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印度的第一部有聲電影
擴展閱讀
電影中經典的旁白和獨白 2025-05-20 12:38:31
香港演員黑幫電影 2025-05-20 12:33:25
孩子是主演的電影是什麼 2025-05-20 12:32:25

印度的第一部有聲電影

發布時間: 2024-07-11 06:53:56

1. 有聲電影是時候開始有的

電影已經誕生一百多年了,而最初的電影是無聲的稱為默片時代,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就身處那個時代,默片採用配字幕或者後期錄入簡單聲音的方式豐富影片觀看效果。在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誕生,但是較為成熟的同步聲音技術是在之後的十多年後才商用,1923年,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上映。

2. 有聲電影哪一年產生的

有聲電影機的誕生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有聲電影發明者--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的。通過運用一台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愛迪生耗費了兩年精力,才研製成功有聲電影機。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一譯《爵士歌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一句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根據資料來看,完全意義上的有聲片是華納公司1929年的《紐約之光》 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標志著無聲片的壽終正寢。

3. 誰能解析一下為什麼印度電影那麼發達

印度電影的確挺好看的,它保留印度傳統的歌舞元素,劇風獨具一格,劇情美妙絕倫,更何況他有東方好萊塢之城的寶萊塢,電影事業規模龐大,具有很強大的商業後盾。
而日韓中泰等國的電影風格基本上已被西方的電影潮流給顛覆了,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民族魅力。
寶萊塢簡介:
寶萊塢是以孟買為中心的以印地語為主的電影工業的統稱~後來因為地位重要被引申為整個印度電的代稱。但是實際上,狹義的寶萊塢只是印度電影工業的一部分,印度還有其他的電影中心。
印度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13年的Raja Harishchandra,是Dadasaheb Phalke
20世紀30年代印度每年可以產200多部電影。第一部印度有聲電影是1931年的Alam Ara ,是Ardeshir Irani.,這電影大獲成功。電影中對白,歌舞的應用具有廣闊的市場。
然後30年代-40年代陷入低谷。印度受到經濟危機世界大戰獨立運動印巴分制影響,電受到沖擊。
1937年又是Ardeshir Irani憑借Alam Ara的成功,製作了印度第一部彩色片Kisan Kanya。彩色電影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晚期才成為主流。此時那種很奢華的愛情主題的歌舞片就開始風靡。之後40年代-6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
印度精彩電影:
《三個白痴》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black 》
《chakde india 》
《new york》
《寶萊塢生死戀》
《 阿育王》
《未知死亡》

4. 為什麼印度電影必須有歌舞情節

歌舞是印度的文化習俗,所以會經常有這個情節。

印度電影指印度的電影及印度的電影產業,其開始於19世紀末。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主要應付印度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第一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以後10年中,外國製片人不斷帶來各種新影片,在孟買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

這些放映活動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製片興趣,薩達達以兩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訓練猴子為素材拍攝了印度最早的兩部短片,被譽為印度電影的先驅。

5. 有聲電影產生的年代是

有聲電影是指有聲音同步播映的電影,和無聲電影相對。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後可靠的同步聲音技術才逐漸成熟並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王》發行,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1930年代早期,有聲電影成為一個全球現象。美國,有聲電影使好萊塢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和商業中心之一。歐洲,很多電影製作人和批評家對新的技術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過多的對白會削弱無聲電影特殊的美感。日本,流行電影通常是無聲電影加現場表演,因此有聲電影發展緩慢。印度,聲音成為該國電影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6. 電影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它有哪些由來

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