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兒童電影伊萬的童年
擴展閱讀
如何手動消除電影字幕 2025-08-06 22:33:33
電影什麼之吻國外 2025-08-06 22:16:27
電影海王戰爭如何爆發 2025-08-06 22:15:27

兒童電影伊萬的童年

發布時間: 2022-07-31 20:56:55

A. 求 伊萬的童年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伊萬的童年》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01x0lSaGLkW8plylH78Q5Q

提取碼:jaf1

《伊萬的童年》是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於1962年出品的戰爭類劇情影片,該片由安德列·塔科夫斯基執導,由尼古拉·布爾雅耶夫、瓦倫丁·祖布科夫、尼古萊·格陵柯等主演。

B.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伊萬的童年》是一部從寫實到抒情完美過渡的作品,標志著當代電影一位偉大形式主義者的到來,也是部蘇聯「解凍」時期戰爭題材電影代表作。

《伊萬的童年》已經是蘇聯反法西斯電影在20世紀60年代再度轉型的作品,導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一場大膽地用一個小男孩伊萬做為主角,突破既往蘇聯兒童影片中兒童的天使式、政治概念式形象,而是描繪伊萬這個孩子在戰爭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壓力,用其早熟而又不失純真的眼睛目睹戰爭的殘酷。

《伊萬的童年》主要介紹

《伊萬的童年》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於1962年出品的戰爭類劇情影片,該片由安德列·塔科夫斯基執導,由尼古拉·布爾雅耶夫、瓦倫丁·祖布科夫、尼古萊·格陵柯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一個名叫伊萬的少年,他的父母在二戰期間被德國納粹殺害,伊萬懷著對納粹的仇恨,投身革命為國效力的故事。

C. 《伊萬的童年》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伊萬的童年》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Y3uh2ufC7efxXeHLMWrjdg

提取碼:z5hx
《伊萬的童年》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愛德華·阿巴洛夫
編劇: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米哈伊爾·帕帕瓦、弗拉基米爾·博戈莫諾夫
主演: 尼古拉·布爾里亞耶夫、瓦連京·祖布科夫、葉甫蓋尼·扎里科夫、斯捷潘·克雷洛夫、尼古拉·格林科、季米特里·米柳堅科、瓦連京娜·瑪利亞維娜、伊爾瑪·拉烏什、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伊萬·薩夫金、弗拉基米爾·馬連科夫
類型: 劇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德語
上映日期: 1962-04-06(蘇聯)
片長: 95分鍾
又名: 伊凡的少年時代(台)、伊凡的童年、伊凡的童年時代、Ivanovo detstvo、Ivan's Childhood
殘酷的戰爭摧毀了12歲男孩伊萬(Nikolay Burlyaev 飾)的童年,母親和姐姐早年被德國軍隊殺害,小小年紀的伊萬也不得不走上戰場,成為一名在戰火和死亡中穿梭的偵察兵。
由於年齡的關系,中尉戈克森甚至不敢相信伊萬的身份,但從科赫林上尉(Valentin Zubk ov 飾)的口中,他得知眼前這瘦小的男孩竟如此果敢。科赫林上尉希望將伊萬帶離戰場,送他到遠方讀書。然而伊萬卻拒絕離開,這個勇敢的男孩決心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本片榮獲1962年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196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D. 伊萬的童年的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伊萬的少年,他的父母在二戰期間被德國納粹殺害。懷著對納粹的仇恨,他加入了蘇聯紅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深入德軍敵後,執行危險的任務。紅軍中校認為戰爭不是孩子的事情,欲安排他到後方上學,小伊萬聽了很是惱火,最後還是留了下來。在伊萬的強烈要求下,再次讓他進行秘密的偵察活動,而這一次,伊萬再也沒有回來。戰爭勝利後,中校在敵人的材料中發現了伊萬的檔案……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伊萬的少年,他的父母在二戰期間被德國納粹殺害。懷著對納粹的仇恨,他加入了蘇聯紅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深入德軍敵後,執行危險的任務。紅軍中校認為戰爭不是孩子的事情,欲安排他到後方上學,小伊萬聽了很是惱火,最後還是留了下來。在伊萬的強烈要求下,紅軍再次讓他進行秘密的偵察活動,而這一次,伊萬再也沒有回來。戰爭勝利後,中校在敵人的材料中發現了伊萬的檔案,伊萬是被絞死的。
本片榮獲1962年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196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E. 伊凡的童年 劇情

布穀鳥不見了——《伊凡的童年》

塔可夫斯基接受《伊凡的童年》的任務可以說是受命於危難之際,當時另一位導演已拍攝到一半,因影片質量遭到普通質疑,被勒令停拍。他不僅要推倒全部重來,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拍攝資金也只剩下了一半。對一位剛出校門的新手來說,壓力不言而喻。然而,他卻以超強的自信決定要以自己的方式來完成這部電影。為此,不惜與原作者博戈莫洛夫發生劇烈的爭執,他直言不諱對那位大名鼎鼎的小說家宣稱:電影與小說同樣具有自己的創作個性。言下之意:影片雖然改編自你的名作,但你也不該過多干涉我的工作。如果照搬原小說的故事情節也許可以拍攝一部不錯的描寫衛國戰爭中一位小偵察兵英勇事跡的故事片。但塔可夫斯基認為這樣做的話違背了他的電影美學原則,在他看來,線性的敘事邏輯就象幾何定理的證明一樣生硬、令人乏味,他提倡的是一種詩的邏輯,用詩的聯接與推理讓電影成為最真實、詩意的藝術形式。

影片從夢境開始,以夢境結束。在第一個夢中,伊凡快樂地追逐著蝴蝶奔跑在原野上,他看到一隻布穀鳥,驚喜地指給母親看。他甚至可以騰空而起,飛翔在樹林山丘之上。然而當他從一派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中醒來卻發現自己躺在破舊的磨坊中,清醒後他很快意識到必須立即轉移,否則可能落入德寇的魔瓜。來到磨坊外,滿目皆是經戰爭摧毀後留下的凄慘景象,這時才進入影片的現實部分。伊凡不是傳統意義上為國捐軀的小英雄,他既不是機智勇敢、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的小兵張嘎,也不是為崇高的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董存瑞。他只是一個被戰爭扭曲了心靈,喪失了孩童所特有的氣質與性格,取代的唯有刻骨仇恨的十二歲小男孩。影片中最令人心痛的就象塔可夫斯基所言:伊凡在做打仗的游戲,他不是部隊的驕傲與寵兒,而是他們的痛苦。伊凡徹底被戰爭異化了,變成一個不能容身於正常的生活環境之中的怪物。對他來說,戰爭永遠不會結束,他將永遠戰斗下去。犧牲或許對他是一種解脫,死亡比周圍人對他的憐愛更是他需要的。在他眼裡,現實與夢幻已沒有區別。當他翻閱丟勒的版畫《啟示錄四騎士》時,他將畫中凶神惡煞般的騎士看作現實中的德國侵略者,藝術的虛構與真實的現實在他概念中完全是一回事。影片的主題從簡單地歌頌英勇無畏的蘇聯小英雄深化到了控訴戰爭對人類心靈造成嚴重的傷害。薩特對影片的盛贊是眾所周知的,他在寫給義大利《團結報》討論《伊凡的童年》的長信中講到影片更深層的主題:歷史既產生了自己的英雄人物,同時也毀滅了他們,如果他們不能沒有痛苦地生活在他們自己促使其形成的生活里的話。說得也是這個意思。

影片的現實部分從伊凡偵察回來到再次出發這一段時間發生的事。從加爾采夫第一次看到伊凡時,就感覺不到他的童真與可愛,他的神色與語氣流露出與他年齡不相符的堅毅與老練。當他了解了伊凡的經歷後,認為他應該遠離戰爭。慈父一樣的格里亞茲諾夫上校,還有疼愛他的霍林大尉何嘗不是這樣想,他們幾次將他送到後方的軍事學校,伊凡都成功出逃。占據伊凡頭腦的只有復仇,他強烈要求派他再次執行偵察任務,當霍林與加爾采夫送他出發時,眼看著他弱小的身軀涉水走入死一般寂靜的樹林,兩人心情異常痛苦。送行的一路上也顯得格外漫長而壓抑,黑沉沉的河流、蕭疏的樹木、倒載在岸上的飛機殘骸,對岸被吊著的蘇聯偵察兵遺骸,偶遇的德國士兵,還有不時竄上天空的照明彈,無一不喻示著此行的凶險。事實上,伊凡這一次的確走上了不歸路。加爾采夫最後見到伊凡是他臨刑前的照片(霍林早已犧牲了),蒼白瘦削的臉龐,一雙惡狠狠的眼睛。這個十二歲小男孩帶著他滿腔的仇恨與絕望離開了人世。影片還穿插了霍林與瑪莎一段有始無終的愛情,進一步表現了戰爭對成人生活的戕害。加爾采夫認為戰爭是男人的事,女人也應該遠離,將瑪莎調到後方醫院,無意間造成了兩人的分離,從另一個側面也襯託了伊凡的悲劇性命運。

《伊萬的童年》作為蘇聯電影的代表參加了當年的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大獎,一時間在東西方引起多方爭議。塔可夫斯基的詩意電影在蘇聯國內則被指責為晦澀難懂,在西方左派人士看來有「小資」嫌疑,甚至有影評人認為他不加選擇地運用了已在西方過時的表現手法。薩特看不過去,挺身而出為他作了有力的辯護,塔可夫斯基因此聲名大振。平心而論,《伊萬的童年》不是真正能夠體現塔可夫斯基風格的一部電影,只是他詩意電影的起步之作。在片中,他創造詩一般美麗的夢境:布穀鳥的叫聲、羚羊透明的眼睛、結著蜘蛛網的松林、飛舞盤旋的蝴蝶、羞澀可愛的小女孩、被雨淋濕了蘋果、吃蘋果的馬匹、波光粼粼的水面、還有一起嬉鬧奔跑的小夥伴……他認為電影的素材可以用詩的邏輯來組合,他堅信這更接近人類思想的發展法則,也更接近生命本身。他所提倡的基本美學原則將在他將後的電影中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表現,從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塔可夫斯電影風格。此外,正如批評者指出,他在片中借鑒了西方現代電影的各種表現手法,比如伊凡從磨坊出來,整個畫面都是傾斜的;轟炸過後,傾斜的十字架遮住了太陽,還有片尾那棵燒焦了的大樹都充滿了象徵與隱喻。片中還有一些令人難忘的剪輯鏡頭,以後在他的電影中幾乎消失不見了:比如在地下室里水滴與夢境中井水的剪接;還有霍林轉身看到瑪莎已離去,忿恨之下將椅子砸向地面與佔領柏林國會大廈歡呼雀躍的紅軍戰士的剪接,後來他也承認片中存在學院派式精心組織的鏡頭。可以說此時的塔可夫斯基達到的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意境,離他以後「一棵樹,就是在畫面上存在的一棵樹」的境界還是有些距離。

F. 老塔是哪位導演

老塔是塔爾科夫斯基

塔爾科夫斯基,男,演員、導演,生於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因肺癌逝世於巴黎。他是詩人之子,1954年考入國立莫斯科電影學院,畢業作品是和同學合作拍攝的《小提琴與壓路機》。

首部劇情長片《伊萬的童年》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後每部作品均獲得眾多國際殊榮,很多評論家視《安德烈·盧布耶夫》為他最偉大的傑作。

塔爾科夫斯基電影之路

1962年執導的《伊萬的童年》Ivanovo detstvo ,從兒童的角度看戰爭,詩情洋溢,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作者因而成為國際知名導演。

1965年拍了俄羅斯畫家魯勃廖夫的傳記片《安德烈·魯勃廖夫》Andrey Rublyov ,1969年在戛納電影節獲國際影評人獎,但因有借古喻今之嫌,在國內直到1971年才允許上映。很多評論家視《安德烈·魯勃廖夫》為他最偉大的傑作。

1972年,完成《飛向太空》Solyaris ,同年獲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1975年,完成《鏡子》Zerkalo ,受到有關部門的「封殺」,當時未能廣泛公映。

1979年,拍攝《潛行者》Stalker ,被公認為他的所有電影中最晦澀難懂的一部。

G. 電影《伊凡的童年》講的是什麼故事

哈爾采夫上尉正在打盹兒,一個士兵叫醒了他,說他們在河岸邊發現一個形跡可疑的十一二歲男孩,已把他帶來了。哈爾采夫只見那男孩渾身泥濘,衣服都濕透了,他膚色黝黑、瘦骨嶙峋的。哈爾采夫讓他把濕衣服全脫了,用干毛巾擦擦,他驚訝地發現這男孩的背上傷痕累累,問他怎麼回事,他不說。男孩叫伊凡,他以命令的口吻讓哈爾采夫向軍部51號報告。軍部51號的格里亞斯諾夫中校命令哈爾采夫別盤問他,也別驚擾他,對他要關懷細致,給他筆和紙,把他寫下來的東西封好,立刻送軍部。原來,伊凡是個小偵察員,他曾多次完成艱辛的任務。這一次,他偵察歸來,本該到吉柯夫卡與軍部的卡塔索尼契會合,但他發現那裡已有德國鬼子在走動,他無法靠近河岸,只好冒險游到河對岸的哈爾采夫所在的部隊來了。

哈爾采夫讓伊凡洗了澡,美美地喝了一盆粥,就安置他在床上睡一覺,等著軍部派人來接他。睡夢中,他和母親站在深深的井邊,凝望著井底。他欣喜地發現,在最晴朗的日子,井底也能看見星星。突然一陣射擊聲,母親手中的水桶掉了下來,頭巾落到了井裡,身子躺倒在井邊了。他驚呼了一聲「媽媽!」醒來了。一眼見到哈爾采夫站在桌旁,伊凡擔心他剛才睡著的時候說的夢話會被哈爾采夫聽見,他過去不說夢話,可現在自己也承認有點神經質……

霍林大尉來接伊凡了。在回軍部的汽車上,霍林告訴伊凡:格里亞斯諾夫中校要把伊凡送到後方的蘇沃洛夫軍校去學習。伊凡覺得特別委屈,他去找中校,說不久要反攻,他留在部隊會很有用的,中校堅持要送他去軍校。伊凡逃跑了,他來到一個被焚毀的村莊,見到一個老人在家園的廢墟上尋找著什麼,他低聲地唱著,思念著被德國人殺害的老伴,語無倫次地與伊凡說著話。突然,一輛吉普車停在廢墟旁,中校、霍林大尉和卡塔索尼契駕車來找伊凡了。在車上,伊凡再次強調自己能完成大人偵察兵不能完成的任務,前幾天,里雅霍夫和莫洛茲就犧牲了,而他,個子小,可以到處鑽,再說,他孤身一人,沒有任何親人,無牽無掛。

霍林大尉去找哈爾采夫,見他正在衛生站向軍醫中尉瑪莎下達指示。瑪莎這動聽的名字和她那充滿青春活力的形象喚起了霍林對美好愛情的嚮往。他們一起在衛生站附近的白樺樹林里漫步。瑪莎在一株倒卧在塹壕上的白樺樹幹上走著,竭力掩飾著內心的激動和驚慌。當瑪莎要跳過塹壕時,霍林兩腿跨在塹壕上,一把摟住瑪莎,吻了她,瑪莎的腳下是深深的塹壕。霍林把瑪莎放到塹壕另一邊的平地上,瑪莎從他身邊走了開去,霍林又把她叫回來,瑪莎靠在他身上站著。突然,霍林當機立斷地讓瑪莎走開,他似乎意識到這種愛情不是屬於他的,眼前他應該想的只能是戰爭。霍林認為哈爾采夫的部隊所處的地理條件不錯,從這里出發去偵察很有利。他幾次三番地來找哈爾采夫,正是要精心安排一次偵察行動。不久前去執行任務的里雅霍夫和莫洛茲被敵人殺害了,卡塔索尼契用炮鏡瞭望到了他們被弔死的屍體。霍林想向哈爾采夫借船,哈爾采夫謊稱沒有,其實,霍林和卡塔索尼契早已偷看到了他的船了。霍林還向哈爾采夫誇獎他的女軍醫瑪莎,誰知哈爾采大已決定把她調往別處了。

白樺樹梢隨著圓舞曲的節奏旋轉著,即將離開哈爾采夫部隊的瑪莎也旋轉著在跳圓舞曲。緊接著畫面又轉換成了那兩個偵察兵的屍體,而圓舞曲的音樂也被一陣射擊聲取代了。

伊凡來到了哈爾采夫的掩蔽壕,哈爾采夫猜測這次大概又要派伊凡去偵察了,他表示也想一起去執行這項任務。霍林乘機向他要一條平底船。霍林、卡塔索尼契和哈爾采夫打算一起去看看船。臨走前,哈爾采夫答應將他的已犧牲的戰友留下的一把芬蘭刀借給伊凡玩到晚上,卡塔索尼契知道伊凡喜歡這把刀,他答應第二天一定給伊凡弄一把來。

哈爾采夫從霍林那裡了解到:伊凡的父親是個邊防軍,可能已犧牲,母親和小妹妹也被打死了,伊凡在游擊隊、敵人的死亡營里都呆過,他見到過的戰爭中的殘酷景象,大人連做夢也夢不到的,現在他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報仇報到底。如果戰後他找不到親人,中校或卡塔索尼契將收他做兒子。

這時,伊凡正在掩蔽部,卧倒在桌旁,手持哈爾采夫的芬蘭刀,模擬著與德國鬼子作戰,他的眼睛裡燃燒著復仇的烈火。一道手電筒的光照在牆上,他看到了牆上刻著的字:「我們8個人,都不到19歲,再過一小時就要把我們拉出去處決了……替我們報仇吧!」伊凡把掛著的一件軍大衣當成了敵人,哭喊著要審判它,他哭得難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一陣爆炸聲響過後,黑煙滾滾,太陽都被遮黑了。哈爾采夫從外面沖進掩蔽壕,連聲喊著「伊凡」,但伊凡卻鎮靜而嚴肅地站著,說他一點都不怕。

一小時半以後,伊凡就要去執行任務了。晚飯後,霍林和卡塔索尼契要去送他。可是,卡塔索尼契沒有來吃晚飯,伊凡覺得很委屈,責怪他不夠朋友,他哪兒知道卡塔索尼契已在剛才那一陣爆炸聲中被炸死了。現在,霍林決定讓哈爾采夫取代卡塔索尼契去執行任務,哈爾采夫能講一口流利的德語,還可以掩敵人的耳目。

出發前,伊凡又小睡了一會兒,他夢見他乘坐一輛滿載蘋果的卡車在雨中的林陰道上行駛,一個小姑娘躺在車上,用手在接雨,伊凡遞蘋果給她,她沒有接,只是微笑著。忽然,卡車的車廂檔打開了,蘋果撒滿在海灘上,幾匹馬跑過來,開始吃蘋果。

嚴峻的任務把伊凡從睡夢中喚醒。伊凡穿上一身襤褸的衣服,臉上抹了煙黑,帶著手榴彈、手槍和干糧與霍林、哈爾采夫一起乘船出發了。他們望見了河岸上被弔死的兩個偵察兵的屍體,伊凡很不好受,霍林答應等會兒一定把他們埋了。小船在沼澤中穿行,不斷地聽到機槍掃射聲。他們離開了船,霍林給伊凡找一條干一點的路。伊凡不讓霍林他們再送了,怕他們目標大,被發現。他獨自一人朝沼澤地的深處走去了。

戰爭結束。士兵們歡呼著「勝利啦!」他們一個個在烏拉聲中被拋上了天。銀幕上出現了紀錄片鏡頭:德國的國會大廈,希特勒的辦公廳,戈培爾一家人的屍體,蘇聯軍官和士兵。

哈爾采夫在滿地散布著紙張的蓋世太保總部翻閱著卷宗,他懷念地想起了已經犧牲的霍林,不禁問了一句:「難道這還不是地球上的最後一次戰爭嗎?」哈爾采夫看到了一頁頁檔案上被敵人槍決或絞死的人的姓名和照片,突然他看到了伊凡的照片,伊凡是被絞死的,他眼前出現了吊人的套索……

畫面上又出現了伊凡和他的母親,伊凡在水桶里飲水,與母親相視微笑。他在河岸邊的一棵枯樹旁與孩子們嬉戲,並沿著河岸邊的淺水灘追逐一個小姑娘……這可能是伊凡生前最後的一個夢!

H. 少兒電影排行榜前十名國語版

《放牛班的春天》,《飛屋環游記》,《頭腦特工隊》,《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麥兜·飯寶奇兵》,《小王子》,《奇跡男孩》,《神偷奶爸》,《大鬧天宮》。

兒童電影是以兒童為主角的電影。其面向的觀眾不一定是兒童,也可面向成人。如《伊萬的童年》《紅氣球》等。

也有說兒童電影顧名思義就是為了給兒童看的電影,適合於兒童的口味,面向的人群就是兒童,從劇本到演員以及拍攝,全部都考慮到了兒童的需求製作的電影。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大鬧天宮》、《牧笛》、《三個和尚》、《寶蓮燈》、《大耳朵圖圖》,合作影片 《狐狸列那》、《諾亞方舟》、《不射之射》、《環游地球八十天》、《番茄醬》、《鴨子偵探》、《天才發明家》等影視片。

還有一些其他國內經典動畫兒童影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兔年頂呱呱》、《賽爾號》,以及2012年5月即將上映的首部災難動畫電影《今天明天》都受到孩子們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