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日本人拍的恐怖片这么恐怖
就我个人来看 首先 日本恐怖片中的配乐 营造出诡异而又充满悬念的气氛 在配乐的刺激下 和自己脑海中想象的场景结合起来 就变的很恐怖了
还有这里是我替你搜集到的资料 希望能帮到你^_^
梦工厂的新作《午夜凶铃2》日前在北美刮起一阵恐怖旋风。有《午夜凶铃1》和《咒怨》的成绩在前,好莱坞翻拍日本恐怖片正如火如荼,《蔷花与红莲》、《鬼来电》等日本恐怖片的美国版已在运筹之中,并很可能在亚洲掀起一个小回潮。
日本恐怖片的另类风格和东方色彩,以及依赖故事和角色来制造心理恐怖的方式,大大有别于好莱坞依靠特效和血腥的手法。为使影片更日本化,美国版《午夜凶铃2》请来原版
的日本导演中田秀夫,全面贯彻日本恐怖片的五要素:
一、具有双重性的女性主角。日本恐怖片中的主角多为女孩,她们既美丽又恐怖。在表现出骇人的残忍和邪恶的同时,也有令人同情和惋惜的一面。无论是贞子、花子或是恶灵,她们身上邪恶而恐怖的力量都源自人性深处的黑暗,源自心灵的不安宁与强烈的孤独感。影片在恐怖的外表下呈现的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这种双重性因素正是日本恐怖片的关键元素之一。《午夜凶铃2》中的莎玛拉就秉承了贞子的特质。
二、虚无缥缈的恐怖意象。日本恐怖片深得东方神秘主义的传统,恐怖不是来源于视觉刺激,而是来源于想像。《午夜凶铃》系列、《鬼娃娃花子》等日本恐怖片中鬼怪的形象都是不确定的缥缈幻影,这种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处理手法让观众的期待心理愈加浓厚,恐怖感水涨船高。这体现了东方文化长于写意的一面,有浓郁的东方玄学色彩。
三、寓动于静的内敛气质。日本文化有内敛气质,寓动于静是日本恐怖片的一大特性。日本版的《午夜凶铃》中没有好莱坞恐怖片中常见的血腥和暴力,黑白灰的基本色调、缓慢的节奏、平淡的对白,用日本文化中独有的沉稳与冷静来叙事,却步步为营地迎来让人屏住呼吸的至惊至恐。它用一种相对原始的电影语言,突出表现了对意境的营造、悬念的铺垫,用影片节奏、光线、化妆和配乐来给观众营造一种从内至外的恐怖。
四、源于日常生活的恐怖元素。日本恐怖片的道具都是日常用品,常常出现录像带、电话、头发、镜子、影子、水、废弃的建筑以及莫名其妙现身的东西。真正的恐怖不是恶形恶状的鬼,而是一束冰冷的目光、一丝邪恶的微笑和某些你欲知未知的、带禁忌性质的隐秘。中田秀夫此次在《午夜凶铃2》中,仍旧反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突发的电话声和没关的水龙头。
五、末日意识的时空观。日本恐怖片中常有的主题是人类如何在封闭的空间中招惹鬼灵。撞鬼的空间往往幽闭如同荒岛,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明显是对岛国的暗喻。由于日本时常受水害的侵扰,因此水被看作死亡的象征,“水”的意象也成为日本恐怖片中标志性的元素。另外,时间也一直给日本人带来恐惧,尤其是当时间被注入讯息,变成历史之后。这可以追溯至如樱花般短命的大正时期,大正天皇在位期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造成死伤无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醒目坐标,由此产生的末日意识成了近代日本的恐怖源头。此次《午夜凶铃2》为了拍出水的恐怖和末日感,就专门到一个荒岛取景。
『贰』 为什么日本恐怖片吓人
很多朋友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初看日本恐怖片的时候觉得剧情起伏不大,除了色调偏冷,配乐较少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观影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己往往会越想越害怕。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在观影之后产生这种恐惧心理的呢?
符号学
要为什么回想日本恐怖片时会感到恐惧,首先我们解析一下日本恐怖片中的两大设定:第一大设定就是环境设定,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恐怖片中的环境多为民宅、公共场合、甚至是白天,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强观影者的代入感,让大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依据符号学理论,如此多的日常场面可以在观影者的潜意识中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危机无处不在。进而使观影者精神陷入长时间的高度紧张状态,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草木皆兵”,看什么都会想到“鬼”的大脑反应了。可以说,日本导演在环境设定和符号学方面还是相当有研究的。
恐怖谷理论
第二大设定:第二个设定就是恐怖片中的大BOSS,无论是《午夜凶铃》中的贞子还是《咒怨》中的伽椰子,其在人设上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似人非人”,而这种设定源自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恐怖谷理论。1969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假设:如果机器人与人的相似程度不高时,人类会对机器人产生亲近感。但是一旦变为高度近似,这种好感度就会突然降低,人类会对机器人产生反感、恐惧,这种心理变为称之为恐怖谷理论。而恐怖片中的贞子和伽椰子就属于这种“机器人”,和人类高度近似,使观影者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恐惧与反感。
其实日本恐怖片中还运用了一些其他的科学原理,但是由于篇幅有限,这个就留到我们以后再进行讲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