险尝试最终带来了希望,她成为了疫苗的象征。
《传染病》不仅是对疫情的反映,更寓言了社会的复杂性。它提醒我们,在这场全球危机中,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与社会的矛盾和欺诈并存。电影预言与现实相呼应,赞美了医护人员的英雄主义,同时也对未来的防疫策略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总结:《传染病》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深刻探讨了病毒、人性、权力和科学在危机中的交织。它既是艺术的创作,又是对现实的一次深刻反思,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反思。
Ⅱ 电影《流感》观后感
——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
在一切灾难面前,塔勒布这个句子都是万用模板。
公共事件爆发后,人们往往会提高对该事件相关事物的关注度。似乎大多数人对于一个点的观察热情几乎总是逊于一个面的,于是故对于事件的预测时至今日仍然难以达到客观的标准。
于2013年上映的韩国灾难惊悚片《流感》,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就一直保存在我的必看电影清单内。在《黑天鹅》一书中,经济危机被称之为黑天鹅事件。我一直在思索突然爆发的疫情是否亦如此。
这是一部我们不需要去探讨主演是谁的电影,相信大多数人也不会认识。电影开头的十几分钟一直让我频繁地怀疑这究竟是不是部灾难电影,还是只是狗血的爱情片。直到结束完这部电影,这一片段的存在对整部影片呈现的意义大小仍然值得探讨。
(以下包含大量剧透!!!)
整部电影高潮的来临,就我个人而言,把它大幅度提前了将近半个小时——从东南亚偷渡难民的集装箱开始。
想要做不正经勾当的兄弟两,因为人性的恶私自撬开集装箱——电影中整个盆塘病毒最初的来源,目睹了集装箱内难民惨死的状况,却又因为人性的善放出了集装箱中唯一幸存的难民孟赛。孟赛,成为影片中盆塘市最大悲惨事件的源头。
作为感染源,孟赛感染了救他的兄弟俩中的弟弟,弟弟因为感染而咳嗽。前去诊所买药,唾沫传播给诊所人员、病人……病毒开始以指数模式增长。弟弟因为口吐鲜血被送入医院治疗,病毒再次得以扩散,最终此次流感中盆塘市第一名病例死亡。传播链的极其可怕,使先前痛斥医生封城建议不切实际的议员最终不得不因为病毒的进一步扩散暂时离开盆塘市。市民开始在超市哄抢物资,暴力现象频发。为防止流感被带出盆塘市,韩国政府下令将所有市民带入隔离区进行检验观察……最终在难民孟赛身上检查出抗体,盆塘市市民得以得救。 (实际上电影内容远远比以上内容复杂得多,但是我懒得写了)
整部电影看完,似乎理解了为何惊悚会是电影的标签之一。被感染者感染后身上生长红斑,口吐鲜血(这个症状很像《血疫——埃博拉病毒》中关于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患病后的症状的描写),全身抽搐,失去自我意识,最终死亡。通过血液,将病毒传播向下一个人,颇像《釜山行》中丧尸撕咬人类导致人类变异的另一种形式。
然而全片最与惊悚这一标签靠拢的,还是人性。
(以下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毫无逻辑性)
影片最开始对消防工作的探讨就引人深思,男主的是一名消防员,在随时可能牺牲的条件下,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待遇,被救助的人觉得这是他的本职工作,连句谢谢也不说。拨通求助电话的人的嘴中,宠物狗的命比消防员的病更为重要。是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逐渐不习惯于对向自己伸出援手的人表达应有的感谢?是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逐渐把自我放在高于他人的位置?是什么时候开始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变得如此冷漠?将自我与他人的秤砣中向自我无限倾斜,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第一人性之恶。
影片开头机缘巧合之下发现难民的兄弟俩,将吐血的弟弟送进医院的哥哥,被告知弟弟可能是病毒的携带者,隐瞒难民集装箱的真相,不相信弟弟已经死亡的真相,在医院里大闹,甚至将病原体弟弟口吐的鲜血抹到医生的脸上,造成无辜的医生的感染。一个人的背后有一个家庭,有无数牵挂他的人,为自我利益危害无辜他人的人,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第二个人性之恶。
得知流感病毒开始蔓延,市民哄抢物资,殴打老弱病残孕者,对迷路而大哭的幼童视而不见。恃强凌弱,“震惊的人们像探照灯下的兔子一样乱跑”,为了自己,伤害他人。以人情的冷漠推动疫情期间恐慌的进一步来临,这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第三个人性之恶。
韩国国民支持对盆塘市全市封锁,渴望实现自我感染自我消耗,从传播途径上阻断病毒传向韩国的途径。对确诊人员采取一刀切措施,一经确诊,不采取治疗,直接密封焚烧,尸体被当作像垃圾一样,用大型机器抓取堆到一同焚烧,人为造就人间炼狱。这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第四个人性之恶。
对无辜市民进行射击,国家政权受美国干预,韩国总统只能看着自己的国民被自己的国民射杀。国难立于前,却无法进行及时的挽回,霸权主义势力冠冕堂皇地在危难之时渗透,是第五个人性之恶。越看越庆幸于生于种花之家,感谢祖国对每一个人的不放弃,感谢祖国的繁荣强大。
整部影片,不论导演编剧,还是弹幕,或粗俗或有理的发言,都在讨论一个问题:个人与集体,国与家的关系。哥哥为弟弟大闹医院,母亲为女儿隐瞒病情,军队长官为避免感染射击无辜市民……似乎影片中的每一次人们都在倾向自我,为自我而考虑。有一条弹幕也从早滚动到尾:如果是你,你也会这样做。
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也将这个问题几乎从开始思考到了结尾,得出的结果是我很有可能一样自私。然而人类社会是共同的,人类如果一同至始至终地自私,只有灭亡这条路可走。影片最终,这场悲剧如何被遏止:1.难民孟赛主动分享抗体给小女孩(后被市民无故刺死);2.对市民射击停止,由小女孩身上提取抗体对患病者进行治疗。
故事的最后,这场灾难还是由于人性的闪光点和国家而得救。
提一句可能是全篇最有用的话:目前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哔哩哔哩三个平台都看过电影,前两者弹幕对观影带来的影响十分恶劣。
有时候一部电影滚动的所有弹幕,也交织起来构成了一个虚拟的小型人类社会。
观后感就写到这里,现在我们再回到第五段那个叙述点——难民, 为什么会有难民?他们为何要偷渡?又是如何感染上病毒而成为所有故事发生的病原体呢?
这是《流感》里所没有谈到的。
Ⅲ 那部关新冠疫情的电影是什么
波拉特续集《波拉特2》
波拉特(Borat)在14年前拍摄前作时各种荒唐演出让他的祖国哈萨克饱受世人嘲弄。在祖国被修理一番的波拉特被指派前往美国执行秘密任务,要将自己的女儿图塔(Tutar)当作礼物献上给副总统迈克·彭斯以保证哈萨克总统的利益。但在美国遇上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波拉特是否能在美国总统大选前达成任务?
我看过了,很搞笑,看完了也许你就喜欢上萨莎·拜伦·科恩,可以搜搜他以前的电影,特别搞。
《王牌贱谍-格林斯比》《大独裁者》《波拉特》《布鲁诺》
Ⅳ 这个是什么电影
你好,这部电影是马克达蒙的《传染病》,去年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这个电影很火,电影中很多情节在疫情中都感受到了,比如里面涉及到医护人员防疫的严格,隔离地区生活的状况,疫苗什么的
不过很多人批评故事中的的传染病毒来源,不给您多的剧透了,电影本身还是非常好看的,祝您您观影愉快!
对了,相关的电影还有几个您喜欢的话再给您介绍。
希望能够帮到您!快去观影吧。
望采纳!
Ⅳ 鸣鸟电影好看吗
《鸣鸟》将故事线放在了全世界因疫情被封锁的第四年,无数被感染的美国人被迫离开国家,去往隔离区“Q区”。那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世界,高大的墙将所有人关在幽深的地狱中,许多人明白,进入了Q区等同于等死。在这样的环境中,快递员尼克与女孩莎拉发生了爱情,然而尼克对病毒免疫,莎拉却因为感染面临着隔离,尼克选择穿越洛杉矶去拯救莎拉。
在影片中,新冠病毒发生了变异,它产生的死亡率超过了50%。这一设定加重了电影中的危机感,也刻画出一个灰调的世界。
另外,这部电影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拍摄完成的。
新冠疫情持续4年人类会怎样?美国人用电影《鸣鸟》告诉你
在美国,病毒末世类电影并不少见,比如维果·莫特森就主演过一部《末日危途》。影片讲述了人类在遭遇大灾难摧残后迎来末日的故事:一对幸存下来的父子在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废墟里挣扎,由于其他幸存者都在忍受饥饿的困扰,因此人吃人的惨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为了保护儿子,父亲一直推着超市里的手推车带着他向海的方向进发,以寻找生存的希望。
通常而言,末世类电影会与人性进行挂钩,越是生死存亡之际,人性就显露的越是直白。
比如《末日危途》中,男主的妻子因为食物即将消耗殆尽而选择自杀,她在生前惧怕自己死后的尸体会成为“食人族”的食物。没错,当世界发生危机后,许多人拿起枪去强抢物资,如若物资不够,就杀人取食。
新冠疫情持续4年人类会怎样?美国人用电影《鸣鸟》告诉你
男主更是在一处地窖里发现了一群被“圈养”的人,这些瘦弱的人将成为食人族的食物。他自己则战战兢兢的保护着儿子,不让任何人有机会接近他。到了最后,父亲死于病毒,好在儿子找到了一个好家庭收留,迎来了希望。
在《鸣鸟》中,尽管世界还没走到尽头,但新冠病毒却如同大山一样悬在每个人的头上。超过50%的死亡率让世界停止运转,让感染者尽早死亡成为实际意义上最好的解决方式,可这种方式又违背了人类的普世价值,价值观与生存观的碰撞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而我们的男女主角在这样的世界里用爱来抗争病毒与人性带来的危机。电影也呈现出部分现实中美国人的价值观,那就是个人自由高于集体约束。
该电影还未公布具体上映时。因为题材的关系,该电影上映后必然会引起较大的热议。
新冠疫情持续4年人类会怎样?美国人用电影《鸣鸟》告诉你
热门推荐
Ⅵ 电影《传染病》:一部9年前的新冠神预言
再回顾2011年的美国电影《传染病》,仿佛预知了今天新冠病毒的全球挑战。这部评分并不突出的电影,上映时并未引起轰动,单纯从电影本身来看,并不成功。然而,作为中国人观看,却能发现其与当下新冠病毒的种种相似之处。电影中,蝙蝠传播的病毒、人类的离奇传染、媒体的舆论导向、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民众的恐慌与质疑、谣言的制造与利益的传递、医疗物资的挤兑、疫苗研发的困境,以及自媒体大V、研究人员、医护人员、感染者、家属、方舱医院、P4实验室等场景,几乎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对应。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神预言,不如说是人类历史的暗喻:历史似乎从不曾教会我们任何教训。让我们通过电影,来寻找与现实的相似之处。
电影从病毒开始传播的第二天开始。
Day 2
感恩节前夕,美国职业女性Beth结束了在香港和澳门的出差,身体不适,却与前男友电话约会。她将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这场全球灾难的第一个感染者。电影的疫情在节假日之前发生,类似新冠期间人口流动导致的聚集性传染。香港的打工仔、伦敦的模特、东京的社畜也陆续发病,地点从轮渡、飞机、酒店到公交车,人群密集且封闭的公共交通工具成为病毒传播的关键途径。
公共交通、密闭环境是疫情传播的常见途径。从这次电影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病毒传播的随机性与不可避免性。
Day 3
自媒体人Alan发现了东京男子在公交车发病死亡的视频所存在的新闻价值,想作为新闻线索兜售给报社,但编辑并不买账。Alan决定自己跟进。
Day 4
第一个感染者Beth在连续吃了几天感冒药后发病去世。Beth的丈夫,刚送走妻子回到家,六岁的儿子也被感染发病去世,一夜之间家破人亡。
Day 5
世卫组织WHO、美国疾控中心开始关注世界各地陆续发病的疫情。WHO派出了研究员前往香港调查病毒来源,美国疾控部门则派出了专家前往疫区控制疫情。明州卫生部召开紧急会议,他们并不相信病毒的严重性,甚至希望能够压制舆论。疾控中心研究员Mears向卫生部官员普及了RO率(疾病传染指数)的概念,并警告这是一场新型病毒引发的传染病。这与新冠疫情初期美国政府的侥幸心理和缺乏危机意识形成对比,而疾控专家的专业态度则更加凸显。
与新冠相似的是,美国相关部门的初步认知充满侥幸,而专业人士则对病毒和疾病充满敬畏。电影为我们普及了RO传染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也是预测感染人数的重要依据。
Day 7
国土安全局请疾控中心负责人喝咖啡,他们怀疑这是一场生化战。疾控中心否定了这一看法,并要求只有最高级别的病毒实验室BLS-4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始对病毒进行研究。同时,第一位感染者Beth去世的儿子所在的小学开始停课隔离,疾控中心对她所在公司的密切接触者开始调查。电影中美国政府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性,与新冠疫情初期形成鲜明对比,而天然抗体携带者或不发病的密切接触者的存在,也展示了病毒传染的多样性。
与此同时,研究终于有了一点进展,病毒同时具有蝙蝠和猪的DNA。这与新冠疫情期间对病毒来源的持续研究形成呼应。
Day 8
美国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传染情况,疾控中心受到媒体的质疑诚信问题和反应过度。疾控中心却说:“宁可被质疑反应过度,也比死很多人好得多。”这段话或许让经历了新冠病毒的每个中国人都感同身受。同时,WHO专家前往香港调查病毒发源情况,并发现全球最初的几位感染者都与Beth有过接触。世卫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同步疫情进展,WHO警告在RO平均值为2的情况下,48小时内全球会有26万人被感染。然而,疫苗的研发却遥遥无期。
与新冠疫情相似的是,美国最高级别的BLS-4实验室也受到了质疑,而中国此次对病毒的研究并没有限制,多地实验室同步进行,让研究进展更为高效。不幸的是,疾控中心研究员Mears也感染了病毒,来到体育馆设置的临时收治所。
这场灾难已经在所难免,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官方打算在封城前封锁消息,疾控中心的负责人Cheever在封城前通知家人尽快逃出城外。封城是艰难的决定,宣告了大规模疫情大战的正式开始。政府、民众、官员、亲属都在未来充满了未知。有人透露消息、有人想尽办法逃跑、有人恐慌、有人困守。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Alan作为自媒体大V,却与药厂串通,假装感染,服用连翘后痊愈以赚取巨额收入。民众开始哄抢连翘,造成巨大混乱。与新冠疫情期间的双黄连乌龙事件惊人巧合。
封城后的城市,超市和药店被抢,秩序混乱不堪。WHO前往香港的官员被绑架,为的是换取全村人更早的获取治疗的机会。类似的绑架案在全球各地不断上演。
Day 21
病毒RO平均数已经高达4,死亡率25%-30%。疫苗实验并不顺利,实验的猩猩不停死亡。城市萧条,公共场所空无一人,宛如死城。高速封锁,焦躁的人们排起车河。物资发放混乱不堪。物资的发放和挤兑成为秩序混乱的重要表现,与新冠疫情期间红会的混乱形成对比。
大发灾难财的Alan穿着自制的防护服走街串巷,发放自己的小广告。收治所里,人满为患,却没有护士,只有志愿者。护士罢工了,在无法预知的疾病面前,他们认为健康的人不应被要求照顾病人,同时希望健康的人不要得病。疾控中心的负责人理解护士的罢工,并表示担忧。在疫情面前,美国的解决方案并不新颖,但唯一优点或许是众生平等。疾控中心的负责人将自己仅有的疫苗送给了疾控中心保安的孩子。
人们有序接种疫苗,城市秩序恢复如前。这场浩劫终于过去。病毒被封存在病毒实验室的密封舱中,似乎标志着灾难的结束。历史的烙印并未消失,我们期待新冠的病毒被永久冷冻密封的那一天,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这场病痛中痊愈。但新冠的历史不应被遗忘,那些人性的美好和阴暗、成功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都不应被忽视。
Day 1
最后,影片回到了病毒的起源。这一切都要从一只蝙蝠说起。这个故事应该只是导演的一个猜想,真正的原因无从知晓。就像今天的新冠病毒,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它传染给人的最初始原因,但这并不重要,它就是一个大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应该接受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