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印度新德里國際電影獎
擴展閱讀
2015年最新歐美電影 2025-08-24 07:42:53
四個學生的方言電影 2025-08-24 07:40:40
電影教師節完整版 2025-08-24 07:01:51

印度新德里國際電影獎

發布時間: 2024-01-31 13:42:46

A. 有哪些比較出名的電影節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大約共有200多種電影節。但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所承認的一級電影節只有6個:威尼斯、戛納、西柏林、印度(又稱新德里)、莫斯科和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其中,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屆都有宗旨口號。最高獎是「金獅獎」和「銀獅獎」。

戛納電影節每年5月舉行。各國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美術片均可報名參加比賽。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西柏林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其特點是商業性較強。獎品是「金熊獎」、「銀熊獎」。

印度國際電影節不定期舉辦。獎品有金孔雀獎、銀孔雀獎及銅孔雀獎。

莫斯科電影節兩年一次。比賽分故事片、兒童片和短片三組進行。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每兩年舉行一次。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

上述6個電影節都具有新鮮感和權威性,凡參加過其他比賽性電影節的影片,是不能參加這6個電影節的。

另外,還有一些屬於專門性的電影節,如南斯拉夫的科學幻想電影節、義大利的教育電影節、法國昂西的動畫片電影節、德國奧伯崇森的短片電影節等。

威尼斯電影節每兩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為期兩周。開始於1932年8月6日。它的創立宗旨是想把電影藝術提高到與其他藝術同等的水平。

中國自1971年開始選送影片參加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B. 張學友的傳奇經歷及資料

親愛的朋友你,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支持學友,以下是我的回答:首先來看他的傳奇經歷,有點長,但比較有意思,希望樓主耐心看下去哦,這是我們團隊製作的專題,講述的是學友從出生到出名的故事。 天性頑皮嚴母棍棒育俊才1961年7月10日,香港。南國的夏天顯得格外的濕熱。早已習慣了這種濕熱氣候的香港人像往常一樣地忙碌著。位於香港島鯛魚涌的一戶人家,此時顯得比往常更加忙碌,「哇」的一聲,這個家庭又一個男孩降生了。男主人是個長年在外奔波的海員,姓張,他的一家是由母親從家鄉天津帶領到香港的,同來的還有張家兄弟幾個,他們一同居住在於鯛魚涌的一個近1000平方英尺空間里。張姓海員一家住在其中約100平方英尺(相當於約10平方米)的房間里,顯得非常的擁擠。當時的香港,並不像今天這樣繁榮富裕。很多窮人生活得非常艱苦,不得不為一日三餐而奔波,張家也不例外。他們一家三代,住在一間屋裡,生活的來源只有依靠張氏夫婦打工來維持,日子過得相當清苦。「給孩子取個名吧!」孩子的父親想了一會兒說:「不如就叫學友吧!」男主人取這個名字,是要讓孩子一輩子都虛心好學,學習別人的長處,做個有用的人。天真爛漫是孩子的天性,他們不會因為生活的艱難而產生許許多多大人們才有的煩惱,每天照樣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樂,因為他太小,還不懂得如何為父母分憂。孩童時代的張學友,與千千萬萬的普通孩子一樣活潑好動,什麼好玩就玩什麼,只要好奇有趣的,他都要嘗試一番。因為這,他小時候吃過不少苦頭,也因此留下了孩童時代頑皮的印記。張學友讀小學二年級時,正當流行刀劍俠客類的武俠影視,模仿力極強的孩子們,於是都找來刀棍,常常模仿電影中的情節,在街頭巷尾追逐打鬥。學友和堂哥一次玩出了事。張學友與堂哥都爭著當行俠仗義的大俠。要演大俠就得有人演壞蛋,可誰願意扮演壞蛋呢!再者扮演大俠的道具──刀,也只有一把,這哥倆就非得一人扮大俠,一個扮壞蛋不可。
「我看這么辦吧,我們來睹『馬鼻』(一種兒童游戲),誰輸了誰就扮壞蛋,行吧?」堂哥這樣提議,張學友想想也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只有同意了。正巧那幾天學友患了傷風感冒,呼吸不通暢,氣不夠足,一場游戲下來,他最終還是輸了一個「馬鼻」。這樣,那把象徵獨臂大俠身份的唯一道具──刀,便落到了堂哥手裡。堂哥去拿那把刀,剛剛抓到手裡,忽然覺得手中粘乎乎、濕漉漉的。他攤開手一看,原來是哥兒倆剛才爭刀之時,患傷風感冒的張學友在關鍵之時,竟將鼻涕弄到了刀柄上。一聲尖叫之後,堂哥也顧不了這么多,搶到大俠的武器再說。他拿起沾滿鼻涕的刀,揮刀相向,露出一臉的俠氣。年僅7歲的張學友心裡清楚,堂哥拿刀向他揮舞,只不過是作這副俠派頭,嚇嚇自己而己,不可能會和自己動真格的,於是他也沒當一回事,邊笑邊退。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也許是因為刀柄上有鼻涕打滑,或許是因為堂哥舞刀太忘乎所以,結果刀沒握住,只見白光一閃,堂哥手中的刀飛奔而出,如脫弦之箭直朝學友飛了過來!嚇呆了的學友一時竟不知躲閃,剎那間只聽得「哎喲」一聲,張學友應聲倒在地上。很快地,他一陣劇痛攻心,臉頰上殷紅的鮮血涌了出來,他竟痛得昏了過去。一旁的堂哥見自己闖下一了如此大禍,面對鮮血淋漓的張學友,早已嚇得魂飛魄散,回過神來後,他飛也似地去找張學友的媽媽求救。「不好了!學友受傷了!」張媽媽聞訊,火速將張學友送進了醫院。後來張學友回憶說:「我媽看我那模樣,立刻用一塊檯布把我包了送去醫院,但糊塗的醫生竟沒有幫我打麻醉針,痛得我當場昏倒,結果還是硬縫了五針才將傷口弄妥。」這五針縫在臉頰的顯眼位置──右頰上、眼睛下、鼻子和耳朵之間,它不僅使張學友嘗到針刺的痛楚,而且更令人遺憾的是,它使張學友臉上從此留下了一個難以磨惡滅的疤痕。傷好留疤,學校里一些頑皮的同學暗地裡給張學友取了個綽號叫「刀疤友」。張學友並不因此而生氣,他常常以疤痕逗樂。據介紹,那時他每當和同學發生「爭拗」時,他便用手指拉下右眼瞼,讓活像一條小蚯蚓似的疤痕,在「鬼臉」上活靈活現,一下子就可以把對方嚇得舉手投降。這種頑皮的手段,張學友常常運用來對付男同學。有一次,他出現在一位女同學面前,雖說沒做鬼臉,卻把女同學給嚇壞了。那是在讀小學五年級還是六年級的時候,隔壁班上來了個插班的女同學。男孩子們都說這位女同學長得很漂亮,張學友也覺得她挺可愛,好不容易才找到個機會,出現在她面前,女同學驚得直翻白眼,當場就昏過去,張學友趕緊轉身准備離去,沒等他動身,那女同學忽又「哇」的一聲尖叫起來,轉身便跑,邊跑還邊回頭,對茫然不解的張學友丟下一句:「醜八怪!」
本來並不把疤痕當一回事的張學友,這次被人「刺」痛了,自尊心受到傷害。我真的是醜八怪嗎?他幼小的心靈中,猶如刀割般難受,這種感覺,比當年被刀誤傷還要痛十倍百倍。後來,樂觀開朗的張學友漸漸從疤痕的隱痛中擺脫出來,他以樂觀的態度泰然處之。談起小時候留下的這塊刀痕,他說:「其實臉上留痕,人看來似有不少『過去』。況且,只要我笑得燦爛,疤痕便是『笑痕』,我會提醒自己,經常要笑一笑。」 張學友確確實實也是這樣去做的,每當他微笑著走上舞台,台下頓時響起一片雷鳴般的掌聲。他不是靠外貌取勝的偶像派,而是靠歌唱實力贏得歌迷的實力派。長期以來,他的歌經久不衰,唱碟超過其他三大天王,說明小時候留下的那塊刀疤,並不損害張學友作為天王歌神的至尊地位。學友調皮,媽咪自然為他的成長操心。老輩人信奉「子不教,父之過」的遺訓,而學友的父親是個海員,長時間甚至幾年才回一趟家,這樣,教育孩子的事就落到了他媽咪的肩上,張媽媽真是既要當爹又要當媽。中國傳統的家庭中,為使孩子走上正道,往往採用從嚴而治的管教方法,打是最常見的管教手段之一。張媽媽對孩子一身要求甚嚴,所以,調皮的學友,小時候沒少挨媽咪的打。「阿媽施鞭弄,可是十分順手的,抓起什麼就打下去,曾經打斷掃把。」提到小時候挨打,張學友深有感觸。挨打成了家常便飯,他甚至在幼小的心靈里,曾經產生過這樣的疑問,難道是媽咪不喜歡我?為什麼哥哥和妹妹卻很少挨打呢? 張學友在家排行第二,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哥哥性格較內向,妹妹的性格則比較文靜,唯有學友天性頑皮好動。夾在哥哥和妹妹之間的他,本來受大人的寵愛就要少些,不太被大人所重視,所以比哥哥、妹妹又更頑皮的學友,自然要多挨打罵。小時候學友還以為媽媽不疼自己,直到長大以後才漸漸明白媽媽用心之良苦,如果不是從嚴管教,張學友恐怕難以成就今天這業績。頑皮的張學友,對付***鞭打,久而久之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小時候媽媽拿藤條對付,鞭鞭入肉,初時痛入心肺,但漸漸地,身體產生了『抵抗力』,尤其是屁股一帶,時至今日皮還格外的厚,一摸便知道。」這也許可以算是學友獨門絕招得來的經過吧!另一個辦法是施展表演功夫和「歌唱」功夫,每當藤條落在身上,他便裝模作樣地狂叫一聲「哎喲──」,假裝痛得死去活來,以解媽媽心中的怒氣。平息母親的怒氣之後,他便得以從藤條下「死裡逃生」。每當媽媽鞭如雨下,學友便狂叫不止,作出種種痛苦之狀,有時還擠出幾滴眼淚,把場面演得逼真奇絕。媽媽給他騙住了,聽到他陣陣「嚎叫」,一心疼,手便軟了下來。有人開玩笑說,「學友當年挨打時狂叫,日子一長,不知不覺中也就練就了現在那副渾厚、中氣十足的好嗓子,為他成為歌壇天王打下了基礎。」挨打一事到什麼時候才終止呢?那是張學友十四五歲的時候,一次媽媽生氣了,順手拿起拖把要打他。望著媽媽生氣的模樣,眼看著拖把就要打下來,學友本能地快速反應,沖上去搶拖把。由於用力太大,在與***爭搶中,拖把的棍被弄斷了。這時候,媽媽才恍然醒悟:孩子長大了,不能再打了!從此以後,張學友不再受皮肉之苦了,但對孩子一向從嚴管教的張媽媽,卻改用了罰跪方法。學友犯了錯,跪上幾個小時是常事。有時跪完了,膝蓋上滿是地磚印子,媽媽只有暗地裡心疼。雖然老挨打罰跪,但學友並不因此記恨媽媽,相反,他是越打越懂事,越打越知家庭之苦,成為一個自幼便很有孝心的孩子。小時候,學友的家庭並不富裕,一次媽媽為了應急,偷偷地向朋友借錢,不知為什麼卻沒有借到,回到家裡媽媽十分傷心。學友知道這件事後暗暗發誓,「要發憤圖強,要拚命賺錢,要讓媽媽過安樂的日子。不然,我就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媽媽。」張學友說有一篇課文給他印象很深,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受這文章的感染,學友說:「所以我對父母,無論自己怎樣忙也要爭取抽出時間和父母歡聚,喝喝茶,談點身邊的事兒,讓兩老開懷。」由天對爸媽的孝順,學友曾經立下幾條戒條:第一,不要將自己不開心的事告訴他們;第二,決不把工作上的困難和人事上的糾紛告訴他們,免得他們擔心;第三,爸媽喜歡的物品,最好自己親自去買,或託人買好,帶去送給他們,使他們感到,兒子是在用實際行動關心他們。
張學友一天天長,依然改不了愛玩好動的習慣。好動的學友對運動項目特別熱衷,時興玩什麼,他就跟著潮流玩什麼。如有一陣子時興踢毽子,他也忘我似地投入這項運動。又過了一陣子,時興打羽毛球等,他都不分日夜地參與。但這些運動項目沒有一個玩得很精,要不他就成了運動員百不是成歌星了。他玩什麼都是了一陣子,時興時跟著玩,風頭過後也就扔了。所以這些運動項目一個也沒玩出名堂來。然而,有一項活動他卻一直鍾愛,那就是唱歌,從小到大都喜歡唱歌,直至成為歌星以歌唱為生。因為學友的爸爸是船員,父輩都是跑船的,所以順理成章,有人認為學友將來長大了也可能要跑船。但是學友會暈車、暈船,媽媽就說有這種毛病,將來跑船有困難,因此勉勵學友要好好讀書將來可以做點別的事。學友從小愛唱歌,沖涼(洗澡)的時候,往往邊沖邊唱,一首接一首。對他這些「沖涼歌」,媽媽一向不予評價。不過學友有時「單打」一兩句,媽媽說比叫痛聲還是好聽多了。祖母年紀雖大,她倒是好聽學友唱歌。那時候,歌壇唱的都是引進國語流行歌曲或時代曲,因為常聽音帶哼唱,祖母聽多了也會唱幾句,學友他們聽多了,也會跟隨著唱。每當聽到學友他們唱歌,祖母總是十分高興,她一個勁地誇贊說:「好,好,唱得好!」學友他們呢,聽到這樣的稱贊當然很高興,也就一直唱了下去。有這樣一個愛聽歌的祖母,學友可謂是找到了「知音」。媽媽在廚房燒飯,突然對身邊的學友說,「學友,你這么喜歡唱歌,改日不如去當歌星吧!」一句話說到張學友的心坎上去了。說實在的,小時候因為家裡沒錢,學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心一意想要多賺錢來幫助家裡,對於讀書他通常只是應付著過關而已。至於學習成績,學友自己也說:「都是普普通通而已,就是及格邊緣,很少考得很好。」因此,去當科學家或當某行專家是不太現實的,能去唱歌,做自己喜歡的事,不亦樂乎!張學友的表姐在一旁聽了張學友***話,很不以為然,不禁笑道:「看看他那對綠豆眼,怎麼可能做明星呀?」張學友的媽媽立即反駁:「高佬泉、西瓜刨都做得了明星,他為什麼不可以?」聽著***話,張學友心裡熱乎乎的。***支持,可以說對改變學友的命運起了很大的作用。高中畢業前夕,學校舉辦歌唱比賽,很多同學都去報然。學友也跟在別人後面報了個名。張學友記得很清楚,那次他站在台上雙腳抖得十分厲害,盡管一再告誡自己「別怕」,但還是怯場。歌聲回盪在賽場,博得了一陣陣掌聲,由於怯場的緣故,影響了他水平的發揮,結果他獲得了這次比賽的亞軍。憑心而論,他的實力比冠軍獲得都者還強。卻落了個第二,學友對自己的膽小很不滿意。

C. 印度國際電影節的華語影人獲獎

1996年第27屆:李少紅 憑《紅粉》獲得第27屆印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孔雀獎
2001年第32屆:張學友 憑《男人四十》奪得印度新德里國際電影數槐鬧節的「最佳男演員」獎項(他成為華人電影明星中最早獲取印度新薯罩德里國際電影節影帝頭明悄銜的香港男演員)
2003年第34屆:段奕宏(段龍)憑《二弟》獲得印度新德里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2009年第40屆:戴立忍 憑《不能沒有你》獲最佳影片金孔雀獎
2014年第45屆:王家衛獲得終身成就獎。

D. 段奕宏電影

段奕宏電影有《愛有來生》、《白鹿原》、《烈日灼心》、《非凡任務》等。

段奕宏,本名段龍,1973年5月16日出生於新疆伊犁伊寧市,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1998年,段兄備奕宏進入中國國家話劇院工作。1999年,出演警匪劇《刑警本色》。2003年,憑借劇情片《二弟》獲得印度新德里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2007年,與俞飛鴻合作拍攝電影《愛有毀或來生》,段奕宏在片中塑造了土匪以及僧人鬼魂兩個形象。

2015年,參加央視春晚並演唱歌曲《中華好兒孫》。同年,憑借犯罪懸疑片《烈日灼心》獲得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愛有來生》劇情簡介

《愛有來生》圍繞著一棵銀杏樹,講述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故事。段奕宏扮演的男主角阿明在片中變身為一個痴情之鬼,前世深刻愛上了俞飛鴻扮演羨余毀的孤女阿九,但因為兩個家族的火並,二人生死離別。阿明死後,成孤魂一縷,在一棵銀杏樹下,深情等待已經投胎轉世的前世愛人50年。

此鬼情到深處無怨尤,在銀杏樹下倏忽而來,倏忽而去,銀杏樹葉紛紛抖動墜落,帶出一股驚悚之氣,鬼氣滿滿的充盈在整座小院子中。每天做鬼的阿明都會與今生的阿九在銀杏樹下展開一番對話,所有的前世記憶,都在阿明的講述中重現,直至夜半茶涼。

E. 如何評價《男人四十》這部電影

影片題材雖小,敘事卻巧見匠心。現時態的人生因為記憶的復現而漸趨完滿,一次短暫的師生戀情卻關乎著一個40歲男人半生的情感里程。

縱觀全片,撐起敘事的無非就是那麼幾個支點,小則小矣,卻充滿魅力。影片舒緩、流暢的影像風格得益於音樂對氣氛的有效營造,淡而有致,靜美而略含閑愁。

主要介紹

《男人四十》是由許鞍華執導,張學友、梅艷芳、林嘉欣等主演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第2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展映片。電影講述了中年教師林耀國在妻子與學生胡彩藍之間的情感游移,表現了男性面對社會現實的種種困擾與無奈。

在2002年的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林嘉欣獲得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新人演員獎,岸西獲得最佳劇本獎。張學友憑借該片獲得印度新德里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梅艷芳憑借該片獲得第六屆長春電影節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