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1917》一鏡到底讓人佩服,這部電影有哪些隱藏的剪輯點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ejKNXLiRKr88-BEw8slgWw
提取碼:l6v1
《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
⑵ 電影《1917》一鏡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時隔四年,薩姆·門德斯攜最新力作《1917》席捲而來,斬獲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並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十提三中」,成為年度最熱門電影之一。是的,曾執導《美國麗人》《007:大破天幕危機》的他,這次將目光聚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並如願以償地完成了一部史詩級的戰爭電影。
1.一鏡到底的想法
《1917》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萊克,他們需要盡快將放棄對德進攻的命令文件傳遞給前方的英軍作戰部隊,因為這是一個圈套,關繫到數千人的存亡——而布萊克的兄弟正是這支部隊的其中一員。但他們卻只有一天的時間完成任務,與時間的緊迫相比,更大的問題還在於,他們將穿越大片的敵占區,才能到達這個主力團所處的方位。
顯而易見,這個故事的情節發展是一直處於行動之中的,而薩姆·門德斯也想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製作這部電影。門德斯說,有一次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戰爭類的電子游戲,這使他產生了一鏡到底的想法。《1917》這部片子跟隨了兩名士兵的腳步,而薩姆·門德斯正是想讓觀眾體驗到那種與主角們同呼吸,共進退的身臨其境。
歷史題材的電影,對電影製作的每一個部門來說都是挑戰,尤其是藝術概念設計、布景、服化道等細微處。為了實現這一幾乎無法完成的巨制,薩姆·門德斯第四次邀請世界頂級DP羅傑·迪金斯先生出山掌機。
2.大量的前期准備工作
製作一部在觀眾看來連續兩個小時一直拍攝、未曾剪輯的故事片,這無異於說笑。電影製作方細致入微地大量前期設計,精益求精地完善了技術上的每一個細節,才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如你所見,拍攝一部像《1917》這樣的史詩電影,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備工作。美術指導丹尼斯·加斯納(Dennis Gassner)在拍攝前首先製作了整個置景地的模型,這樣能使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與薩姆·門德斯和羅傑·迪金斯保持一致的設想。這無疑是很有用的,工作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演員的位置,也可以知道攝影機的運動軌跡和燈光角度。這樣,整個攝制組才可以在拍攝前行之有效地調整畫面中每條街道和戰壕的長度。在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電影置景地,你不可能總想著即興發揮——除非你不折不扣地按計劃去做了,然後才能有足夠的時間與預算去「隨心所欲」。
3.攝影機運動與鏡頭
如果你曾經製作過一鏡到底的項目,那麼你一定意識到排練是多麼的重要。你需要片場里的每一個因素都能在攝影機鏡頭前完美地同步演繹,這包括了演員、攝影機運動、現場爆破特技等等。為了實現這樣的拍攝,羅傑·迪金斯和他的團隊使用了兩種穩定器:一種是傳統的三軸穩定器,另一種則是五軸穩定器——ARRI Trinity。對於那些無法人為操作的大范圍調度鏡頭,他們會接力般地將穩定器安裝在各種索道、伸縮搖臂以及車輛等移動設備上。
也是為了能靈活地進行運動設計,他們選用ARRI Alexa Mini LF拍攝《1917》。這是ARRI Alexa Mini的全畫幅版,羅傑·迪金斯描述說,這是「他使用過的最小巧的數字攝影機之一。」在鏡頭使用方面,整部電影都是使用ARRI Signature Primes系列鏡頭拍攝的,具體包括了35mm、40mm和47mm這三枚鏡頭在內。
4.布光和剪輯
羅傑·迪金斯在攝制早期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怎樣在如此大的置景場地上進行布光,同時還要兼顧到幾乎是360°移動的攝影機。是的,在有太陽的情況下,這根本做不到。所以他們只能依靠照度相對穩定的陰天來拍攝白天的外景——如果你想要場景之間的視覺連續性,天氣肯定是要保持一致的。這也意味著,在足夠方便拍攝的大片雲朵到來前,劇組將會有數天無法開工。
但對於夜間的外景布光來說,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小鎮部分的夜景戲,整個場景基調是昏暗的,整場戲要給人在噩夢與現實之間不斷穿梭的感覺。為了對該場景進行布光,迪金斯使用了一些看起來像是附著在線上的煙花類型的燃燒物。這樣,光會在天空中持續的散射,照亮演員與場景。
說到後期製作,剪輯師李·史密斯(Lee Smith)會出現在每一個需要剪輯的鏡頭的拍攝場地。相關鏡頭的拍攝期間,他一直在片場,然後在晚上剪輯場景之間的連接鏡頭,以便團隊第二天決定是否可以繼續下一場次的拍攝。
在拍攝現場定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為你必須在現場,堅決果斷地判斷出最完美的鏡頭,直接做出選用的決定。事實上,你所選擇的鏡頭會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拍攝。剪輯點看起來會很不尋常,因為我們通過道具等手法隱藏了剪切痕跡。說真的,我很好奇,想去電影院看一下成片來了解最終呈現的效果。
⑶ 1917怎麼做到一鏡到底
一鏡到底(觀感)的實現主要依靠精妙的設計、反復的排練以及團隊的嚴謹配合。並不是真正的一鏡到底,中間有幾處明顯的剪輯。技術是為劇情服務的,沒必要過分追求技術,電影中台詞不多了,導演用一個簡單的故事表面的內心的反戰情緒,布雷克和斯科背負著1000多人的性命,也許這個任務從上級來看只是一個命令,但是對於這個兩個士兵與同級的1000多名士兵來說這就是生命。
對比《敦刻爾克》,敦更加寫實,發展也更加自然順暢,當然這是基於更多資料和史實作出的判斷,相對二戰,一戰則是一段對於我來說非常陌生發生在大陸最遙遠的另一端的歷史,只知道「薩拉熱窩」「凡爾登」「地壕戰」這些。一鏡到底的應用,我比看《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更能感受主角的疲憊,彷彿遇見了古代的「馬拉松」,代入感很強烈,慘烈的戰爭中還加入了部分戰地美學,戰爭是慘烈的,而普通人只是為了守護自己珍視的美好,守護自己的家庭,就像美麗的櫻花風景。但僅僅因為一道命令,自己可能就身嵌戰壕,在那個時代,自己是渺小的。而現在的我,則有機會也有能力去守護自己的一片天地。
漆黑的戰壕,光影下的廢墟,漂滿屍體與花瓣的河流,戰士們的安魂曲,一切都詭異又美麗著,如果不是戰爭,我或許可以倚靠在白樺樹下,任清風和陽光肆意撫摸我的臉頰,可他們終究還是被留在了這里,永遠留在了這里,任時間如何流逝,他們都已不再變老。
長鏡頭(偽長鏡頭)的拍攝方式大大提升了影片的代入感,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在鏡頭的約束下,導演要怎樣把所有故事情節填充到這個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面來?本片則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案,導演用「載具」和「河流」模糊了空間感,用「昏迷」模糊了時間感,從而讓「兩小時呈現八小時」變得合情合理。除此之外,羅傑·迪金斯的攝影也是神一樣的存在,尤其是那場黑夜戲,簡直是把光與影玩出了花,如果這世上有地獄,那肯定就是這幅場景了。
⑷ 全片藏14個彩蛋,《1917》「一鏡到底」有多震撼
截至8月9日,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的《1917》,在中國內地電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觀眾已經在IMAX中體驗過了其聲名在外的“一鏡到底”。除了觀看這部“英國製造”和全部英國演員出演的大片,作為影迷,還能在其中發現很多意外的驚喜和彩蛋。
1.送信情節。
《1917》的故事情節表述起來很簡單:一戰背景下戰況緊急,兩個年輕的英軍士兵接到命令,需要穿越危險的無人區,向前線傳達“立即停止進攻”的訊息。對閱戰爭題材無數的觀眾來說,這種“送信”的故事頗為眼熟,似乎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類似情節,而電影故事的構思實則來自導演薩姆·門德斯爺爺的親身經歷。門德斯二次拿起戰爭片的導筒(第一次是《鍋蓋頭》),同時親自撰寫劇本。門德斯表示,“他的故事很反浪漫,沒有感情,沒有英雄主義,沒有勇敢,說起來的都是戰爭中關於運氣和機會的故事。”
7.扮演布雷克的迪恩·查爾斯·查普曼和扮演布雷克中尉的理查德·麥登。
兩人雖然在《1917》里上演兄弟情深,但在著名劇集《權力的游戲》里,兩人可是分屬水火不容的拜拉席恩家族和史塔克家族。一個是托曼·拜拉席恩,一個是“少狼主”羅柏·史塔克。
8.飾演史密斯上尉的馬克·斯特朗、飾演艾琳摩爾將軍的科林·費爾斯與麥肯錫上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他們在《1917》之前就共同出演過一部著名電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9.荷蘭弟
據說,《1917》中的布雷克一角,導演門德斯原本屬意“蜘蛛俠”荷蘭弟湯姆·赫蘭德,劇組曾與荷蘭弟進行過協商,但無奈最後由於檔期沖突,荷蘭弟拒絕了《1917》的邀約。
10.導演為逼真的效果,請前英國陸軍成員保羅·比迪斯協助拍攝。
保羅說,電影中的爆炸全部是真實的,拍攝該片時,他平時除了對兩位主角進行軍事訓練,還要訓練800位臨時演員。同時,精益求精的導演堅持1:1實景打造的拍攝場景,這包括電影里那條出鏡率極高的戰壕。
11.挖戰壕。
由劇組工作人員辛苦挖出來的,長達1.58公里,深度至少一米以上的壕溝。
12.蘊含一定美學。
《1917》中被焚毀的城鎮並不是隨意布置的,劇組選用了特殊的化學方法製作一種鐵絲,讓火焰沿著鐵絲燃燒,在控制火勢方向的同時控制投射陰影的位置。如此一來,便形成觀眾看到的較為溫暖的燃燒顏色。
13.電影中的照明彈飛行的軌跡。
要拍出如此出神入化的畫面,70歲的大神級英國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當然功不可沒,同時他也是該片最有分量的一枚“大彩蛋”,第13個彩蛋。
14.“偽”一鏡到底。
羅傑·迪金斯一直在技術上不斷探索,所以,他也造就了《1917》最值得贊嘆的第14個彩蛋。
他表示,影片是由一連串的鏡頭剪輯而成的,其中最長的鏡頭為8分半鍾。資深影迷也能看出電影中有不少剪輯的痕跡,保守估計大概有二十幾處,這也是本片被稱為“偽一鏡到底”的原因。這種技術,也正是一種創新所在。
⑸ 電影《1917》有什麼創新之處
關於今年的奧斯卡獎,有人很為《1917》感到惋惜,雖然這部電影得到了10項提名,但最終只獲得了“最佳音效”“最佳攝影”和“最佳視覺效果”3大獎項,其實,能獲得三項大獎,《1917》已經達成了預期,因為它採用了諸多創新方式,本就存在失敗的風險。
夾雜著史實與情懷的《1917》,讓觀眾走入了世界大戰里的某一天,我們就像兩個士兵一樣,並不清楚一路上會遇到什麼,作為普通人,我們沒有刀槍不入的法寶,沒有大無畏的英雄精神,最後甚至連軍糧和武器都沒了,只能抱著忐忑的心,在樹林中唱著歌,一起走過眼前的殘酷。
⑹ 1917一鏡到底怎麼拍的
1917一鏡到底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該片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
今年奧斯卡最大遺珠《1917》,十提三中,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3項技術大獎。本片已確認引進內地,但想要在影院一睹風采,可能還需等待。影片講述了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穿越槍林彈雨,通過傳達重要情報而阻止友軍落入德軍圈套的故事。
在一戰時,英德兩國打的不可開交,戰局一度陷入僵持狀態,此時德軍突然撤退。但在經過縝密分析後,指揮部判斷出德軍撤退的真實意圖,其實德國布下了瓮中捉鱉之計,因為他們在後方構建了強固的防線和強大的火力,就等著英軍的到來。在識破了德軍的計謀後,指揮部下令前沿部隊停止進攻,可此時,德軍切斷的通訊線路,指揮部只能派人去傳送命令。
⑺ 《1917》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這部影片的效果究竟有多好
其實這個電影並沒有特別好的視覺效果,而且它的特效也並沒有特別完美,但是不得不說這個電影是這一屆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入圍電影中唯一一個沒有與老鼠之家有任何關系的電影,所以說這也是非常得當的地方。 但是說實話,這個裡面的視覺特效只不過是輔助而已。他並不是以視覺特效出名的,而且特效的使用佔比和重要性和其他的電影相差也有一點遠,好像不用電腦動畫也不是特別的重要,當然這部電影但是至今都是2019年最棒的電影之一,我們也願意多去給她幾個獎項,因為他入圍最佳視覺特效獎,但是也有一點。不讓人感覺名副其實的感覺。
所以說,它的特效其實並沒有那麼完美,但是這部電影能夠拿到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攝影這三個大獎必然也有他的得當之處的,而且也取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好名聲。
⑻ 找一鏡到底+倒放的歐美MV,多種場景切換,歌詞裡面重復著everybody,最後場景是幾個人坐在木質階梯唱歌
第92屆的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已經於2月10日落幕了,薩姆·門德斯所導演的,羅傑·狄金斯所掌鏡的一戰電影《1917》穩坐了十項提名,最終拿下了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這3大獎項。而之所以能拿到這個獎項,主要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方式。那麼什麼事一鏡到底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1917》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劇本的靈感源於導演祖父——一位參與過一戰的作家的回憶錄。故事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他們為拯救上千名戰友的生命,而在戰場逆行、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呈現出一副悲壯而動人的史詩級戰爭畫卷。
真正讓《1917》得以成功的,莫過於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顧名思義,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指電影拍攝過程中鏡頭沒有中斷,並且不通過剪輯等手段來切換場景。用薩姆·門德斯導演的話說,「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們共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而'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
這種拍攝方式不僅對於攝影師是一大挑戰,對於整個劇組來說都是不容出錯的高難度任務,為此在電影拍攝開始前,演員們花了6個月時間排練,劇組人員耗時9個月真實還原了戰爭場景。
71歲的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也在奧斯卡的第15次提名後,憑借《1917》的自然光和「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拿下最佳攝影,繼2018年的《銀翼殺手2049》後,第二次捧回了小金人。
在觀眾群體中,《1917》也是部有爭議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網友對於《1917》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表示肯定:
在眾多好評中,有網友表示:「『一鏡到底』展現著電影在技術上的魅力,視覺方面流暢自然,眼睛能夠一直跟著人物,走進故事,走進人物內心」、「這長鏡頭太棒了,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了和平年代,每次看這種戰爭片都告訴自己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但也不要忘記過去的傷痛」、「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我有種和主角一起經歷一起感受的感覺」......
但是也有一部分網友給出低分評價:
有些網友給認為無論鏡頭還是劇本結構都在炫技,給出了低分評價:「為了一鏡而一鏡,丟失了靈魂」、「宣傳一鏡到底過頭了,我沒有沉浸在戰場和人物,我沉浸在了找哪裡其實換了鏡」、「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都很無聊」......
⑼ 除了驚艷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呢
今年第92屆奧斯卡算是史無前例的一屆,佳片雲集,《寄生蟲》創歷史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四項大獎;《愛爾蘭人》雖爆冷顆粒無收,但大家依然為平均年齡近80歲的導演和影帝主演們折服;《小丑》和《朱迪》的精湛表演當之無愧摘取了影帝影後。
而其中顯得不那麼起眼技術類獎項,“最佳攝影獎”則頒給了《1917》,這部爆冷拿下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的戰爭電影。
(二)用技術傳遞情緒,客觀鏡頭表達情感與思緒
著名導演馬塞爾·卡爾內說過:“構築影像時,我們得像繪畫大師對待畫布般,考慮其效果和表達方式。”
電影僅有炫目華麗的長鏡頭,還不足以吸引人,需要起承轉合,烘托鋪墊反襯。
1.場面調度
系統化場面調度包括15種元素:(1)對比最強的區域(2)燈光風格(3)鏡頭與攝影機的距離(4)鏡頭角度(5)色彩(6)鏡片/濾鏡/底片(7)對比次強的區域(8)密度(9)構圖(10)形式(11)景框(12)景深(13)演員的位置(14)表演位置(15)距離關系。
由於大篇幅的長鏡頭,雖然會刻意減少豐富多樣的鏡頭語言;但《1917》擁有其他戰爭片,所不能比擬的詩意美感,源於優秀的場面調度,充斥影片全程的構圖的美感:
⑽ 六部經典國產戰爭片:《戰狼2》榜上有名,你都看過哪些戰爭片呢
《喋血孤城》《戰狼2》雖然一直被批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是近幾年最成功的戰爭片之一。影片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抓住了影迷的心,懂得藉此調動每一個人的情緒,讓你完全融入到影片的氛圍中去。這是很多戰爭片想辦但是辦不到的事,光憑這點,《戰狼2》就能傲視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