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人搶花姑娘的電影
擴展閱讀
武松打虎1982電影完整版 2025-08-28 13:20:57
談論許多新電影的英語 2025-08-28 13:14:10
電影正青春結局 2025-08-28 13:14:00

日本人搶花姑娘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3-10-27 23:00:12

⑴ 講述日本軍官在戰爭期間愛上中國女孩的影視劇有哪些呀

翡翠鳳凰,矢野浩二飾演的小島少佐喜歡女二麻文文,他們三個少年相識,日本軍官很喜歡中國文化,尤其是翡翠,他喜歡麻文文,但是麻文文一開始喜歡男主來著,算是強取豪奪。

⑵ 有一部國產戰爭片是搞笑的,其中一個場景是一群日本人跟著一個彈棉花的在一座廟里唱歌,說是可以吸引花姑

巧奔妙逃

⑶ 如何評價電影《明月幾時有》

7月7日為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此時電影院上映了一部抗日題材的電影--《明月幾時有》,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圍繞著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香港風貌而展開,講訴了香港傳奇女性「方姑」的非凡的一生。方蘭是一位出身於香港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香港淪陷之時,本是一位文弱教師的她蛻變為抗爭者,與敵人展開搏鬥。

如何評價這部抗日影片?

1

目前網上評分只有6.9,很多人說這部獻禮片不好看,結構鬆散、平鋪直敘,全片貫穿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卻讓你在黑暗中等了兩個多小時後,又生生地漏了一口氣,沒有炸雷、沒有爆發、更沒有情感的洪泄。

可高潮迭起就一定好看嗎?靜水流深就一定不動人嗎?未必吧。從生活瑣碎中解讀戰爭慘烈,用人物抉擇來印刻家國情懷,這都是需要功力和勇氣的。

說來慚愧,我們一邊抨擊著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一邊只為傳統意義上的大英雄喝彩,於是,當真實的小人物、平凡的煙火氣擺上檯面時,我們反而不能接受了。這算什麼?葉公好龍式觀影?

葉德嫻送情報時被日軍抓住,周迅慌忙找到彭於晏,打算去憲兵大隊救她。按照一般抗戰片的套路,這該是全片的高潮情節,因為肯定會人有犧牲,或是救援者捨生取義,或是被救援者慷慨赴死。

但《明月幾時有》沒有按常理出牌,周迅從彭於晏口中得知希望渺茫,最終選擇放棄營救,之後,懷念起母親的種種一度哽咽,故作堅強卻又在黑夜中露了怯。這一幕處理得極為克制,觀眾們也因此猜到了許鞍華的故意,故意讓主角做出真實情況下戰士會做的選擇,故意不讓影片在謳歌英雄主義中得到升華。

其實說到抗戰救亡的大動作,片中也不是沒有。歷史上彭於晏扮演的劉黑仔最有影響力的一次行動,就是1942年成功營救被困香港的700多名文化界人士,著名作家茅盾稱之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不過影片里把這次行動放在了最開頭,作為整個故事的引子,並沒有過多著墨。

爾虞我詐的諜戰?沒有。驚心動魄的血戰?沒有。粗看寡淡,緊接著卻是悵然若失的釋懷,隨即深思,是不是我們把咋咋呼呼的電影看太多了,忘了靜水流深也是一番境界?

或許在許鞍華看來,歷史的真實不一定非得用血淋淋、金手指的形式來呈現,也可以十分寫意:春夏想在眾目睽睽下傳遞情報,借微醺之態撫過對方胸前的口袋;周迅彭於晏從草坡滑下,狼狽之餘得見日軍的子彈如流螢劃過;霍建華的死甚至沒有直接的敘述,只是走出鏡頭後的一聲槍響……

影片最後,周迅送走了彭於晏,鏡頭從右往左緩慢掃過,巍然的太平山連上了平地而起的萬丈高樓,夜幕下,香港猶如一座天上之城。那些小人物們,也得以完美謝幕。

說白了,《明月幾時有》的格局不大、立意不深、缺點不少,但瑕不掩瑜,韻味悠長,是一部非典型的抗戰片。它想給我們看的從不是什麼驚濤駭浪,而是海邊隨便一朵浪花,悠悠地躍入了浩盪大潮、又悠悠地消失在歷史長河。

⑷ 怎麼評價喜劇電影《舉起手來》

電影《舉起手來》承載著許多國人的美好回憶,影片除延續以往抗戰片的嚴肅緊張氣氛以外,通過喜劇方式進行刻畫,將國人上到老人,下到小孩全民抗戰的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該影片的確在一定意義上醜化了日本軍人形象,將日軍一支精銳隊伍刻畫的奇傻無比,但同時從也側面反映出國人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於當時侵略者的憎恨,從道德上也是可以得到理解的,拋去一切因素,《舉起手來》的確曾經帶給觀眾會心一笑,時至今日已然成為一部經典之作,其曾經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總而言之,電影《舉起手來》拋去輿論色彩,這是一部很難被逾越的喜劇片,而且不能忽視這是一部良心劇作,因此才得以成為經典。

⑸ 《舉起手來》一部敗筆之作

《舉起手來》所呈現出的退步,可說是相當驚人的。在情節編排上,粗製濫造,散漫隨意;在畫面拍攝上,東拼西湊,錯漏百出;更別提它的思想性了。它充分地體現了導演精神的狹隘,甚至於惡毒、下流,因而我才遲遲不肯相信它出自馮小寧之手。《舉起手來》也是一個抗日後期的故事。日軍就要敗退了,他們想最後撈一把,准備將一尊金佛運回國去,故事就是講在一個山村裡,幾個中國人怎樣運用智慧保護金佛。遺憾的是,馮小寧(還是編劇?)實在太缺乏編織智斗情節的才能,無非是把一些老抗戰片——如《地道戰》、《地雷戰》——中的一些橋段挪借過來,毫無新意,更不見智慧。馮小寧表現中國人智慧的辦法,不在於提高自己人的謀略和技術,而在於把日本鬼子弄得出奇愚蠢。所以,故事給人的感覺是,中國人很蠢,但是很幸運,遇上了更加愚蠢的日本人。當然,還有無時不在的老天襄助,比如說,兩個五六歲的小屁孩的彈弓真他媽厲害,不僅百發百中,憑小孩的力氣,竟能射出跟槍炮一般遠的射程。片中有個羅圈腿日本兵,是潘長江演的,給我的感覺,不是潘長江演羅圈腿,而是羅圈腿演潘長江,因為這個人物出現得實在沒頭沒腦,既沒有人物性格,也沒有具體身份和任務,純粹就是出來扮扮小丑,而且扮得極端令人惡心。真搞不懂,日本鬼子是來侵略中國的呢,還是專門來中國出醜的。我沒有研究過,是不是羅圈腿也能遺傳,反正影片中羅圈腿的孫子還是羅圈腿。再說幾個奇妙的情節:一個從未開過槍的文弱女學生,非但拿得動、扣得動機關槍,還能閉著眼睛射死十多個日本兵(包括一個埋伏在屋頂的),自己卻一點傷也沒有受,轉著圈子打,也沒有誤傷到自己人;更奇妙的是,總共就十多個日本兵,其中好些人,大概都死了五六回,不然早就被那個女學生射光了。這充分繼承了中國老抗戰片的一大特點:自己人怎麼都死不掉;敵人動不動就死掉,可怎麼也死不完。關鍵是,六七十年代那樣拍,好玩;二十一世紀了,還那樣拍,就一點都不好玩了。構成全片的,無非是一堆陳舊的笑料,缺乏想像力,缺乏思想,缺乏悲憫之心,完全抹掉了歷史的真相和可行性,純粹靠醜化、辱罵來戰勝對手。我一邊看一邊擔心,怕它被日本人看到。我倒不是怕日本人生氣,我是怕人家嘲笑——你們就美去吧,中國人,鴕鳥!阿Q!我始終想不通,《紅河谷》和《紫日》的導演,竟會拍出爛到像《舉起手來》這個程度的片子,我滿心希望這個片子不是馮小寧拍的。不過,如果它真是馮小寧作品的話,我得承認,它起到的客觀效果,就是敗壞了一個優秀導演的藝術名聲。

⑹ 被鬼子搶進炮樓的她,會被多少個鬼子踐踏

導語:《二十二》是一部特殊的電影,它的主人公是幾位慰安婦,如今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而這部電影上映之後,日本人的罪行就這樣赤裸裸的擺在了大家的面前。每個人都渴望和平,而在戰亂中,無論男女都備受折磨。




這個電影揭開了二戰時期日本人丑惡的嘴臉,也讓我們看到了不曾看到的丑惡的一角,希望大家銘記歷史,歷史不能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