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看《阿凡達》,依舊是神作
在2007年接受《時代》雜志采訪時,卡梅隆闡釋過片名和印度教的關系,「它是印度教神祇以肉體形式出現時的化身。在這部電影中,這意味著人類未來的技術,可以將一名人類的智力注入遙控的生物身體當中。」
一、阿凡達與印度教
電影的名字並非英語詞彙,而是來自於印度的梵語——Avatar,其中的「ava」意為「向下」或「離開,「tar」的意思是「橫越」、「穿過」。這個詞在梵語中的意思是由天國到凡間,神祇以凡人的肉身來到人間。
其原本是印度教中毗濕奴教派的專有宗教詞彙,後來被世俗 社會 所吸收便有了更為寬泛的「化身」的含義。傑克在電影中通過名為「阿凡達」的靈魂轉移機器進入納美人的身體並融入他們的 社會 ,這種從人類文明進入潘多拉土著部落的過程,可以說是建立在未來高 科技 水平基礎之上的「化身」行為。
當然Avatar這個梵語詞彙與電影的關系不僅僅停留在「化身」的淺表層面,想要知其深意我們還要先回到印度教中。印度教有三位神明:世界的創造者大梵天,世界的維持者毗濕奴,世界的毀滅者濕婆,他們三位本是一體卻又各司其職。
在印度教 歷史 上「Avatar」基本上就是毗濕奴的代名詞,作為世界維持者的他在印度的史詩中常常化身為不同的形象懲惡揚善解救人類於危難之間。
在印度的著名史詩《羅摩衍那》的主角罩遲羅摩就是毗濕奴大神在人間的化身,另一部史詩《摩柯婆羅多》中毗濕奴則化身成為克利希納。
另外,他還曾化身為大魚拯救人類始祖摩奴,變為巨大野豬解救金眼惡魔拯救大地女神;化身為侏儒,又叫三步神,向魔王巴利王求三步地方,結果三步跨越天、地、空三界,戰勝魔王巴利。在《薄伽梵往世書》中共記載了毗濕奴的22種不同的化身。
電影中,傑克的「化身」剛剛來到潘多拉的原始森林中後,就被聖樹的孢子環繞,正是依據此種異象,納美人公主娜蒂麗依據預言認定他是「救世主」才決定將其帶回物亂李部落。
後來傑克成功制服空中霸主蝠魟龍,帶領納美族人一齊反抗人類殖民部隊,並將人類雇傭兵趕回地球則進一步證明他就是被上天選中肩負特殊使命的納美人的救世主。因此,片名Avatar除了與對故事中「靈魂轉移」技術的呼應,其更從詞源的文化背景上暗示著主角肩負著挽救納美族人的天賦使命。
二、阿凡達與卡梅隆
可以說,任何偉大的藝術品都藝術家的生平自傳或者心靈史,其中一定會或隱或顯地打上創作者個人的烙印。
1994年卡神僅用了兩周就完成了長達80頁的《阿凡達》劇本及背景論述。在1996年8月,他宣布將在完成《泰坦尼克號》後開始拍攝《阿凡達》。但是沒想到這個珍藏了兩年的夢,還要等13年才能在大銀幕上成真。
電影中納美人的形象,實際上來自卡神母親很早之前的一個夢。在夢中,她看到了一位身高12英尺的藍膚女人。因此,他就將這一形象加入了了自己的第一版本劇本中。在參訪中他也談及,自己選擇藍色作為納美人主色調的原因,「我一直喜歡藍色……而且,這與印度教的神祇有所聯系,我喜歡它的概念。」要知道印度教中的大神毗濕奴的真身就是藍色皮膚。
當然,《阿凡達》文明與野蠻、 科技 與自然、武器與生命的主題,也與卡神自身的文化背景還有觀影、閱讀經歷有關。
可能有很多人還不知道,詹姆斯•卡梅隆其實是一位加拿大人,歐洲白人殖民者對於美洲印第安人的侵略與屠殺,將原住民從他們世代勞作、生活的土地上驅趕到預留地的 歷史 ,是每一個美、加公民必修課。
孩子們從小就在學校被引導客觀地面對這段自己國家初創時並不光彩的 歷史 。因此,對原住民的歉疚、懺悔以及對戰爭、暴力的反感也自然烙印於卡神的心中。
另外,卡梅隆在采訪時還談到《阿凡達》劇本的靈感來源於自己兒時讀過的每一本科幻小說。他說自己創作時借鑒了埃德加•陪清賴斯•伯勒斯的約翰•卡特系列。
其講述了一位美國內戰時飽受創傷的前軍官穿越到火星,由於火星引力小於地球,因而成為了力大無窮、跳躍如飛的「超人」,並介入了當地的部落沖突。這一系列也曾在2012年被搬上大銀幕,名為《異星戰場》但僅拍了一部便無疾而終。
當然,影片中受傷的士兵被原本敵對陣營的文化所吸引的主題,也受到了影片《與狼共舞》的影響。
此外,《阿凡達》的故事也有著更為現實的指向。美國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以極為先進的武器對伊拉克的主要城市進行了轟炸,雖然達成了既定的軍事目標,但卻也給當地平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卡梅隆在采訪中說「我們知道發射導彈是什麼感覺,但我們卻不知道國外人民的感受,不知道讓導彈落在我們自己國家是什麼感覺。因此,他才要在《阿凡達》中安排人類僱傭軍通過選旋翼飛機、陸戰機甲對潘多拉星球肆意破壞的鏡頭,以展現機械化戰爭的冷酷無情。
他說,「有些事情你要是把它拿出來講的話,就肯定會有人說你沒有愛國心;但我認為,質疑一個應受監督的體制是非常愛國的行為,不然它就有變成另一個羅馬帝國的危險。」因此,《阿凡達》亦是卡神指責、批判世界霸權的公民責任感的體現。
三、阿凡達與阿凡達宇宙
在獲得了十二年磨一劍的《阿凡達》的巨大成功後,卡神又一次陷入了一個十二年的潛心創作期。不過他這次出關,為廣大影迷帶來的是一個更加宏闊的「阿凡達宇宙」的龐大創作計劃:2022年第二部上映,2024年第三部上映,2026年第四部上映,2028年第五部上映。
自2022年開始,卡神將以每兩年一部的穩定速度,為觀眾逐漸揭開潘多拉星球的更多秘密。但他也說,如果二部票房慘淡,《阿凡達4》和《阿凡達5》就不會上映。
2009年,卡神通過其團隊研發的模擬人類雙眼視覺模式的3D攝影機和平均每幀畫面耗費6萬人工小時的精良製作,為觀眾展現了奇妙絕倫、異獸橫行的潘多拉星球並因此在世界范圍內籠絡了大量粉絲。
12年後回看《阿凡達》,與後來承襲卡神特效衣缽不斷誕生的其他科幻、奇幻作品相比,潘多拉星球的生態系統已經略顯單一化,生物種類也談不上豐富。電影中出現的一些生物,僅僅能構成一個十分簡單的食物鏈和生物循環系統:
納美人,是潘多拉星球已知的唯一智慧物種,能夠使用冷兵器和火種, 社會 組織形式是原始部落。
潘多拉猴,一種類似於狐猴的小型生物,能夠藉助靈活的雙臂和翼膜在樹木間攀援、滑翔。
潘多拉烈馬,長有六條腿,頭部有鎧甲,沿著脖子覆蓋到後腦。它的呼吸器官長在胸前,因此無法越過胸口的水域。可以被納美人馴服並通過神經纖維與主人連接。
蝠魟獸,一種類似於翼龍的飛行食肉動物,也可以被納美人馴服,但一隻一生只會與一位主人結伴。
蝠魟龍,是蝠魟獸的強化變種,體型更為雄壯,周身上下布滿了黃紅黑相間的條紋。以蝠魟獸、納美人為食,只有極少數精神力極為強大的納美人能馴服它,並成為部落領袖。
錘頭雷獸,類似於犀牛的草食動物,體型相當於兩頭大象,頭部有一塊突起的大橫骨,酷似錘頭鯊,皮膚極為堅硬,甚至可以抵禦槍炮攻擊。
斑牛,潘多拉星上的巨型陸地獸,高五米,重十噸。性情溫順,喜群居,多沿河流移動。
這些設想在當時驚艷一時,放在今日也並非沒有無出其右者。
例如傳奇影業野心勃勃的「怪獸宇宙」中的《金剛:骷髏島》,小島作為一個封閉的生態空間,遍布其中特殊進化的變種異獸帶給觀眾的震撼就絲毫不輸《阿凡達》。
當然潘多拉作為一顆獨立的星球,其可挖掘空間依舊很大。在第一部中,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潘多拉星球的熱帶地區的生態樣貌。對於其海洋、高原、山地、平原、戈壁、沙漠等更多地貌上的生態系,我們尚且一無所知。
根據目前已知的信息在《阿凡達2》的拍攝現場,有大量的水下場景,相信在續作中卡神將會引領我們潛入神秘莫測的海底,展現神秘潘多拉的另一面。
我們也可以帶著更多疑問去期待《阿凡達2》。例如,海邊的納美人文明與叢林中的有什麼不同?納美人的船是什麼樣的?海洋中的奇妙生物又會有哪些?人類殖民者這次是否在海洋中發現了新的潘多拉寶藏?重看卡神的傑作《阿凡達》,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❷ 關於電影<諾亞方舟創世之旅>的相關疑問。大蝦速進!
金翅鳥
印度神話中的大鵬金翅鳥。鳥族之王,具有鳥的頭、翅膀和人的身體,非常強力的靈鳥。為了救出自己的母親,迦樓羅前往因駝羅的天國,打敗天帝因陀羅取走了神酒蘇摩。歸途上遇到毗濕奴,兩者幾經較量不分高下。毗濕奴有感於迦樓羅的強大,用不死的生命來交換迦樓羅作為自己的坐騎,從此迦樓羅侍從於毗濕奴。
迦樓羅是神鳥修婆那族的首領,眾鳥之王,還有妙翼、神速者等等美名。和印度神話里大有能為的英雄們一樣,迦樓羅有著顯赫的身世背景,他的父親是生主迦葉波,母親毗娜達是另一位生主達剎的女兒。什麼是生主呢,這大人物處於既有紛繁浩雜共性,又有排斥洗煉的概念化表述的印度神話體系中,要解釋清楚他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簡言之,在原初意義上,他是天地的維系者,給整個宇宙生命和力量的生物統攝者。不過後來這個形象被漸漸抽象化,他的職能也被其他天神分散了,到最後連「生主」這一稱呼都被在仙人和人類始祖的身上,數量也漸漸變為七位或二十一位不等,迦樓羅的父親和外祖父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成員。生主們的存在給人一種感覺——整個世界都是被「生」出來的。
迦葉波娶了達剎的十三位女兒為妻,與誕下提婆一族與阿修羅一族的夫人們比起來,迦樓羅的母親毗娜達不算是特別醒目的一位,並且她總是和另一位夫人一同出現,那就是龍蛇那迦一族的母親迦德盧。
迦樓羅的出生,還要從這兩位美人的打賭說起。
出生
說起迦樓羅的身世,簡直像是一部家庭倫理劇——在妻妾成群的家中,閑極無聊的夫人們總要有些事情做做。某一天,迦葉波讓毗娜達和迦德盧許下心願。迦德盧率爾說道:「我要有一千個有著同等神光的兒子。」毗娜達的沉吟了一下,說:「我只要兩個孩子,但是每一個都要比迦德盧的兒子強大。」說起來,由她們繁衍而出的兩族之間對立的種子,也許就是這個時候埋下的吧。
這種情況其實後說的人比較有利,只要壓著先說的一個就行了。迦葉波也看出妻子小小的私心,他完全接受了迦德盧的要求,卻對毗娜達說:「我只能給你一個半。」不久之後,迦德盧就生了一千個蛋,而毗娜達隨即也生了兩個蛋,沒過多久那一千個蛋就孵化出了一千個用武有力,光彩照人的那迦子弟。看到這里毗娜達著急了,她偷偷敲開了自己的一個蛋,然而糟糕的是她的孩子根本還沒發育成熟,這不謹慎的行為使其長子阿魯諾成了殘廢。他憤怒的詛咒了母親,詛咒她將做迦德盧的奴隸五百年,直到其次子誕生的時候才能解脫苦難,如果毗娜達依然無法壓抑心火而再度提前敲破蛋殼的話,那這詛咒將永遠不可能解開。說完這些話之後,阿魯諾就化作了太陽神的御者,東方的曙光。
仔細想來,也許這一切都是對毗娜達私心和急躁的懲戒吧——看到自己給親生兒子帶來的傷害,這對一位母親來說已經是很大的痛苦了,更何況還要遭到他的詛咒。但是這究竟對毗娜達產生了多大的觸動卻要打個問號。
此後毗娜達就約了迦德盧去大海散心,全然不知道詛咒之論已經悄悄啟動了。這對姐妹無意中看見了攪乳海製造甘露蘇摩酒時的附生物——神馬高耳疾馳而過。這時迦德盧突然問毗娜達:「你說神馬高耳是什麼顏色的呢?」
毗娜達據實說那是一匹潔白無瑕的神駒,但迦德盧卻說它的尾巴有著黑色的雜毛。並且就在這個時候提出了驚人的賭約——看錯的人要當對方的奴隸。不知是不是感受到命運的不可違抗,抑或只是一如既往的任性意氣用事,明知阿魯諾曾下過詛咒的毗娜達竟接受了這個賭約。因為神馬迅疾如電早已遠去,姐妹倆約定明天再來確定馬尾巴的顏色。
在生孩子問題上被對方擺了一道的迦德盧這時多了個心眼,她何嘗不知道高耳的顏色。但是為了打賭勝利,她命令其子那迦們變成黑色的雜毛附在高耳的尾巴上。有些龍蛇認為欺騙不符合正法而斷然拒絕了,任性程度和毗娜達不相上下的迦德盧竟詛咒了這些不聽話的孩子,詛咒他們被人間王仙鎮群王的祭火活活燒死。這個犧牲祭典連創造神大梵天都覺得不好輕易領受,對此他做了相當周密公正的安排,讓那迦族絕處逢生。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第二天的賭約不用看就知道結果——迦德盧在那迦子弟的幫助下成功獲勝,毗娜達因此也淪為奴僕。而與此同時,金翅鳥迦樓羅誕生了。
成長
即使迦樓羅剛出生就神光萬丈沖天而起,被誤以為火神而引得眾人驚怖,但他的身邊卻沒有母親的呵護和陪伴,是獨自一人寂寞的來到這世界上的。
當如意翱翔的金翅鳥飛過大海找到母親,等待他的卻是迦德盧的命令——那迦族正要遷居到海島快樂城去,毗娜達將背負著女主人前往,而迦樓羅則要背起他的異母兄弟那迦們。
年幼的金翅鳥這個時候就顯現出了他桀驁不馴的天性,他並沒有拒絕,只是背著群蛇飛向太陽,若不是迦德盧向司掌雷雨的因陀羅乞求救助,那麼龍蛇們早就被烤得皮開肉綻了。或者因為飛翔的快感超越了死的恐怖吧,這些那迦子弟似乎完全沒得到教訓,稍稍安定便變本加厲的支使異母弟弟帶他們去天空遊逛。這回迦樓羅不幹了,他沉吟了一下便問母親:「為什麼我們必須聽從蛇的吩咐?」
毗娜達將前因後果告知次子後,迦樓羅便向那迦們提出:他可以滿足他們任何一個要求,但作為代價,那迦必須放她們母子自由。權衡之後,那迦們提出了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天宮之中,因陀羅帶領的提婆一族守護下,搶來甘露蘇摩。
得知兒子即將面對艱苦決戰的時候,毗娜達對他唱出了一首真摯的祈福之歌,大體是:「請風神保護你的雙翼,請月神保護你的脊樑,請火神保護你的頭顱,請日神保護你的一切!我永遠專注於你的平安與幸福,願你踏上平安的路程,為了事情大功告成。」直到這個時候她才稍稍表現得像個真正的母親。
迦樓羅踏上征程後的第一件事情說起來實在不那麼威風——那就是覓食。然而這看似簡單的行為中,卻隱含著父母親對他的引導和教誨。
有著巨大身軀的鳥王吃什麼才能飽呢?毗娜達曾經提醒他吃那些泥沙陀人,千萬別吃高貴的婆羅門。實際上,這是母親在教育他懂得古印度人生存立足的基點——種姓的差別。緊接著,香醉山上的迦葉波也提醒兒子,可以去吃一頭大象和一隻巨龜。這二者原本是兩位婆羅門兄弟,但因為手足鬩牆而淪為禽獸。可能是預感到即將發生的一切吧,父親提醒金翅鳥,一旦切斷骨肉之間的親情,不但會失去種姓的高貴,甚至連性命都無法再延續。然而這個暗示對迦樓羅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在吃掉大象巨龜時,他甚至本能的知道要尊重落腳處樹枝上道行高深的矮仙,但卻沒有細細咀嚼父親話里的意思。
戰斗
金翅鳥一出生,提婆族的世界裡就發生了種種異兆:因陀羅的金剛杵冒出火焰,天人們的武器自動跑到一起互相撞擊;晴朗的天空流星不斷隕落,瞬間濃雲密布降下血雨,這種景象連與阿修羅大戰的時候都沒有發生過。
被恐怖所侵擾的因陀羅詢問祭主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位睿智的導師告訴他,那是迦樓羅前來奪取蘇摩了。並且深究起來這件事還是因陀羅自己招致的——在迦葉波舉行祭祀時,他指揮這位豪勇的兒子背負祭火的柴薪,因陀羅背了山一樣高的柴禾,半路遇上了眾位矮仙,他們雖然法力高深,但個頭卻只有拇指大小,只扛得動一支細小的葉柄,並且因為來不及吃東西累的癱軟在牛蹄印的積水裡。即使力量微小,但矮仙真誠的心意並不比力大無窮的人有所稍減,然而當時年輕氣盛的因陀羅卻狂傲的嘲笑了他們一番,揚長而去。
矮仙們又傷感又義憤,於是他們開始大祭祀,祈求誕生一位有如意之勇,能如意而行,迅捷如思想,有因陀羅百倍之能的君王——那就是今天的蒼穹之王迦樓羅。
看到這里不禁感嘆,即使紛繁龐雜並且不熱衷於洗煉的概念性描述,印度神話卻依然擁有再精彩不過的懸念和再縝密不過的結構。一切都在因果循環之中,表面看無所關聯的一切,實際上卻早已伏下了千絲萬縷的草蛇灰線。
因陀羅的可愛之處就是有著灑脫的豪快性格,聽到這一切他依然不膽怯不迴避,命令諸天嚴陣以待——自己和戰友們曾擊敗過窮凶極惡的阿修羅,沒有理由會輸給區區一個黃口小兒!
身披斑斕的黃金鎧甲的天人們手持種種兵器四處林立,看起來如同天空流瀉下的陽光般輝煌燦爛。但他們要面對的卻是天生的戰士,在描寫這一段戰斗的史詩中,迦樓羅曾無數次被比喻成死神。他扇起狂風,攪得三界一片狼藉,並徹底擊退了眾多著名的強大天人的攻擊。
金翅鳥在混戰全勝之後,又從機關中奪取蘇摩的場面簡直像玄幻小說,動漫遊戲的先驅一般:迦樓羅首先碰到了旋轉的火焰剃刀輪盤,他便成細小的黃金之體圍著它轉來轉去,從輪盤上方的空隙擊碎了它的轉軸中樞;接著是兩頭龍,他們雙目會噴射火焰,目光所到之處是一片焦土,迦樓羅從二者之間飛掠了過去,讓他們彼此將對方化為灰燼。通過重重艱難險阻後,迦樓羅終於成功的奪到了蘇摩。
將蘇摩攫在手中的迦樓羅,大概沒有想到等待自己的竟會是「命運的相逢」吧——歸途中,他遭遇了此後一生的同伴與主宰,毗濕奴。
毗濕奴是印度神話中的三大主神之保護神,他時常轉世化身,其中一個化身就是因陀羅的同胞兄弟。之前與阿修羅爭奪蘇摩的過程中,他的參與對提婆方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這一次卻在風平浪靜後才出現,這不能不表現出他對這次掠奪的認知和態度。永恆之神見迦樓羅背負著蘇摩疾行卻沒有絲毫覬覦的念頭,便對這不貪婪的品性感到十分滿意,要施與他恩典。迦樓羅竟毫不畏懼地說:「我要居於你之上,即便沒有蘇摩也長生不老。」
實際上這已經是兩個願望了,但毗濕奴卻全部答應了他,迦樓羅也心知肚明,於是他說:「我也要向閣下施一恩典,請世尊選擇一個心願吧!」
這段對話完全表現出迦樓羅的性格,清廉但卻並非沒有野望,傲慢但又不失節制。上古之人用三言兩語就塑造出了這樣一個豐滿而立體的性格,不得不讓人欽佩不已。
毗濕奴喜歡這樣的初生牛犢,他欣然說出了自己的心願——挑選迦樓羅為他的婆訶那(坐騎),但同時也以金翅鳥為自己的旗幟,並說:「這樣你仍高踞我之上。」
這里還不是蘇摩掠奪事件的結束,印度神話充分懂得製造一波三折的效果——因陀羅追上金翅鳥了。這位天帝揮動不可抵擋的金剛杵向迦樓羅打去,卻只打落了一根羽毛。
迦樓羅含笑對因陀羅說,因為金剛杵是苦行的仙人婆提吉的骨頭所造,為了表示敬意他才拋下這根羽毛。當看見那羽毛上三千世界的絢爛光華時,在場所有的人都被它的美麗驚呆了,迦樓羅不僅因此而當場獲得因陀羅的尊重和友誼,而且還被冠以「妙翼」之名。
與本片多少有些別扭的主角相比,因陀羅再度令人感到了他的爽朗,在戰場上這位天帝不但能痛快的承認失敗,而且還不計前嫌的挽起了敵人的手臂,於是迦樓羅向兄長要求,今後生生世世以那迦為食。
也許此刻因陀羅的立場有些復雜吧,因為雙方都是他的手足,在其他一些故事裡可以看出很多那迦龍王還都是他的密友,也許是迫於受制於人的情勢,也許是出於某種全局性的考慮,他最終答應了迦樓羅的要求。隨後他又與這位弟弟共同鑽了文字的空子——那迦們的要求是讓迦樓羅拿來蘇摩,因此能將這甘露帶去龍蛇的面前就可以了,至於他們能不能吃到,這就是另一碼事了。兄弟歸兄弟,蘇摩可是提婆們的至寶,阿修羅對它心懷不軌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陀羅麾下也為了保護它而損兵折將,哪有可能讓龍蛇們坐收漁人之利。
迦樓羅將搶回來的甘露放在俱舍草上,成功的換到了自由,他很「親切」的提醒那迦兄長們按照規矩沐浴祈禱後再享用這甘露,但當龍蛇們完成禮儀後再來看時,蘇摩卻早已被尾隨而至的因陀羅帶走了。放置過蘇摩的俱舍草從此後成了吉祥草,龍蛇們就拚命舔這草的葉子吸取殘存的甘露,因此他們也取得了比一般生物更強的生命力,可以通過蛻皮不斷重生,但俱舍草的尖利葉子也割破了他們的舌頭,所以蛇兒們的舌尖是分叉的。
就因為固執的以兄弟為食以及玩弄文字游戲兩點,迦樓羅就足夠招致群龍的恨意了,更何況他的存在還導致了那迦族最重要的一次分裂——迦德盧的長子,龍蛇們的長兄舍濕以此為契機,最終脫離了那迦族。
也許這也是某種程度上對迦德盧的懲戒吧,正如先前對毗娜達的種種懲戒一樣,但不可捉摸而無所不在的法則是遵照自身的公正性不斷運動的,畢竟誰也無法徹底窺測其全體與本質。
迦樓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間便是這一戰了,此後他便有了守護毗濕奴這平凡但卻充實的工作,閑暇時則陪伴著親族在鮮花密林里悠遊度日。仔細想來,比起佛教經典中那種教諭性極強的說法:迦樓羅在吞噬大批那迦龍蛇後毒火攻心化為蒼琉璃珠來,生機勃勃的因果輪回更貼近印度神話人物的本來面貌——這種精英公務員式的生活,的確更適合迦樓羅之前所表現出來的性格。
❸ 印度關於大象神的街舞電影
中文名:寶萊塢舞林爭霸/舞池爭鋒/舞林爭鋒
外文名:Any Body Can Dance
導演:Remo
主演:Lauren Gottlieb,Prabhu Deva
上映時間:2013年02月08
對白語言:英語/北印度語
簡介:寶萊塢舞林爭霸對於印度公認的最棒舞者毗濕奴而言,舞蹈不僅僅是激情,也是他活下去的動力!所以,當他發現自己被精於世故、擅長操縱他人的合作夥伴逐出他親手創辦的舞蹈學校時,彷彿他呼吸的空氣中的氧氣被一絲絲抽凈。心碎的毗濕奴決定放棄舞蹈,永遠離開孟買這個傷心地。然而,就在他動身的前一天夜裡,他看到了驚人的一幕——一群年輕的舞者在為即將到來的《岡帕蒂舞蹈對決》備戰——這是孟買最棒舞蹈團隊一年一度的競賽盛事。看著這些天賦驚人的舞者,毗濕奴做出一個決定——他收這支迥然不同的團隊為徒,幫他們客服個人敵對的情緒,排出他們因傷痛往事受到的干擾,使他們成為印度最棒的舞蹈隊!而他自己,也將在這場舞力較量中,與老夥伴狹路相逢......
❹ 《巴霍巴利王:開端》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這部電影被譽為印度電影史上最貴的影片,是一部史詩級的作品,大多數人都會談及它的特效製作,畢竟這是製作影片最燒錢的地方,而宏大的場面,也是史詩電影的標配。不過,如果你就這樣理解印度史詩電影,就太膚淺了,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印度的史詩片里必定在特效之外,會釋放更為厚重的人文情懷底蘊。
人文情懷之神話史詩的傳統
盡管劇情中沒有出現任何神靈,但是影片在敘事手法上沿用了不少印度古典神話史詩的傳統。比如主角高貴的出身和坎坷的命運,這就是印度兩大神話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基本套路,再者,當施瓦杜出現在皇宮內,民眾集體突然高呼「巴霍巴利」、施瓦杜母親對施瓦杜到來的預感以及巴哈拉拉德瓦的反應過度,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都顯得太過邪乎,這都是神話故事裡常用的手法,非常原始。這種沿用神話史詩傳統的處理方法,結合故事的時代背景,讓影片蒙上了一層古典的氣息。
印度電影在中國一直流傳不廣泛,而且少量精品在電影院也很少上映,所以希望大家對印度文化和史詩級大片有興趣的同學自行查閱!
❺ 印度電影為什麼都要加入歌舞
一、傳統的影響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濕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認為,舞蹈是由濕婆創造的,濕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對濕婆神的崇拜表現為對舞蹈的熱愛。即使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聚會、結婚等活動,他們也習慣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情感。歌舞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備受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當它們在二十世紀與電影這一新奇的藝術形式「聯姻」時,在印度電影人的努力下,理所當然地造就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印度電影。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到了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有了文字記載。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記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著閃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樣,「男子戴金首飾,通過舞蹈表演有關戰爭的場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專門以跳舞、唱歌謀生的種姓」。可見當時舞蹈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過「舞蹈」一詞。至於在印度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中寫道:「在阿逾陀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一位舞者的優美的舞姿使羅婆那為之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