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樂載岡:世界上尺度最大的6部劇情電影
NO.1 色戒
李安執導的《色戒》將男人作為政治動物,女人作為情感動物的特性完美呈現。通過船戲,李安將易先生的內心恐懼、憤怒和挫折展現得淋漓盡致。觀眾可以感受到一個無法相信他人的人在高潮時都不敢閉眼的恐懼。正如李安所說:「如果說《斷背山》是一段發生在天堂里的愛情,那《色戒》就是來自地獄的愛情。」
NO.2 小姐
《小姐》這部電影成功吸引了觀眾。它以文化混搭的迷人氣質和出色的情慾戲份,展現了朴贊郁對女人的洞察和對男人的嘲諷。走出電影院後,觀眾忍不住大笑五分鍾。這部電影向所有拍女權的男導演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NO.3 娥年
《娼年》這部電影無論作為激情片還是劇情片都令人滿意。導演三浦大輔在處理容易讓觀眾走偏的情節時,依然保持結構完整,並留出思考空間。雖然電影中的價值觀不一定能受到普遍認可,但觀眾能理解並為之感動。
NO.4 羞恥
《羞恥》這部電影以彪悍的主題和表演著稱。盡管穆里根貢獻了顛覆性的表演,但法斯賓德才是真正的主角。在麥奎因殘酷的鏡頭下,法斯賓德的表演完美無瑕,詮釋了一個行為上癮者的內心世界。
NO.5 本能
《本能》這部電影的成功得益於兩位演員的演技平衡。莎朗斯通在道格拉斯的「刺激」下,潛能得到發揮,演技出色。這也是二代失去道格拉斯後失敗的原因。電影懸念保留到了最後一秒。
NO.6 五十度灰
《五十度灰》這部電影以一場言情游戲為背景,展現了霸道總裁與女主角的愛情故事。電影中的虐戀情節包含了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成功抓住了女性市場,贏得了票房。
㈡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截止至2020年8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共有76屆(1969年至1979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的影片評獎制度被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恢復評獎),主競賽單元的獲獎名單如下: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蘇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美國)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美國)《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培喚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義大利)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國)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義大利)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國)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國)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國)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國)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國)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國)馬塞爾.卡內爾《霧神中薯碼頭》(法國)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國)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國)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國)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國)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國)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國)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義大利)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國)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國)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國)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國)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國)
第十六屆(1951)
聖馬克金獅獎:《羅生門》(日本)
最佳義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法國)
最佳女演員:費雯麗《慾望號街車》(美國)
第十七屆(1952)
聖馬克金獅獎:《禁止游戲》(法國)
最佳導演: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美國)
第十八屆(1953)
聖馬克銀獅獎:《雨月物語》(日本)《紅杏出牆》(義大利、法國)
最佳導演:亞溫.李斯《四張廣告》(美國)
最佳男演員: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法國)
最佳女演員:莉莉.帕爾默《四張廣告》(美國)游者
第十九屆(1954)
聖馬克金獅獎:《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英國)
聖馬克銀獅獎:《在碼頭》(美國)《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不要碰珠寶》(法國)
第二十屆(1955)
聖馬克金獅獎:《諾言》(丹麥)
聖馬克銀獅獎:《跳來跳去的女人》(蘇聯)
最佳男演員: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美國)
第二十一屆(1956)
最佳男演員: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法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雪爾《酒店》(法國)
第七十一屆(2014)
最佳影片金獅獎:羅伊·安德森《寒枝雀靜》(瑞典)
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約書亞·奧本海默《沉默之像》(丹麥/挪威/芬蘭)
最佳導演銀獅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郵差的白夜》(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獎亞當·德利弗《飢餓的心》(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獎:阿爾芭·洛瓦赫《飢餓的心》(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卡昂·穆德西《錫瓦斯》(土耳其)
第七十二屆(2015)
最佳影片金獅獎:洛倫佐·維加斯《來自遠方》(委內瑞拉)
評審團大獎:查理·考夫曼《失常》(美國)
最佳導演銀獅獎:帕布羅·查比羅《犯罪家族》(阿根廷)
最佳編劇獎:克里斯蒂安·文森特《貂》(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法布萊斯·魯奇尼《貂》(法國)
最佳女演員獎:瓦萊莉·高利諾《為你著想》(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艾明·阿爾珀《封鎖》(土耳其)
最佳新演員獎:亞伯拉罕·阿塔哈《無境之獸》(美國)
第七十三屆(2016)
最佳影片金獅獎:拉夫·達茲《離開的女人》(菲律賓)
評審團大獎:湯姆·福特《夜行動物》(美國)
最佳劇本獎:諾亞·奧本海姆《第一夫人》(美國)
最佳導演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戰爭天堂》(俄羅斯)、阿瑪特·伊斯卡拉特《野蠻地區》(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獎:奧斯卡·馬丁內茲《傑出公民》(阿根廷)
最佳女演員獎:艾瑪·斯通《愛樂之城》(美國)
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獎:葆拉·貝爾《弗蘭茨》(德國)
評委會特別獎:安娜·莉莉·阿米普爾《劣質愛情》(美國)
第七十四屆(2017)
最佳電影金獅獎:吉爾莫·德爾·托羅《水形物語》(美國)
評審團大獎銀獅獎:薩繆爾·毛茨《狐步舞》(以色列)
最佳導演銀獅獎:澤維爾·勒格朗《傾盡所有》(法國)
最佳男演員:Kamel El Basha《羞辱》(黎巴嫩)
最佳女演員:夏洛特·蘭普琳《漢娜》(法國)
最佳劇本獎:馬丁·麥克唐納《三塊廣告牌》(美國、英國)
評審團特別獎:沃威克·桑頓《甜蜜的國度》(澳大利亞)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演員獎:查理·普拉默《賽馬皮特》(英國)
第七十五屆(2018)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阿方索·卡隆《羅馬》
銀獅評委會大獎:歐格斯·蘭斯莫斯《寵兒》
最佳劇本獎:喬·科恩、伊桑·科恩《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銀獅最佳導演獎:雅克·歐迪亞《希斯特斯兄弟》
最佳男演員獎:威廉·達福《永恆之門》
最佳女演員獎:奧莉薇婭·柯爾曼《寵兒》
評審團特別獎:詹妮弗·肯特《夜鶯》
新晉演員獎:巴凱里·甘納巴《夜鶯》
第七十六屆(2019)
金獅獎最佳影片:《小丑》導演:托德·菲利普斯
評審團大獎:《我控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最佳劇本獎:楊凡《繼園台七號》
最佳導演獎:羅伊·安德森《關於無盡》
最佳男演員:盧卡·馬里內利《馬丁·伊登》
最佳女演員:阿麗亞娜·阿斯卡里德《世界的勝利》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獎(最佳新人獎):托比·華萊士《乳牙》
評委會特別獎:《黑手黨不再是曾經》導演:弗蘭科·馬雷斯科
㈢ 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電影合集
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電影合集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創作環境中嶄露頭角,成為電影界的一股獨特力量。以米洛斯·福爾曼等導演為代表,這些電影作品新潮、自由且充滿自我表達,具有叛逆和特立獨行的特點。然而,由於作品過於前衛激進,許多電影如《雛菊》等曾遭到禁播。1968年政治變革後,創作自由再次受限,部分導演選擇離開或停止創作,如米洛斯·福爾曼遠走美國。盡管如此,捷克斯洛伐克的電影成就仍不凡,與法國新浪潮相媲美,打破了當時的教條主義藝術標准。以下是一些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電影作品:
1961《外太空的男人》Muz z prvního století
1964《瘋狂的編年史》Bláznova kronika
1964《才能競技》Talent Competition
1964《黑彼得》Black Peter
1965《金發女郎的愛情》The Loves of a Blonde
1967《消防員舞會》The Firemen's Ball
1960《小白鴿》Holubice
1964《每天勇氣多一些》Každý den odvahu
1965《大街上的商店》Obchod na korze
1965《舊貨店》Sběrné surovosti
1967《羞恥》Stud
1969《慾望名喚安娜達》Touha zvaná Anada
1969《焚屍人》The Cremator
1969《被浪費的星期天》Zabitá neděla
1969《思想改造學校》Pasťák
1969《植物園的狂歡》Slávnost v botanickej záhrade
1968《背信者與流浪漢》Zbehovia a pútnici
1965《底層的珍珠》Perlicky na dne
1963《哭喊》Křik
1967《浪子回頭》Návrat ztraceného syna
1969《鳥,孤兒和愚人》Vtackovia, siroty a blazni
1969《玩笑》Žert
1962《網中的太陽》Slnko v sieti
1966《維也納快車》Kocár do Vídne
1967《殉愛者》Mučedníci lásky
1966《嚴密監視的列車》Ostře sledované vlaky
1964《夜之鑽》Démanty noci
1966《一個都不能走》O slavnosti a hostech
1967《至關緊要的歲月》Kristove roky
1967《嚴苛的婚姻》Svatba jako řemen
1968《親和力》Spřízněni volbou
1970《為年輕劊子手的辯護》Case for a Rookie Hangman
1963《死神名為天使》Smrt si ríká Engelchen
1968《德拉克的回歸》Drak sa vracia
1965《共和國萬歲》At' zije Republika
1960《男孩》Práče
1967《浪漫的軍號》Romance pro křídlovku
1964《高牆》Vysoká zed
1990《夜總會的罪惡》Zlocin v santánu
1967《神聖之夜》Noc nevesty
1965《辯護人》Obzalovany
1964《乏味的午後》Fádní odpoledne
1960《我死裡逃生》Prezil jsem svou smrt
1969《牧師的結局》Faráruv konec
1969《一切善良的市民們》Všichni dobří rodáci
1963《一日一貓》Až přijde kocour
1967《沒有男人的八月末》Konec srpna v Hotelu Ozon
1969《最好的年代》Nejkrásnejsí vek
1965《管風琴》Organ
1968《三個女兒》Tři dcery
1967《創造奇跡的女人》Panna zazracnica
1965《為卡特琳娜的祈禱》Modlitba pro Kateřinu Horovitzovou
1960《消失足跡的殿堂》Sál ztracených kroku
1971《Princ Bajaja》
1968《蜂之山谷》Udoli vcel
1962《魔鬼的陷阱》Dablova past
1967《亂世英豪》Marketa Lazarova
1967《每個年輕人》Každý mladý muž
1963《約瑟夫·基利安》Postava k podpírání
1970《去年夏天的甜蜜游戲》Sladké hry minulého léta
1970《天堂禁果》Ovoce stromů rajských jíme
1962《天花板》Strop
1963《不同之事》O něčem jiném
1966《雛菊》Sedmikrásky
1972《魔格亞納》Morgiana
1969《322檔案》322
㈣ 如何評價電影《不能說的游戲》
一位網友分享的個人經歷,揭示了兒童性侵的殘酷與隱秘。小時候,她與鄰家大哥哥常玩捉迷藏,卻在不經意間遭遇了他的不當行為。因年紀小、關系熟絡,她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是隱約感到大哥哥對她有所不軌。隨著年齡增長,她漸漸意識到童年遭遇的可能性侵事件。調查數據顯示,性侵兒童的案例數量驚人,年齡最小受害者僅4歲。這僅是公開報道的一部分,實際數據可能更為龐大。觀看電影《不能說的游戲》後,她意識到性侵與年齡無關,兒童同樣可能成為性侵的受害者。
電影以導演安德麗·貝斯孔的真實經歷為藍本,講述了一個8歲女孩奧黛特的故事。她天賦異稟,夢想成為舞蹈家,卻在一次游戲中遭受性侵,由一個看似友好的大叔基爾波特實施。在奧黛特的無知和被動中,基爾波特多次侵犯了她,而她因恐懼和羞恥,隱瞞了這一事件。基爾波特的好友身份和表面友好,使他獲得了接近奧黛特的機會,一步步將她推向深淵。盡管奧黛特的父母發現異常並試圖干預,但基爾波特的醜行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揭露,奧黛特的痛苦和恐懼在家庭中被忽視。
隨著性侵事件的不斷發生,奧黛特的情緒日益崩潰,她嘗試用酒精和毒品來逃避和發泄內心的創傷。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奧黛特開始面對和講述這段痛苦的過去,決心揭露基爾波特的罪行。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奧黛特勇敢地將真相告知父母,盡管面對家人的不同反應,她堅持要讓基爾波特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終,基爾波特被揭露並受到法律的懲罰,奧黛特和她的家庭開始逐漸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尋找治癒與和解。
電影《不能說的游戲》揭示了兒童性侵的嚴重性及其對受害者和家庭的影響,強調了對兒童性教育和家庭保護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們,保護兒童免受性侵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提高公眾意識、加強法律保護、為受害者提供支持和幫助,以及教育兒童如何識別並避免潛在的危險。在關注和預防兒童性侵的問題上,每個人都有責任,我們需要保持警惕,不讓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