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匈百年戰爭的介紹
漢匈百年戰爭又稱漢匈戰爭,是指西漢初年,對匈奴的一系列戰役,雙方各有勝負,前後歷經130餘年。此一期間漢朝與匈奴的關系是以和親政策和戰爭政策互相存在。另外,漢武帝的元朔二年(前127年)開始修築漢長城。
『貳』 騎馬與砍殺漢匈全面戰爭
騎馬與砍殺漢匈全面戰爭是漢武帝時期的河西之戰。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對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匈奴進行的兩次縱深突襲作戰。雙方都是精騎作戰,互相砍殺。規模大,距離遠、范圍廣、戰況慘。
漢武帝劉徹對匈奴發起戰略反擊後,先後取得了河南、漠南之戰的勝利,匈奴單於和右賢王遠遁大漠以北,河西僅存休屠王、渾邪王等部,勢孤力單。漢武帝抓住有利時機,發起河西之戰。此役分為春、夏兩次作戰。
二年春,漢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精騎萬人,由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出發,涉狐奴水(今甘肅石羊河),歷五國,轉戰六天,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東南之大黃山),向西北挺進千餘里。大敗休屠王、渾邪王部,殺折蘭王、盧胡王,俘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斬獲8900餘人,漢軍損失十分之七。同年夏,為進一步殲滅匈奴有生力量,完全控制河西走廊,漢武帝令霍去病與合騎侯公孫敖率精騎數萬,由北地(郡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出發,分兩路進攻河西匈奴。霍去病率部渡黃河,經沙漠南緣,迂迴至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西過小月氏(今甘肅敦煌市南湖鎮陽關遺址西南),轉向東南,攻至祁連山(今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北),大敗酋塗王。降俘6500人。斬首3萬余。漢軍亦傷亡十分之三。另路公孫敖部因迷失方向未能參加作戰。 為策應霍去病作戰,郎中令李廣、衛尉張騫率騎兵萬余,從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北)出發,進擊左賢王。李廣率4000騎北進數百里,因張騫部未能按時出發,被左賢王4萬騎包圍,軍士皆恐慌,李廣命其子李敢率數十騎沖擊匈奴騎兵隊伍,以鼓舞士氣;並將騎兵列成圓陣御敵,匈奴進攻,則弓弩齊發。激戰終日,漢軍箭矢將盡,李廣手持強弩「大黃」,連續射殺匈奴裨將數人,緩解了匈奴的進攻。戰至次日,漢軍死傷過半,匈奴也傷亡很大。時張騫率萬騎趕到,左賢王解圍北撤,完成了牽制左賢王部的任務。
戰後,伊樨斜單於怒渾邪王、休屠王慘敗,欲召至單於庭誅之。二王恐,乃向漢求降。休屠王悔,渾邪王遂殺休屠王,並其眾,共4萬餘人降漢(參見霍去病迎渾邪王降漢之役)。西漢將降眾分置隴西、北地、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魚河堡)、朔方(郡治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北),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五郡塞外,稱五屬國。此後,隴西、北地和河西地區少有匈奴攻掠,遂減戍卒之半。
此戰對河西各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使渾邪王的數萬部眾在後來歸降了漢廷。河西之戰使漢匈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此役使匈奴繼失河南地後又喪失河西,其統治西部地區的根基便被徹底拔除了。此後,匈奴不僅在與漢朝爭奪西域的斗爭中長期陷於被動的地位,同時也在經濟上遭受重大的損失。
『叄』 漢匈全面戰爭的迅雷下載地址
1、漢匈全面戰爭是一款網友製作的MOD,依託於騎馬與砍殺原版。你是只要漢匈全面戰爭MOD,還是連騎馬與砍殺也一起要?——也就是說,你現在有騎馬與砍殺沒有?破解沒有?2、這里是網路知道,很難發地址。一切外鏈必然被審查。十天半個月顯示不了都是常事。因此不了直接發地址。我在附件里放了一個戎馬丹心.漢匈全面戰爭,含騎馬與砍殺1.011版程序文件以及戰場人數修改器的0.53完整版,提問者下載免財富值。(但你是手機上線,應該是看不到附件吧?)地址發出來,不知道你能否看到:如果需要發送,請設法留下郵箱。【不要直接發完整的郵箱地址,分開發,否則會被屏蔽】如果有其他需要請「追問」留言,滿意請及時採納您的網路提問,謝謝。張玄操祝您愉快!O(∩_∩)O~
『肆』 騎砍(漢匈全面戰爭)自立能擊敗所有勢力嗎
帶著你的將領們,去匈奴城圍城,圍個幾天,城裡的敵將或者跟你打野戰,或者是跑出去,等城裡兵力減少很多了,再發動總攻
『伍』 漢匈全面戰爭是全面戰爭系列的嗎
是的,他是由玩家根據羅馬全面戰爭為基礎製作的MOD,是玩家改編的。
『陸』 漢匈戰爭詳細介紹
漢匈戰爭,又稱漢匈百年戰爭是指西漢初年,對匈奴的一系列戰役,雙方各有勝負,前後歷經130餘年的戰爭。此一期間漢朝與匈奴的關系是以和親政策和戰爭政策互相存在,另外,漢武帝的元狩二年(前127年)開始修築「漢長城」。
編輯本段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從漢高祖七年(前200年)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 這一階段採取了妥協的和親政策。漢文帝時,「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前198年,漢高祖接受漢匈雙方以長城為界並同意每年向匈奴朝貢絲綢,米酒和糧食,直至前138年漢武帝時期。
編輯本段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之戰開始,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結束。 前127年,衛青,李息出雲中,西經高闕,直到符離(今甘肅北部),取得河南之戰的勝果,奪取了河套地區,漢朝設置朔方郡。次年,又派遣校尉蘇建率領十萬人興築陰山甫麓的長城。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殲滅渾邪王的部隊,越過焉支山一千餘里,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獲得隴西,設置涼州四郡。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匈奴單於恨渾邪王損兵折將,渾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便投降漢朝。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餘里,越離侯山,渡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七萬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鹵(虜)獲丑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僅二十四歲,一生戰無不勝,凡六擊匈奴,斬俘敵12萬餘人,收降4萬餘人。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劉屈氂與李廣利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史載:「征和三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兵出擊匈奴。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與廣利辭決。廣利曰:『願君侯早請昌邑王為太子。如立為帝,君侯尚(長)何憂乎?』」後劉屈氂被腰斬,李廣利妻被下獄。此時李廣利正在燕然山乘勝追擊,聽到消息,恐遭禍,欲再擊匈奴,取得勝利,以期漢武帝饒其不死。但之後兵敗,李廣利只得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數萬人,在深入大漠一千餘里的境內,沒有足夠的給養,很難生存。消息傳來,漢武帝中止了與匈奴的戰爭,不復出兵。《資治通鑒》卷二十一,對於漢武帝使李廣利對匈奴用兵一事,提出批判:「武帝欲侯寵姬李氏,而使廣利將兵伐宛,其意以為非有功不侯,不欲負高帝之約也。夫軍旅大事,國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為不擇賢愚而授之,欲徼幸咫尺之功,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不若無功而侯之為愈也。然則武帝有見於封國,無見於置將;謂之能守先帝之約,臣曰過矣。」 漢武帝晚年悔過,下罪已詔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此時漢朝大虛,《漢書》:「天下虛耗,人復相食」,漢武帝去世那年,「匈奴入朔方,殺略吏民」。
編輯本段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從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的浚稽山之戰開始,至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漢援烏孫擊匈奴之戰而結束。 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漢遣五將軍率16萬騎兵,烏孫發兵5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
編輯本段後記
然而此一勝利是短暫,漢匈真正的戰事一直延續三百年之久,直到東漢永元三年(91年)大將軍竇憲、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擊鹿塞(內蒙古磴口縣西北七十公里)三千華里,大破匈奴於金微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徹底解決漢朝歷時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東漢雖徹底擊敗北匈奴,但始終無法佔領漠北之地,對領土擴張並無助益。另一方面,東漢擊破北匈奴,使得鮮卑擺脫匈奴的威脅而壯大,鮮卑取代匈奴成為中國的邊患。
『柒』 漢匈全面戰爭0.150版本完整版
那位仁兄有完整版的MOD下載地址不要R盤和納米盤的下載不了如果能發到我郵箱里也可以灰常感謝新手沒多少積分謝謝拉~
『捌』 漢匈戰爭3:打敗匈奴的龍城飛將到底是衛青還是李廣
馬邑之戰一無所獲,小編認為一開始就註定了,因為匈奴作戰流動性特點太突出了,就算這次成功誘敵了,也頂多給他們一點教訓,不能從根本戰略上解決匈奴的威脅,也無法真正實現對打通西域商道這個終極目的。
但是這句唐詩卻有一個千古疑案,那就是“龍城飛將”到底指的是誰?明明是衛青攻下的龍城,為何大多數古文獻都說龍將飛將是李廣呢?
小編認為主要是司馬遷的筆法所導致。這一戰,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匈奴大軍包圍,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其實是一次慘敗,但司馬遷為了突出李廣的英勇,將描寫重點放在了押解途中,李廣飛身奪得匈奴人的馬匹,一路逃跑並反身射殺追騎無數, 終於回到漢營。從此,李廣在匈奴軍中贏得了“漢之飛將軍”的稱號。
『玖』 漢匈百年戰爭的過程
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之戰開始, 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結束。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龍城之戰。武帝派遣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曉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四路出擊。然而四路出擊,導致兵力分散,四路軍馬之間無聯系。這次戰爭公孫賀一無所獲,公孫敖、李廣皆兵敗,唯有衛青斬首七百凱旋,受封關內侯。
前127年,衛青,李息出雲中,西經高闕,直到符離(今甘肅北部),取得河南之戰的勝果,奪取了河套地區,漢朝設置朔方郡。 次年,又派遣校尉蘇建率領十萬人興築陰山甫麓的長城。
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令大將軍衛青帶領六將軍出塞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虜一萬五千餘人,但是右賢王率部下精騎逃走。
元朔六年(前123年),衛青再次將出擊匈奴,雖斬首九千餘,消滅大量匈奴精銳,但自身也受到很大損傷。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殲滅渾邪王的部隊,越過焉支山一千餘里,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獲得隴西,設置涼州四郡。 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匈奴單於恨渾邪王損兵折將,渾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便投降漢朝。
元狩四年(前119年),衛青出塞千餘里,與匈奴單於軍相遇,交戰,匈奴不利,單於引數百騎突圍而去。衛青追至趙信城,不得單於,乃燒城中余栗而還。自此之後,由於種種原因衛青不復出征匈奴。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餘里,越離侯山,渡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七萬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鹵(虜)獲丑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僅二十三歲,一生戰無不勝,凡六擊匈奴,開河西酒泉之地,斬俘敵12萬餘人,收降4萬餘人。其後十一年,衛青卒,一生七擊匈奴,一與單於戰,收河南地,斬捕首虜五萬余級。兩位抗匈名將對匈奴軍事力量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使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基本得到解決。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武帝派遣浞野侯趙破奴出擊匈奴,遭受匈奴八萬騎兵圍困而大敗,趙破奴被俘,兩萬余騎。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兵出擊右賢王,斬首萬余而歸。但是騎都尉李陵遭受匈奴圍困,血戰後無力突圍,投降匈奴。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劉屈氂與李廣利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史載:「征和三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兵出擊匈奴。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與廣利辭決。廣利曰:『願君侯早請昌邑王為太子。如立為帝,君侯尚(長)何憂乎?』」後劉屈氂被腰斬,李廣利妻被下獄。此時李廣利正在燕然山乘勝追擊,聽到消息,恐遭禍,欲再擊匈奴,取得勝利,以期漢武帝饒其不死。但之後兵敗,李廣利只得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數萬人,在深入大漠一千餘里的境內,沒有足夠的給養,很難生存。 消息傳來,漢武帝中止了與匈奴的戰爭,不復出兵。
《資治通鑒》卷二十一,對於漢武帝使李廣利對匈奴用兵一事,提出批判:「武帝欲侯寵姬李氏,而使廣利將兵伐宛,其意以為非有功不侯,不欲負高帝之約也。夫軍旅大事,國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為不擇賢愚而授之,欲徼幸咫尺之功,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不若無功而侯之為愈也。然則武帝有見於封國,無見於置將;謂之能守先帝之約,臣曰過矣。」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由於政治上的征和二年太子劉據巫蠱案真相大白、經濟上連年征戰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以及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眾多名將的先後去世,漢武帝晚年悔過,下輪台罪已詔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停止對匈戰爭,同時以田千秋為丞相,封富民侯,施行休養生息的國策,以彌補連年征戰而導致的衰敗的社會經濟局面。 此時漢朝大虛,「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漢武帝去世那年,「匈奴入朔方,殺略吏民」。 從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的浚稽山之戰開始,至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漢援烏孫擊匈奴之戰而結束。
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漢遣五將軍率16萬騎兵,烏孫發兵5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