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高分電影印度父親
擴展閱讀
談論許多新電影的英語 2025-08-28 13:14:10
電影正青春結局 2025-08-28 13:14:00
將臨電影字幕 2025-08-28 13:12:38

高分電影印度父親

發布時間: 2023-10-28 09:49:21

㈠ 印度電影推薦

印度電影推薦:《摔跤吧!爸爸》、《最初的夢想》、《三傻大鬧寶萊塢》簡首、《調音師》、《地球上的星星》。

1、《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影片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曾經的摔跤冠軍辛格培養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打破印度傳統的勵志故事。

㈡ 好看的印度電影

好看的印度電影:

1、《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非常良心的製作,影片中的每個演員都講自己訓練成了幾乎半個摔跤運動員,無論男女,她們從自身實際出發,向世界證明了女生不比男生低等,不僅可以體會到競技體育的刺激,更有成長,女權等豐富的內涵。故事又感人又勵志。

㈢ 印度電影排行前十

印度電影排行前十:

1、《摔跤吧!爸爸》

劇情簡介:馬哈維亞曾經是一名前途無量的摔跤運動員,在放棄了職業生涯後,他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能夠替國家贏得金牌。馬哈維亞將這份希望寄託在了尚未出生的兒子身上,哪知道妻子接連給他生了兩個女兒,取名吉塔和巴比塔。

讓馬哈維亞沒有想到的是,兩個姑娘展現出了傑出的摔跤天賦,讓他幡然醒悟,就算是女孩,也能夠昂首挺胸的站在比賽場上,為了國家和她們自己贏得榮譽。就這樣,在馬哈維亞的指導下,吉塔和巴比塔開始了艱苦的訓練,兩人進步神速,很快就因為在比賽中連連獲勝而成為了當地的名人。

㈣ 為何印度片《摔跤吧!爸爸》被稱為神作


㈤ 《摔跤吧!爸爸》堪稱印度神片,但如此奇葩的中文名是最大敗筆

對於印度電伍頌影,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一說到印度電影,腦袋裡立刻會跳出 一群男女動不動就唱唱歌跳跳舞 畫面。高興時跳舞,悲傷時也跳舞,憤怒時還是跳舞,總是喜歡這樣鬧哄哄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印度電影的中文片名總是很奇葩腔喊鄭

《三傻大鬧寶萊塢》以意味深長的自嘲及其映射的社會意義征服了一大票觀眾,也將一位印度男星推向了大眾視野—— 阿米爾·汗

今天西哥推薦的這部電影是阿米爾·汗的新片《Dangal》,中文片名居然被譯成了 《摔跤吧!爸爸》 。這樣一部有著優秀品質潛能的作品,卻配了這么個聽起來像兒童片似的譯名,這翻譯……

印度電影片名翻譯要麼不是奇葩痴迷綜合症,就是寶萊塢強迫綜合症。 印度版楊麗娟事件的《Fan》被翻譯成了《腦殘粉》,這是有多少人想看一個關於腦殘的故事啊?《P.K.》影迷們公認的譯名是《外星醉漢PK地球神》,結果被改成了《我的個神啊》,瞬間從一線城市降為城鄉結合部。《Bajrangi Bhaijaan》被譯為了《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如果「小蘿莉」是為了滿足宅男 無可救葯的蘿莉控 嗜好,這個「猴神」到底幾個意思?

還有 不管啥內容,只要是印度電影,就非要在譯名里加「寶萊塢」三個字。 比如《Devdas》硬是翻譯成了《寶萊塢生死戀》,最著名的還是阿米爾·汗的《ThreeIdiots》,它被譯作了《三傻大鬧寶萊塢》,神作《Endhiran》被譯成了《寶萊塢機器人之戀》,以上兩部片子好歹是寶萊塢出品可以理解,這部電影壓根就不是寶萊塢出品的, 沒有半毛錢關系 也可以這樣?

原本西哥對印度電影並不感興趣,印度電影的產量是世界上最多的, 一年數千部的寶萊塢電影能被記住的也只是個零頭而已 。但你有沒有在電影院見過全體觀眾自發起立,向國歌致敬的。也不知道印度人怎麼突然這么愛國了?西哥還是決定去影院觀看這部豆瓣評分曾高達9.1的《摔跤吧!爸爸》

改名《摔跤吧!閨女》那才是是一部女權片

《摔跤吧!爸爸》以印度冠軍摔跤手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 的真實故事為藍本,講述他不顧世俗的阻力將兩個女兒訓練成摔跤世界冠軍,既完成了自己的夢想,也讓兩位女兒成為了受人尊敬的獨立女性的故事。這部帶有印度喜劇色彩的勵志電影,憑借超高口碑已經成為 印度影史的票房冠軍

在印度這個女性地位低下的國度里,女人從事摔跤行業是一件非常 「出格」 的事情,於是作品很快就被打上了女權主義的標簽。片中確實有兩個姑娘在父親的指點下,成為了優秀的摔跤手,並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這些內容在整個故事中,處於次要地位,甚至可以說是被弱化的。 影片的雖然講兩個姑娘有多勵志,但更多的是講姑娘他爹有多牛。

片中馬哈維亞早就灰心喪氣爆肥,准備這樣度過餘生的時候,直到女兒的打架意外的發現她們過人的摔跤天賦。於是就不顧妻子的阻礙,孩子的反抗,全村人的嘲笑,開始培養自己的女兒摔跤。我們從中看到的是 一個能夠突破傳統思維束縛的高尚男人,而不是一個為自己命運抗爭的女性。

直到有一天,鄰家女孩披著嫁衣卻鬱郁寡歡,流著淚對兩個女孩說: 「我希望有你們那樣的父親,至少他是愛你們的,他是負責的。他在為你們的人生努力,你們不用在14歲時就嫁給你們不認識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飯。」 這番話,點醒了她們,從此刻起兩個小姑娘就滲絕開始主動認真訓練,這背後籠罩著的是男性巨大的光環。

兩個女兒並不是主動喜歡摔跤的,而是在父親的逼迫下,進行訓練,當然她們感悟父親的苦心後,從一種理解的角度,接受了父親為自己安排的人生。最終促成了好的結果。但是假如最後這幾個孩子沒有成功呢?是不是所做的一切就沒有意義了呢?女權主義,關鍵是女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而不是她被安排了怎樣的人生。 說這是一部女權電影,不如更確切的形容這是一部女英雄的電影。

當然西哥也不喜歡影片中父親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女兒身上的行為,就像現實里的我們總會遇到長輩的 「我都是為你好」 。其實影片這里可以修改一下最好,改成哈維亞希望通過兒子幫他實現這個夢想,拿到世界冠軍,讓印度的國歌奏響,可上天偏偏就賜給了他四個女兒,哈維亞心灰意冷、鬱郁寡歡。兩個女兒從小聽著父親的傳奇也漸漸長大,有一天看見鄰家女孩14歲時就嫁給不認識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飯。 兩女孩決定改變自己命運,為了不在14歲嫁人,為了不是男人選她們,而是她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男人,兩個女孩決定爭得金牌實現自身的價值,證明自己不比男孩差,開始要求父親訓練成為摔跤手。

這樣的故事開篇,更能實現引發男女平等的思索,這在男尊女卑的印度來說,不啻於一聲吶喊,影片的名字最好也改成 《摔跤吧!閨女》

《摔跤吧!爸爸》一部有點神奇的電影

這樣一部電影放在印度社會的大環境之中,很多人評價本片是女性發聲的電影,也正是因為印度的國情,本片才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能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

在這樣一個堪稱 「狼爸」 的故事中,小女兒們從 不理解到理解、從理解到沖突、從沖突再到和解 ,幾段的起起伏伏影響這劇情的走向,讓很多觀眾也被片中的父女之情所感動,尤其是最後的和解,兩人電話兩端幾乎沒有一句話,但情感就得到了充分的宣洩與表達。將一個女性獨立、成長的熱血故事,與父女兩代人的和解融合在一起, 不煽情、不販賣雞湯,卻依舊打動人心。

大部分的動作戲都在後半部分,就像體育直播一樣演了半天女子摔跤比賽實況,但看起來不覺得單調乏味,反而興趣叢生,讓你的 腎上腺素飆升 ,足以讓你忘了它是一部電影。從始至終你都會不由自主為這兩個女孩加油,因為西哥相信 大家都愛看女人打架,更何況是穿緊身衣的大美女貼身纏斗呢。

結局最後一場比賽的5分 絕殺 ,高潮前的最緊張的戲劇場面,估計誰都能猜得到,吉塔靠著父親教她的假動作,然後一個神走位,驚天的過肩摔,完成自後的絕殺。但沒有料到父親知道女兒獲勝的方式, 本以為會讓父親看到獲得5分的最後一幕,但是,當父親在儲物間聽見國歌響起時則更是感人,難怪印度影迷影院集體起立。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有點神奇的電影,一部電影把 女權、勵志、官僚、愛國、父女、成長 等主題一股腦無主次的放在一部電影里。以印度電影拖沓的毛病,本片並沒有拍成流水賬,不僅敘事不急不慢,而且還閑筆得當。

可以說《摔跤吧,爸爸》是印度一部意義重大的作品,它展現的是一個平凡人家拚命和命運做抗爭的故事,不管是不是女權主義, 劇里的父親確實給孩子打開了一個門縫,讓光透進來了, 而之後他能和孩子一起拼盡全力去追逐夢想、成功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

不過,一直以來,引進中國的印度電影就陷入了這樣的魔咒: 叫好不叫座 。《摔跤吧,爸爸》固然 口碑爆表 ,但它依舊難逃魔咒, 三天累計票房8022萬 。五月上映除去硬剛的《銀河護衛隊2》,再加上五一檔的四部國產電影,及《速8》的餘威,《摔跤吧!爸爸》的票房空間太小了,估計也就是默默無聞悄悄的來,然後悄悄的走。

㈥ 《老爸102歲》影評——適合父母思考人生的療愈影片

和朋友一起去看印度影片《老爸102歲》,有些觀點和其他的影評有些不同。

通觀全片,片名參照英文名稱《102 Not Out》翻譯成「102歲不出局」似乎更吻合劇情,含義也更深刻些。

102歲的老爸達特利(里希·卡普爾 飾)是擁有26歲靈魂的酷老頭,他的兒子75歲的巴布卻暮氣沉沉刻板無趣。老爸決心向中國的壽星王重北(不是王重陽)學習,挑戰吉尼斯世界長壽紀錄。榜樣王重北和第90頁的吉尼斯紀錄暫不可考,這是印度影片典型的喜劇特點,千萬別卡在這里(較真兒),這只是個引子,姑且信之。

老爸對再活16年就創新紀錄信心滿滿,但是他有一個擔心:「和老氣橫秋、無所事事、死氣沉沉的人相處,超過煙草帶來的危害」。老爸決定將兒子送進養老院。巴布當然不情願啊,可讓老爸妥協是有條件的:兒子巴布必須完成一系列老爸交辦的任務。

影片最開始用一些實例列舉了巴布的生存狀態。巴布洗澡絕不會超過十五分鍾,因為超時就會感冒,所以他設定鬧鍾,在14分鍾時准時出浴;巴布把看醫生當成例行公事,稍微有點腰酸背痛就緊張,生怕身體出現什麼錯兒。巴布覺得在他這個年紀,做什麼事都要很小心,關燈關水關門,他在自己的動線里不止一處貼著提示紙條,他認為這些重復的提示很有必要。

總之,在巴布看來,自己75歲了……已經很老了,人不服老不行……。也許你認可巴布保守謹慎,這老爺子也算是個省心的老人哦。可是102歲的老爸把巴布的孤獨、懦弱、恐懼、焦灼、狹隘、僵化、局促、無力、乏味……都看在眼裡了。套用時髦的話說:巴布把日子過得太喪了!

老爸用私人訂制的方法為巴布布置了循序漸進的任務:

(1)給自己已經去世的妻子寫情書;

(2)用最徹底的方式得罪醫生,不要再和這個沒事瞎折騰、每周都套牢他的醫生往來;

(3)把巴布從童年就開始依賴的毛毯剪出幾個鴨子的形狀;

(4)孟買一日游;

(5)用半個月的時間讓一盆君子蘭開花。

……。

如果不能完成作業,老爸就要把兒子送到敬老院去。當然老爸也給了巴布根據個人意願跳過其中一項任務的權利。老爸還找了態度認真得有點軸的年輕人迪魯做見證,由他來陪伴巴布完成這些任務。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以迪魯誠實的視角復原了巴布的經歷和改變。

如果從我個人角度的解讀,老爸這么做,有他的不同目的:

讓巴布寫信是為了讓巴布釋放情緒,不再自閉,和自己去世的妻子總可以想說什麼說什麼而且還可以沒有顧慮實話實說吧。事實上,巴布也確實這么做的。最開始的部分他像學生寫命題作文一樣拼湊出來,可是寫著寫著他就把對老爸的吐槽也寫進去了……。

栽贓醫生是小偷,這是老爸不給75歲的巴布退路:不要依賴醫生,不要總以為自己有病且病得不行。巴布起先覺得無厘頭,後來明白老爸的好意卻抹不開面子對醫生使小壞,老爹果斷出手替他把醫生得罪完了,讓他不能回頭了。

老爸說巴布小時候最喜歡一條毯子和小黃鴨,建議巴布直接把毯子剪成小黃鴨的形狀,這樣可以更好的斷舍離,舍掉舊事物,不再貪戀過去,才能迎接新人生。這條依賴了一生毯子就像蓋在傷口上的紗布,巴布不捨得,決定跳過這道題。在這里,老爸的任務已經碰到巴布的心痛之處了。老爸沒有繼續強求,他答應過給巴布跳過其中任何一項任務的權利。

巴布的孟買一日游好溫馨啊。到小時候去過的公園里,看到童年時自己喜歡的造型飛機還在,他的嘴角洋溢出微笑了;在帶著兒子阿莫去過的教堂,放佛重新看到兒子童年的身影;陪他同行的迪魯很驚奇巴布竟然知道老爸讓他去的每一站,巴布還驕傲地告訴他,自己知道父親就在不遠處關注著。巴布在最愛的麵包房買最喜歡的蛋糕,然後甩開迪魯去坐人力馬車,有愛人陪伴時他總是在馬車上和愛人分享蛋糕。現在愛人不在了,他把分給愛人的蛋糕分給車夫和孩子們,收獲了很多喜悅。每一個場景都有過往的一幕重現,一天里巴布回顧了他人生中很多塵封的重要片段。

一日游歸來,沒用老爸督促,巴布完成了他逃避的任務,親手把自己從小抱到大的舊毯子剪成了小黃鴨。巴布似乎忘記了被老爸逼迫去夕陽紅養老院的求生欲,這一天回憶里的喜悅、和父親的心意相通如涓涓細流般滋潤了巴布幾近乾涸的心田。

巴布不再抗拒老爸漸進的啟發,不再抗拒未知的任務。即使老爸真的出了一道不靠譜的試題,他也能滿心歡喜地迎接。巴布陽光燦爛地悉心照顧他的花 (我能給印度影業提個意見嗎?那盆花真的不叫君子蘭,中國的君子蘭哪有那麼丑!) ,期待花能如期綻放。這一天,父親用自己開花的盆花偷偷替換了巴布的作品。迪魯問為什麼,老爸說驚喜是給巴布的獎勵。

在這滿是父子情的情景里,一個電話鈴聲違和地響起,被老爸背著巴布給刪除了。那是巴布兒子阿莫記起巴布的生日打來的電話。老爸給兒子放出優美的音樂,鼓勵巴布放鬆自己時,又拔掉了家裡的電話插頭。他知道一旦巴布接到阿莫的電話,這個生日又將鬱郁寡歡。

當發現兒子來過電話卻被老爸故意掩蓋的事情後,巴布很生氣。老爸交代給巴布的最後一項任務是:把自己白眼狼般的兒子趕出家門,結束這種難捱的日復一日的等待。巴布一怒之下,做了財產公正,並將公正文件扔給老爸,用一句「該死的時候得痛快去死」怒懟了老爸。

面對這句狠話,102歲的老爸垂下眼睛,大概只有幾秒鍾的難過。再抬起眼睛的時候,已然心無所住,他體諒並涵養了巴布肆無忌憚的「該死不死」的表達,給予了類似於孩子在父親面前撒歡兒過度時的鼓勵:「不管怎樣,我兒子的氣勢出來了」。這一幕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不過劇情節奏來不及讓人閃淚。

無論孩子多大,在父母的眼裡,他們就是孩子。面對固執倔強的巴布,老爸嘟囔了一句很霸氣的話:「我不會讓你的兒子,打敗我的兒子 !」。

巴布打電話給遠在美國的阿莫,央求兒子回來看看。老爸對迪魯說這個時候巴布就像一個乞丐。當迪魯表示不理解時,老爸透析了孫子阿莫的不孝和兒子巴布的委屈。巴布辛辛苦苦把兒子送到美國,兒子到了美國後平均半年一個電話,照片也很少發,連他媽媽長達28天的死亡通知也沒讓阿莫回來。在老爸講訴時,巴布一面流淚一面幫阿莫辯解。老爸試圖給阿莫打電話以讓巴布明辨是非,電話轉入語音留言提示,老爸只好詐稱財產分割通知,語音留言即刻轉為正視通話。巴布目瞪口呆看著老爸戳穿阿莫的謊言時,接到阿莫打來的電話,阿莫已經迅速訂好了回國的機票。

老爸直言相勸,自己得了癌症,已經時日不多了。他想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看著巴布活得開心,成為眼中有光熱愛生活的新巴布;他希望巴布能不再自欺,也不再被自己的兒子所欺騙。

劇情到這里,我覺得就像在看一部老年童話。多大歲數有老爸老媽都是幸福的,可以一直有父母的庇護和引領,可以不厭其煩來告訴自己人生道理,可以每次投過來任務,砸碎自己內心想要逃避的過往和糾結……,這幸福真的是比童年時有個機器貓還要完美了。可是如果你揶揄很多人75歲了,還沒弄明白生命的意義,卻難得有102歲的爸爸來苦心教導時,那你這心態可活得有點靠近前半集的巴布了……。

當我想到阿布爾汗對里希·卡普爾的贊美時,我恍然大悟,卡普爾是領悟了父母的靈魂和慈悲的人,無論父母的生命在哪一個階段,在或者不在,其實早已把愛根植於每個子女的心中,他們希望孩子們也能在靈魂深處找到這份快樂。劇中所有的深刻和深意都是父親在啟發兒子通過靈魂深處的悅納來釋放情和意,繼而可以有氣勢、不糾結地讓自己從逼仄里走出來。

接下來是巴布為迎接兒子開始了一系列的忙碌:為阿莫選購礦泉水,購買各種治療拉肚子的葯。迪魯問:「難道在其他國家的人喝印度的水真的會拉肚子嗎?」。這里是個笑點——去印度旅遊,人們被叮囑最多的是:別喝那裡的水,不衛生、會拉肚子。類似這樣的污點和詬病,在印度似乎從來不是要隱瞞遮蓋的事情。相反地,面對社會問題、生活短板和不安上,印度人好像從不遮羞,而是自由深入地進出其中,以此化心化行化治。就像對待生死的態度,承認存在又能理解並超然。

在機場,阿莫被巴布教訓那一場戲相當過癮。當巴布把兒子的儲蓄罐摔碎,告訴阿莫這42盧布是你的財產時,巴布聽到從未吹響過口哨的老爸真心喝彩的口哨音亮麗響起。

片尾巴布給父親揉腳時,老爸跟他說:「我是堅決反對死亡的,我也沒死過,能活著就不要死。」 。老爸潤物無聲地去了之前巴布被死本能支配的勢。想想我們的父母,有多少人可以像102歲老爸一樣活得自由精彩,又有多少人像巴布那樣擁抱著所有不快的經歷和感受,消沉、僵化、悲觀、麻木的活著?

希望這個影片能讓我們這些中年人想起最需要這部片子的人。也許這是我們的父母最好的療愈影片,治癒內在的小孩,做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餘生該如何面對的生活態度,應對變化時的豁達大度……,也許他們也會揶揄導演的設想,但是感動和啟發一定更多,用兩個小時的時間思考餘生如何更開心,真的很值得。

可以說這部劇是為了巴布和老爸對話角色的飽滿而不由分說地給了阿莫一個不孝的罪名。生活中的這種極端的不孝並不多見,即使很多,那麼也更需要培養這種不孝子的父母反思。生活中許多年長者內心晦暗、低能量的生活不完全來自體力不支。他們不曾覺察也拒絕探索自己的無意識,對生的痛苦和失落的恐懼遠大於對死亡的恐懼。子女們看著他們扭曲著自己的情意、把節儉變成囤積、在生活勞作和個人情緒里無謂的受苦,也基本束手無策,沒轍。只有家長們能懂得死本能比癌症更能擊鼓傳花地相互感染和代際傳遞,這種業力才可能被消減。

父子在古老的印度街上雨中共舞的畫面太美好了,那是生的美好。有美好的音樂、有開滿鮮花的小店,那些路過的年輕臉龐,就像一個個不同時期的自己……。巴布和老爸臉上都煥發著對生命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感激。

看到有的影評為這部片子的創作視角這樣點贊:「印度電影又走在了我們前面」,讓我很有共鳴。我國和印度一樣,都是人口大國,在印度走過,直覺里印度的百歲老人比我們多。但是談起老齡化的問題,我們真和人家不在一個起跑線上。除了老齡人口的基數、結構比印度的情況嚴重的多,中國老人的心理問題更可能超越我們的想像,比起長壽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年老的心態。中國……幾乎到了一個老年強則國強的時代。

如果說死本能是一個完全私人的感受,那麼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年同樣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自我選擇的成分。《老爸102歲》這部印度電影可以對4050年代出生的長輩們產生積極影響,是我們關愛身邊老人的一個好契機,影片里有對暮年、生死和養兒防老更有建設性的思考角度,具有積極、豐沛的現實意義。這部片子,並非關於親情和孝道的質問探討,甚至可以說是一部怡情的輕松喜劇,劇中老爸的能量流動著,沒有卡在任何情緒和臆想的痛苦中。當然,我未能了解觀影的長輩們的心態,只期望他們在這部片子中笑淚由衷。

也請中青年朋友不要問我沒有父親和孩子阿莫的巴布接下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希望你看了這部片子可以溫暖治癒……好像你早已設限了生命的意義……這種委委屈屈誇大其辭的思維未免狹隘了。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黃泉路上無老少,誰都無法阻擋時間的腳步?是依靠子女,還是自己活出精彩才能安度晚年,相信你的答案早已瞭然於胸。就像地球一樣,除了公轉,還需要滿滿能量去自轉。

㈦ 如何評價摔跤吧爸爸能不能用專業的角度分析作品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女性為自己爭取命運自主權並贏得尊嚴的勵誌喜劇電影,在勵志的同時又不乏溫情,用一個簡單的體育題材,揭開了印度社會的一副壯美油畫。由於女權色彩及時效性,激發了更多的女性認真考慮將摔跤作為一項體育運動,而且該電影的配樂很朴實,使很多觀眾產生了共鳴。



(7)高分電影印度父親擴展閱讀

《摔跤吧!爸爸》主要劇情: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阿米爾·汗飾)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讓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贏得世界級金牌。

結果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的驚人天賦,看到冠軍希望的他決定不能讓女兒的天賦浪費,像其他女孩一樣只能洗衣做飯過一生 ,再三考慮之後,與妻子約定一年時間按照摔跤手的標准訓練兩個女兒。

換掉裙子 、剪掉了長發,讓她們練習摔跤,並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最終贏來了成為榜樣激勵千千萬萬女性的機會。

㈧ 印度高分電影有哪些

印度高分電影:

1、《真愛永存》

這部片的歌舞在我心裡屬於滿分。歌舞洗腦。想到印度青年會在晨起整理的時候吹這些調調的口哨還是有些微妙。四個愛情故事,都令人感動。每一個愛情故事都是要打破傳統的束縛。音樂很好聽,其中有一首優婉纏綿。

㈨ 阿米爾汗高分神片《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阿米爾汗高分神片《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篇一】

印度是個等級制度非常嚴格,男尊女卑思想極其嚴重的國家。

片中那個被嫁給一個陌生男人的十四歲的新娘,在婚禮一片載歌載舞歡聲笑語中,冷臉冷心地講述她看得見過程和結局的人生:悲催又無奈。印度大多數農村的姑娘,甚至大多數城市的姑娘,過得依然是這樣的人生。

片中的父親,盡管生活在一個小村莊里,有對摔跤運動的執著熱愛,有為國家贏得榮譽的堅定理想,有頭腦,有行動力,能夠無視旁人的嘲笑,冷眼,以智慧和不懈的努力,突破重重困難,堅定地將女兒培養成世界冠軍。

這里有幾個層次的表達,身為女子,其實一樣可以有所作為,一樣可以有所成就。

父親對女兒博大深沉的愛與包容,了解與支持,將女兒導向成功。走向成功的路一定是艱辛而漫長,需要持久專注,心無旁騖。

影片讓我回憶起一個印度學生,從她那裡我知道,盡管世界已經發展到現代如此文明的程度,男女已經毋庸置疑地平等與平權,可是印度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很嚴重。

女子出嫁時必須給男方彩禮,如果沒有,都嫁不出去。

她的父親就讓她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還送她到英國留學。

她的丈夫,也是印度人,在英國留學,明確表示,愛我的這位學生,不需要收任何彩禮,她選擇嫁給了這位先生,畢業後隨丈夫來到上海工作。在學習過程中,感覺這位學生聰明努力,將來一定能夠成長為優秀的職場女性。

再想想宋氏三姐妹的家庭,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培養教育了三個優秀的女兒,最終都在挽救中華民族的出苦難中做出傑出的貢獻,不得不說她們的父母成就輝煌。

父母對我,在生活學習工作上,物質上和精神上,均給予了充分的支持與鼓勵,尤其是父親,非常民主和慈愛,基本是嚴母慈父的典型家庭範本。父母親的愛與關心支持,不得不說給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基礎,甚為感謝在心。同時也充分理解影片中父親與女兒間的那種深沉的理解與愛的感受。

我想,在任何制度下,在任何環境中,總有這樣的父親,總有這樣開明,對女兒有真愛的父親,讓女兒接受良好的教育,自然會得到優秀的女兒,讓父親驕傲和自豪。

希望世界上,這樣的開明又慈愛的父母親越來越多,這樣的優秀女兒也越來越多,這樣,女兒們,可以更自由,更優秀,為世界的文明,增添更加美麗的色彩和圖畫。

印度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它的哲思,它的宗教,無不透露著這個民族的智慧和高超完美的想像力。

就如當年西方俗世完全藐視中國,將中國視作東亞病夫一般,印度也是被世界的俗世界嚴重低估的,有如股票市場的潛力股,一旦價值被挖掘,時機合適,隨時有機會突然發力,一鳴驚人的。印度也會是這樣一個國家,能夠有燦爛文化的民族,都有著深厚而豐富的內涵,有著智慧而有力量的國民頭腦。未來印度將有的快速的大發展。

我們國家政府對此是有清醒的認識的,這些年國家在轉型,我們必須轉,再難都是必須的大方向。

如果說世界是個大產業鏈的話,我們中國,從原來的農民工,到產業工人,現在向自主技術產品,自主品牌,向世界產業鏈的高新尖端發展。

曾經去越南柬埔寨旅行,他們的工資水平,基本是中國的十分之一左右,低水平的僅靠勞動力密集型的生產方式,未來我們必然是沒有竟爭力的。

這兩個還是小國家,印度可是人口大國,如果我們不迎頭趕上,被印度為首的這些國家趕超的話,我們就會淪為整個世界產業鏈的底端,被踩在腳下,短期內很難有翻身之時。

現在一帶一路的國策,是在歐美西方國家的壓制下,走出的一條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世界發展之路,突破重重阻礙,中華民族依然在艱難地向前挺進。

一個民族的發展,有時候象一個人一樣,周圍有支持有鼓勵,有阻礙有壓制,也有嫉妒和仇恨,有嘲笑有諷刺,有誤解有誹謗,需要你明了這些外部環境險惡,同時,大膽中有細心,努力中有頭腦,團結所有友善堅定的朋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獨特的路來走,完成你的人生目標和理想。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就是完成一個民族的發展振興之路,實現民族目標和夢想。

想必在國家的整體轉型中,個人難免隨著這個大變動,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與變化,巨大而突如其來,似乎讓我們有些無所適從。

有國才有家,只有,國家的轉型整體成功,將帶動個人的轉型,重新定位成功。個人的安身立命與成功均與國家整體的發展與成功息息相關。

現在我們還在路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

真心地,對我們的文化有信心,對我們的國人有信心,對我們治國精英團隊有信心,對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美好的明天有信心!

只是我們需要耐心,需要堅定,需要共同的努力,需要平心靜氣,需要全國人民的團結與合作,在此之上,我們,必然有美好的明天,道路是曲折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即便是漫漫長夜,只要我們攜手共進,長夜必將過去,黎明就在前方。。。。。。

何況看過日出的人們都知道,最黑暗的時候,黎明破曉就在前方!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篇二】

本周看的電影是昨天剛在國內上映的《摔跤吧,爸爸》,這個是我期待已久,米叔所演的。

我以前看電影基本沒有什麼特別喜歡的偶像的,只有喜歡的電影,但米叔(阿米爾汗)的出現讓我喜歡了他,看過他兩部電影後就去把他演過的都看了。

米叔,很多人應該都知道,誇張的可以說他一個人撐起了印度的電影業,他演過《三傻大鬧寶萊塢》、《未知死亡》、《我滴個神啊》、《地球上的星星》等經典電影。

為什麼喜歡他呢?

因為他的電影都是會帶有一種批判諷刺性,健康,正能量,及社會中常見問題的反思,米叔的電影不多,但一出必是精品。

為了看這部電影,前天早早買好了電影票,然後去附件的`電影院看,開始的時候,TMD居然是國語版,不是原版,當時買及了,沒注意看,然後果斷走了,打車去另一個電影院看原版的。

看電影的時候,覺得這一部沒有之前的好了,難道米叔沒覺得這種為了父母期望而不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尊重女性的電影是好的嗎?

之後了解到才發現錯的人是我,我以自己所在的環境去理解印度的環境了。

印度的童婚比例高達47%,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女孩被父母用來換取聘金,印度政府1929年通過禁止童婚法,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齡提高到21和18歲,均未奏效。根據聯合國統計,妊娠和分娩並發症是發展中國家15至19歲少女死亡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印度裡面貧困的地方,女孩們是沒有自己自由選擇的權利,而只能14歲就嫁人,作為父母的一件商品,然後過著相夫教子的一生。

而阿米爾汗所演的爸爸,逼著自己的女兒成為摔跤選手,是讓她們成為改變自己唯一的途徑,當時看著真的覺得價值觀不對啊,不是不對,而是沒有辦法。

想想自己小時候也是一樣,被父母逼著學習,出去玩一會兒都被打罵,不要提什麼尊重我們的選擇,父母是農民,能提供給我什麼選擇呢?而我自己又知道什麼選擇呢?

我知道只有和一堆小孩各處玩,大一點就是玩電子游戲了,別說什麼技能輔導班,對我來說根本就是奢望,所以我能改變自己的方式就是被父母逼著學習了。

還真的感謝父母,不然,現在回家後,看看小時候的玩伴,看看小學的同學,差別真的是挺大的。

當父母沒有能力給我們選擇的時候,逼著自己學習就是唯一的選擇,況且電影中孩子的父親還是一個專業的摔跤運動員,他能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選擇,讓她們遠離不受自己控制的人生。

自己對這部電影還是沒有跳出自己的局限認識,以自己碎片的認知去思考一個國家的認知,真的是管中窺豹。

米叔果然又演了一部好電影,可是米叔51歲了,希望今後還能看見米叔。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篇三】

今天上午,我們帶孩子看了中國交通廣播舉辦的電影,《摔跤吧!爸爸》

電影《摔跤吧!爸爸》,很勵志很有教育意義的片子,強烈推薦給大家(家裡有小朋友的人一定要帶上小朋友一起去看。)

記著,爸爸不能時刻保護著你,爸爸只教你如何戰斗,你要戰勝自己的恐懼,試著自己拯救自己。"

───《摔跤吧,爸爸》

在印度那樣一個絕對男權的國家,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社會給予女性個性發展的空間非常有限,對於底層家庭的女孩來說,夢想就是奢望。

所以在影片中,爸爸「逼」女兒學摔跤,既是為自己圓夢,也是為女兒尋找到一個改變人生的方位。

不然,她們的命運無非是早早結婚生子,成為一種傳宗接代的「工具」。離開印度真實的社會環境討論女孩的「個性發展」,多少有一種「何不食肉糜」之感。

無論所謂「女權的勝利」,還是「父權的游戲」,觀瀾君看到的,只是一個父親。

他是個無所不能的父親。

他「冒天下之大不韙」讓女兒與男孩練習摔跤、為了女兒能走上摔跤賽場跟人吵架、為女兒DIY了一個沙坑摔跤場、還用家裡的棉墊代替正規摔跤場的墊子,最終摔出了兩個全國冠軍。

他又是個脆弱的父親。

他會在大女兒進入體校之後跑到教練面前低聲請求;會在與進入科班的大女兒的「對決」中敗下陣來;在聽到女兒因比賽失利哭泣時手足無措;體校要開除兩個女兒,向校方求情時滿眼淚光——「她們沒有錯,真要說她們有什麼錯的話,那就是她們有個瘋狂的父親。」

你看,如同你我的父親一樣,他再普通不過。

在我們質疑這位父親的初衷時,捫心自問,誰不是被父母略帶強迫地引導著呢?

對這樣的家庭來說,沒有父親的強勢引導,又哪來女兒後期自我意識的真正覺醒?何況在那樣一個窮困封閉的村子裡,女兒的見識本就有限。

觀瀾君從電影中看到的,是父親與女兒的共同成長:

父親年輕時未實現自己的理想,總有壯志未酬的痛苦,因為「你本可以」。意外發現女兒的摔跤天分,這位遲暮英雄贏回榮譽的雄心活泛起來,果斷地以父親的強勢、霸道和專制,開始了一個將女兒培養成優秀摔跤手、進而嬴取冠軍獎脾的專項實驗。

女兒從抵觸到發自內心接受摔跤運動,轉折點就在那場偷偷去參加的閨蜜婚禮上。

從那之後,女兒理解了父親的愛,從心底接受父親的安排,將摔跤當成了改變命運的出路。小宇宙徹底燃燒了起來。

從開始練習摔跤遭鄉鄰非議、被同學嘲笑,到參加比賽處處受阻,父女內心關於「女孩憑什麼不可以」的詰問,齊並激發出來。

當女兒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村鄰紛紛效仿時,父親對女兒說:

如果你明天贏了,勝利不僅屬於你,還屬於數千萬個被認為不及男孩的女孩。

講真,這話令人振奮!

有人又要問,成功了的女兒依然是父親夢想的附屬品嗎?

決勝的關鍵時刻,父親意外缺席了,「記著,爸爸不能時刻保護你,爸爸只教你如何戰斗,你要戰勝自己的恐懼,試著自己拯救自己」,父親往昔的這句話,給了獨自戰斗的女兒絕地反擊的智慧和力量。

賽場上印度國歌奏響,暗喻她真正從父親的庇蔭里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這樣的勝利不但屬於這對父女,因為她影響了整個社會。這,也是父親送給女兒的最好的禮物。

這部電影讓我們談論女權意義和女權表達,算是這對父女共同成長經歷生成的一個「副產品」。可就是這個副產品,卻讓影片高度上了一個level。

為何這樣一個看似平淡的故事,如此強烈地感動你我?

影評人@梅雪風說,它植根於真實的世界,而且它對片中的人物都有著深沉的情感,正是這種真實感和人性味,讓這個本質上看似俗套的劇本有了自己強悍的生命力。

觀瀾君認為,將女權和女性解放這樣一個沉重、宏大的命題,落到一個普通家庭身上,落到一個普通的父親身上,落到兩個普通的女孩身上,真實、不空洞、不說教,勵志而不失溫情。這部影片讓中國的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不是偶然的,反觀我們的影視作品,充斥著太多游離於現實之外的套路化人物和故事,鮮少觸及鮮活的現實。

將社會和人性的缺陷暴露在聚光燈下並不羞恥,該羞恥的是,我們有缺陷,卻熟視無睹,甚至集體下意識地迴避,在現實中如此,在影視作品中同樣如此。

觀照社會、觀照人性,理應是電影的責任,也是其價值所在。

在一片叫好聲中,將《摔跤吧!爸爸》推上神壇大可不必。但是,影片散發出的以小見大的真誠、直面現實的態度,以及微笑含淚的表達,讓人們相信,只要不放棄努力,夢想終將實現。

女孩?憑什麼不可以!

㈩ 如何評價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的價值,是超脫電影之外的,它對於社會公平性和女性權利來說,都具有極高的意義。

評價任何一部電影都應該將它放在匹配的時代和事件中來講,因為生活和生命是任何藝術形式的土壤。而《摔跤吧!爸爸》,則是在當今印度對女性命運的忽視的社會現狀下,一面寫實又凌厲的鏡子。

世界上有很多事,需要去表達出來,好在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載體——音樂、文字、電影。將鏡頭伸向那些真正需要被關注的地方,才是電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