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好人是鹽》的觀後感怎麼寫
好人是鹽,因為這個世界不能沒有鹽。」5月10日下午,根據真實人物改編的民族團結一家親系列微電影《好人是鹽》在烏魯木齊舉行首映禮,影片不僅反映了全國道德模範劉乾坤無私奉獻的精神,更展現了新疆各民族群眾不分彼此、親如一家的時代風貌。
《好人是鹽》是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阿迪·艾沙」民族團結一家親系列第四部微電影。影片講述了原水磨溝區葦湖梁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人物——劉乾坤與女兒劉青青以及白力克孜·亞森一家之間的感人故事。
「別人的爸爸是糖,我的爸爸卻不是,爸爸有時候是澀的,有時候是苦的,我想他是鹽。」影片以劉青青對爸爸的評價拉開序幕。一次意外車禍,劉青青的眼睛受傷急需救助,但劉乾坤沒有能力承擔手術費用。危難時刻,曾經被劉乾坤幫助過的白力克孜·亞森賣掉自己的房子,為劉青青籌集醫療費。那些曾經受過劉乾坤幫助的人也紛紛響應,匯聚愛心幫助劉青青重獲光明。也是因為這次受傷住院,劉青青才知道父親為戰友遺孀捐贈房屋的往事,了解了父親助人為樂的大愛精神。
時長約23分鍾的影片,多處感人細節戳中觀眾淚點,500人的觀影現場有不少人數次抹眼淚。市民劉鶴在觀影後久久不能平靜,她說:「劉乾坤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精神很打動人,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觸動。」
當天,影片的導演和主演也來到現場與觀眾們分享感受。該片編劇和導演李儂說,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一種大愛,這種愛可以跨越民族和血緣,傳遞的是付出、信任、溫暖、責任,更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最好體現,影片體現了這種愛。
在片中飾演劉乾坤的演員桑宗忠說:「在拍攝過程中,為塑造形象我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他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
片中白力克孜·亞森原型人物的兒子伊力亞爾·扎依提,也一直被劉乾坤當做自己的兒子看待,作為神秘嘉賓,他也來到了現場。「影片真實地還原了劉乾坤爸爸幫助我們一家的事。這么多年來,我們秋天一起掃落葉,冬天一起掃雪,逢年過節在一起慶祝,我們就是一家人。受他的影響,我也會幫助別人,將互幫互助的民族團結精神傳承下去。」伊力亞爾·扎依提說。
水磨溝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祖海峰說,「阿迪·艾沙」獎是水磨溝區最具影響力的民族團結進步獎項,從2017年起,水磨溝區陸續將「阿迪·艾沙」民族團結先進人物典型事例拍攝成系列微電影,包括《寶貝別怕》、《同心樹》和《阿依寶塔的心事》,把身邊的民族團結故事搬上熒屏,走進大眾視野,傳遞「阿迪·艾沙」精神,以影響更多的人。
據介紹,阿迪·艾沙是原烏魯木齊化工廠的技術工人,多次獲得「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稱號。1982年病逝前,阿迪·艾沙將1000元存款捐獻出來,希望用於獎勵工作積極、民族團結的先進個人。同年底,當時的烏魯木齊化工廠設立「艾沙民族團結獎」,1992年,水磨溝區委、區人民政府將此獎擴展到全區。至今,水磨溝區已連續舉辦15屆評選活動,共選出500多個先進集體和個人。
㈡ 小學生看電影《馬木齋和他的母親》觀後感
觀看了電影《馬本齋和他的母親》,影片主要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駐華北日軍為了蠶食、重兵進駐八公橋。,向冀中軍區領導提出「牛刀子鑽心」戰術,以一軍司令員身份,親自三進八公橋偵查,最終協同軍區主力,一舉攻克八公橋。然而,叛徒告密,日本侵略軍山本司令抓走了馬本齋母親,想利用馬本齋的孝心迫使他投降。馬母在敵人的各種嚴刑和精神折磨下不屈服,最後絕食七天以身殉國。觀影之後感到收獲頗豐、受益匪淺,不僅了解了馬本齋和他母親的光輝事跡,而且深刻感受到了馬本齋身上的愛黨精神、愛國精神、英勇精神和民族團結精神,這些精神讓我記憶猶新、內心無比激動,激勵著我要向馬本齋同志學習。
㈢ 《伊犁河谷》影評
「英雄,在沒有戰爭的時候,都是普通人。」這句台詞是對新疆建設兵團的最好寫照。軍人的故事,不一定是戰火硝煙。男歡女愛的小故事,同樣可以動人。
《伊犁河谷》,就是這種思路的體現。1951年,新疆解放,17萬戰士放下槍、拿起鋤頭,加入生產建設行列。「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孩子扎不下根。」在王震將軍這一考慮下,五十年代初,數萬女兵先後入疆,與男兵們結成革命伴侶,在新疆堅守終生。
影片以此為背景,描寫了我們的女兵們融入騎兵團這個從前只有男子漢的大家庭、找到自己另一半的歷程。五個女兵的愛情,各有特點,沒有血與火、沒有瑪麗蘇,卻令人回味無窮。
那麼,對這些事實,創作團隊並沒有為了歌頌而予以迴避,而是把這些不人性的現象大膽展現出來,不正是其難能可貴之處嗎?因為一些事件不符合現在的價值觀,就把它全都篡改和抹殺掉,整部影片只有簡單的偉光正和虛幻的浪漫美好,而背離了自己所致敬的歷史,這難道是藝術人的歷史情懷,這樣的作品難道還算是良心之作?
當然,這部電影也是有缺陷的。首先,可能是因為控制時間的剪輯,使得個別地方顯得有點生硬。比如,路華從開始怒懟團長到心生愛慕,以及悄然和吳文化瞬間就成了伴侶,其中沒有任何的鋪墊或解釋,這就有點突兀。
其次,原著和劇本中提到:「這次抓鬮是聯誼,如果大家接觸之後發現不合適,也不強求。」我認為影片中如果體現了這一點,更能為觀眾所接受,也符合當時政策的初衷(不過可能這樣拍也影響後面的劇情,比如路華對團長最後的質問。亦或導演有意批評執行中的過激行為)。
此外就是細節,例如團長從44年到50年代初,居然一直是團長,這對於一個戰斗英雄、留蘇高材生而言是不可想像的。原著中,他在整個二戰期間在蘇聯留學並參戰,解放戰爭中回國,從連長打到團長,而一同留學的前妻在蘇德戰爭中犧牲,我認為這個設定更為妥當。
順便說一下,他留學的伏龍芝是中高級軍官院校,那麼他在國內怎麼也得是營長了,因此學校也應改為基層軍官學校。但瑕不掩瑜,它打動了我,將我深深帶入到劇情里,久久不能忘懷,因此,這部作品無疑是成功之作,如果未來有人在翻拍或借鑒的時候,能夠填上這些坑,也許可以像《芳華》一樣,引領人們追憶革命年代的軍墾往事。
就像西南那個文工團承載了劉峰、小萍、穗子他們的芳華,伊犁河谷、建設兵團,也承載了這一批人的芳華。他們獻身新疆,為當地的經濟發展、鞏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金韜先生和劉凡先生謹以此片,致敬最可愛的人們,和他們遠去的芳華。的確電影中的一些行為和觀念,不適合被今天的人接受,但是,請永遠銘記他們的貢獻。
㈣ 關於民族團結的電影有哪些
1、《阿詩瑪》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音樂歌舞故事片,由劉瓊執導,楊麗坤、包斯爾主演,從1964年開始曾在小范圍內放映,於1979年元旦在中國大陸公映。該片根據彝族撒尼人的同名民間敘事長詩改編,講述了美麗的姑娘阿詩瑪與勇敢的青年阿黑不畏金錢權勢,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
2、《五朵金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製作的音樂愛情電影,由王家乙執導,楊麗坤、莫梓江、王蘇婭等主演。該片講述了白族青年阿鵬與副社長金花在大理三月街一見鍾情,次年阿鵬走遍蒼山洱海尋找金花,經過一次次誤會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
3、《紅河谷》,是1996年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類電影,該片由馮小寧執導,寧靜、邵兵、多布吉、應真等共同出演。影片講述了以20世紀初的中國西藏為背景,演繹了一段漢藏兒女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和並肩抗戰的英雄傳奇的故事。
4、《劉三姐》是1978年由廣西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影片。由吳永剛、陳正鴻聯合執導,傅錦華、張青、岑漢偉、羅亮等主演。影片講述了劉三姐以歌聲為武器與封建統治階級作斗爭的故事。
5、《冰山上的來客》於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發行,由趙心水執導,梁音、阿依夏木、谷毓英等人主演。影片從真假古蘭丹姆與戰士阿米爾的愛情懸念出發,講述了邊疆戰士和楊排長一起與特務假古蘭丹姆鬥智斗勇,最終勝利的阿米爾和真古蘭丹姆也得以重逢的故事。
㈤ 民族團結電影愛無疆觀後感
一個叫蘇萌的女孩,到胡楊林寫生,偶然遇到了沙塵暴,迷了路,到了晚上,遇到了狼,是一個叫阿布拉多的小男孩救了她,在茫茫的沙漠中,為了掏鳥蛋來解渴,小男孩從樹上摔下來,樹枝戳壞了他的腎,為了救小男孩的命,這個叫蘇萌的女孩,把自己的腎捐給了這個男孩。
民族團結電影《愛無疆》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們組織同學們看了一部反映民族團結電影《愛無疆》,這部電影帶給了我們很大的感觸,不少同學都留下了熱淚。
這部電影生動塑造了蘇萌和阿布都拉兩個形象,寫了蘇萌在胡楊林里寫生,偶遇沙塵暴,並遭遇餓狼,是一個叫阿布都拉的小男孩救了她。在走出沙漠途中,為了一顆鳥蛋,阿布都拉從樹上摔下來,樹杈插在了他的腎。為了挽回阿而都拉年輕的生命,蘇萌捐出了自己的腎臟。最後,手術非常成功,阿布都拉得救了。阿布都拉的父親異常感動。他動情地對阿布都拉說:「孩子,從今天開始,你又多了一個姐姐……」從這句話,我能體會到愛的無私,愛的偉大,愛的相輔相成。感受到他們兩個民族之間的血肉相連,親如一家的美好,同時也謳歌了人性中最善良的大愛。
這個故事雖然不算復雜,情節說不上多麼曲折,但卻真實、感人,看後胸中湧起一股暖流。
但卻書寫兩個民族親如一家、血肉相連的動人詩篇;同時,也謳歌了人性中最閃光的知恩圖報的大善、大美和大愛。蘇萌美麗善良,阿布都拉活潑可愛——兩個青年人,用他們的行動,譜寫了兩個民族相互救助,血肉相連的感人詩篇,在濃重的感動之中喻示了一種民族團結崇高人生境界。
其實在現實社會中也存在著不少和蘇萌,阿布都拉一樣來自兩個不同民族卻親如一家、血肉相連的故事。在玉樹,就隨處可以感受到各族群眾友愛互助、相互支持的點點滴滴。
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各民族的興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連心,團結一致,才能眾志成城,抵抗自然災害,應對金融危機,在風雲突變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我們緊密的團結在一起打擊民族分裂份子,共同一個安定,和諧、穩定、發展的一片凈土吧!
;㈥ 主題電影《世界屋脊的歌聲》觀後感
導語:是什麼樣的歌聲一直傳揚在世界屋脊之上,是什麼樣的情懷讓我們感動不止。我收集整理了影片《世界屋脊的歌聲》的精彩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世界屋脊的歌聲》觀後感1:
《世界屋脊的歌聲》以誠信、感恩、奉獻社會為主題展開故事,展現出主人公與藏族師生把個人夢與中國夢、個人追求與祖國需要、實現自身價值與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服務國家、奉獻人民過程中創造出無悔人生。影片能夠給予觀影者正能量,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立志高遠的決心和勇氣。
西藏的孩子們都很純朴善良,我們要學習他們用雙手去實現夢想,他們的心靈都很純潔。
西藏孩子們的學習條件十分艱苦,但是他們努力學習。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後成為有用之才,為社會做出貢獻。
弘揚青年理想,傳遞正能量,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電影《世界屋脊的歌聲》講述的是青年學生吳小遠由一名去西藏送教具的志願者最終紮根西藏,教書育人的故事,通過一個個曲折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細節,展現出主人公與藏族師生把個人夢與中國夢、個人追求與祖國需要、實現自身價值與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服務國家、奉獻人民過程中創造出無悔人生,在世界屋脊上譜出一曲 “中華民族大團結,同聲唱響中國夢”。
雄偉壯麗的泰山和雪域高的自然風光巧妙融合,描繪出一幅各民族團結和諧、共共同繁榮進步的美好畫卷。
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充滿了社會正能量。講述的是代表單位赴西藏送教具的青年小伙吳小遠幾經波折成為一名志願者進藏支教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在與藏族師生的交往中從一個幫助者、幫教者同時也變成了受助者、受教者。以誠信、感恩、奉獻社會為主題展開故事,同時故事感人肺腑,將貧困山區兒童學習、生活狀況表述的入木三分,能夠以正能量、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立志高遠的決心和勇氣。
世界屋脊 唱響國歌
見過洛桑旺久的人,都忘不了他那雙大眼睛。他用這雙清澈的眼睛看雪山、看草原、看高原的藍天。第一次看到寬闊的柏油馬路時,他剛剛過完14歲生日。這是他第一次離開西藏。他來到了北京。
洛桑旺久是來天安門唱國歌的。2013年7月,一個電影攝制組來到他就讀的山南地區浪卡子縣完小,一個長著大鬍子的叫王文傑的導演,要在學校選21個孩子,在浪卡子拍一部藏族孩子學慣用漢語唱國歌的電影。洛桑旺久成了電影中的小演員。
洛桑旺久在電影里飾演的人物叫丹增。丹增就讀的小學由於沒有漢語老師,眼看著就要被撤銷。危急關頭,從山東來送教具的小夥子歪打正著留下來成了孩子們的老師,教他們用漢語唱國歌,不僅讓他們在地區的唱國歌比賽中得了第一名,學校也保住了。影片的最後,老師還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帶著孩子們在北京天安門前看升旗、唱國歌。
劇組住在縣城裡的羊湖賓館,每天早上,小演大耐員們的'家長把孩子們早早地送到賓館,暮色將至,再接回家。“不少孩子的父母是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孩子送來了,對劇組工作人員痴痴地笑笑,黝黑的皮膚襯著皎白的牙,那意思是孩子就交給你們了,一百個放心,善良和樸拙都寫在臉上。”副導演吳思說。
拍攝完成的影片叫《世界屋脊的歌聲》。影畝宴片的最後,孩子們站在雪山下唱國歌,接著一個天安門廣場升旗的空鏡頭閃回。“計劃里沒有讓孩子們到北京的安排,劇組沒有這筆預算。直到片子製作完成,我們突然聯繫到一筆經費,電影的結尾,孩子們真的可以到北京唱國歌了。”王文傑說。
年根兒底下,北京的風從來不溫柔。拍攝當天,孩子們是天安門廣場的第一批客人。天邊微微露滾耐春出霞光,國旗班走進廣場,升旗,敬禮,奏國歌。洛桑旺久和他的小夥伴們,大聲地唱。天安門廣場真大啊,怎麼都聽不見自己的聲音,雪山在唱,草原也在唱,都唱著國歌,從西藏到北京,從浪卡子到天安門,那麼遼闊的天地,小小的心思都飛起來了。
回到浪卡子,孩子們成了學校的明星。課間,他們被同學們簇擁著。“講講北京吧,北京都有啥?”“有長城,長城好長好長!”“有水立方,那是辦奧運會的地方!”
王文傑說,他相信這部電影和這趟旅行會改變孩子們的一生,這種收獲是電影拍攝之初無法預料的,但可以想見的,他們會把這樣的快樂和理想傳遞給更多小夥伴。
世界屋脊的歌聲觀後感2:
《世界屋脊的歌聲》是一部充滿了正能量的電影,講述一名志願者的故事,體現出“中華民族大團結,同聲唱響中國夢”的主題升華。
近期學校組織我們看了電影世界屋脊的歌聲,電影看完之後,被劇中人物深深打動,感受到了偉大的正能量。電影播映之後,響起數次掌聲,看到吳小遠(劇中人物)支教成功的情節時,許多學生留下了眼淚。
劇中,吳小遠因為自身的現實困境一次又一次地失信於孩子們,但是洛桑校長和學生們卻始終不離不棄。吳小遠從一開始的被動留下,陰差陽錯成為一名志願者進藏支教的故事。在與藏族師生的交往中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被孩子們的行為所感動,成為一名志願支教者,最終在他的幫助下,孩子們實現了到天安門唱國歌的夢想。
《世界屋脊的歌聲》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在景物烘托上也是巧妙,雄偉壯麗的泰山、博大精深泰山文化與雪域高原純凈聖潔的自然風光巧妙融合,描繪出一幅各民族團結和諧、共同繁榮進步的美好畫卷。
該片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集藏族同胞們的對祖國的摯愛之情,是“中華民族大團結,同聲唱響中國夢”主題最好升華。
留在腦海中的歌聲
第一次聽這首歌是在朋友的空間,就像是心裡最溫軟的地方被醉在完美的聲線里——牽扯出無限的美好回憶。淡淡的音調交錯,一如在宣紙上氤氳散開的墨。
幸福的日子裡,就像水晶城堡一樣透明——完美無瑕。那段日子裡,只因有你的陪伴。一切,都交織成世間最美的一幅水墨,一段歌謠,一闋詞,一首歌。
“落月下舀一杓天崖/風刮淚無瑕/思念在雨間瀟灑殘雪中斟一杯牽掛/曲罷愁無涯/愛恨在心底交雜”
交錯的細線逃離不了分開的軌跡,而後天各一方,咫尺天涯。不必經歷太多愛恨,太多傷感離別,聲音便能帶給你最最晶瑩的眼淚,滴在心間,慢慢擴大,擴大,終成一片浩瀚的海,淹沒太多心緒。
“想種一朵無瑕窗外籬笆/雨要怎麼下/離別時的晚霞風還在刮//誰為誰牽掛/想畫一抹無瑕墨怎麼灑/筆該怎麼下/我送你的年華還留著嗎/記載我倆的無瑕”
在內心積淀的憂傷,讓幸福空洞而遙遠。痛苦孕育痛苦。孤獨孕育孤獨。寂寞孕育寂寞。生命孕育生命。別離孕育別離。我幾乎再也不會運用語言,不知是不是在故作姿態。偶爾沉浸在曾經的過往裡,不知是滋潤了記憶,還是淋濕了心靈。
此時窗外的雨正下得盡情,耳邊依舊是《無暇》,心中也依舊是無暇吧……就讓一首《無暇》,送給我曾經的,現在的,未來的,一直陪我前行的朋友們。交錯的聲音里,聽得見嗎,伍爾芙微笑著說,“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