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談談印度電影藝術特色800字
擴展閱讀
白紫衣是什麼電影 2025-05-18 04:16:35
雙胞胎大盜印度電影 2025-05-18 04:16:24

談談印度電影藝術特色800字

發布時間: 2024-08-15 23:34:36

Ⅰ 來自印度的史詩作品 --- 我看印度電影《巴赫巴利王》

來自印度的史詩作品 --- 我看印度電影《巴赫巴利王》

筆者在上周利用晚上時間,再次看了印度電影史詩般的巨作《巴赫巴利王:開端》《巴赫巴利王:結局》二部電影。這個是筆者第二次看印度的這2部電影了感觸頗深,所以打算克服惰性,寫下這篇文字。總結下來,筆者認為,這2部電影代表了印度電影製作水平的巔峰,堪稱印度電影里的上乘之作,是史詩般的電影作品!

在去年下半年,筆者有看過這2部電影。但是由於當時對於這2部電影並不是連著看的,所以看第二部的時候,已經不能將第一部的情節與第二部的故事情節連貫結合起來了。加上這2部電影上下集里,故事情節的展開並不是按故事發生的先後順序,而是採取了倒敘方式,同時在順序敘事的過程中又夾雜著穿越回到過去交代了故事主角上一代宮廷內斗過程。這讓筆者很是吃不消!所以去年看完了第一遍這2部電影之後,筆者雖然對於故事情節有所了解,但是去不能完整的將這2部電影要講述的故事說清楚。

今年,筆者看了不少印度電影,對於印度電影有了新的認識。從之前的完全忽視,漠視印度電影,到現在印度電影每部必看。據筆者上網查資料,就有不少文章介紹印度經典電影作品的。得知必看的印度電影排行榜中,《巴赫巴利王》這2部電影就是排在前幾位的,可見這二部電影在印度電影中的地位。所以上周下班後閑著無事,筆者就決意要將這2部電影再看一遍。連續2個晚上,看到近11點,可以說是很辛苦的熬夜看完了第二遍,筆者才真正對這二部電影所闡述的故事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掌握,才能對於這2部電影做下點評。

二部電影講述的故事大致是這樣: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一個摩喜施末底王國。國王死後,王位的爭奪在兩個年輕人巴霍巴利(帕拉巴斯飾)和巴拉迪瓦(拉納·達格巴帝飾)之間展開,巴霍巴利為人正直勇敢,而巴拉迪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太後選擇了養子巴霍巴利作為王國的王儲。巴霍巴利被擁立成為新國王,在加冕典禮之前讓其游歷王國,體察臣民的疾苦;同時,太後還竭盡全力滿足自己的親兒子巴拉的各種需求,希望平衡兄弟的關系。巴霍巴利在此游歷之間偶遇附屬國美麗絕倫的公主,並通過機會接近該公主。就在巴赫巴利接近公主期間,太後派人向公主給其親兒子巴拉提親,不過提親時候使者的傲慢的態度遭到公主的拒絕。一個夜晚,該附屬國遭到外敵入侵,命運危在旦夕,這時巴霍巴利憑借其蓋世武功將敵軍擊退。正在此時,太後給巴霍巴利發來訊息,要將公主以囚犯的身份抓回國內。巴霍巴利回到國內後,寧願選擇公主也不要國王之位。太後非常生氣,一怒之下剝奪了巴赫巴利的王位繼承權,並且宣布其親兒子巴拉為新的國王。但是巴拉繼位後卻一心想除掉巴霍巴利,但礙於太後權威,一致沒有採取行動。後來巴拉終於找到機會讓太後將巴赫巴利貶為平民,再通過編造晚上被巴霍巴利最親近人刺殺的現場,讓太後派人殺掉巴霍巴利。太後殺掉自己的養子之後沒多久,就知道了事情真相,非常後悔。巴赫巴利在人民心中很有威望,當人民知道巴赫巴利被害死之後,紛紛要求太後給與一個交代。太後藉此機會宣布養子巴赫巴利剛出生的兒子繼承王位!其親兒子巴拉國王很生氣就要殺剛被立為新國王的孩子,太後拚死相救。在太後的捨命保護下,巴赫巴利的兒子得以倖存,被一戶普通人家收養,取名為希瓦(帕拉巴斯飾)。希瓦是個擁有天生神力的孩子,長大後他為了心愛的姑娘離開了家,來到了外面的世界闖盪。由此,他也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實身世,一段為父復仇與奪回王位的故事即將來臨。最終讓其在民間長大後,帶領民眾替父報酬,奪得王位。

這種發生在古代帝王皇宮內部爭斗王儲繼承權的故事,在有兩三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中國並不陌生,並不鮮見。在中國古代歷代王朝里,為了爭奪天下,父子之間,親生兄弟之間,皇親國戚之間,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你死我活的爭斗和血光之災。所以這2部電影里闡述的皇宮內斗故事,對於中國人而言,其實並無新意,可以說是很老套。因為中國出產的宮斗電視劇電影實在太多太多了,很多中國人對於樂此不疲的。

之所以說這2部電影是史詩般的巨作,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理由:

首先這2部電影場面宏大,大手筆 !規模恢宏的殿堂級別的古帝國王城,冷兵器時代戰爭時的兩軍對壘與血肉廝殺。還有那絢麗奪目的自然風光,旖旎多姿的佳人,無不體現了印度特色的的歷史文化底蘊。尤其是在戰爭場面的刻畫上,其場景設計與製作藝術上給人恢宏大氣之感。雖然有著過分誇張的鏖戰,但對於一個善於開掛的國度印度而言,這樣令人血脈噴張的塑造並不奇怪。看得出這部影片製作團隊頗費心血與精力,才能讓這2部電影呈現出這么好的觀賞體驗,在此筆者不能不為電影的幕後團隊點贊。鮮明的印度特色,震撼的戰爭畫面,這樣的電影首先能以其神博取印度觀眾的鍾情。對於另外一個文明的中國觀眾而言,也是很有吸引力的。看到《巴赫巴利王》電影里的宏大的戰爭場面,筆者不禁想起了《勇敢的心》《木馬屠城》這些來自美國好萊塢製作的史詩般的經典大片里氣勢磅礴異常壯觀的戰爭場面。當然了,這些美國電影所闡述的歷史故事更為深入人心,歷史沉澱更厚重,電影本身的國際影響力也更大更深遠。

其次就是電影里諸多演員無比精湛的表演功力。電影《巴赫巴利王》中每位人物的形象都特別鮮明,有稜有角,然人難忘。看得出,每位演員都非常用心的,傾力演出,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塑造的角色里。巴赫巴利王對子民們的慈愛目光、對妻子的深情表白與忠貞、對作為其奴隸的叔叔的信任與友愛、對巴拉的忍讓等等,其內心戲都有通過面部表情得到展現,每一個動作與表情演繹得都十分到位。巴赫巴利王妻子更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的眼神堅定,有很強的正義感;不屈服於權貴,為愛情放棄一切;心直口快,是個嫉惡如仇愛恨分明的性情中人。當然了,影片中其他幾個角色也表演的很是到位。對王後無比忠心的奴隸叔叔;心胸狹隘心狠手辣內心陰暗的巴拉;力壓群雄,專制且霸氣側漏的老王後。。。諸多演技深厚的演員的傾力出演,使得電影故事演繹的跌宕起伏,對於人性的美與丑卻又刻畫得入木三分。

這2部電影時間都很長,都超過2個小時。筆者發現,印度電影單部電影超過2個小時的,不在少數。這讓看慣了90分鍾或者120分鍾以內中國電影以及美國電影的我,並無任何不適之感。反而筆者也再次對印度電影產生了好奇:印度電影都這么長嗎?筆者從小喜歡看電影,對於那些筆者喜歡的電影,筆者總是嫌時間過短,不夠盡興,常常在看完電影走出影院後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所以對於印度電影的更長時長,筆者倒是很是喜歡,覺得很過癮。

期待寶萊塢能製作出更多的史詩般的精品。加油,印度電影人!

2018-09-22 寫於杭州市下沙。

Ⅱ 印度電影真的比中國電影更具藝術性嗎

首先,從形式上,印度電影是典型的歌舞電影,通過歌舞講述一些人物背景或交代一些故事情節,歌舞形氏帶有民族風情的偏多,男人穿長衫,女人穿紗麗,載歌載舞,一派喜氣洋洋。當然,這種也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一種形式。

其次,從時間上,因為大篇幅的歌舞占據了一部分時間,致使印度電影據我了解很少有一個半小時時長的,尤其是寶萊塢電影。

第三,從電影的內容上講,印度電影一般比較浪漫,多多少少總會摻雜著美妙的愛情故事,更別提以愛情為主題的印度電影該有多麼的華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愛情電影確實拍的可歌可泣,真的很棒。

另外,就是我感觸最深的。如果說中國電影最喜說教,美國電影最喜炫耀,韓國電影一群人瞎鬧,那麼印度電影真的是這個亂世的一朵奇葩,於那個寂靜的角落,靜靜地散發著自己的幽香。

只要能靜靜地坐下來,靜靜地品味,總會有一些東西給人以感悟。或是完整巧妙地故事構思,或是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我實在是控制不住想說:我最喜歡的印度演員沙魯克汗!!!),或是其中穿插的一段異域風情十足的歌舞,或者緊緊是電影中涉及的某個印度的小巷。。。。。。

我對電影不太懂,我只能說:我們中國也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也是有著獨特的魅力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可是我們的電影中,尤其是現在的電影,我看到的大多數是嘩眾取寵,實在令我們這些影迷失望。

Ⅲ 印度的電影有什麼特點

1.包含大量的印度式歌舞橋段。
2.營造華麗的氣氛,多以慶典為主,拍攝場景大多為棚內景。
3.各種不同的民族特色夾雜在電影片段中。
印度是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2002年出產1200套電影),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第一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以後10年中,外國製片人不斷帶來各種新影片,在孟買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這些放映活動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製片興趣,薩達達以兩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訓練猴子為素材拍攝了印度最早的兩部短片,被譽為印度電影的先驅。
1950年代到1990年代,絕大部分印度本地製作的電影利潤可觀,因為電視和外來電影的競爭較少。但隨著電視機和有視頻道普及、外國電影大量湧入,很多印度電影都慘淡收場。受歡迎的本地製作則受盜版影響而利潤大減。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的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尤以孟買(舊稱Bombay)為基地的印度語電影業發展最為成熟,被譽為寶萊塢Bollywood(取自Bombay與好萊塢Hollywood)。著名導演薩雅吉·雷Satyajit Ray就是出身自印度的孟加拉語電影業。他於1992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倫敦電影節的薩雅吉雷獎項以他的名字命名。
印度語是最普及的語言,所以印度語的電影產量和票房數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1960年代到1980年代,印度的藝術電影主要由政府資助。導演可向政府申請撥款拍攝印度主題的非商業電影。這些導演主要從政府的電影學校畢業。
印度電影中演得較成功的有沙魯克·罕和阿米爾汗,他們基本上代表了印度電影。

Ⅳ 印度電影為什麼都要加入歌舞

一、傳統的影響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濕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認為,舞蹈是由濕婆創造的,濕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對濕婆神的崇拜表現為對舞蹈的熱愛。即使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聚會、結婚等活動,他們也習慣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情感。歌舞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備受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當它們在二十世紀與電影這一新奇的藝術形式「聯姻」時,在印度電影人的努力下,理所當然地造就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印度電影。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到了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有了文字記載。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記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著閃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樣,「男子戴金首飾,通過舞蹈表演有關戰爭的場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專門以跳舞、唱歌謀生的種姓」。可見當時舞蹈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過「舞蹈」一詞。至於在印度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中寫道:「在阿逾陀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一位舞者的優美的舞姿使羅婆那為之陶醉」。

Ⅳ 印度電影火速發展,它們有哪些特色的電影文化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影視作品是不可或缺的,大多數人都會在空閑時間去觀看影片,這已經是一個人們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電影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集合,能夠直接形象的表演出國家的社會情況和當地的民風民俗,電影產業一直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的多元化了,它有著獨特的模式每個國家和每個國家的電影文化是有所差距的。正是因為這些差距的存在才讓電影行業更加的豐富多彩了起來,今天這篇文章給大家講述的就是印度的電影文化。印度電影文化它獨特的藝術性是其他國家模仿不來的。它的電影風格讓人一看到就能夠明確的感受到是哪個國家拍出的影片,在當代的印度電影業已經是他們國家非常重要的產業之一。在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印度的電影來了解這個國家和當這個國家的文化,那麼這個國家的電影有什麼特點呢?咱先咱們下面來簡單的說一說。

Ⅵ 印度電影的特點

1、印度的電影包含大量的印度式歌舞橋段。

2、營造華麗的氣氛,多以慶典為主,拍攝場景大多為棚內景。

3、各種不同的民族特色夾雜在電影片段中。

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主要應付印度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6)談談印度電影藝術特色800字擴展閱讀:

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第一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以後10年中外國製片人不斷帶來各種新影片,在孟買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這些放映活動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製片興趣,薩達達以兩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訓練猴子為素材拍攝了印度最早的兩部短片,被譽為印度電影的先驅。

1950年代到1990年代,絕大部分印度本地製作的電影利潤可觀,因為電視和外來電影的競爭較少。但隨著電視機和有視頻道普及、外國電影大量湧入,很多印度電影都慘淡收場。受歡迎的本地製作則受盜版影響而利潤大減。

Ⅶ 印度電影大篷車 影評幾百字即可了

第一篇

影片賞析一部健康的娛樂片——觀印度影片《大篷車》 (作者:伍經緯)
大篷車活動照片(14張)
在印度影片《大篷車》中,有觀眾喜聞樂見並且成為印度影片特點的大段歌舞,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有驚險的毆斗,有善惡之爭,有富於傳奇色彩的吉卜塞人的生活,也有充滿喜劇因素的情節片斷。因此《大篷車》可以說是一部「娛樂片」。但是《大篷車》也並不屬於那種充斥於西方影壇的趣味低級的廉價娛樂作品,雖然影片沒有提出重大的主題,在揭露社會方面也談不上深刻,然而影片同情貧苦和社會地位低下的吉卜塞人,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樂觀、正直和不畏強暴的可貴品質,把富有資財但作惡多端的拉加恩作為主要的反面人物來揭露和鞭撻,同情的顯然是以莫汗為代表的勞動人民,因此《大篷車》不失為一部積極的、健康的影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痴情的吉卜塞姑娘妮莎的刻畫,細膩而感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runa irani_Caravan_1971
妮莎是個野性未脫的吉卜塞姑娘。她象水晶那樣純真,對任何情感都不加掩飾,使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她心靈的最深處。她的愛和恨都極其鮮明、強烈,而且她恨的程度正反映了她愛的程度。為了愛,她可以去殺人,也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在接受了善良的頭人的教誨之後,她已從簡單地維護自己的愛情升華到為所愛的人的幸福獻身的高度,把對莫汗的一片痴情化為勇敢和無私的行動,充分展示了她的也是吉卜塞人的美好心靈。雖然影片對這個人物並沒有著重刻畫,但是由於演員的出色表演,妮莎的形象仍然生動、鮮明,使人經久難忘。最後,妮莎死了,她留給人們的最後一句話是;「你們不要忘了我。」確實,她的遭遇令人惋惜,她的命運令人同情,她的行為令人贊美,她的形象令人懷念。當然,《大篷車》還有不足之處。《大篷車》的故事背景,雖然是今日的印度社會,然而影片並沒有真正觸及社會的矛盾。拉加恩的作惡似乎只是個別壞人的行為,蘇妮塔小姐愛上莫汗並且
電影劇照(15張)
最後決定跟隨他過流浪生活,也缺乏具有說服力的依據。尤其是影片對吉卜塞部落生活的敘述,過多地強調了他們歡樂和光明的一面,這樣,就使階級的隔閡、種族的差異和社會的矛盾,淹沒在載歌載舞而又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之中了。從藝術上講,《大篷車》基本上做到人各有貌,故事的發展也還順暢和吸引人,歌舞的穿插和懸念的鋪陳都有其可取之處。但是,影片的結構還不夠嚴謹,人物和事件由於同社會本身缺乏聯系,因而顯得深度不夠和缺乏時代感。
看了《大篷車》以後,我想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們的許多兄弟民族都是以能歌善舞著稱的。應當多拍一些載歌載舞的影片,來表現他們在社會主義祖國的幸福生活,這樣的影片將是觀眾喜聞樂見的。《五朵金花》就是一個具體的例證。

第二篇

又看了一遍大篷車。
難以想像,兩個半小時,依舊可以耐心的把它看完,在很多遍以後。
陳舊的印度電影,看得時候可以感受膠片的氣息,與現在的電影相比,它太陳舊了,沒有高科技,也沒有新元素,只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各個人物精彩的表演。
父親被人殺害的女子,為了躲避追殺逃到了大篷車上,從而開始了一段以前從未有過的生活際遇,邂逅的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過程中有好心人的幫助,有輕敵的挑釁,更有壞人一步步地阻撓。可是,圓滿地結局,最後,女子和少年走到了一起。
隨著電影中的一段段歌舞,吉普賽民族的風情一覽無余,他們群居,他們團結,他們無論什麼事情都在一起。
我知道很多人喜歡蘇妮塔和莫漢的愛情,我也很喜歡,一個從小生活優質的女子,和一個隨著吉普才人流浪的少年。命運讓他們兩個人走到了一起。無論是蒙多還是約翰,都是他們相處中的調劑品,異樣的相遇,最終走向幸福的結局。這樣的生活是浪漫的,看過《大篷車》的人都對這樣的生活滿心歡喜。
而我卻真的很欣賞妮莎,欣賞她的為愛而犧牲自己。情節中莫漢的大篷車剛剛趕到坎德拉,看著妮莎對著莫漢的那一段表白,融於歌曲,與人娛樂,其實,是在表達自己。每一句,都真心真意,她在唱:「綠色頭巾映入眼簾,我張開雙臂擁你入懷,萬般愛撫,我陶醉其中,你為何對我怒目而視,你為何將我拒之千里之外,我愛你勝過我自己的生命,怎樣才能向你傾訴,我全身心的愛你……」
我愛你勝過我自己的生命,怎樣才能向你傾訴,我全身心的愛你……
這樣的表達,是一個女子最大的勇氣,她勇敢,她堅決。第一次看這電影的時候還很小,可是永遠都忘不了那一句「小辣椒」。彷彿,變成了對自己深愛的人的烙印。
當托塔大叔訓斥她的時候,她哭了,因為她不肯為他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幸福。
最後,她做到了,她不僅僅犧牲了自己的幸福,還犧牲了自己。臨死前依舊是那一句呼喚,小辣椒。再見小辣椒。

每次聽到妮莎呼喚小辣椒的時候,總是能想起自己,想起去北京的那個早晨,連當時灑在身上的陽光都能想起。微笑著,憧憬幸福的來臨。耳機里來回放的一首歌,阿朵的《再見,卡門》。去北京之前,剛看完一遍《大篷車》。再見大篷車,再見小辣椒。再見,我愛的人。
妮莎,永遠在每個人的心裡,而莫漢,就是你愛的那個人。不管最後是不是在一起,為了他,你可以犧牲自己。

第三篇

曾經有過那麼一個美麗熱情的吉普賽女郎

這個世界上的電影,音樂,文學作品也太多了,我們也來不及去一一欣賞。這個世界上的明星太多了,我們來不及去一一喜歡。更多的人懶得去尋找,一般是當前有什麼的就接受什麼——於是一些過去的美好的東西,就漸漸被人們遺忘。也許是因為它們還不夠經典的級別,無法和貝多芬莎士比亞並論,也趕不上披頭四黑澤明,不值得名垂千古。但當它們即將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時,我看見了它們,還是忍不住唏噓一回。
大篷車,這個詞兒有幸還在這個國家的人們腦子里熱烈一陣,那是個沒有DVD收藏,電影上映後也不發原聲大碟的時代,人們到電影院消遣一下,或者趕上電視台播放,看到了這部電影。那時候也沒有網路,看《電影世界》的人也不多,這個片就憑著真槍實彈的精彩火了一陣。
這也是我現在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是我心情好的時候,閑暇的時候有酒喝的時候,喝多了很難受的時候,都會看上一段的片子。


那時候我七八歲,在電視里看到妮莎在莫漢面前跳起妖嬈的舞蹈,也不由得坐下來老實地看了一陣。之後那個片段久久地在我的小腦瓜里縈繞,那時候我不知道這個電影是《大篷車》,不知道那個女的叫妮莎,也不知道那個女演員叫Aruna Irani,該片在中國上映時估計她已經有四十歲左右。我只知道她很美,「跳起舞來像閃電一樣」,又性感——性感這個詞兒我也是上了初中以後才理解是咋個回事兒的,但最美麗的性感我早就見過了,也為之小小地激動過了。

今年,2008年,我補看了當年十分流行的「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那首歌所在的電影——其實那也是我上初三時就上映了的老片子了,於是又勾起了看其他印度電影的興趣,又搜集了一些,包括這一部《大篷車》:老版本,中文配音,有很大的嘶嘶聲,歌曲部分沒有字幕,圖像不太清楚,顏色暗淡得像褪了色的舊衣服。這卻是現在能找到的唯一版本了。論劇情,《大篷車》比《情字路上》要老土得多。如果再扯上片源的質量,前者簡直是爛透了。沒錯,《情字路上》很好看,可我的硬碟空間有限。結果最後長久地留在我的硬碟上的是《大篷車》而不是《情字路上》。

美貌的大家閨秀索尼塔最先出場,經過一段普通犯罪片的老土開頭後,那個一身紅衣,黑發披肩,潑辣得有點兒瘋狂的吉普賽舞女出現了,把莫漢摁在乾草堆上,拿著一把「飛刀劈果」用的小刀,惡狠狠又讓人憐愛地:「要不我殺死你!」之後她跳起了熱辣的舞蹈,我的嗓子幹得要沙沙作響,因為十多年前曾經縈繞在腦子里半個多月的影像,現在我又看到了——今年我24歲。

這是一部浪漫的影片,我這么說並不是因為最後窮小子和富家小姐的結合。什麼是浪漫?流浪的吉普賽藝人大篷車隊在荒郊野外駐扎,人們生火做飯,談笑打鬧,親熱得如同一家。女人們用鍋底和勺子打出舞曲的節奏,一起和唱,其中最美最能歌善舞的姑娘像蝴蝶一樣翻飛起來,在心上人面前唱出動人心弦的調子,人們都跟著舞動起來,舉酒歡呼——大家閨秀藏在卡車里,看到這一切,驚嘆不已,忘記了自己正在被仇人追殺。這應該夠得上」浪漫「一詞了吧!
抱歉,我說了這么多,還沒提在當年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那段,就是索尼塔在「劇場」演唱「啼笑皆非」那段。那裡當然是很好的,不枉當年被大家喜歡,可那段沒有妮莎。沒錯,我覺得這就是妮莎的電影,雖然她是女二號,她讓整個片子都亮麗起來,讓這個片子值得你去看,再看。

可惜呀,可惜這樣精彩的影像,也許永遠沒有人會為她做修復版的DVD;那樣動人的音樂,也許永遠沒有人會為她做原聲帶了。

後來,在YouTube上搜索「Aruna Irani」,看到了一個今年在印度舉行的可能是什麼傑出女性的頒獎典禮,其中有Aruna Irani的一個獎項,我猜應該是終身成就獎之類吧。當年的音樂響起來了,大屏幕上出現了紅衣吉普賽女郎的倩影。妮莎在這音樂聲中上台來了。她的身材豐滿的多了,面相已經是個和藹的老奶奶,雖然仍然得算是個老年的美人,但也足夠讓我對自己從前的想入非非產生愧疚感。我有些後悔,我本不該看到妮莎變老的容顏。

隨後我又看了一些其他關於她的視頻,大多還是「妮莎」時代的影像。每一部里,她都跳著動人心魄的舞蹈,唱著如泣如訴的印度歌謠,男人們在一旁目不轉睛,一個小僮為了讓她再多跳一會兒,悄悄地把鍾上的指針倒播了一個小時。

—————————————————————————

順便提一下,我看的是譯製版本,給妮莎配音的那個聲音真是給這個角色錦上添花

回答完畢,望採納!

Ⅷ 印度電影有什麼特點

產量世界第一,但基本上都是內銷,國外沒有什麼市場。目前主要是反映印度的傳統文化為主,特別是抨擊種姓制度和婚姻制度的電影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