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電影上的寫年代
擴展閱讀
看電影怎麼聊妹子 2025-09-12 12:48:27
電影搜索大結局是什麼 2025-09-12 12:41:07

日本電影上的寫年代

發布時間: 2023-08-18 07:40:09

① 日本電影史的日本電影史-第三期(1931~1945):

有聲電影
日本的有聲電影始於1931年,而銀幕的全部有聲化則到1935年才完成,第一部真正的有聲片是五所平之助導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此後,被認為是有聲電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島津保次郎的《暴風雨中的處女》和衣笠貞之助的《忠臣譜》。在《忠臣譜》中,衣笠貞之助具體運用了愛森斯坦的「視覺、聽覺對位」理論,成功地採用了畫面與聲音的蒙太奇手法。
由於有聲電影的出現,日本電影界出現了東寶、松竹和1942年根據「電影新體制」而創辦的大映公司之間的競爭,形成鼎立局面。
這一時期最初五六年間,是日本電影藝術收獲最多的「經典時代」。重要影片有內田吐夢的《人生劇場》(1936)、《無止境的前進》(1937)、《土》(1939),溝口健二的《浪華悲歌》(1936)、《青樓姊妹》,小津安二郎的《獨生子》(1936),田具隆的《追求真誠》(1937),島津保次郎的《阿琴與佐助》(1935)、《家族會議》(1936),熊谷久虎的《蒼生》(1937),伊丹萬作的《赤西蠣太》(1936),清水宏的《風中的孩子》(1937),山中貞雄的《街上的前科犯》(1935),衣笠貞之助的《大阪夏季之戰》(1937)等等。其中《浪華悲歌》、《青樓姊妹》屬「女性影片」,被視為這一時期現實主義作品的高峰。影片《土》,是第一部接觸到封建剝削制度的現實主義的農民電影。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統治者加緊對電影的控制,禁止拍攝具有批判社會傾向的影片,鼓勵攝制所謂「國策電影」。一些不願同流合污的藝術家便致力於將純文學作品搬上銀幕,以抒發自己的良心,並在名著的名義下逃避嚴格的審查。1938年達到鼎盛。
在此前後,被搬上銀幕的名著除了尾崎士郎的《人生劇場》和石川達三的《蒼生》外,還有山本有三的《生活和能夠生活的人們》(五所平之助導演,1934)和《路旁之石》(田具隆導演,1938),矢田津世子的《母與子》(澀谷實導演,1939),岸田國士的《暖流》(吉村公三郎導演,1939)等一系列影片,維系了日本電影的一線光明。
隨著1939年電影法的制定、1940年內閣情報局的設立、1941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所有影片幾乎都被限定配合戰爭的叫囂。至1944年,拍攝了諸如《五個偵察兵》(1938)、《土地和士兵》(1939)、《坦克隊長西住傳》(1940)、《夏威夷·馬來亞近海海戰》(1942)、《加藤戰斗機大隊》(1944)等。
在陰雲密布的歲月里,能夠在創作上始終堅持自己意志和風格的藝術家寥寥無幾。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被認為是其中的佼佼者。小津未按照軍部的意願行事,拍出了《戶田家兄妹》(1941)和《父親在世時》(1942)兩部體現他獨特的澹泊風格的影片,與鼓吹戰爭背道而馳。前者反映了家族制度行將崩潰,後者是小津作品的永恆主題,即父子問題。溝口健二則有意識地逃避到歌舞伎等古典藝術中去,從而避開現實的戰爭問題,拍攝了《殘菊物語》(1939)、《浪花女》(1940)、《藝道名人》(1941)「藝道」三部曲。此外,稻垣浩導演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1943)以描繪社會底層的人生深受觀眾歡迎。這些作品給處於窒息狀態的日本電影帶來一股新鮮空氣。
為了推行侵略戰爭,日本政府加強了新聞、紀錄電影(當時稱為文化電影)的工作,於1941年成立了官辦的日本電影社(簡稱日映),拍攝了《空中神兵》等戰爭紀錄片。但是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卻始終堅持攝制科教片,特別是大村英之助領導的藝術電影社,如厚木高、水木庄也、上野耕三、石本統吉等人,選擇具有社會性的主題進行創作,拍攝了石本的《雪國》(1939)以及由厚木編寫劇本、水木導演的《一個保姆的紀錄》(1940)等影片,維護了由無產階級電影同盟創始的追求真理的創作原則。
姿三四郎
在日本電影黑暗的40年代,青年導演黑澤明以處女作《姿三四郎》(1941),木下惠介以處女作《熱鬧的碼頭》(1943),沖破種種不利條件脫穎而出。

② 一部日本電影,大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拍的,其中有一幕:一些日本警視

日本八十年代的電影較多,主要有: 《絕唱》(1982) 《不好嗎》(1981) 《次郎的故事》、 《故鄉》(1982) 《寂爽鬼》、 《悉世家族游戲》(1983年) 《賴戶內少年棒球隊》、 《戀愛的少女們》、 《留下這彎橘個孩子後》(1983) 《亂》 《沒有飯桌的埋陸團家》。

③ 八十年代的日本電影有哪些

1、《凶暴的男人》是由北野武執導,北野武、川上麻衣子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特立獨行的刑警我妻諒介由於作風粗暴在警局內被視為異端的故事。出品時間1989年。

2、《忠犬八公物語》是由神山征二郎執導,仲代達矢、柳葉敏郎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1987年8月1日在日本上映。該片主要講述了一條名叫阿八的狗對主人的深厚感情,這條狗在主人死後的九年裡,每天都到車站等候主人的歸來。

3、《利休》是由敕使河原宏執導的古裝歷史片,三國連太郎、山崎努主演,於1989年上映。該片改編自野上彌生子的作品,講述了千利休擔任豐臣秀吉的茶頭的十年,由寵臣直至被迫自盡的故事。

4、《阿基拉》是由東寶株式會社出品,大友克洋執導,岩田光央、佐佐木望、小山茉美、玄田哲章、北村弘一等配音的科幻動畫電影,於1988年7月16日在日本上映。該作品根據大友克洋的原作漫畫改編,講述未來的日本東京,軍方一直在秘密進行的「阿基拉」項目導致巨大災難的故事。

5、《竹取物語》該片由市川昆導演,日高真也、菊島隆三、市川昆編劇,中井貴一、澤口靖子、三船敏郎、若尾文子、石坂浩二等出演,於1987年9月26日在日本上映。該片改編自日本傳說,講述了一位伐竹翁在竹林中遇到美麗女嬰,遂和老伴收留其為養女的故事。

④ 21世紀00年代日本電影特點

有多元化的主題、細膩而腔配略顯殘酷的敘事風格。
1、寫實,通過電影揭露事實,有一種娓娓道來的畫風,伍橡指有大量細膩的關於生活、風景建築、人物性格的描寫如簡,紀錄片的既視感和電影結合,形成獨特的慢節奏魅力。

⑤ 請問這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電影叫什麼名字劇情如下……

【中

名】天國的車站
【導
演】出目昌伸
【主要演員】
吉永小百合
西田敏行
三浦友和

荒木經惟
津川雅彥
丹波哲郎
【年
份】1984年6月9日
【出
品】日本東映
【劇情】:
根據六十年代轟動日本的真人真事改變,上映時引起日本的極大轟動。本片中日本著名影星三浦友和和吉永小百合的出色演繹,令大家難忘。

陰暗低矮的東京小管拘留所行刑室里,一位漂亮的中年女犯人在等待刑罰的降臨,周圍一切都顯得那麼冰冷而無情。伴隨著鐵門清脆的響聲打出字幕,這是執行死刑的日子……「我,美麗嘛?」女囚林葉佳代先後殺死自己兩名丈夫,在被處決前,遺留下這局話。加代是一個公認的美女,她的丈夫榮三因當兵受傷成了半身癱瘓的殘廢,生活的磨難使她變得心如鐵石,巡警橋本乘機追求她,兩人有了不正當關系。榮三發現後大發雷霆,把她痛打一頓。佳代一怒之下毒死了丈夫,警方草率調查後按腦出血死亡了結此案。而後橋本靠佳代的資助去東京大學。一天,橋本帶回一個叫幸子的女人。佳代和幸子明白她們都被橋本騙了,便與橋本斷絕來往。佳代和幸子來到綿谷溫泉鄉,佳代在結城時認識的田川一雄也搬到這甲。不久,大和閣的主人福見迷上了佳代。橋本也纏住佳代.福見給了橋本三百萬元.然後又唆使一雄殺死自己患精神病住院的妻子辰江。福見同佳代結了婚。橋本把錢揮霖干凈之後又來糾纏佳代和幸子,幸子決心殺掉他,不料自己反而摔下深谷。佳代得知後想為幸子報仇,福見不讓她去。福見去殺田川一雄、遭到反抗,他讓佳代幫忙,佳代卻反而把他殺死。佳代和一雄准備一同逃往別處生活,在車站被終察抓獲。1970年,佳代被處以死刑。

⑥ 80年代日本電影

《天國車站》

影片開始,監獄鐵門響處,只見死牢里一個年輕女囚正在塗抹口紅,認真,仔細。她犯的是謀殺重罪,按律當絞,這是臨刑前的化妝。面對為她做臨終祈禱的牧師,她只說了一句話:「我……漂亮嗎?」牧師楞了一愣,答道:「你很漂亮啊。」她聽後,緊綳的身體鬆弛了,臉上也浮出一絲微笑,似乎看到了希望。

隨後,影片進入倒敘。

林葉佳代和丈夫榮三結婚的當天,榮三便隨軍出征,回鄉時雖不是馬革裹屍,卻也半身癱瘓,失去了性能力。礙於生理障礙,榮三變得脾氣暴躁,哪怕有男子偶爾從屋前經過,也會疑神疑鬼,妒火中燒,動輒對佳代惡言惡語,拳腳相加。

佳代日復一日,從早到晚,只在織機前俯身勞做。對她而言,生活只有痛苦,沒有歡樂,而且看不到盡頭。

地方警察橋本早就覬覦佳代的美色。一天,橋本偷看到佳代自慰,便闖入屋內,趁佳代慌亂,佔有了她。佳代渴望被愛,盡管明知這並非她所渴求的愛情,但也橫下一條心,飲鴆止渴。

不久後的一天,橋本和佳代在野外歡好,被榮三撞破。榮三怒不可遏,用拐杖痛打佳代,並威脅要砸掉橋本的飯碗。佳代在絕望之中,依照橋本授意,毒死了榮三。警方判定榮三死於腦溢血,此案草草了結。

橋本受佳代資助,上了大學,很快便結交新女友。佳代想到愛情如此遙不可及,不禁黯然淚下。

佳代自結城移居綿谷,老鄉一雄也搬到這里。一雄生來腦筋遲鈍,容貌醜陋,常受人嘲笑欺侮,只有佳代對他友善。在一雄眼中,佳代就是女神。

佳代的美貌令綿谷闊佬福見垂涎三尺。福見為娶佳代,唆使一雄殺害自己患精神病的妻子辰江。一雄想讓佳代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便照辦了。佳代對此並不知情,以為辰江是自殺身亡。

福見如願與佳代結婚,佳代自以為終於得到了愛情。佳代心地單純,不願對丈夫隱瞞往事,但幾次話剛出口,就被福見阻住。佳人既已在抱,福見說話便不再有所顧忌:「你一句話都用不著說,我要的只是你的身體。」佳代大驚,問道:「在你的眼裡,我究竟是什麼?」福見輕佻地笑道:「你就是一件美麗的玩偶嘛。」愛情的幻影像肥皂泡一般破滅,竟這般輕易,這般不留餘地。佳代的心涼了,心死了。

精神病妻子的死,終究是福見的一塊心病。他看準機會,要幹掉一雄,遭到一雄拚死反抗。福見一面狠狠掐住一雄的喉嚨,一面喝令佳代助力。佳代抄刀在手,刺向了福見。

佳代和一雄開始逃亡。冰天雪地,前路茫茫,但兩人非但沒有絲毫倉惶之感,而且一路笑聲不斷。佳代發現,只有一雄對自己是一片真愛。對一雄來說,能與佳代結伴而行,夫復何求。

這時,天空現出一道彩虹。佳代歡呼雀躍,張開雙臂,彷彿要擁抱這大自然美景。一雄也歡呼雀躍,卻並不仰望天空 -- 在他看來,佳代臉上綻出的笑容,便是彩虹。

夜深了,篝火燃起。兩人合衣相擁。

翌日,佳代和一雄翻過山嶺,來到一個荒涼的小火車站。大批警察趕到。一雄為保護佳代,捨命與警察撕打。警官給佳代戴上手銬,問道:「你們倆打算去哪裡?」佳代低頭答道:「天國。」

倒敘結束。

警官問佳代:「你殺死了兩個丈夫。為什麼?」佳代回答:「我想,是因為我渴望愛。」警官默然。

佳代走上絞架。嬌好柔美的面容與散發著死亡氣息的絞索,艷紅的雙唇與暗灰的囚衣,對比如此強烈,感覺如此壓抑,幾乎令人窒息。

絞索套上脖頸。佳代輕聲哼起兒歌:「火車嗚嗚叫,帶著我們往前跑……」

執行絞刑。歌聲戛然而止。

隨著漸慢、漸輕、漸停的心臟跳動聲,一列火車在山嶺中鳴笛穿行,山花爛漫,綠樹蔥蘢。車中空空盪盪,隱約只有一個人的背影和一雙未被囚衣遮蓋的赤腳。

這應該就是佳代所憧憬的通往天國的火車吧。

想起影片開頭的提示:天國車站的火車,只能一人搭乘。是了。所謂蝴蝶雙雙,所謂鴛鴦對對,不過是水月鏡花,人世間的幻像而已。

在火車的隆隆聲中,響起了吉永小百合唱的片尾曲,歌聲幽婉迷離,充溢著對愛情的渴望、無奈和依依不捨。

誠然,謀殺親夫,罪無可赦。不過,法律的公正,人間的公正,天國的公正,或許有著不同的含義吧。

吉永小百合飾演佳代,含蓄內斂,極有分寸。單看她的表演,就已值得一看。

⑦ 日本電影史的日本電影史-第四期(1945~1960):

戰後及走向國際
日本投降後,電影法雖已廢除,而嚴格的檢查制度依然存在,只不過是由美軍佔領當局取代了政府的檢查。受到戰爭和佔領狀態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電影藝術家,為了保衛民族民主權利,提出了電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澤明首先分別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無愧於我們的青春》。這兩部影片的劇本都是出自在戰爭期間遭到迫害的久板榮二郎之手。與此同時,在法西斯黑暗時代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的今井正,也根據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劇本拍出了《民眾之敵》,在民主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各電影製片廠相繼成立了工會,不僅提出提高工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經營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權利。然而,美國佔領者和電影壟斷資本是絕對不允許民主勢力有所發展的。1948年,東寶公司以整頓為名,准備解僱1200名職工,將企業中的共產黨員及傾向進步的人士清洗出去。這一企圖遭到東寶工會的反對,全體職工舉行大罷工,並得到進步文化團體的支持。罷工持續了195日,最後在美國佔領軍的指使下,出動大批裝備有飛機、坦克和機槍的軍隊,包圍了東寶工會作為斗爭據點的砧村製片廠,進行鎮壓。這次大罷工以20名工會幹部自動退出東寶公司而告結束,其中包括製片人伊藤武郎、導演山本薩夫、龜井文夫、楠田清、劇作家山形雄策等。工會方面終於爭取到使裁減人員止於最小限度。
戰後,日本獨立製片運動蓬勃興起,50年代中期為鼎盛時期。上述退出東寶的山本薩夫等一批藝術家,創辦了新星電影社;為了尋求創作自由而離開松竹公司的吉村公三郎和新藤兼人組織了近代電影協會。這兩個組織成為戰後獨立製片的先驅,拍攝了一系列被稱為社會派的現實主義電影。主要有:今井正的《不,我們要活下去》(1951)、《回聲學校》(1952)、《濁流》(1953)、《這里有泉水》(1955)、《暗無天日》(1956)、《阿菊與阿勇》(1959);山本薩夫的《真空地帶》(1952)、《沒有太陽的街》(1954)、《板車之歌》(1959);家城已代治的《雲飄天涯》(1953)、《姊妹》(1955)、《異母兄弟》(1959);關川秀雄的《聽,冤魂的呼聲》(1950)、《廣島》(1953);龜井文夫的《活下去總是好的》(1956);吉村公三郎的《黎明前》(1953);新藤兼人的《原子彈下的孤兒》(1952)、《縮影》(1953);山村聰的《蟹工船》(1953)。及至50年代末期,日本的電影市場完全由東寶、松竹、大映、東映、日活、新東寶六大公司所壟斷,獨立製片拍出的影片面臨無法與觀眾見面的困境,經濟上損失嚴重,整個獨立製片運動瀕於絕境。一些具有才華的藝術家重新被大公司所吸收。
羅生門
日本投降之後,由於社會動盪和物資匱乏,電影的質量提高緩慢,直至1949年才逐漸走上復興的道路。盡管大公司對於攝制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採取排斥態度、熱衷於大量拍制純娛樂影片,但也不能完全置作品的藝術性於不顧。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吉村公三郎的《正午的圓舞曲》、木下惠介的《破鼓》、今井正的《綠色的山脈》,均攝於1949年。尤其是《破鼓》一片以諷刺喜劇的樣式,為日本電影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此外,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1950)在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日本電影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繼《羅生門》之後,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和《雨月物語》(1953),也分別在戛納或威尼斯電影節上得獎,為日本電影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1951年,木下惠介導演的《卡門歸鄉》是日本第一部彩色電影。
1949年以後約10年間,日本電影最明顯的傾向是文藝片的復興和描寫社會問題的作品增多。成瀨巳喜男的《閃電》(1952)、《兄妹》(1953)、《浮雲》(1955)、《粗暴》(1957)被譽為文藝片的佳作。同時,六大公司也迫於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不得不約請一批有成就的編導人員拍攝一些有意義的藝術作品。如小津安二郎的《麥秋》(1951)、《東京物語》(1953)、《彼岸花》(1958);溝口健二的《近松物語》(1954);黑澤明的《活下去》(1952)、《七個武士》(1954)、《蛛網宮堡》(1957);木下惠介的《日本的悲劇》(1953)、《二十四隻眼睛》(1954)、《山節考》(1958);吉村公三郎的《夜之河》(1956);今井正的《重逢以前》(1950);市川昆的《胡塗先生》(又譯《阿普》,1953)、《燒毀》(1958);五所平之助的《煙囪林立的地方》(1953);豐田四郎的《夫妻善哉》(1955)等等,均獲得很高的評價。因此,電影評論家們認為,這些影片加上獨立製片的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影片,形成了日本戰後10年電影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1956)還出現了太陽族電影,主要作品有:《太陽的季節》、《處刑的房間》、《瘋狂的果實》等。此類作品都是根據青年作家石原慎太郎的小說改編,描寫一批「太陽族」(戰後中產階級家庭出生的青年)的流氓生活,他們既沒有明確的理想,也沒有起碼的道德觀念,只有無目的的反抗和對一切都表示不滿的無政府主義的行動。影片的中心內容不外乎是表現「性和暴力」。這些影片對青年一代產生的不好影響受到了嚴厲的輿論譴責。因此,風行一時的「太陽族電影」很快便衰敗下去。當然,它的暴露社會問題的影響在以後的某些作品中仍被保留下來。

⑧ 日本70,80年代電影

就叫《獵熊記》
片名《イタズ》直譯應該是《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