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电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印度题材的电影在好莱坞的红火局面让“印度”上升为新世纪世界电影的一个重量级关键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奥斯卡,好莱坞的一线电影里也总少不了印度面孔,可是这些荣誉的光环遮蔽了印度本土电影更为繁荣的事实。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国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车》,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数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或许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
直到2011年《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中国风靡,很多人惊诧于印度本土电影的突飞猛进,产生“神兵天降”的错觉。
作为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宝莱坞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亿观众。
始于19世纪末,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印度电影以强烈的戏剧感、精到的电影叙事技巧、夺人耳目的声画语言、超群到偶尔雷人的想象力,以及面对全球化市场仍坚持的对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守望,堪称世界电影中的一朵奇葩,它用自己独有的姿态,认真讲述着印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描绘着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
不如跳舞:“马萨拉”的狂欢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但不论讲着何种语言,歌舞作为印度人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印度电影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场制胜的关键,也是快速撩拨起海外观众兴致的法宝。
一部典型的宝莱坞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华丽歌舞,而且是大团圆结局。这种标签化的宝莱坞大片也被称为“马萨拉”电影。“马萨拉”是印地语中“混合香料”之意,“马萨拉”电影就是将爱情、动作、歌舞、喜剧元素和大团圆结局糅合在一起,其独特叙事模式也被称为“马萨拉模式”。
“马萨拉模式”中,印度电影的歌舞,已经演化成为与语言同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信奉印度教,电影中的歌舞首先满足的是宗教需求。
印度电影歌舞中,最主流的是印度古典舞。今天印度古典舞的表演模式是由描述性舞蹈和纯舞两种主要的形式完美组合而成。其中,表演成分极重的描述性舞蹈,就是印度教的各种神话传说和符合教义的道德规范的说教式表演。印度教最核心的神有三位: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湿婆创造了舞蹈,湿婆的舞蹈叫“坦达瓦”,意思是阳刚的。但表演者多为女性,所以印度古典舞可以用“百炼钢化成绕指柔”来形容,湿婆最典型的一个形象是双手合抱、左脚右抬的姿势,在几乎所有的印度电影中,都可以看见女主角怀着各种心情,秀出这样的舞姿,向印度教的神明致以敬意。
印度电影《流浪者》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1955年在中国公映,上世纪70年代末再次上映引发轰动,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引起十年浩劫之后中国人的共鸣。
同时期引入中国的另一部印度电影《大篷车》中印度著名舞女阿鲁娜·伊拉尼精湛的舞蹈表演,以及著名歌唱家拉塔优美的歌唱,也成为那一辈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宝莱坞生死恋》是体现印度电影歌舞巅峰水准的一部力作,它撩人心弦的艳情恰到好处地阐释了印度歌舞的精妙,既富有视觉的冲击,又挑逗着观众的热情。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承担了叙事和抒情的双重职能,传达着希望与光明的诉求,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电影的歌舞形式也在探索创新。考虑到男性在古典舞表现上的局限性,以及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传统的古典舞蹈开始与现代舞蹈的元素融合,《印度往事》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而《机器人之恋》中既有最新潮的欧美电子音乐,又有热辣绮丽的印度民族风情,既没有因为要坚守传统而拒绝外来的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优势,实现了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的良性互动。
叙事的胜利:传统戏剧元素+逆天想象力
一部电影的时长如果超过三个小时,绝对是挑战观众耐受力的极限;动辄就超极限,还想让你看得不知疲倦,恐怕只有印度电影敢这么干。
爱情、友情、家族使命、宿命、道德等普世价值观是印度电影中常见的母题。爱的纠缠与幻灭,英雄的落难与崛起,骗局与复仇,规则与叛离……极端化的情节设置在大开大合的激烈震荡中迂回、反转、对抗、升华,这是印度传统戏剧的基本公式,再佐以空间的跳跃、蒙太奇的运用、叙事结构的转换等电影手段,营造出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奇观。你可以说这样的手法很俗、草根特色浓郁,但是能够把“俗”的模式运用到极致,让你见所未见,也算另辟蹊径了。
爱情,永远是印度电影里最卖座的主题。与《宝莱坞生死恋》这样虐心又苦情的戏码比起来,那些赚足中国观众眼泪的韩剧都弱爆了。
《宝莱坞生死恋》生生把一段“青梅竹、两小无”的爱情讲成了一部史诗,阶级的对立、贫富的悬殊、命运的无常,让故事的张力不断膨胀,原本深爱的一对璧人至死未能重逢的残酷情节打破人们对宝莱坞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形成爱情悲剧的强烈感染力,是新世纪初宝莱坞爱情片的经典范例。
印度电影能够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工业的整体发展,其中包括了3D和数字动画建模等实用技术,而这一切表现手段都服务于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爱情片的各种模式都被观众熟谙于心,跨物种的爱恋势在必行。
关照现实:本土特色接轨国际潮流
印度电影所坚持的核心——民族和本土,一方面为印度电影文化筑起牢不可破的文化壁垒,另一方面又是接轨全球主流电影市场的绝佳切入点。
近年来,印度电影与时俱进,借鉴全球市场成功商业片的经验,直面社会现实,无论是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抑或其他社会矛盾,都成为印度电影关注的对象。
例如控诉种姓制度的《宝莱坞生死恋》,反思教育体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反对种族歧视的《我的名字叫可汗》、《纽约》,反抗殖民统治的《印度往事》、《芭萨提的颜色》,以及包容不同信仰的《阿卡巴大帝》等等,都在混合了印度的宗教信仰、家庭伦理观、民风礼仪的基础之上,体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体制建设的反省。
印度现实题材的电影以多样化的表现风格与国际主流类型片打成一片,席卷国际票房,其中,《印度往事》获得2002年奥斯卡提名,《芭萨提的颜色》获2006年全球印度电影奖的8项大奖,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海外票房占总票房的一半。叫好又叫座的局面证明了印度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成功,也实现了印度电影的价值观传递和文化输出。
不可否认,印度电影正经历着它的黄金年代,无论在工业生产还是市场领域,印度电影都已经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
印度电影持久地满足着本土观众独树一帜的视听品位,兼容并蓄又不断刺激和培养着海外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审美接受。
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利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裨益之处,也可以从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笑泪人生中体验他们对生活的热忱与诚意,感受他们面对生存命题的担当与勇气。
2. 印度电影盗墓遇到三头六臂湿婆跳舞是什么名字
印度电影盗墓遇到三头六臂湿婆跳舞叫温婆之舞。2011年1月1日,发生在伦敦市区的爆炸案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一年以后同日同地,一位叫肯尼的盲人手持鲜花来到爆炸案纪念碑前悼念死者。接着,肯尼借用回声定位技术,开始执行杀人计划,受到伦敦警方和恐怖份子的双重追捕。肯尼的日常身份是在教堂弹琴人,美丽的伦敦小姐莎拉爱上了肯尼,当警方发现肯尼就是凶手时,莎拉也陷入迷茫。实际上肯尼的本来身份是印度的高级特工希瓦库玛(希瓦即湿婆),在母亲的包办下娶了多才多艺的眼科医生米娜为妻,开始了先结婚再恋爱的感情历程。在此期间,希瓦和好友沙拉思开始侦办一起秘密武器图纸失窃案,卷入了国际恐怖分子的阴谋,而好友沙拉思正是幕后黑手。就在希瓦和米娜的感情达到相爱阶段时,恐怖分子策划的爆炸案害死米娜并使希瓦失明,还导致希瓦成为武器图纸失窃案的唯一嫌疑人。最终希瓦成功复仇,夺回图纸,保卫了国家安全。影片上映后票房一路走高,在钦奈连续两周排名第一,被称为票房重磅炸弹。
3. 谈谈湿婆神,推荐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
这尊正在翩翩起舞的湿婆神雕像据说是印度最受欢迎的纪念品。
他的右上手拿着一面达莫和鼓,象征着创造;
右下手象征神的保护和祝福;
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
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着不受一切绸绊的自由;
右脚下踏一魔鬼(名叫莫亚卡拉),象征着善征服恶;
左脚上抬,象征着超脱尘世,升腾不息。
我认为“象征”某种程度在玩文字游戏,可是人类群体就吃这一套,越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越容易广为传播。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通俗好理解,二是因为“象征”中包含着激情,而激情恰好是推动人类群体进步的内在元素。
法国雕塑家罗丹称这座神像“充满了命力,像生命的洪流,像空气,像阳光,生机盎然”。艺术家的眼里啥都是艺术,我只是觉得男不男女不女。但得记住了,在性别上湿婆神是个“三眼四手的男神”。
湿婆神会跳108种舞蹈,其中之一是坦达罗舞,代表着旧时代的毁灭。这正是在《巴霍巴利王(上部)》中,男主角希瓦举起林伽,将其放在瀑布之后跳的那段舞蹈。
湿婆神的名字叫shiva,音译为希瓦,也就是《巴霍巴利王(上部)》的男主角名字了。
按地域特色来看,印度北方片中相对务实传统(如《摔跤吧!爸爸!》),南方电影偏重于浮夸开挂(如《功夫小蝇》)。但不论南方北方,印度电影中都有歌舞,歌舞不但承担了情绪营造的旨意,还兼具场景美化,甚至具有叙事功能。比如《巴霍巴利王(下部)》,巴霍巴利王带着公主坐船回国,3分钟的舞蹈虽然场面极致浮夸、画面极致亮丽,但确实传递了两人之间的情感升华,观影时非但不会觉得虚假,反而为之迷醉。
《巴霍巴利王》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满城尽带黄金甲》吧,反正顶着诸多光环,破纪录的预算,IMAX 2D规格拍摄,印度首部4K高清规格泰卢固语电影,4亿人民币做特效,上下部加起来5个小时……电影中有很多在我们看来扯淡的剧情,但所服务的是一个内核非常古典的故事,叙述代表湿婆神(Shiva)的巴霍巴利王的宫斗故事,把历史融入神话。
观看这部电影的欢乐之处在于两点,其一是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画面和动作细致到位,宫斗剧情虽无特别突出,但也紧张诱人。其二就是那些开挂的画面了。最离谱的就是“人肉炸弹”,一排人站在椰子树上,借着把树干拉弯后的反弹力,把人送上天,再安然无恙落在城堡内攻敌。
(图 巴霍巴利王宫斗战争剧照,很棒的构图)
总体而言,剧情、场面、人物都很棒,但个别情节打开脑洞,完全脱离地心引力等物理定律,但又符合神话定位,并不会觉得出戏,反而强化了观影的正面感受。虽然该片没有《摔跤吧!爸爸!》那样现实主义题材的好口碑,但也是不可错过的印度电影,没有去电影院的朋友可以通过正版途径尝试一下,不会让你失望。
Ps. 抛开文化差异,印度电影比国产电影都好看啊。国产电影,别再拿景甜和周冬雨说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