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難得的好製作,一部用心拍出的戰爭片《南征北戰》
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還記得這句經典的台詞嗎,老電影《南征北戰》中,國民黨的李軍長由於被我解放軍圍困,突圍無望急切懇求同僚張軍長趕緊向自己靠攏的情形。這部電影是新中國成立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片,深受人們的喜愛, 觀眾把《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一起稱為「老三戰」,《南征北戰》則排在第一位。
近幾年來,由於一些抗日神劇的出現,人們對軍事題材的電影紛紛吐槽,什麼手撕鬼子,褲子裡面藏手榴彈,影片里各種違反軍事常識的畫面,也實時出現,軍人留著酷酷的發型,衣服永遠那麼干凈筆挺,女兵戰場上穿著裙子等等數不勝數,讓觀眾十分的失望。
可是同樣是軍事題材影片的《南征北戰》,卻為什麼很少讓人吐槽呢?
第一,影片真實, 該片取材於解放戰爭在華東戰場發生的一個真實的一個戰例,1947年冬,國民黨軍隊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我華東部隊於蘇北七戰七捷以後,為殲滅敵人,大踏步後退,向鳳凰山轉移,最後在鳳凰山圍殲敵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以及增援的張軍長的部隊。·當時的創作組深入當年參戰部隊進行深入采訪,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最後形成了劇本。
第二,影片創作團隊強大,在軍事題材的影片中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當時《南征北戰》是作為八一建軍節獻禮的唯一影片,導演成蔭領命後很快組建了一支創作班子,《南征北戰》最早的底本兒來自一部話劇,該話劇由沈西蒙創作,描寫了萊蕪戰役前後的故事,以這部話劇為底本,顧寶璋,沈默君,沈西蒙三位部隊作家通力合作,最後形成了電影《南征北戰》的劇本,為了加大影片的真實性,影片還專門請來了軍事學院的戰役戰術教授。
在寫劇本的過程中曾指揮過華東戰場的開國大將粟裕,親自為導演的講解了當年戰場上的各種情形和變化。林彪和陳毅元帥也對劇本其中的一些台詞進行了修改。可以說南征北戰的創造團隊有二位元帥和一位大將當顧問。是後來的影片所沒有的待遇。
第三,為了顯示影片效果用的真炸葯 ,為了早日完成拍攝和增加影片效果,上級有關部門給《南征北戰》劇組調來了剛剛從抗美援朝前線撤下來的一個團的解放軍,他們同時帶來貨真價實的各種武器,從機槍,到裝甲車,從坦克到軍用吉普車等。更真實的再現了戰爭的真實場面。
《南征北戰》炸葯用的是貨真價實的TNT炸葯,由於炸葯威力極大,拍攝時劇組也是小心翼翼,結果戰士們沒有什麼事毫發無損,倒是當兵多年且從未負傷的導演成蔭,腿上崩了兩個小窟窿。
第四注重細節 ,《南征北戰》影片裡面的軍人不但真實參加過戰爭,就連道具都是真的,裡面戰士們扛槍的姿勢,打槍的手勢,走路及說話的語氣很有軍人的氣勢,都是相當標準的,不像現在的影片很是做作。而且機槍手的旁邊都配備有副射手。這是很多影視劇忽略的一個場景。
第五,演員認真體驗生活, 體驗生活這個傳統是一個優秀演員扮演角色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霸王別姬》里的張國榮為了飾演好程蝶衣這個角色,提前半年來到北京拜戲劇大師張曼玲為師,不僅學,還去劇院看其他演員表演,最後把程蝶衣演得惟妙惟肖,雖然最後自己以一票之差與戛納影帝失之交臂,但是影片最後拿了戛納最高獎「金棕櫚」大獎,這與張國榮的出色表演還是分不開的。
《南征北戰》的導演也是讓演員深入體驗生活,扮演男一號高營長的馮喆,由於長得比較英俊瀟灑,他就主動要求去軍營,每天他都跟普通戰士一樣,摸爬滾打出操訓練,把自己打磨得像一個戰爭年代的軍人。其他幾位扮演首長的陳戈,王力,湯化達也同樣在軍營體驗著生活。
飾演反派張軍長的項堃,他體驗生活的地方有些特殊,為了突出角色的狂妄,尋找關於原型張靈甫及其他類似的國民黨將領的相關材料,他打掃出一間小土房,利用拍攝間隙深仔細推敲人物,對每一個內心動作和外部動作都用心揣摩。他人瘦了許多,銀幕上的形象卻豐滿了。
第六,群眾甘願奉獻 ,《南征北戰》是在山東沂蒙拍攝的,這里是革命老區。由於當時是夏天要拍一些冬天的戲,可是到處都是綠油油的田野,果樹,哪有冬天的景色啊,再換外景地既費時又費力還會影響影片拍攝進度,就在導演為難的時候,這一位老農民過來說:「這些樹是俺們家的。為了拍電影我捐出來了,哪棵樹礙事就除哪棵,不用犯難!」老大爺的誠懇把導演成蔭和人們深深感動了,於是一個班一棵樹,凡是電影鏡頭帶著的就用手捋干凈,帶不著的一個樹葉也不準動,戰士們便開始了特殊的任務摘起了樹葉。
影片拍攝時也有許多花絮,一些解放軍戰士不願出演該片,因為很多戰士一聽說自己要演國民黨士兵,立刻產生了對抗情緒,好在一位營長做工作,戰士們最後高高興興的投入到拍攝中。在山東青州拍外景,當地群眾們看到一隊戴著鋼盔、穿著美式皮靴的「國軍」走來時,許多人氣憤地朝這些「國軍」扔起石頭。
影片還流傳了很多經典的話語,例如參謀長感嘆「 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李軍長喊話求救「 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趕快伸出手,拉兄弟一把吧 !」李軍長向張軍長求援,張軍長安慰他喊道,「 請你們堅持最後5分鍾!最後5分鍾! 」等等。
結束語,由於影片的經典,在1974年由導演成蔭率領一批人員拍攝了一部彩色的《南征北戰》,經典的東西總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回憶。
『貳』 紅色經典電影有哪些
六十多年前,新中國誕生了首部影片《橋》。斗轉星移,歲月流金,一路放映而來的紅色經典電影,或黑白、或彩色,深深感染著千百萬電影觀眾。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十大中國紅色經典電影。
《大決戰》
獨特魅力的戰爭影片
《大決戰》三部曲:第一部:遼沈戰役,導演: 李俊,楊光遠,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第二部:淮海戰役,導演: 李俊,蔡繼渭,影片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官的高明和戰士的英勇善戰。第三部: 平津戰役,導演: 李俊,韋廉,影片深入刻畫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政治大智慧。
『叄』 國產的抗美援朝戰爭電影有幾部,叫什麼名字
比較經典的有《上甘嶺》(1956,長春電影製片廠)、《英雄兒女》(1964,長影),這些影片我主要是從電視上看到的,後來知道,《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而《上甘嶺》是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英雄兒女》原著的名字叫《團圓》,作者就是巴金。
還看過《奇襲》(1960,八一電影製片廠),以二次戰役時38軍偵察隊炸毀「武陵橋」(其實是在武陵里境內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橋)為藍本。八一廠1958年拍過一個軍教片《武陵橋》(又稱《奇襲武陵橋》),不過,真實中又是什麼情況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這次38軍的偵察隊,指揮員是38軍的偵察科長張魁印,隊伍共計323人,差不多是一個營了,不過,電影《奇襲》將當年這個營「縮編」為了一個排,橋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橋」。而部隊原本僅陣亡一人,在電影中則是倒下了好幾個。此後我們還看過一部關於炸橋的電影,名字就叫《橋》。而新中國第一部電影也叫《橋》,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個年代還有:
《斬斷魔爪》(1954,上海電影製片廠。抗美援朝的間諜戰)
《長空比翼》(1958,八一。講志願軍空軍)
《前方來信》(1958,天馬電影製片廠)
《三八線上》(1960,八一)
《烽火列車》(1960,長影。抗美援朝中軍事後勤題材的不少)
《鐵道衛士》(1960,長影。軍事後勤+間諜戰)
《慧眼丹心》(1960,珠江電影製片廠。後勤系統的題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願軍裝甲兵剛剛組建,參戰不多)
《打擊侵略者》(1965,八一。電影中將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濃縮在了一起,有邱少雲的故事,有奇襲白虎團的故事)
《激戰無名川》(1974,八一。同樣也是軍事後勤題材,反「絞殺戰」內容)
《碧海紅波》(1975,西安電影製片廠。雷達兵+間諜戰+反「絞殺戰」)
《長空雄鷹》(1976,長影。反「絞殺戰」題材)
不過「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樣板戲之一——《奇襲白虎團》(1972,長影)。白虎團的團旗我看過,在北京的軍博。不過這部樣板戲沒有看全過,看過幾次片段。楊育才在電影/京劇里改名叫嚴偉才。楊育才是十二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中活著回到祖國的三位之一,還有兩位是彭德懷和胡修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中國的電影繼續著,先後有《心弦》(1981,上影)、《心靈深處》(1982,長影)、《戰地之星》(1983,八一)、《毛澤東和他的兒子》(1991,瀟湘)、《神龍車隊》(1993,八一)、《鐵血大動脈》(1998,八一)、《北緯三十八度線》(2000,八一)、《三八線上的女兵》(2000,CCTV電影頻道)等故事片上影。至於記錄片還有不少,我看過的有《共和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共和國之戰》有一個系列,記錄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記錄片(比如《狙擊英雄》等),這些主要是電視記錄片。記錄電影比較有名的是《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沒有看過。
此外還有一些電視劇,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後,畢竟中國的電視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煙散去》,記得那是講一位被魏巍「寫死」的志願軍戰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願軍38軍113師335團1營3連的士兵,魏巍「寫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來讀書時候學過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李玉安沒有死,回國之後長期隱姓埋名,後來為了幫他兒子參軍「走後門」,找到當地的徵兵部門說,自己就是那個魏巍筆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隊看在一個志願軍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個堅決要當兵的兒子。後來魏巍和他筆下「壯烈犧牲」的李玉安還見過面。還有一部我看過的叫《中國戰俘》,反映的是志願軍戰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