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內地電影院總是沒有獲得國外電影的內地上映許可
和蟹問題
加上不確定看電影票房,如果買了回來沒人看,就會虧
香港就不會,電影文化很重和沒有限制
如果你今天有興致跑到香港看電影,你還可以看到早在10月底就開始公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說不定還可以碰上《逃離德黑蘭》(港譯:Argo救參任務,內地未引進)。在奧斯卡分別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獎之前,這兩部電影的排期已逐漸減少,但在少量影院卻一直有排,得獎後,香港各院線平均每天有25塊銀幕分別重映這兩部影片,超過八成是中型影廳,其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重映高峰期有超過10家戲院在放,每天總場次達數十場。
去年上映18天後收獲261萬港元的《逃離德黑蘭》,當時的場次已經銳減,但經過少量影院長達四個月的超長放映,及得獎後多家影院重映,截至3月21日,該片在香港收獲的總票房已達到437萬港元。
其實在香港,一部電影能獲得三四個月甚至更長的映期,《少年派》和《逃離德黑蘭》不是特例,《悲慘世界》到本周也已經放了足足三個月。但在中國內地,且不說一些賣相一般的文藝片難以長線放映滿足部分觀眾的需求,且達到票房緩慢穩步增長的目標,連曾經熱賣的《少年派》在得獎後都無法循眾要求重新上映。
為什麼香港的影院可以?為什麼內地的影院就不行?南都記者采訪了廣州本地兩家影院的經理以及資深院線工作人員,聽聽他們述說的難處;我們亦向香港百老匯院線、嘉禾院線、UA院線及《逃離德黑蘭》的香港發行方華納公司了解情況,看看內地影院面臨的難處,他們是否也遇到了,他們是如何應對的。
內地困難
A 映期有協定,重映哪有那麼簡單
《少年派》於香港、台灣等地掀起重映熱潮,但內地的影迷的「重映」呼聲並未成為現實。南都記者了解到,《少年派》作為進口分賬大片,內地發行方和國外的製片方會就上映期限做出一個出於版權保護的協定,所以「重映」並非把電影在大銀幕上一放那麼簡單。進口片「映期延長」或「重映」要走的程序,與國產片相比,要復雜一些。
一部電影,尤其是進口大片的上映期限還會受到諸如不成文的「國產片保護月」、國產片票房要達到多少多少的相關政策「宏觀調控」,並非完全由市場做主。
B 密鑰有限制,申請延期得走程序
在內地,即使市場反響熱烈如《泰坦尼克號3D》及《西遊降魔篇》映期也只是在兩個月左右,這期間片方已經多次把「密鑰」延期。密鑰是各影院要放映一部數字電影需要輸入的密碼,密鑰的有效期一般是一個月,若發行方、製片方見市場反響熱烈決定把密鑰延期,則需要花一些時間和手續讓製作密鑰的中影數字電影發展有限公司去完成。業內人士介紹,像《人再囧途之泰囧》(去年12月12日上映)一直到今年2月10日春節前後仍有影院上映,票房成績非常好,如果還有影院聯系片方表示希望延期,片商一般都會同意,他們也想沖票房紀錄。「但有時候片方不延期,即使是熱門影片,影院想繼續上映都沒有辦法。」
香港辦法
A 映期好商量,美國片方樂意重映
在香港,一部電影的映期長短、是否重新上映,基本不受政策「調控」,完全由市場及影院的經營策略決定;而進口片的上映,也沒有一家壟斷公司左右其中。「在香港,片商在國外電影節看中一部電影,買下版權,回港後通過政府電檢的分級就可以上映,在這過程中片商需要支付一定的審查費用。」香港百老匯院線方告訴南都記者,香港政府只負責為電影分級,基本不會對電影內容進行限制,在排期上亦不會做出太多干涉。
和內地一樣,《少年派》在香港重映,同樣也涉及到和國外製片方的協調。百老匯院線接受南都采訪時介紹,奧斯卡頒獎後他們與20世紀福克斯公司提出重新上映《少年派》,「美國方面很樂意重映。香港重映程序比較簡單,直接和發行商聯系,他們都會很樂意做重映或延期。」
B 密鑰好延期,談好價錢手續簡單
本來「密鑰」是為了避免片源外泄而出現的保護措施,在香港上映的電影同樣受「密鑰」的保護,密鑰也是有時間設定的,但只要「影院和發行商談好價錢就可以順利延長密鑰」。嘉禾院線表示,發行方是非常樂意做長線放映的。「2011年香港票房第一的電影《那些年》在嘉禾上映超過7個星期。延期的程序比重映簡單。有時影片的口碑好或關注度高,片商會主動聯系問需不需要延期。」香港UA院線介紹:「在香港,電影放映一般沒有限期,基本上不怎麼提及『密鑰延期』。映期視乎市場反應。不過有時候因為要在電影光碟的發行之前下線,映期一般就會被局限在六個月內。」
內地困難
C 新片非常多,不可能拿舊片「炒冷飯」
觀眾求之而不得,更多時候表現為一些有一定觀眾群、出品不俗的文藝片才上映幾天就看不到了,比如去年的《浮城謎事》和《萬箭穿心》。站在內地院線的角度,要求匿名的曾經理表示,每月本來就排好的電影非常多,有國產片有進口片,排不上的國產片更多,所以不可能突然拿《少年派》出來「炒冷飯」。而新片多得排不過來,也解釋了一些有影迷想看但總體觀眾不多的文藝片為什麼就匆匆下了畫。盡管截至2012年底國內的銀幕數多達1.31萬塊,但各院線還在進行著「無差異」經營,大家放的片子基本都一個樣,新片擠破頭、舊片趕下畫,那些優質文藝片便更難覓蹤影。
D 影院成本高,每天計算著觀眾人次
內地的影院想來不青睞獲獎影片。從《一次別離》、《大藝術家》到《鐵娘子》,在國外各大獎上頗受關注的作品在內地的排期只能用「慘淡」來形容。像這些引進嚴重滯後的獲獎影片,感興趣的影迷也許早就通過其他渠道看過了,而其他人氣欠佳的國產文藝片,主創常念叨的「長線放映」也只是一廂情願。影院方面給出的解釋是「排期完全由市場決定,沒幾個人買票自然就把場次排給其他反響更熱烈的片子」。影院租金高企,燈油火蠟都要錢,投資影院的老闆給影院下達的票房任務能否完成,讓經理們不得不每天計算著入場觀眾有多少,說到底還是盈利的問題。
香港辦法
C 新片也不少,不同院線分著上
香港是沒有進口片配額制度的,每個月在香港擠著上映的新片也不少。香港不少影院會通過大小影廳的調配,來讓仍然有觀眾要看的舊片有排映空間。百老匯院線介紹:「當發現一部電影快到下檔期限但仍頗受歡迎時,我們會將其改在迷你影廳放映。」嘉禾院線也表示「如果新片排期很滿我們也無法保留舊片,但《逃離德黑蘭》上映那陣剛好不是最旺的時間,所以獲得較長線的排映空間。」此外,院線間的差異化經營也讓大量新片在不同的影院間分流。據記者觀察,四個月來一直放映《逃離德黑蘭》的是MCL州立院線,後來嘉禾院線加入重映行列;而《少年派》在MCL州立院線、百老匯及嘉禾院線有放映,UA院線並沒有。
D 成本也不低,影院競爭得費點心
香港尺金寸土,經營壓力誰都有。在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等旺地的影院仍把大量排期貢獻給熱賣新片。香港UA院線就表示,因為互聯網、電視上能看到的電影都緊貼大銀幕的映期,所以重新上映的電影很少,「UA院線是純商業運作經營,首先必須求存。」不以盈利為目的百老匯電影中心介紹,「在每年全港院線的票房排名中,電影中心總是在倒數位置。我們把影迷的口味放在第一位。只要影片有口碑,我們都會盡量延長上映時間,為藝術片留點生存空間,哪怕每天只有一場。」差異化競爭要求院線或影院多花一點心思。同樣是純商業院線的嘉禾參與了《逃離德黑蘭》的重映:「這部電影剛開始上的時候規模不算大,之後在奧斯卡獲獎的呼聲很高,所以我們決定重映,一場場慢慢做。」
記者觀察
為什麼香港的影院可以,為什麼內地的不行?說到底還是大環境的問題:分賬進口片的引進及發行被壟斷、「上頭」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各院線千篇一律的片源、無差異的競爭讓影院省去了挖掘特色市場的心思……一些影院都曾另闢「藝術影廳」,但長久下來也是形同虛設。業內人士分析:「目前還不會那麼快出現特色院線。因為某類影片的特定受眾無法在短期內累積。」
但其實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4年前已經開業,百老匯院線介紹,「之前安排了一部西藏影片《尋找智美更登》還有紀錄片《歸途列車》上映,反應都很不錯。我們也常安排影迷與導演交流的活動,內地的觀眾非常會提問,可以看到大家對文藝電影的渴求度很高。香港觀眾因為不缺選擇,我們要特別注意文藝片的包裝才能吸引他們買票入場。但在內地,不需要包裝就會有不少支持者。」
Ⅱ 為什麼英國,德國,法國還有其他一些國家的電影很少
應該是電影分級制的原因吧,我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很多好片到國內就要閹割,閹割的沒人看,爛片引進更沒人看,所以國外的純動作場面的大片就可以上映,想一些反映比較沉重的社會問題或者血腥暴力的片子一般不會在國內院線上映
Ⅲ 為什麼電影院只有美國電影 日本電影 中國電影
首先,國內基本是不會上映日本電影的,偶爾會有一些韓國電影的身影出現在大熒幕上。美國是電影產業大亨,所以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影院都會上映美國的各種影片。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這樣的,本土電影和美國電影是主流,偶爾有些各個國家的電影穿插。然而由於中國審片較為嚴格,所以很多好電影都與大家無緣。除去審片過不去的,不接地氣符合國情的,可能上座率不高的,就剩下中國電影和美國大片了。不過一線城市經常會有各種電影展,比如伊朗電影,法國電影等等一系列的這種集中在一個地點放映。
Ⅳ 為什麼中國的電影院播的電影沒有歐洲的比如法國的電影。也沒有非洲的,但是美國的電影就有。為什麼
大家平時在家都不看歐洲電影,影院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可不是做公益事業,所以當然要播那些有票房的電影。美國大片深入人心,加上宣傳,所以票房很客觀。
Ⅳ 為什麼電影院的外國電影都是國語配了音的,網上一般就沒有國語版的
首先電影院是為了照顧大多數觀眾!因為一般人看電影再去看字幕是很費勁的。所以廣電引進國外電影都經過了中文配音!這些影片上映都是經過正規渠道,引進來還得花錢買!網路不同,網路資源很廣闊,一旦電影DVD出來了,就會有人傳播到網上,其合法性沒有太多人去考究!!因為一般電影最早發行的是英文版,因為要顧及全球觀眾!所以網路上會出現很多原聲的電影!配過音的電影一般都是引進國家配的,起碼得等電影院下線才准備發行,其實國語的也有,那就得等中國正規渠道發行了,網路上才能找到!有沒有發現有時候下美國電影會聽到俄羅斯的配音,就是因為俄羅斯版本率先發行!你想找國語的DVD,只要是在電影院上映的,都能找到,只是渠道問題!!!
Ⅵ 談談為什麼中國電影拍不出美國那樣的大片
這其實說到底還是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很多通病和劣根性轉移福射到了電影產業上的必然結果而已。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的還是中國大部分的導演,製片,演員缺乏真正的對於影片的控制力,想像力,以及激情和熱情。 先談談,國產電影和美國電影在技術上的差別,這也是大家最為垢病的一點,就好比前不久拍攝的「殲十齣擊」,飛機空戰鏡頭假的殘不忍睹,對應的美國TOP GUN 可是美國近20年前所攝的影片,(殲十齣擊,只要看客公平的說,都知道和TOP GUN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上的)。 當然了,中國缺乏美國電影成熟的技術支援手段和市場環景,導致的在影片硬體觀感特效上的特定差距還是可以理解,但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差距也沒有外人想像的那麼大,中國影片市場相對於美國市場,特別是全球市場,在今天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前題條件下,資金還是相對充裕的,不缺大的投資人,但是美國好萊務在影片的技術環節上,卻有一個成熟龐大的市場利益鏈條,很多特效室,工作室在實際影片分紅中的得益不低於很多一線的大牌明星,重視技術手段,重視技術積累恰恰就是中國所豁缺的,電影技術的涵蓋很寬廣,好的技術人材堪比明星一般的珍貴。但是投入時間長,不可能如明星一般帶來現實短期利益,只能做做無名英雄,中國的電影業,顯然對這些,他們認為無法直接帶來市場效益(不管是公關,還是現實利益)的投入,從來是不見大方的。 這就和中國人的一個通病,做企業的很多暴發戶的通病一樣,什麼來錢快做什麼,急功進利。不重視人材和積累,幹完這票賺到再說。所以導致中國很多電影特效,特別是戰爭特效還要找韓國人來做(韓國電影業真正的起步發達也不過十年間,而且相應的資金遠無中國很多老總們的那樣充裕)。這才是讓人汗顏的地方。短視的投資者,混亂輕浮的市場,和急功進利的演員,導演,是培養不出好的工作室和過硬的特效製作的。 中國導演缺乏想像力,從殲十齣擊中女主角抄襲TOP GUN中克魯斯在機場飆摩托的那段生硬做作,讓人生厭生嘔的山寨片段中,我們就知道中國電影人在想像力上的潰乏,和抄襲上的無窮動力。中國導演也好,投資者也好,基本是處於一種,什麼市場火,我就來炒什麼的階段,並且盲目崇洋,都莫明希望在洋人那裡獲得承認,這點就連中國最頂級的導演也不除外,其中比較慘的就好比張藝謀的「十面埋伏」,「張導」用他基本已技窮的「所謂色彩對比和東方視覺的美感」的拍攝手段運用於一部不論是劇情,還是拍攝細節都乏善可佳的功夫片,急吼吼的在「卧虎藏龍」在好萊務大獲成功後推向奧斯卡的舞台,結果是可想而知。另外一個例子最好的就馮小剛的集結號,這個被他自認為是中國戰爭片革命的的翻身之作,我不知道真正的老牌影迷們是如何看待這部片子的,最少我在看集結號在開始時的那段被「引為佳話」戰爭場面時,我頭腦里轉動的只有好萊務式的生搬硬套,和對拯救大兵瑞恩粗劣摸仿,也許馮導是在客意向斯皮爾博格致意,這是我觀影後的最大感受。中國幾個不缺錢的大導演,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那些二流導演,和三流的導演了。 缺乏自己的思想性,缺乏原創性的影市作品,是肯定得不到大眾認同的,這其實就和中國產業現狀差不了多少,不缺錢,但是就是出不了自己的東西一樣,在人文和思想的角度去討論這個問題,一兩篇文章是肯定不夠的。其實中國不是沒有拍出過好的具有強烈感染力的片子,比如我極力推薦的廣西電影的「血戰台兒庄」,讓我在長達十年後的再次觀影,都為之流淚和動情的一部好片子。不論是在對歷史的尊重上,還是在道具服裝人員的選擇上,都最大限度的帖近並「真正尊重」了歷史,讓人看的出,導演拍片所投入的感情和那份「心」!!以及腳踏實地,實干,肯干,對於歷史尊重的一種精神。而這種精神今天的導演們早就看不到了。 再包含更早點的「英雄兒女」,和"甲午風雲"等幾部電影,也是如此。從導演,到演員,都可以說是都是些真正的藝術家,做到了真正用藝術家的身份去投入表演這個最基本但卻是今天中國大量的戲子導演們所缺失了的東西。他們缺乏資金和技術,不缺的是一個付責任的電影人的情懷。 今天的導演,演員們都不缺錢,缺乏的是真正尊重影片本身,尊重觀眾的藝術家應有的情操。卻盲目空談國際化,電影明星全球化。 很悲觀的說,中國今天的電影是很難再回到過去那種朴實存真的單純追求電影表演藝術和感染力,揮發出某種精神風貌(不論是否今天大家還認同這種精神風貌)的年代了。中國今天也缺乏這樣的社會,人文的氛圍。而中國現今淺薄,混亂的電影市場,在硬體投入,人材陪養方面,更是遠遠達不到美國市場的成熟。 中國電影的悲哀,無疑還會存在很久。
Ⅶ 在電影院看國外的3D電影是中文還是英文啊 如果是英文的話有沒有中文字幕啊是3D哦···
在電影院觀看國外3D電影有中文版本和英文版本兩種,英文版的有中文字幕。
一般國外的3D電影到中國上映時,普遍都採取中文和英(屏幕下方有中文字幕或者中英兩種字幕)兩種,方便不同的觀眾,提高觀賞效果。
在你買票的時候,就要注意你買的是國語版(中文)還是原聲版(英文)。
國語版本是中文配音,針對的是很多聽不懂英語的觀眾,找的是中國配音演員配的音,加入了很多國內時下流行語,只需要用去體會立體畫面和劇情,非常貼近我們中國人。
所謂中文版也是採用的英文版原版音效,只不過是改變了語言,觀影體驗仍然非常好。
原聲版本就是英文,針對的是一些英語很好或者喜歡體驗英語原汁原味的觀眾,英文版本的聲音會更符合情境,而且無論是3D還是2D的國外電影,都是有中文字幕的,這個可以放心。
(7)電影院怎麼沒有美國的電影擴展閱讀:
很多觀眾在觀看國外的3D電影會發現,如果自己的英語水平不行,不能靠聽理解全句意思,那看英語版的非常難受。
因為畫面是立體的,你首先看到的是畫面,眼睛跟著畫面變化再走,而語言是靠聽,自己又不能完全聽懂,就要看字幕,字幕是平面的,跟畫面之間有斷層,整個觀影的體驗就不太好,感覺眼睛一會要看遠景,一會又要看近的字幕,感覺特別疲勞。
特別是那種節奏變化快,閃的眼睛很不舒服,看畫面跟看字幕完全跟不上,只能放棄字幕,模糊去理解意思,影響了觀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