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NO.46 為什麼說《七武士》是世界影史不可逾越的經典
1954年,一部史詩般的鴻篇巨制 《七武士》 在日本上映,成為了日本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在當時,《七武士》不僅是投資規模最大,製作最為考究的電影,也是對基於日本民族性而存在的 武士道精神 最完美的詮釋,其靈活多變的剪輯和高超的技法更是被後來的很多電影人奉為圭臬。
在日本默片時代的晚期,以日本歷史事件為背景,通過展現當時武士、農民、工匠和町人生活的 時代劇 開始盛行,而 劍戟片 則成為這一類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表現武士的劍術和打鬥,以及武學氣質和對武士道精神的探索。
作為日本歷史上獨有的一個特殊群體,武士當之無愧承載著日本傳統文化中最為核心的價值觀—— 武士道 。武士之於日本,就好比武俠之於中國、西部片之於美國,相互借鑒和影響,從某種層面上講,有著共通的精神內核。不同的是,日本的武士片更多地表現武士生存的困境、為主公復仇、人性的扭曲、劍道和心性的修煉等。他們是生活在體制內的 世俗階層 ,依靠武功來獲取功名,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中國的俠客是一個生活在體制之外的民間組織,遠離現實的功名利祿,不僅有著替天行道、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俠義精神,還有心繫江山社稷,以及憂國憂民的 家國情懷 。
在劍戟片這一時代劇的主要分支上, 黑澤明 無疑成為了無出其右的掌舵人。曾有人這樣調侃:在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是富士山、藝伎和櫻花;在他之後,西方人想到日本,是黑澤明、索尼和本田。黑澤明的電影不僅有著濃厚鮮明的個人色彩,也深刻地影響了後來很多世界級電影大師,成為了許多導演爭相學習和效仿的對象。
《七武士》的故事,發生在日本戰國時代,一個深受賦稅、勞役、戰爭和乾旱的小山村,每到麥收時節,就不斷有外面的山賊來滋擾和威脅。為了保護秋天的收成,村長決定讓去請武士來保衛村莊的安全,而報酬是一日三餐的白飯。在城裡,幾經周折,終於湊齊了七個武士,回到村莊後,從武士與農民的摩擦,到後來聯手抵抗山賊,一場惡戰即將打響。
無論是武士個體還是武士群像,黑澤明在這部電影中都為其人物和性格注入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以志村喬為代表的武士們,有著堅毅、自信、果斷、勇敢、謙虛和機智等諸多為人所敬仰的品質,這些品質構成了武士道精神的核心。而 三船敏郎 反武士精神的形象,同樣深入人心,他酗酒、武藝低微,行為活像一個潑皮無賴,但他的內心卻是一個真正的武士。對於一個連自己身世與姓名都無從知曉的人,三船敏郎在武士與農民的磨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一語道破農民欺殺落魄武士的緣由是武士欺壓農民搶奪財產和妻女在先,屬於咎由自取。在後來與山賊交戰的一系列過程中,他臨危不懼、捨己救人的品格和他外表的放浪形成鮮明的對比,裝束和武器不能代表武士,真正的武士,是有著高尚美德的、正直的人。
武士與山賊雨中的決戰,是全片的高潮部分,沒有快速的剪輯,憑借出色的場面調度和剪輯來營造緊張激烈的戰斗場面,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在這些富有美感的鏡頭背後,有著黑澤明對日本傳統社會下武士和農民階層各自性格和特徵的深刻剖析和精彩絕倫的詮釋,他也因此成為「電影武士」和當之無愧的 「電影天皇」 。
在《七武士》之前和之後,他的一系列作品都形成了一套自有的風格和電影語言,也成為了電影敘事方式的革命者和先驅。從主題上講,黑澤明擅長揭示人性與靈魂的沖擊和碰撞,將強烈的戲劇沖突完美地植入到日本的社會和人物、歷史與現實中,從而探索整個人類都無法迴避的根本問題:良知、慾望、恐懼、虛偽、貪婪、卑微等等,所有的人都能從其作品中找到與之產生共鳴的普世價值。無論是俄羅斯文學、莎士比亞戲劇、還是美國西部片,黑澤明都能將其精髓融入到自己的電影之中。秉持著對武士精神的探索、對電影創作的超強把控、以及對人性善惡的探尋,《七武士》都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度。農民的悲慘處境、武士們的命運、時代的沉浮,同時也體現著天皇導演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斯皮爾伯格曾說,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關於這位電影天皇的作品,我會在今後的文章中另起篇幅,逐一分析和介紹。
㈡ 《七武士》講述了什麼
這是日本武士電影史上的一部巨作,也是正派武士的巔峰代表作。
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宏大的歷史背景,一切都顯得十分樸素。
在影片的開頭,某個村莊的農民在快要收成的時候愁眉苦臉起來,因為處在整個社會最底層的他們不僅要應付官府的重稅,還要面對山賊的打劫。
當然,官府自然不會管這些農民的死活。
於是,被逼走投無路的農民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僱傭武士來打擊那些山賊。
僱傭武士來打山賊,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如果你對這段歷史背景有所了解的話就會發現,這群山賊其實就是沒有藩主的浪人武士。
當時是德川幕府的第三代,主張中央集權,不斷削弱各地諸侯的勢力。失去藩主的武士們紛紛成為浪人,有些甚至成為山賊,就好比影片中那四十騎山賊,身穿盔甲,腳胯駿馬,手持各種長短武器,完全是以前諸侯軍的打扮。
這些農民窮的一塌糊塗,他們沒有錢,只有一點米作為酬勞。那個時代的武士都是高傲的,即便成為浪人餓著肚子也不願意接受農民的施捨。不過,最終農民還是盼來了七名願意維護正義的武士。
勘兵衛,是七人中的領袖,是武士優秀精神的集中體現。面對底層的農民,他沒有端架子,直言自己目前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窘境。為了救出一名被小偷劫持的幼童,他甘願剃光頭發扮和尚。在打敗山賊後他並未得意忘形,而是坦言農民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菊千代。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出身農民,受過武士的欺凌,所以一心想要成為武士。他偷武士的家譜,卻被人點破家譜上的那個名字只有十三歲;他拿著一把幾乎有一人高的野太刀,卻不會使用,只是為了嚇唬別人,因為野太刀的特殊形制決定了能使用它的是武士中的高手。然而他真的一無是處么?在村民與武士陷入互不信任的僵硬局面時,是他打破了僵局。在抵禦山賊的戰斗中他奮勇殺敵,比真正的武士還要英勇。他最終戰死,卻沒有得到武士的榮譽禮葬。這不禁使人陷入了深思:決定一名武士的究竟是他的出身背景?還是內心的靈魂和品德?影片給出了答案。
㈢ 求一部日本武士電影的名稱,偏喜劇 河邊用木棒比武 其中一個不停被擊中頭和四肢
電影《七武士》是由黑澤明執導,三船敏郎、志村喬、津島惠子等參與演出的一部動作片,該片上映於1954年,雖然是上世紀的作品但得獎甚多,日本的《電影旬報》評選的日本百部電影中本片位於第一名。
前兩天分享菌為大家介紹了黑澤明執導的另一部電影《羅生門》,這兩部電影對於武士的形象都一改平常的印象,真實而又充滿了人性,讓人看到了武士們各自的特點。
本片中的七位武士不是日本傳統文化中那種為了主公而奮勇殺敵的那種武士,而是悲天憐人為了一個農村而去阻擋山賊的善人,他們中有善於統領的勘兵衛、劍道大師久藏、代表友誼和忠誠的七郎次、睿智的五郎兵衛、樂觀的下等武士平八、年輕但沒有經驗的勝四郎以及出身農民的假武士菊千代。
他們受到農民的僱傭,在僅有伙食的僱傭下為村莊出謀劃策甚至戰死沙場,讓人看到了武士的勇猛,但他們這種行為不屬於傳統的武士形象,傳統的武士不屑於接受農民的施捨反而覺得丟人,但他們為了這些窮困的農民而挺身出擊,讓人看到了閃光的人性。
但在電影的結局中,這幾位武士的領袖勘兵衛卻說這是一場失敗的戰爭,因為武士們從頭到尾沒有獲得什麼利益,反而在盡心盡力保護村子之後死了四人,但農民們卻因此獲得了發展的生機。
電影雖然名為《七武士》,但其核心卻是那些平凡的農民,本片里的農民並非是正面形象,他們無禮、懦弱、自私、愚昧,明明請來了諸多武士卻又擔心武士騷擾村中的婦女,明明之前殘害過沒落的武士存有精良的兵器卻一直害怕山賊而不敢反抗,只能跪求山賊留些糧食。
但在武士們的領導下,他們才逐漸敢反抗敵人,也是在武士們真正為他們犧牲之後,才有人在大戰的前一夜拿出了私藏的美酒與肉食。
上圖中這位假武士菊千代就出身於農民,他知道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即使是面對強敵,即使身邊有強力的援助,這些藏有財富的人都不會將自己所擁有的全部送出,每個人都保留著自己最珍貴的物品,這就是那些村民無法挺直腰桿對抗山賊的原因。
影片最終是以武士的悲哀為結尾,農民再獲得了生機,愉快地進行新一年的種植,而這些為此付出生命的武士卻無人問津,很現實,讓人想到了生活中很多真實的事跡。
雖然本片長達三個半小時,長度驚人,但影片充斥著諸多閃光點,演員的演技都十分精彩而且電影的配樂非常恰當,讓人在不知不覺間就看完了這三個半小時的鴻篇巨作,喜歡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
㈣ 為什麼電影《七武士》能被評選為日本電影第一
縱觀這部《七武士》,其中的鏡頭運用、敘事節奏都非常流暢,有著優秀且辨識度極高的敘事節奏與拍攝風格,可以說沒有多餘的鏡頭或情節,而這部電影的台詞,也是微言大義,值得揣摩。更難能可貴的是一些動作戲,其中的動作設計和鏡頭剪輯沒有絲毫地拖泥帶水,放在今日依舊是頂尖水準。
這就是《七武士》的魅力,它讓你看見那個國度最後的江湖,就像影片結尾處對犧牲的死人無力的憑吊一樣,「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電影,像一首慷慨激昂的戰歌,最後卻空餘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