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印度電影啥啥老師
擴展閱讀
白紫衣是什麼電影 2025-05-18 04:16:35
雙胞胎大盜印度電影 2025-05-18 04:16:24

印度電影啥啥老師

發布時間: 2024-08-09 15:30:01

㈠ 印度電影老師打嗝叫什麼

印度電影老師打嗝的影片名叫《嗝嗝老師》。

相關資料: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是由印度YRF電影公司出品,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發行的校園勵誌喜劇電影,由西達夫·馬賀拉執導,拉妮·瑪克赫吉領銜主演,內拉吉·卡比、薩欽、蘇普麗雅·皮爾加卡爾、羅特·薩拉夫等聯袂出演。該片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的女老師奈娜·瑪瑟帶領全校墊底的9F班學生逆風翻盤的勵志故事。該片於2018年10月12在中國內地上映。

㈡ 隔隔老師經典話(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帶來的啟示)

原創: 大嵐子 山嵐教育

這兩天「包場」圍觀了一部口碑不錯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劇情還是熟悉的配方,但溫情的畫面、舒緩的節奏、激揚的力量,卻給山嵐教育團隊帶來別樣的溫情和深情的感動。

文 | 大嵐子

本片講述一位患有圖雷特綜合症(面部神經間歇性抽搐,經常不受控制的發出奇怪的嗝聲)的女主人公奈娜從小因為自己的病,經常被別人視為怪物,屢次應聘教師屢次失敗,但依舊不變成為一名老師的初心。

好不容易收到母校聘書,但卻接手了全校最叛逆,成績最差的9F班。為了讓學生們擺脫成績墊底的困境,奈娜老師帶領孩子們上演一場幽默與溫情同在的校園青春勵志故事。

1

欣賞的力量,發現的眼睛

——「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與其友好相處是每個人的功課。

影片的開場奈娜面試時不停地打嗝,坦然的說經過這么多年,自己已經可以和「它」相處的很好。語境即心境,只有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同理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所以之前七個班主任都無法接受的9F班的「壞孩子」的時候,奈娜才能說出那句:「他們不是壞,他們只是淘氣而已。」

我們每一個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會出現一個相對比較明顯的,對孩子的寬容和欣賞的時間節點。

在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之前我們對小朋友都是很寬容的,他們的一舉一動在給你帶來驚喜的同時,經常也會帶給你驚訝。可這時候的我們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因為這就是小朋友的成長節奏。

在孩子上了小學之後,你會發現從前的想法變了,對孩子不再那麼寬容了,這時候來自社會,來自同學,來自家長們的眼光,甚至攀比之心,這樣的一些壓力就隨之而來。

當老師跟與家長溝通是說到孩子某一學科成績不是很理想時,你會很著急,迫切希望孩子的每一個學科都很棒。

到了這個階段,我們對待孩子就變得非常非常嚴格,這個嚴格的背面不僅僅是社會的各種壓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對自己的不完美沒有完全接受。

當孩子不在只有你們的小屋裡生活,而是要面對社會的復雜,競爭的環境,這是的我們就會不自覺拒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不再那麼寬容了。

如果我們可以像影片中奈娜老師那樣,能接受並且和自己的不完美相處融洽,就會理解9F班的這群學生其實不是壞,只是淘氣而已。這種感覺會讓一切就變得不一樣。

人都不是完美的,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帶著發現的眼睛,和自己的不完美相處是我們每一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2

發現的力量,你就是奇跡

——培養正確的榮辱觀

每每看到一個社會新聞或是令人感慨的影片時,總有一個詞彈進我們的對話框——「三觀」。

三觀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我們在對世界有了更多了解,對事件有了更多認知,對人生有了更多閱歷和思考,然後慢慢形成的。

但是在學校里我們更容易培養的就是榮辱觀,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褒獎,什麼是被尊重,什麼是恥辱。

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每次考試,兩張試卷,一張選擇填空題,一張解答大題,當答完這兩張卷子的時候,放下筆,靠在椅背,看到那個考場的同學還在奮筆疾書的解答著第一張試卷時,心中那種自豪感,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

很多孩子在拿到運動比賽的獎狀,獎品時,都會有很光榮的感覺,接受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祝賀。

這種感覺有多重要呢?當我們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沒有了考試,比賽,可是曾經給你帶來的自信,光榮的感覺會像一支火苗在你的內心深處一直燃燒著,激勵著自己。

在學校這個集體環境中,或者是家庭這種個體環境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可以去引導孩子,讓他們了解什麼是光榮。

英語里有一句話 「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你衡量什麼你就得到什麼。

如果你衡量成績的標準是獎項,那就只是教書,教知識。慢慢的孩子就會覺得分數高就是光榮的,他們會像影片中的那個9A班的男孩,單純的追求分數不管用什麼手段來達到目的,保住他手裡的那個級長徽章,走向一種學習的極端。

但如果你褒獎的是一種品格,會讓孩子們認為堅持不懈是一種光榮,讓他認為自律,誠信是一種光榮。這就是在育人。

教育不只僅注重教書,育人,更在孩子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學會用發現的眼睛,挖掘孩子內在的閃光點,引導他們在內心深處培養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3

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

——「沒有優劣,只有差異」

9A班和9F班之間差的是BCDE這些字母嗎?9A班學生和9F班學生之間差的是成績,和參加學術競賽能力嗎?影片的最後F班的同學在比賽中舉起了獎杯,給出了我們答案。

孩子和孩子之間本沒有優劣,只存在差異。

之前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的張弟校長接受山嵐采訪時說:「在學校你會發現有許多孩子,他們的成績不一樣,有好有壞,但是他們離開學校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很自信。這是因為在學校里邊,我們會因為不同而去找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亮點,然後我們將這個亮點放大,讓更多的學生看到。這樣培養出來的自信心是可以伴隨他們一生的。」

現在的教育環境,由於師資的不足,在對待孩子方面普遍都是「一刀切」模式。一個班級35個學生,講著一樣的知識,留著一樣的作業,考著相同的題目。

就好比幾個人比賽跑步,有的天生跑得快,有的不能跑,把這些人都放在同一起跑線一定是層次差別明顯,失去比賽的意義了。

「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愛。」 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林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到:「正因為人和人的不同,我們才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孩子。"

4

希望的力量,未來為你而來

——當下不重要,朝著正確方向持續努力的過程更重要。

在美國有一位校長他當時做了一個改進,原來學生成績是分為A B C F四個等級,F的意思就是failed,失敗,不及格,後來這位校長把學生的成績改成A B C NY,NY的意思not yet,還未達成,還需努力。

這兩種思維模式在教育里叫固定思維模式和成長思維模式。

固定模式的理解就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是什麼樣的了,不會再改變了。就像那句俗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而成長模式,就是現在什麼樣不重要,每個人都是可以成長改變的,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很重要。

為什麼嗝嗝老師要領9F班的學生們在屋頂放飛他們寫下的那些讓他們厭恨,恐懼的事情?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寫出來,放下去。

即使生活在貧民窟不重要,調皮搗蛋也不重要,成績不好也不重要,要知道你們的來是有成長性的,眼前的這些磨難會幫助你們飛翔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水彩紙上畫水彩,畫布上畫油畫,國畫用宣紙,速寫用毛邊紙,素描用素描紙,單單畫幅畫,用紙就有這么多分類,更何況是教育孩子。通過教育和受教育,讓我們變得更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㈢ 超高口碑佳作《嗝嗝老師》,這部電影在印度片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嗝嗝老師》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它在印度片中屬於比較高水準的作品。

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具體評析:

一位天生患有生理缺陷的老師帶領一群差生的逆襲,《嗝嗝老師》藉此熬出的一碗印度雞湯雖然稍顯老套,但電影以喜劇手法對印度教育的聚焦,在那「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的信條中,其既有著感人肺腑的共鳴,也對現代教育體質所存的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不單是印度,就拿我們自己來說也有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的俗語,對階級的偏見其實無處不在,正因如此《嗝嗝老師》雖然帶有著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這樣的電影仍舊能帶來足夠的感動,願所有學子的求學之路上都能遇到一位如奈娜這樣的老師。文/夢里詩書

㈣ 電影嗝嗝老師觀後感想700字

印度的電影總是能讓我們感慨很多,真實,經典。這不,最近這部《嗝嗝老師》就刷遍了廣大網友的屏幕。我這里也整理了一篇網友對這部電影的觀後感,一起欣賞吧!

又是印度電影的神作,憑什麼印度的電影老是評分那麼高呢!國產貨呢,怎麼就不爭氣些。

看下來,眼淚汪汪流,不是流淚了,已然是哭泣了。主人公的堅強樂觀,是被排斥、侮辱出來,是被嘲笑、打擊出來的,准備去看的時候最好買好紙巾。

教育事業中的神作,是一種批判也是一種激勵。情節一次次觸摸著我們心底深處,那個頻率,那個情節,那個場景,直接抓住我們的淚點。

一個人,從小因患有一種無法治癒的綜合症,情緒一波動,就不由自己控制的抽搐發出哇哇哇聲。不管在任何場合,隨時都因情緒的波動發出哇哇哇聲,眾人異樣的眼光,無時無刻不讓主人公感到被排斥。

從小,被父親排斥,從小被同學嘲諷,從小被當成異類,成為排斥的對象,成為嘲弄的對象,造成多大的自卑與挫敗。

電影開頭就是她在校長辦公室外等待面試的畫面,抽搐,發出哇哇哇聲,不由得讓覺得可笑。在面試中,因為這異常的反應,當然是直接被拒絕,整整面試了十九次,利用了五年時間,最後第十九次的學校校長面試時問了她,於是道出了自己為什麼一定當老師的原因。很巧的是,她小時候也是在這個學校讀過書,是當時的校長給了她力量,給了她機會,給予她肯定,接納她,讓悔扒她變得

如此優秀,學會做人。

如果不是因為學校有特殊悶昌的'需要螞前扒,也是不會試用她的,整整五年時間,終於可以去上課了,這是多麼令她高興。可是不用說你也會知道,她要教的學生是差生,不僅不學習,還是搗蛋鬼,戲弄老師,之前已經趕走了七八位老師。

故事情節又進入到一種緊張的狀態,幾經周折,直到最後還是令人一驚一詐,淚點還是不斷。

有空,一定要親自去看吧!

所有伽人,所有朋友圈的朋友,這一生,必看的電影喲。

你可以選擇在生意失敗,自己傷心失落時看,或者不可言的痛苦時看看吧!沒有什麼大不了,抖抖,笑哇哇哇就過了。

㈤ 《嗝嗝老師》女主表現怎麼樣她還有哪些不錯的作品

該片是女主角拉妮·瑪克赫吉。表現的非常出色,贏得廣大觀眾的贊賞。代表作品有《黑色的風采》、《我和你》、《班迪與巴卜莉》等。

拉妮·瑪克赫吉為了表示對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群體的尊重,她並沒有動作模仿,而是通過自己的反復琢磨思考,專門設計了一個「招牌」動作。她也對這類人群的特徵做了學習與分析,並通過演技還原不同場景及情緒下的圖雷特綜合症的真實狀態。

首先對演員來說,塑造一位患有妥瑞氏綜合症的患者並非易事。電影在片頭就很直白地表現了嗝嗝老師的病症現象,頻繁不受控制的打鳴,逼得嗝嗝老師不斷用手撫下巴抑制自己,然而還是無用。此處鏡頭是遠景,女主角拉妮·瑪克赫吉的惴惴不安被完全放大,這是演技初次顯露的地方。

之後還有一處,是嗝嗝老師失望地面對9F班學生哄他們回家的時候。打鳴再次頻繁出現,鏡頭依然是遠的,本就生氣的嗝嗝老師因為病症影響而更加憤怒,彷彿一生都在盡力跟人強調「我很好、我很正常」的盔甲被一聲聲打鳴擊碎。

(5)印度電影啥啥老師擴展閱讀:

在《黑色的風采》中,劇中女主同樣飾演一位同時失去了聽覺與視覺的殘疾女孩,面對無窮無盡的混沌黑暗,米歇爾的心中充滿了憤怒卻無處發泄,精神漸漸瀕臨崩潰的邊緣。就在此時,一位名叫德布拉傑的特教老師出現在了米歇爾的身邊,傾注了無限的愛與耐心。

女主也可謂是演技巔峰,飾演失去聽覺或視覺的角色本身就具有一定難度,而她更是必須二者兼顧,世界一片黑暗和無聲靜寂的那種暴躁與絕望,女主詮釋的很讓人崩潰,一種跟隨她進入她世界的崩潰,每當她大哭的時候,似乎也想陪她一起哭,真的很有代入感。

㈥ 《嗝嗝老師》里哪些情節打動了你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讓人知道了妥瑞士綜合征這個病症,在感動中完成教育,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就是它傳播的觀點,連一個病人都可以成為好老師,正常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也讓無知的人學會寬容。無知和歧視是結伴而生的。只有遠離了無知才能有效的阻止歧視!

不放棄自己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相信終有一天會追趕而上,超越自己,改變命運!不要用為什麼尋找借口,這其實就是教育的力量。也是這個故事的最深遠的含義。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

㈦ 《嗝嗝老師》作為又一部印度神劇,劇中女主有著怎樣精彩的表現與值得一看的作品

《嗝嗝老師》由演員拉妮·瑪克赫吉出演,這部電影真的是值得一看,它得到了「零差評」的評價,而女主拉妮·瑪克赫吉的演技也是非常優秀的。這部電影是印度的一部教育題材的片子,裡麵包含了喜劇色彩,而女主拉妮·瑪克赫吉將幽默與勵志體現給了觀眾。
劇中女主拉妮·瑪克赫吉的人物設定是一個說話稍有障礙的人,她發音不準,卻一直有個夢想,那就是成為老師,她相信自己,盡管也受到許多人的懷疑,但最後還是帶領一些調皮的學生走上了巔峰,這部片子非常勵志,也給人很大的啟示。女演員拉妮·瑪克赫吉有一幕是自己咬胳膊的一幕,演的真切真實,讓人感動不已。
除了這方面,因為這部劇也算是喜劇,所以她也將女主的幽默從各個方面展現給觀眾,以至於讓這部劇更加有特色。
其他的代表作品有《黑色的風采》、《我和你》、《班迪與巴卜莉》,她的第一部電影雖然票房不好,但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㈧ 觀《嗝嗝老師》有感

1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印度電影《嗝嗝老師》。

影片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的女老師奈娜帶領全校墊底的9F班學生逆風翻盤的勵志故事。9F班的同學出身一般,由於在學校無法得到老師和尖子班級同學的肯定,他們各自養成了反叛的性格,刁難上課的老師。嗝嗝老師在家訪的過程中發現了他們身上的天賦,為了為大家爭取年級長的資格,老師讓大家在紙上寫出最恐懼和討厭的東西。

你的生活停留在寫滿你恐懼的這一頁,但如果能忍受他們,這些現實會成為你飛翔的翅膀。

於是老師帶學生放飛了恐懼的紙飛機。

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之後學生狀態發生了本質改變, 努力學習,配合老師完成作業,等等。

具體故事情節大家可以觀看電影,目前貓眼評分9分以上。

2 今天我想說說恐懼這事。

恐懼原因有兩點:一是擔不起,二是未知。

恐懼是人的一種情緒反應,常常伴隨害怕和擔心事情負面結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可以說恐懼其實就是安全(個體有能力承擔某事所產生的負面後果)的反義詞。那麼,同樣一件事,對於不同的個體其反應是不同的。開車這件事對老司機來說就不會恐懼,對於剛剛拿到駕照的馬路殺手來說就是可怕的;公開演講對老師和公眾人物來說就是安全的,對沒有發過言的人來說就是恐懼的;跳傘對飛行員來說就是安全的,對飛機乘客來說就是危險的;電影中F9班的同學如果考試不及格,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退學,嘲笑,批評,這是青春起得孩子無法承受的,所以他們害怕,叛逆。一句話總結就是:恐懼是因為無法承擔後果。

人們的恐懼還來自未知和死亡。其實對死亡的恐懼,其本質也是未知,因為你不知道死後到底會發生什麼,親人怎麼過,自己怎麼過,只有等死了之後才知道。對於未知的恐懼,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看看網上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房價還會跌么?房價還會漲么?某某股票怎麼樣呀?要不要考研?要不要結婚?背後的邏輯大概是這樣:由於自己無法確定房價,股票是漲還是跌,考研結果會怎樣,結婚之後會怎樣,所以恐懼,所以難受,最後只能問別人,通過外部給出一個確定交付。

3 這是事實。但是有趣的是面對恐懼,大家的態度有所不同。反正不知道學習有什麼用,那就先學了再說吧;反正不知道房價是漲是跌,那就先買了吧;反正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那就先做了再說吧;影片中,在大家都不相信他,都沒有信心的時候,嗝嗝老師提醒大家:現在重要的不是為什麼做,而是為什麼不做。因此,我們才看到了之後的大逆轉。

恐懼本身沒有對錯的,重要的是我們的面對方式。

當我們想要追求百分之百安全感時,潛意識里是不允許哪怕一絲不安全的存在的,我們最寶貴的注意力也會百分之百聚焦在恐懼上,那麼後果就是鎖住我們的行動,問題永遠在那裡,我們能做的就只剩下逃避和抱怨。

相反,只要我們不過分追求安全感,也就表明我們是允許問題存在的,此時,我們心裡已經接受了現在的自己和環境。接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放在如何改善現狀上,因此就有了行動。

當然,這里並不是要讓大家去冒險。成功其實不一定非要冒險,甚至更多的'成功都不是冒險,只不過在大多數人看來那時冒險罷了。

李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了一個例子:幾乎所有的低級動物的雙眼都是長在兩側的,這樣的好處是他們沒有視覺盲區,是極其安全的一種配置。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樣的配置使他們無法將自己的目光集中在一處,沒有辦法仔細,長期觀察一個點,於是他們不可能有深入的,長期的思考,於是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從未有機會發展處大腦皮層。其實也不需要,因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生存,他們發展起來的強大的繁殖能力。

更進一步來說,由於它們的注意力只能時時刻刻消耗在當下,所以他們沒有過去和將來,只有當下,一個沒有前後對比的現在。於是只能開在永恆的當下。

而我們人就是放棄了部分安全感,雙眼長在前方,放棄了部分安全感,於是進化出了大腦皮層,於是有了長期深入的思考,於是成了萬物之王。

提醒大家一句,很多時候當你恐懼,困惑的時候不防給自己一個新的維度——時間。放在時間的長河裡,看看自己現在面臨的問題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做或者不做。

4 前文主要分析了恐懼來源和自己面對恐懼應有的態度。但是,面對別人的恐懼,我們該如何處理或者如何利用呢?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作為下屬,應該及時給領導反饋工作進度,因為領導不知道項目情況會擔心,恐懼呀。

作為供應商,應該不遺餘力的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因為客戶擔心質量波動啊。

作為老師,應該努力提高交流水平,因為家長擔心孩子聽不懂啊。

作為老闆,應該及時給員工發工資,因為員工害怕公司欠賬啊。

讀到這里請閉上眼睛想一下,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來消除別人的恐懼?不防分享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㈨ 從《嗝嗝老師》看印度翻拍的成功之處

        10月12日首映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又被稱作印度版《叫我第一名》,講述的都是患有圖雷特氏綜合症的主角,因為小時候一次受到校長鼓勵的經歷而勵志成為一名優秀教師,雖然經受了很多的挫折和苦難,最終完成了夢想的故事。

        然而,《嗝嗝老師》又不同於普通的翻拍電影,很多看過原版電影的人都說它是一部:閉著眼都能想到結局,卻依然感人至深的電影。究其原因,無非是該影片可以做到 貼合本土文化,摒棄水土不服。

        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動、經歷總會有所不同。比較這兩部電影《叫我第一名》的背景是在美國,其社會文化更加開放包容,而人與人之間也更加平等尊重。《嗝嗝老師》的背景則是在印度,民風更加保守,對患病女主角的歧視也更加明顯。背景的不同,最終造成了兩部影片從頭到尾,看似相同實則迥異的劇情設計。

        主角性格設定有所差異。

        《叫我第一名》的主角設定為男性,是一個有夢想卻並不十分自信的人。在電影中,他的母親、兄弟、女朋友、同事甚至球場碰到的人都對主角釋以善意。主角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成長,雖有挫折,但是在成功找到工作後的經歷還是較為順遂的。

        《嗝嗝老師》的主角設定變為了女性,我們在電影中可以看出,其主角的性格表現的更加自信與堅定。在面試工作的時候,她甚至會因為面試官的質疑而反擊。

        篇幅設定不同。

        在《叫我第一名》中,導演用了近一半的時間來講述主角找工作的艱辛。期間,小時候因為不能確診,而被父母、老師誤解更是給了不少的鏡頭。

        而在《嗝嗝老師》中,從主角的背景介紹到主角被錄用成為一名老師卻只用了四分之一的時間,也省去了被誤診這一細節。誠然,在印度這樣一個相對保守的社會環境下,患病得到的更多的是歧視,而不是同情與善意。

        在二者找到工作時的情節設定也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遇到了善良的人,後者則更多的是遇到了「學校迫不得已「」這個機會。

        相似而又有驚喜的劇情,實則代表著電影所設定的不同主題。

        《叫我第一名》的主題更多的是個人的自我成長。從不甚自信變得自信,個人的努力和開放的社會文化環境相輔相成,在追求夢想的旅途中雖有挫折,卻總是能遇到善意,更多的是讓我們相信人性的美好。—— 世上多為良善之人 。

        《嗝嗝老師》的主題則不僅僅是自我努力,自我成長,後面大篇幅的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場景,更多的是抨擊著 印度教育的弊端與缺陷 。就如同另外一部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教育對於貧民、特殊人群的歧視,是印度目前存在的一大問題。

          俗語有雲「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一部作品好看與否,最重要的在於走心。如果完全不顧及自身的情況,照搬照抄,也不過是用本國的演員重演一遍別人的劇情,最終也只能淪為滑稽的四不像。

        原版電影與自身文化的融合是《嗝嗝老師》成功的本質。相似的大綱、迥異的細節,讓你忍不住看下去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雖有相同的故事軀殼,卻能訴說不同的文化內涵,翻拍的成功之處便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