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找一部以陝北黃土高坡為背景的西部電影,就是裡面有個女生通過去摘枸杞賺到了學費而去上成了學,是啥呀
在陝北黃土高坡上,有一部反映農村生活境況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王燕的少女通過摘枸杞賺取學費的故事。電影的名字叫做《上學路上》,導演方剛亮通過細膩的鏡頭捕捉了黃土高原的質朴與美麗,同時也呈現了底層人物的生活艱辛。
王燕的家庭條件並不富裕,為了湊齊學費,她不得不在暑假期間到枸杞園打工。電影中,王燕的媽媽也為了支持她的求學夢想,賣掉了家裡的雞蛋,甚至幫助她低價買下了小男孩的鋼筆,盡管她喜歡的是王燕的老師。這位老師為了幫助王燕,不惜高價買走了鋼筆,這使王燕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
影片中,王燕經歷了種種困難,但她始終沒有放棄上學的夢想。她一邊摘枸杞,一邊思考著如何用這些辛苦賺來的錢繼續學業。她深知,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跳出黃土高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上學路上》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它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農村地區的真實生活狀態,同時也傳遞了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這部電影讓觀眾看到了王燕身上那份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她對知識的渴望。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得以深入了解中國農村地區的生活現狀,感受那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艱辛與不易。這部電影也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㈡ 記得有一部電影,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寧夏的小姑娘,不顧母親的反對,為了上學,為了湊夠的學費而努力
《上學路上》
故事發生在全國聞名的貧困縣寧夏西海固,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孩子王燕為了掙學費而做小買賣的簡單故事。王燕的原型人物是以《馬燕日記》而聞名的馬燕,但不同的是馬燕靠的是一次偶然的機遇改變了命運,而王燕靠的是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譜寫著孩子般的夢想,相比之下,在貧窮的西海固,馬燕只有一個,而王燕卻有千千萬萬個
㈢ 上學路上電影觀後感
上學路上》觀後感一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到縣影劇院觀看電影《上學路上》,劇中說的是在我國西部農村,有位12歲的小學生王燕的媽媽想讓女兒退學,還對女兒說女孩子上學白上,而王燕卻很願意上學,不同意媽媽的做法,媽媽就對王燕說:「想上學自己去掙錢交學費」。於是,王燕利用暑假為自己掙了學雜費24元8角錢。
王燕掙的好辛苦啊,賣雞蛋,雞蛋被踩破;賣圓珠筆,圓珠筆丟了;賣小羊,又沒賺到錢。最後,王燕到很遠的地方幫人家摘枸杞,摘一千克枸杞可以掙到四角錢,掙夠二十四元八角的工錢,就要摘六十二千克的枸杞。她要摘多少粒?摘多少天?她要流多少汗?吃多少苦
開學那天,她把幾張被汗水打濕的鈔票攤到老師的面前說:「二十四塊八,我掙夠了!」我們為她能繼續走在「上學路上」而高興。
觀後,王燕的身影縈繞在我的腦海里,使我知道了在偏遠的山村裡還有沒錢上學的孩子,而我讀四年級了,從來沒有為學雜費擔心過,也不知道爸爸媽媽為我交了多少錢。和王燕比一比,她想家留眼淚的時候,有誰為她擦去眼角的淚花?可是,堅強的她卻從來沒有抱怨過家裡的貧窮。現在我才明白我把飯剩在碗里時為什麼爸爸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好好做作業時媽媽為什麼要生氣,與王燕比,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上學呢?
我要像王燕那樣,自強自立,吃苦耐勞!好好學習王燕那種永不服輸的精神。答案補充 <上學路上>觀後感二
故事發生在西部農村,講述的是13歲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時間為自己掙學雜費的故事。在我們眼裡微不足道的24元8角錢,王燕卻掙得很辛苦。要賣雞蛋,結果雞蛋被別人踩破,王燕好不容易向踩破雞蛋的人把錢要回來;賣圓珠筆,筆丟了,千辛萬苦才把筆找回來;賣小羊,又沒賺到錢——最後,王燕歷盡艱難,終於掙夠了錢。開學那天,她氣喘吁吁的跑到學校,把幾張汗水打濕的錢拿到老師的面前,說:「二十四塊八,我掙夠了!」看了這片電影讓我很感動,貧困的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憐憫和同情,王燕身上的閃光點很值得我去思考和學習。她敢於面對困難和失敗,還有她的勤勞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人感到西北雖然窮,但人活得快樂充滿希望。讓我們向王燕學習,走在上學路上,體會奮斗的失敗和成功;走在上學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陽光。現在我們生活在這么好的環境里,有嶄新的書桌,有嶄新的課本,有嶄新的文具。可她有什麼呢?即使她什麼都沒有,可她上學的決心沒有絲毫的動搖。所以同學們!抓緊每分每秒,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珍惜我們良好的環境條件,努力學習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對得起我們的父母老師,只有更加努力才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