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義大利電影自然課老師
擴展閱讀
蠟筆小新大電影游戲下載 2025-08-28 09:54:56
電影下載馬島戰爭 2025-08-28 09:46:36
兩個男孩子在電影院做 2025-08-28 09:44:50

義大利電影自然課老師

發布時間: 2022-05-19 19:10:28

Ⅰ 求一部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進來看介紹,滿意加30分

【中文片名】美麗人生
【原 片 名】Vita è bella, La
【導 演】 羅伯托·貝尼尼 Roberto Benigni
【主 演】
羅伯托·貝尼尼 Roberto Benigni
尼可萊塔·布拉斯基 Nicoletta Braschi
Giustino Durano
Sergio Bini Bustric
Giuliana Lojodice
Amerigo Fontani
Pietro De Silva
Francesco Guzzo
【片 長】1小時51分鍾41秒
【語 言】國語
【國 家】義大利
【劇 情】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去籠罩著整個義大利。
圭多是一個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樂觀的猶太青年。他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他和好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他的願望是在小鎮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途經一座谷倉塔樓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從塔樓上跌落到他的懷中,原來塔樓上有個黃蜂窩,黃蜂經常騷擾當地居民。多拉想為民除害,燒掉黃蜂窩,反被黃蜂蜇傷。圭多立刻對她產生了好感,熱情地為她處理傷口,為表示謝意,多拉送了一些雞蛋給圭多,意味深長地目送他遠去。
陰雲密布的義大利,納粹的反動勢力日益強大,墨索里尼推行強硬的種族歧視政策,圭多因有猶太血統,他開書店的申請屢遭阻撓,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魯喬的工作也久無著落。由於生活所迫,圭多隻好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他以真誠、純朴、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贏得了顧客們的喜愛。
一次圭多騎車上班無意中撞倒了多拉,兩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愛情的火焰。他不失時機地向多拉表白愛慕之情。
多拉是某學校的教師,有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圭多得知後,竟冒充督學來到多拉所在學校視察。校長熱情地接待他,為取悅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講台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筆,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魯道夫要去劇院看歌劇,他也買票前往,坐在樓下的圭多始終目轉睛地盯著樓上包廂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對圭多的苦苦追求並不在意,但是由於多拉討厭魯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魯道夫一廂情願地舉協和多拉的訂婚晚會。晚會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飯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脫了魯道夫的糾纏,因此贏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嫁給了圭多。
婚後,好事接踵而來,圭多夢寐以求的書店開業了,他們有了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圭多閑來無事時常和兒子玩游戲,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滿。可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在喬舒亞五歲生日這天,納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喬舒亞父子,強行把他們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當多拉和喬舒亞的外祖母興沖沖地回到家裡,只見人去樓空,家裡被翻得亂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她雖沒有猶太血統,但她堅持要求和、兒子一同前往集中營,多拉被關在女牢里,圭多不願意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計找機會和女監里的妻子取得聯系,向多拉報平安,一面要保護和照顧幼小的喬舒亞,他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喬舒亞強忍了飢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圭多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當解放來臨之際,一天深夜納粹准備逃走,圭多將兒子藏在一個鐵櫃里,千叮囑萬叮嚀讓喬舒亞不要出來,他打算趁亂到女牢去打救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納粹發現,當納粹押著圭多經過喬舒亞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但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 歷經磨難的圭多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
天亮了,喬舒亞從鐵櫃里爬出來,站在院子里,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上面下來一個美軍士兵,將他抱上坦克。
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
翻譯:趙國華
導演:嚴崇德
錄音:成櫻
剪輯:陳小魚
配音演員:沈曉謙 姜玉玲 彭年 程玉珠 劉風 戴學廬 胡平智 王建新 曾丹
獲獎情況:
本片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在內的二十八項國際大獎。片子在戛納電影節試映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長達12分鍾之久,個個含淚步出影院。這部影片由義大利的「國寶級」人物羅貝爾托貝貝尼自編自導自演,以極為樂觀的態度講述了一個極為悲慘的故事

影評:沒有一部電影能讓<<美麗人生>>這樣,讓我狂笑著,還頗為漫不經心地看完,卻在結尾突然泣不成聲。那樣美麗的一個游戲,連作為一個看客的我,也身不由己地相信,相信積夠壹千分,就可以看到那美麗的小男孩快樂地與父母一起回家。Life is beautiful. 讓我們無羈地喊叫,放肆地歌唱, 相信叔本華的意識決定一切。相信聖母瑪麗亞可以回應我們每一個祈求。

那個半禿頂的瘦弱男人,足以讓每個自認強壯的人汗顏。他愛,愛生活,愛美女,愛家庭。他更敢於表達自己的愛,不計自己所擁有是多麼微薄,勇敢地追逐自己的公主。當然,他是有理由追逐的,雖沒有萬貫家財,卻有著對生命的感恩和對妻子兒女無盡的珍惜。大難臨頭時,他不是捨生取義的英雄豪傑,也沒有拯救民族的豪情壯志,他不過是個普通的人,卻比太多太多的其他更值得「人」這個稱號。他只是想盡一切保證自己家人的安全,讓自己的兒子逃離戰爭的噩夢。這種夢想,看來極其個人化,在中國人的哲學里是自私的。可是,他履行了一個男人最基本的責任,就是呵護自己的家庭。多少自負男子漢大丈夫的男人,卻讓自己的妻子傷心,讓兒子不能以父親為榜樣,就算作出天大的事業,也不算是個真正的男人。孔子雲, 先齊家後平天下,可太多的人忘記了這一點,總是好高騖遠,認為妻子兒女是牽絆,以為只要事業有成就可以彌補一切冷落。可以想像,這列所謂精英在大難臨頭時怎會保護自己的家人。

這個禿頂的,瘦弱的,並不英俊的義大利男人,在我心裡無比高大。於是想到<<盧安達飯店>>中的經理, 同樣為了自己的家人四處奔波,本是出於最單純的動機,卻成了拯救幾千人的英雄。所以說,這種私心與人性的本善並不矛盾,可以愛自己,才會愛家人,才會愛著這個世界。如果每個男人都愛自己的妻女,每個妻子都忠於自己的丈夫,世上又怎會有紛爭?

擁有如此多,怎捨得毀滅。

Ⅱ 關於影片

托納多雷的三部曲《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相信你會看到你的童年
1、《天堂電影院》 西西里島上的吉安加村有座小教堂,教堂前有一家電影院,叫做「天堂戲院」。故事就在這里展開,多多(沙瓦托的小名)參加了教堂的唱詩班,也喜歡到戲院看艾佛特操作放映機。圖圖總是靜靜的坐在一旁,偷偷地收集艾佛特剪掉的影響風化的影片片段。他和艾佛特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天堂戲院是村裡的文化中心、精神支柱,這里的人熱愛電影,電影是他們的生活重心。 放映時的失誤導致戲院失火。多多成了艾佛特的助手。後來成長為專業的放映員。艾佛特不僅教他放電影,更教他做人。經過與當地銀行家女兒艾琳娜失敗的戀愛之後沙瓦托到羅馬游歷。艾佛特教導他不要回來,去發展自己的事業。一晃30年過去,沙瓦托成了名導演。直到聽到艾佛特的死訊,才喚回他兒時的記憶。他回到家鄉。 戲院要被迫拆除了,全村的人都來告別,所有的人都在隊列中默默行走...... 獲獎記錄: 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大獎(1989) 第六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90) 第四十七屆全球獎最佳外語片(1990) 第二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1989) 第二屆歐洲電影獎評審委員特別獎(1989) 第四十四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1991) 第四十四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配樂(1991) 第四十四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著劇本(1991) 第四十四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演員(1991) 第四十四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1991 ) 2、《海上鋼琴師》 有沒有一部音樂片能讓一個准音樂盲重看五遍而不厭倦?當然有,它就是《海上鋼琴師》。准音樂盲是誰?我。對音樂的理解方面,我只比西班牙前國王阿方索要好一點點,這位國王專門雇了一個「司國歌者」,其唯一的職責就是在演奏西班牙國歌時叫國王起立,因為國王聽不出西班牙國歌。我能聽出國歌並及時起立,也僅此而已,從小學開始,我的音樂成績就在及格線上徘徊,就這樣,都還全靠老師們開恩。 難怪歐洲電影人對美國電影一直不屑一顧,這部由義大利大師托納托雷執導的片子不遜色於任何一部美片。這使我回想起了《美麗人生》,同樣來自義大利導演的巨作。只要有法國和義大利這樣充滿了浪漫拉丁色彩的國度,就永遠有來自歐洲的片子與美片爭鋒。 和眾多歐片一樣,這部片子也充滿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這名出生在輪船上的孤兒,是天生的鋼琴大師,他一生從來沒有下過船,能夠在別人因暈船而吐得一踏糊塗的時候閑庭信步。他身世凄涼卻用鋼琴征服所有人,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卻不以為意,他能選擇與船共亡卻不能為了深愛的女人登上一次陸地。托納托雷想通過他暗示什麼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選擇。人的一生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面臨選擇,每一個細小或者重大的選擇決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選擇了留在船上,他無法邁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頭。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 那個吹康牌樂器的胖子,上船掙錢的時候只有一把小號,到影片最後還是靠別人施捨才繼續擁有這把小號,人生,在很多時候都是在循環,周而復始的循環,我們都在循環中消耗生命的時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個發現自由女神的人,他們縱聲高呼,為了一個不知道結果的目標而激動,從而開始了新一輪的奔波。還有爵士樂本身似乎也暗示著那種自以為是的人,「什麼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來理解大師。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謝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美國的西部片中,快槍手一對一的較量很是惹眼,但歐洲人可以用鋼琴當武器。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鋼琴比賽才結束,1900第一眼就愛上的女人出現在了舷窗外,他彈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內,柔情似水。這一幕,必將成為電影史上的浪漫經典,這一曲,也必將成為傳世之音。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1900在爆炸聲中與世訣別,我們也只有在淚光中與這部片子分別,真希望它永不結束,讓我們永遠陶醉在優美的琴聲中。 鋼琴與海浪共舞,柔情與真愛齊飛。 3、《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當我還只是十三歲時,1941年春末的那一天,我初次見到了她...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戰,而我,得到了生命里的第一輛腳踏車。」 她,撩著波浪狀黑亮的秀發,穿著最時髦的短裙和絲襪,踏著充滿情慾誘惑的高跟鞋,來到了西西里島上寧靜的陽光小鎮。她的一舉一動都引人矚目、勾人遐想,她的一顰一笑都教男人心醉、女人羨妒。瑪蓮娜,像個女神一般,征服了這個海濱的天堂樂園。 年僅十三歲的雷納多也不由自主地掉進了瑪蓮娜所掀起的漩渦之中,他不僅跟著其他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們一起騎著單車,穿梭在小鎮的各個角落,搜尋著瑪蓮娜的誘人豐姿與萬種風情,還悄悄地成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隨形地跟監、窺視她的生活。她搖曳的倩影、她聆聽的音樂、她貼身的衣物...都成為這個被荷爾蒙淹沒的少年,最真實、最美好的情慾幻想... 然而,透過雷納多的眼,我們也看到了瑪蓮娜掉進了越來越黑暗的處境之中,她變成了寡婦,而在鎮民們的眼中,她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禍水,帶來了淫慾、嫉妒與忿怒,而一股夾雜著情慾與激憤的風暴,開始襲卷這個連戰爭都未曾侵擾的小鎮。 瑪蓮娜一步步地沉淪,與父親斷絕了關系、被送上法院,更失去了所有的財產,這使得向來天真、不經世事的雷納多,被迫面對這純朴小鎮中,人心的殘暴無情,看著已經一無所有的瑪蓮娜,雷納多竟鼓起了他所不曾有過的勇氣,決定靠著他自己的力量,以一種教人難以料想的方式,來幫助瑪蓮娜走出生命的泥沼...... 這部電影讓我認識了世界上最美的女人Malena(莫尼卡·貝努奇),所有的男人都會愛上她的,會愛上她的一切,你會贊嘆上帝,贊嘆他能創造出如此完美無缺的女人。 但Malena的命運是悲慘的,男人得不到她,女人嫉妒她,當她墮落後,男人玩弄她,女人唾棄她,當她無助時,女人們當街毆打她、撕光她的衣服、剃光她的秀發,而男人們,只是看著。 而全片從一個情竇初開的男孩眼中把整個事情講出來,卻讓電影帶有純潔的、溫暖的筆觸。

Ⅲ 《美麗人生》這部電影怎麼樣

非常值得一看,在眾多二戰背景下的故事裡《美麗人生》的切入點非常獨特。以往戰爭片會把焦點集中在戰場的殘酷、百姓的悲慘生活上面,向現代人展現出當時艱苦的環境。但是《美麗人生》不同,他展現出來的是在殘酷的背景下善良樂觀的人如何為保持那一份純真而努力。

影片沒有展現這些黑暗的東西,反而把筆墨重點放在了小人物樂觀的生活態度。在進入納粹營之前主人公面對生活就是積極樂觀的,就像一個永遠不停電的風扇一樣不停的轉。而進入納粹營後,無論是跟孩子善意的謊言還是最終為了家人赴死,他都用樂觀搞笑的方式來應對。然而,就是這個充滿歡樂、逗趣的主人公,賺足觀眾的淚水。

Ⅳ 求一部電影,男主角眼睛看不見東西,他只能帶著眼罩,記...

夜魔俠,男主角除了視覺不行,其他感官靈敏度超過常人,可惜最後所有他愛的人都離他而去了

Ⅳ 有沒有笑死人的和很嚇人的電影

1、我有一個要求:請我吃飯。我希望你能滿足我。否則我就把你的手機號寫在牆上,前邊再加兩個字:辦證。還要請我吃好,要不就寫:徵婚,男女皆可,條件不限。
2、你我都是單翼的天使,唯有彼此擁抱才能展翅飛翔。我來到世上就是為了尋找你,千辛萬苦找到你後卻發現:TMD!咱倆的翅膀是一順邊的!
3、四歲的男孩親了三歲的女孩一口,女孩對男孩說:你親了我可要對我負責啊。男孩成熟地拍了拍女孩的肩膀,笑著說:你放心,我們又不是一兩歲的小孩子了!
4、深夜布希看到拉登站立在自己床前,批頭散發,布希大驚說:你好大膽,敢夜闖白宮!拉登甩了甩齊胸的鬍子,陰森地笑了,說:飄柔,就是這樣自信!
5、鄭喜定的媳婦不見丈夫,便到公公家去找。見公公洗臉,便問道:爹,喜定呢?公公不悅,繼續洗臉。媳婦生氣,又問:爹,鄭喜定呢?公公大怒:洗臉!
6、一個消化不良的病人向醫生抱怨:我近來很不正常,吃什麼拉什麼,吃黃瓜拉黃瓜,吃西瓜拉西瓜,怎樣才能恢復正常呢?醫生沉默片刻,那你只能吃屎了。
7、老鼠:我現在正和蝙蝠談戀愛,以後孩子們就生活在空中,不怕你們貓了。貓冷笑一聲,指著樹上的貓頭鷹說:看見沒有,她已經懷上我的孩子了!
8、狼入侵,小動物成立敢死隊對抗。螳螂:我有雙刀。刺蝟:我滿身都是暗器。天牛邊晃觸角邊唱:哼!我有雙節棍雙節棍!哼哼哈哈!
9、自然課老師問:為什麼人死後身體是冷的?沒人回答。老師又問:沒人知道嗎?這時,有個同學站起來說:那是因為心靜自然涼。
10、犯人被執行槍決,由於子彈質量不好,第一槍沒響,接著又開了第二槍。。。第三槍。。。這時犯人哭了,抱著法警的大腿說:大哥你掐死我把!太他媽嚇人了。

Ⅵ 大學老師在電影賞析課上會給學生放什麼樣的義大利電影

經典的經典: <<天堂電影院>> 劇情 倫理

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 (義大利)
演員:菲力普.諾雷、薩瓦特利.卡西歐

本片所講述的是一個成長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詹卡多村莊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個古靈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費多則是「天堂樂園戲院」的放映師,因為電影的穿針引線,使得他們建立起來亦師亦友的感情。放映師所扮演的是個引領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帶領著多多成長。在他死後,他留給多多一盒膠卷,重新串連起多多遺失了三十年的回憶與情感。

《海上鋼琴師》 劇情 音樂
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
主演:蒂姆·羅斯Tim Roth 飾 1900

主人公「1900」是個從嬰兒時就被遺棄在輪船上的孤兒,也是個天才的鋼琴演奏家,他海一般藍色的雙眼能透過事物的表象感受到其內在的生命律動,不管看到什麼,都能隨即創作出一曲新鮮、動人的音樂。片中,「1900」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鋼琴只有88個鍵,是有限的,但它演奏的音樂卻是無限的。」如同他所說,依靠鋼琴,「1900」找到的不僅是生活的快樂,還有生命的意義。影片中的一個片段曾經為鋼琴賦予了魔幻色彩:當風暴來臨之際,「1900」卻演奏著鋼琴,在舞會大廳里自由馳騁。鋼琴師用貼著「自由」標簽的爵士樂試圖去擊敗封閉在輪船上的「1900」,但結果是徒勞的,那種形式上的自由,絕望地消失在「1900」為身邊的每一個人彈奏的音符里。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劇情/愛情
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永遠改變他生活的女人——梅琳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因為她,男孩進入了一個生命的新天地……

義大利導演托納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我們可以將它們定義為「時空三部曲」或者是「尋找三部曲」。導演運用了一種相同的敘事結構——「回到」。

另外CCTV-6播過兩部很經典的納粹的片子:《美麗人生》和《佩拉達斯》。

Ⅶ 講一個老師找學生的電影,很感人,這部電影叫什麼

《一個都不能少》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是張藝謀第一部完全採用非職業演員的作品,真摯感人。影片獲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義大利《電影》雜志最佳影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2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1999年度歐洲電影評獎最佳外語片提名,2000年美國「青少年藝術家獎」電影組織1999年最佳國際電影獎、最佳表演獎(魏敏芝),《日本電影旬報》讀者評選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二名。

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說,找這么一個人不容易,她能給你把娃看住。先讓她湊合一個月等你回來再說。一個都不能少宣傳活動照(27張)
水泉小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年都有學生流失,現在只剩二十八個了。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里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
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裡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裡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裡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茫人海里的尋找,終於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找回了張慧科並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筆和文具。

Ⅷ 誰知道這部電影的名字

獨領風潮 又名: 情舞師生

英文名:Take the Lead

經過多年的磨礪,皮埃爾·杜蘭尼(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已經成為紐約城內小有名氣的舞蹈家。然而,對舞蹈以及對生活都無比熱愛的皮埃爾卻有著更大的理想--成立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舞蹈俱樂部,教授更多的年輕人,當然也包括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學習舞蹈,在輕松優美的舞步中體會生活、體味人生。同時,通過這個舞蹈俱樂部還可以結交更多喜愛舞蹈的人士,以將自己深愛的這項事業發揚光大。

然而,要辦一所舞蹈俱樂部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除了擁有足夠的資金之外,還要很多社會上的難關需要一一去攻克。於是,皮埃爾以時刻准備著的心情首先來到了一所紐約的公共學校,以實現自己對舞蹈的諾言。同時,還可以在如今已遭受眾多現代「污穢」污染的年輕人當中傳播一下清新的舞蹈之風。但是,皮埃爾美好的初衷卻遭到了現實無情的踐踏。因為,在紐約上公共學校的學生大多出身卑微,家庭及社會地位低下。尤其是其間眾多的黑人學生所佔據的大比例,使得公共學校中黑人文化濃重,更加通俗、大眾的說唱、饒舌、街舞以及籃球等比比皆是。狂放不羈的學生們對皮埃爾教授他們的舞蹈毫不理會,甚至是辱罵抵觸。另外,他們眼中的這位皮埃爾舞蹈老師的背景也著實令這些黑人學生有著或多或少的厭惡感覺。

俗話說,「日久見人心!」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相處,以及幾次師生間的「感情交流」,使得這些調皮的學生漸漸地理解了這位舞蹈老師的苦心。同時,學生們不羈的性格也在這位善解人意的老師那裡找到了發泄之地。因此,皮埃爾·杜蘭尼老師的舞蹈課自然成了校園里學生們最喜愛的課程。舞蹈,也成了孩子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相反地,學生們可謂激情四溢的舞蹈天分也給了皮埃爾莫大的創作動力。在與學生們相處的舞蹈日子裡,漸漸地,師生間共同開創出了一種全新的舞蹈形式……

Ⅸ 這部電影叫什麼!

名字叫《楊守敬與呂貝卡》
從這部電影的名字上,我想大家就已經看出這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名字和一個浪漫的西方色彩的名字,內容也自然隨其而寓了。
我想大家對「傳統」這個概念並不模糊吧?也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被古典的詩詞加上一位傳統的古板的講師弄得總想睡覺,而對英文口語課上,老師靈活的上課方式而興奮的經歷呢?我承認,當我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確想到了這些。那時候我是多麼地渴望,老師不管在教授什麼的時候,都不是那麼地死板,傳統。
這部電影里出現的兩位教授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傳授著他們的知識。他們也曾經立下誓言,打下擂台,比誰的聽課學生多;用他們各自的上課方式,誰更能吸引學生。不言而喻,當然是西方的浪漫,老師的博學,豐富生動的教學吸引了更多的學生。一次在兩位原本會成為敵人的老師的談話中,由呂貝卡的啟發,他想到在課堂上借用品茶來品詩,來品古典文化的精髓。果然,這一招很有效。中國的茶文化同中國文化一樣具有讓人不可抵擋的魅力,自然他的學生們也越來越多,他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慢慢地受到呂貝卡老師的影響改變著自己的教學,但他確實是,而且在最後愛上了這位個人魅力非凡的女士。而與此同時,呂老師也被楊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學而吸引著,是的,他們相愛了。很難想像兩位近不惑之年的老師,在文化如此不同的情況下的這種相愛,是多麼的可貴。
我覺得電影導演不是想告訴我們他們相愛的可貴,而是想告訴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不應該味去追求西方文化的浪漫,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值得我們更好地學習的。其實魯迅的「拿來主義」就是這個道理。在借鑒西方文化中精華的東西的同時,不要忘記同中國文化的精髓,不斷地去發展它,而不是去拋棄它,或置之不理。身為一個中國人,學好自己的本族文化本來就是第一要做的事,不是嗎?
而我曾經在一段時間,也同樣地盲目追求過西方文化,現在想想真的有些不應該了。在面對這種文化的時候,我們的態度應該明確,都有糟粕和精華。

Ⅹ 幫我找一個電影

PS: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演的男老師

獨領風潮

Take The Lead
譯名:獨領風潮
導演:利茲·弗里德蘭德Liz Friedlander
主演: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
羅伯·布朗Rob Brown
阿爾法·沃德Alfre Wood
丹特·巴斯科Dante Basco
類型:音樂/劇情
片長:108分鍾
級別:PG-13(主旋律題材,粗口和暴力)
出品:新線電影公司New Line Cinema
上映日期:2006年4月7日(美國)

皮埃爾·杜蘭尼舞蹈俱樂部作為社會上知名的舞蹈學校,並不僅僅教授舞蹈,而且幫助,每一位學員挖掘舞蹈更深層次的精髓:興奮、樂趣、浪漫、優美以及自信。」皮埃爾·杜蘭尼舞蹈俱樂部主頁上的宣傳語深刻體現出舞蹈作為人生活中應起到的不可或缺的調劑之用。
經過多年的磨礪,皮埃爾·杜蘭尼(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已經成為紐約城內小有名氣的舞蹈家。然而,對舞蹈以及對生活都無比熱愛的皮埃爾卻有著更大的理想--成立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舞蹈俱樂部,教授更多的年輕人,當然也包括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學習舞蹈,在輕松優美的舞步中體會生活、體味人生。同時,通過這個舞蹈俱樂部還可以結交更多喜愛舞蹈的人士,以將自己深愛的這項事業發揚光大。
然而,要辦一所舞蹈俱樂部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除了擁有足夠的資金之外,還要很多社會上的難關需要一一去攻克。於是,皮埃爾以時刻准備著的心情首先來到了一所紐約的公共學校,以實現自己對舞蹈的諾言。同時,還可以在如今已遭受眾多現代「污穢」污染的年輕人當中傳播一下清新的舞蹈之風。但是,皮埃爾美好的初衷卻遭到了現實無情的踐踏。因為,在紐約上公共學校的學生大多出身卑微,家庭及社會地位低下。尤其是其間眾多的黑人學生所佔據的大比例,使得公共學校中黑人文化濃重,更加通俗、大眾的說唱、饒舌、街舞以及籃球等比比皆是。狂放不羈的學生們對皮埃爾教授他們的舞蹈毫不理會,甚至是辱罵抵觸。另外,他們眼中的這位皮埃爾舞蹈老師的背景也著實令這些黑人學生有著或多或少的厭惡感覺。
俗話說,「日久見人心!」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相處,以及幾次師生間的「感情交流」,使得這些調皮的學生漸漸地理解了這位舞蹈老師的苦心。同時,學生們不羈的性格也在這位善解人意的老師那裡找到了發泄之地。因此,皮埃爾·杜蘭尼老師的舞蹈課自然成了校園里學生們最喜愛的課程。舞蹈,也成了孩子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相反地,學生們可謂激情四溢的舞蹈天分也給了皮埃爾莫大的創作動力。在與學生們相處的舞蹈日子裡,漸漸地,師生間共同開創出了一種全新的舞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