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推荐|《地球上的星星》:两种教育方式下,特殊孩子的不同人生
“3✗9=?”
这个数学题对大多数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然而,对小男孩伊桑而言,静止的数字却化身为跳跃的图画,演绎着一场星球大战!最后,他自信地写下答案:3✗9= 3 。显然,他错了……
伊桑,9岁的印度男孩,生长在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父亲忙于赚钱,母亲全职在家,还有一个成绩第一的优秀哥哥尤汗。然而,伊桑与哥哥却天差地别。尽管他已经重复读三年级两次,但功课依然糟糕。
伊桑的考试成绩几乎为“0”。他的家庭作业、学校作业均不会做。上课走神,被老师逐出教室……他打碎邻居家的花盆,被指责“没家教”。甚至,因为未完成数学作业,他逃学了一整天。在老师和学校的眼里,伊桑变得顽劣不堪,甚至被认为可能智障。学校向父母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三年级结束伊桑仍无改善,将被开除。
在万般无奈之下,父母艰难地将伊桑送入寄宿学校。那里几乎都是“问题学生”,唯一准则是“纪律”。伊桑在恐惧中踏进这所学校的第一步……
对于这一切,父母选择了忽视,谁会设身处地体会一个小男孩的感受呢?父母把伊桑留下后便离开了,伊桑眼中满是泪水。伊桑的转变开启……
美术课,伊桑望着窗外的鸟窝走神,被老师罚打手心。作业完成不佳,被罚跪走廊。尽管努力学习,但成绩依旧一塌糊涂,字母分不清,相似的字母写混……伊桑最终绝望,对世界失去信心。
然而,寄宿学校新来的代课老师尼克,改变了伊桑的命运。尼克以小丑装扮,吹笛子、唱歌、跳舞,与全班同学一起欢笑。然而,伊桑坐在前排,没有丝毫兴奋。尼克的美术课鼓励自由发挥,但沉默的伊桑一动不动。尼克很快注意到这个安静、胆怯的小男孩,但不论询问,伊桑就是不说话,眼中充满恐惧和绝望。
尼克找到了伊桑的朋友,询问他的情况,阅读了他的作业,并来到伊桑的家。尼克告诉伊桑的父母,伊桑的问题根源是“读写障碍”。父亲并不认可,认为问题出在学习态度。直到尼克拿起玩具盒子,让父亲念中文说明,父亲才明白老师的解释或许正确。父亲从未用心思考过孩子的问题,只是对他的表现进行指责和批评。
9岁的伊桑,不会认字、写字,与同龄孩子完成的事情,他费力也做不到,自信崩塌。他用“逆反”掩盖“无能”,用“我不想”替代“我不会”。没有人试图与伊桑交流,没有人找原因,没有人尊重他的内心。所有人都按照统一标准看待孩子,对他进行指责和批评。
尼克老师帮助伊桑相信自己不是异类。他告诉伊桑,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与众不同的人,他们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想法独特,不被世人理解,但能改变世界。尼克说服校长不要开除伊桑,亲自教导他读写,通过手臂写字、跳台阶、画格子等方法,伊桑终于学会了。
尼克发起了一场师生绘画比赛,伊桑在角落小心翼翼地创作,最终以冠军作品获得认可。这一刻,内疚的孩子突然在权威面前被认可,内心的激动全然释放。他奔向尼克,在老师的怀里痛哭,终于得到无拘无束的宣泄。
故事以假期的到来结束,即将回家的伊桑向尼克老师奔去,尼克老师将他高高举起。曾经被无数人打入“死牢”的伊桑重新焕发活力。
这部电影节奏缓慢,故事看似简单,但让无数人泪目,豆瓣评分高达8.9。温暖的故事名为《地球上的星星》。世界有些孩子可能与众不同,他们是少数派,是地球上的小星星,依然以独特方式绽放光彩。
每个小孩都曾向标准的“好孩子”努力,但很多时候,因为与众不同,就被直接定义为“坏孩子”。我们可以享受世界缤纷多彩,却难以接受孩子的不同。或许,是因为世界太残酷,让每个“不一样的孩子”都成长为“一样的大人”,追逐功利。
我们不应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小孩,曾漫无目的地天马行空,描绘着属于自己的梦。愿每个孩子都有梦可做,被温柔相待,憧憬美好未来。
延伸阅读
现实中的“尼克”与“伊桑”
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是伊桑,他们与生俱来的独特行为与不同的认知方式,让他们在人群中常常格格不入。深圳自闭男孩橙子,遇到理解他、创造团结班级氛围的班主任朱老师;安徽自闭症男孩谦谦,遇见接纳并平等看待他的晏老师;武汉天使之翼老师小鱼,从不袒露身份时就关注他的特别,在他情绪爆发时用心引导,主动学习特教知识帮助改善问题行为。这些老师,是每个自闭症孩子心中的“尼克”。每个遇见自闭症孩子的老师,都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期待每个老师都能成为接纳与帮助的“尼克”。这正是许多自闭症家庭最朴素的愿望。
㈡ 来自星星的孩子
几年前曾经看过在青岛拍的一部叫《海洋天堂》的电影。是李连杰和文章主演的。讲的是一个患自闭症孩子的父亲(李连杰),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为了让儿子(文章)能够独立自主,将来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而付出的种种努力。电影剧情感人,充满温情,旨在呼吁更多人关注自闭症患者,这些我们常称他们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网络: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该症患病率3~4/万。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国内未见孤独症的全国流调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
自闭症孩子大多都是天生的,病因很多,病情也有轻重。遗传、围产期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等都可能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
四月二号是世界自闭症日,我跟女友去参加一个爱心义卖会,去到青岛市市南区梦园儿童启智中心,我才知道原来青岛有这样一群自闭症儿童生活在这里。
义卖会正在进行,启智中心里面人来人往。我俩进到其中一个房间,里面有几名穿着标有爱心图案服装的志愿者在跟孩子们互动。与其说是互动,不如说是自言自语。那些孩子一脸漠然,在特教老师的引导下,会象征性的说声“阿姨好”,也会伸出手与我们握手,只是他们的眼睛从不正视我们。特教老师说他们封闭了内心,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简单快乐,痛苦的是爱他们的亲人。
我仔细看着这些孩子的眼睛,清澈透明,眼神纯净,但眼睛里面是空洞的,大多都不带一丝感情色彩。他们自娱自乐,有的在撕小纸条玩儿,有的在织围巾,还有的在玩玩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我们与他们的交流表现出一脸的无动于衷。如果不开心了,他们不会倾诉,只会用哭闹来表达。
我们看到一名特教老师很有爱的拥抱着坐在她身边的一个孩子。她告诉我们,这个孩子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几乎一年都不来看他一次。来看她也是神情冷漠,两手空空,在老师的引导下才去给孩子买点吃的,一副要放弃这孩子的节奏。所以这个孩子特别缺爱,在玩儿的过程中,常会突然扑到老师怀里,要老师抱抱,看着让人心酸。
还有一个孩子已经十七岁了,看个头也就十岁左右的样子,他的身体和脑均发育迟缓,除了自闭,还因为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因为时间延误导致脑缺氧而脑瘫。
这个十七岁的孩子相对要好一些,他喜欢跳舞,音乐一响起就会随着音乐左右摇摆着身体。虽然依然不与我们对视,也不交流,但看到大家为他鼓掌喝彩,会高兴的捏捏自己的耳朵扮鬼脸,特教老师说这个动作就是他内心喜悦的最真实表达。
老师告诉我们,他有一个五六岁大的妹妹,非常聪明。周末会跟爸爸妈妈一起来看他,带他回家过周末。那女孩儿那么小就知道照顾这个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哥哥。上帝有时候真是不公平,将疾病给了哥哥,将所有的聪明才智全都给了妹妹。
有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五官棱角分明,长相英俊,长长睫毛掩盖下的眼睛里面竟然含着笑意。他喜欢编织,老师示意给他好吃的,他就快乐的操作织围巾的小机器,一行一行的编织着围巾,虽然动作不是那么娴熟,还需要老师的协助,但在这些孩子当中已经算比较机灵的了。
围巾织了几行,老师将零食递给他。他就开心的打开包装吃,吃完还会自己将包装袋扔到垃圾桶。特教老师说这都是康复训练的结果。虽然自闭症儿童完全康复的可能性极小。但在规范的学习和训练下,还是会有所改善。她们无限深情地说,期待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能够在她们的努力下学会自理,走出自己的世界,敞开心扉,与外界沟通,感受这个世界给予他们的爱。
去到一楼展厅,看到这些自闭症孩子们的作品真是感慨万千,他们常在部分领域能力超强。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围巾,一串串精致的手链,还有独具特色的画卷,都出自这些孩子之手。谁说他们的世界是空白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内心独白,只是还没找到那把开启与他人互动的钥匙。
有时间多去看看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们吧,不要只在世界自闭症日才去关注他们。去试着读懂他们,也许因了你的一句问候,一张笑脸,一颗充满爱的心,就联接起了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呢?尽管希望渺茫,但只有相信奇迹,奇迹才会发生。同时,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你会发现,这个过程,也是对自己身心灵的一场洗礼。
(图片上的均为孩子们的作品)
㈢ 儿童必看的教育电影
儿童必看的教育电影
儿童必看的教育电影,你知道的有哪些电影呢?儿童是树立价值观的好时机,电影可以通过故事来让孩子在观看电影中,学会一些人生的道理。下面我收集了儿童必看的教育电影,一一起去看看吧。
儿童必看的教育电影1
地球上的星星
一部众人皆知的经典,想绕开也不行。
对于电影里这个8岁的男孩伊夏来说,世界是充满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他在用一切他能够想到的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交流。可是,他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一位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他找出了伊夏症结所在的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天赋——异乎寻常的绘画才能。
印度电影就像一幅色彩明快的画,是非对错总是很鲜明,正如这部电影一样,给人的感悟和感动也是直接而真实的。一直很喜欢阿米尔汗,这部影片与《三傻大闹宝莱坞》同是他的经典影片。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全才,你懂得什么是想象,你能画出那美丽的池塘夜色吗。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超越的那一面,可悲的不是有有些方面表现得比别人差,而是有些人一辈子都发现不了自己最闪光的那一面。
音乐之声
电影讲述了1938年,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以童心对童心,让孩子们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德国人吞并了奥地利,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役,并且在一次民歌大赛中带领全家越过阿尔卑斯山,逃脱纳粹的魔掌。
要知道,孩子的心是敞亮的,以真心是可以换真心的。这是一部充满爱的电影——对国家的爱,对家人的爱,对恋人的爱,对音乐的爱,对正义的爱。这部贯穿着爱的主题的电影会给孩子带来最纯净最真诚的爱的教育。爱国爱家的大道理天衣无缝地融入影片之中,以简单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让孩子在充满情趣的电影故事中学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从这个角度讲,《音乐之声》可谓是儿童教育的首选影片。更为重要的是,影片至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在无形中会影响孩子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尤其是影片的结局,让人充满向往和希望。故事虽然以战争为背景,片中的一家要逃亡国外,但是基调却并不阴暗,他们在最恶劣的时候也不放弃希望——纵然生活再黑暗,只要有音乐有爱有家人,就可以微笑地面对。这世间有夜,但也必有天明。只要还有信念还有爱,人生就总会有奇迹发生。
Black
电影中的米歇尔是一个不幸的女孩,从小就是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在她八岁的时候,她的父母请来了一位特教老师。这位老师把她从黑暗和混沌中带到光明与希望之处,他使她发现了自我,把她从黑暗带向了光明。就在她考上大学就要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她的老师却得了帕金森健忘症,连自己都忘了自己是谁。于是,米歇尔又象当初老师教她一样去帮助老师,一点点唤醒老师的记忆。
谁说印度的电影一定是色彩明亮的?这部影片就非常“黑暗”,但非常感人。洞悉黑暗也能成为迎向光明最重要的一课,当深渊般的黑色也是那理解、勇气与爱的颜色。这部海伦凯勒故事的印度反哺版,达到了宝莱坞无歌舞叙事影片的巅峰级水准,影片有意采用戏剧化的表现方法,以设计感十足的影像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波澜和彼此沟通的深化,表达浓郁而优雅,在越来越物质的现在,那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感动太少了。或许用“感动”这个词实在不够,看过之后,你会发现,用“震撼”绝不为过。
儿童必看的教育电影2
死亡诗社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JohnKeating(RobinWilliams饰演)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Keating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世界是开放而绚烂的.,压抑只会激起反抗,让孩子们循着阳光的方向,向着一切光明所在,用力地成长吧!
叫我第一名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患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的一种严重的痉挛疾病。但他始终乐观积极的坚持着教师的梦想。 为了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自己的学校,不抛弃梦想,不放弃信念,默默的努力。而他曾经曲折的人生道路在他的坚持下也开始慢慢好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经常想起一句心理学领域的名言:“不是事情本身让我们痛苦,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在这个电影里,看到父爱和母爱的差别,看到内心力量的源泉,也看到生命的创造性。创造性地去生活,这个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身有残疾的电影主人公布莱德具备,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也具备,深有残疾的布莱德选择微笑上前,积极面对,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又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墙壁之间
这是一部即兴纪录式的剧情片,它透过拍摄巴黎一所学校一年多的上课情景,用上了真正的老师与学生,来将影片主题围绕在师生关系上。影片紧紧聚焦于这间室里的一举一动,不偏移到学生或老师在校外的情形。即使它完全就在课堂发生,却依旧提供了一个现在法国多种族人口现象的丰富缩影。
教孩子不简单,教半大不小的孩子更不简单,教好了要花无数精力,教不好会被下地狱,向天下所有真心为孩子的老师致敬。
放牛班的春天
一部颇受宠爱的法国电影。讲述了1948年当克莱蒙——一位失业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工作时,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惩罚手段以及校长的残忍冷酷,心中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改变孩子人生的想法。他用纯净而美好的音乐唤醒了孩子们冰冷已久的心,抚平了孩子们的心灵创伤,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老师马修对待所谓优秀学生和顽劣学生的态度便可感知到这位老师的魅力所在。老师和父母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坏孩子总做坏事,却不反思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偏见,甚至是歧视呢。能唱出如此美妙歌声的学生,又能有多坏呢?我们要相信艺术能感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