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個電影,男孩把自己關在卧室好長時間就為了玩游戲,和外界隔絕,不讓父母管,用自殘來威脅父母,並且從
凶間疑影 ----泰國電影 導演: Pakpoom Wongjinda 編劇: Aekasit Thairath 主演: Sinjai Plengphanich / Kanya Rattanapetch / Pongpitch Preechaborisuthikul 類型: 懸疑 / 驚悚 / 恐怖 官方網站: http://www.whorumovie.com/ 製片國家/地區: 泰國 語言: 泰語 上映日期: 2010-02-25(泰國) 又名: Who R U? 劇情簡介 · · · · · · 風韻猶存的妮妲是一個單身媽媽,數年前她和老公的感情破裂,長久以來只同兒子阿頓生活在一起。妮妲靠在夜市賣電影光碟為生,巨大的壓力令她皈依一個名為「Who R U」的宗教社團。5年前,阿頓與母親發生爭執,隨即將自己反鎖房中,從此再未踏向外部世界。妮妲與阿頓德交流便是通過門縫下傳遞紙條來實現,憑借宗教賜予她的力量,妮妲似乎漸漸習慣這種不正常的生活。 某電視台恐怖節目編輯阿東是妮妲的常客,他得知阿頓的事情,告知妮妲這是一種被稱為「隱蔽青年」的自閉症狀。阿東決定幫助阿頓走出房門,回到社會。他極其熱心地操辦此事,結果卻令他追悔莫及。而在這一過程中,妮妲內心塵封已久的記憶也被漸漸喚醒……
㈡ 尋求有關教育青少年遠離網路的電影
和他們一起看,從小就要好好的交流,
14,15歲的時候都有可能會有一些不想給爸媽說的問題,所以要從小抓起.
實在做不到了就只能,多多地溝通,讓他們多看看現實中的事情,
讓他們自己明白電影或電視與生活中的一些出入之處!
㈢ 泰國恐怖片!有個父母吵架把兒子誤殺了!母親一直認為兒子沒死在房間里打游戲!後來他老公打開門兒子真在
凶間疑影
劇情梗概
一位叫做妮達的母親,她的兒子阿頓把自己關閉在房間內長達5年。這5年時間妮達從
未見過頓一面,也從來沒有和頓說過一句話,他們之間的交流都是通過房門底部的縫隙互傳紙條進行。原來妮達與兒子的生活還算平靜,卻逐步被外來的人所破壞。電視台記者認為房間里根本沒有人,鄰居家小妹堅持說房間里的人不是阿頓,巷口賣菜的大媽卻說頓根本就沒有封閉自己,這些話讓妮達更加懷疑房間里的狀況。直到有一天,房門被打開,妮達才發現那密閉空間里的驚人真相……
㈣ 有沒有教育年輕媽媽只顧貪玩,不管孩子的電影
你可以收集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電影或者電視劇,大多都是父母不管或者不會管孩子引起的家庭不幸,或者收集一些孩子傷人、殺人的新聞。年輕媽媽看了,應該會起到教育作用。
㈤ 求父母打孩子的那種電視劇電影 越多越好
霸王別姬開始的時候,蔣雯麗演的媽媽打小時候的程蝶衣,還有用刀切手指
㈥ 有一部電影,父親被抓,為了保護孩子的心靈,所以借口跟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戲,後來那個父親被德國人擊斃了,
美麗人生 太感人了 而且創意很棒 而且導演太有才有木有 自編自導自演啊
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由羅伯托·貝尼尼自編自演,講述了義大利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納粹集中營,父親不忍年僅五歲的兒子飽受驚恐,利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扯謊說他們正身處一個游戲當中,必須接受集中營中種種規矩以換得分數贏取最後大獎。影片笑中有淚,將一個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轉化為一個扣人心弦的悲喜劇。影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頭銜及多個國際大獎。
㈦ 有個電影講的是一家人玩游戲的那個叫什麼啊
《勇敢者的游戲1》阿倫與莎拉小時候玩Jumanji游戲琪時發生了怪事,阿倫突然被攝進棋盤上的魔幻世界去。二十六年後,兩名小童茱和彼得來到阿倫的舊居,並意外地將倫從棋盤世界釋放出來,但棋中的原始猛獸也一並來到人類世界,還四處大肆破壞。唯一的解救方法,就是要找尋已成年的莎拉,完成當年未下完的棋局!◆簡介:JUMANJI是一種游戲的名字,玩這種游戲的人,希望把真實的世界拋在腦後,沉浸在一個奇幻世界裡;游戲一旦開始,不管發生什麼,都要遵守游戲規則,把游戲做完。影片的故事就從小男孩阿蘭發現一個精緻的JUMANJI游戲開始。12歲的阿蘭本來打算逃離沒有溫暖的家庭,正當他要實施計劃的時候,他遇上了暗中喜歡的女孩薩拉,於是邀請她一起玩剛剛發現的JUMANJI游戲。不料游戲一開始,阿蘭就掉入了游戲里的熱帶叢林里,從薩拉的眼前消失了!驚呆了的薩拉嚇得沖出了房子,沒有把游戲進行下去。這一耽擱,就是26年。阿蘭原來住的房子住進了新的主人朱迪和彼德,兩個剛剛失去父母的可憐的孩子。他們在屋頂發現了還像當年一樣擺放著的JUMANJI游戲,游戲於是繼續進行:遠古時代的飛鳥、猴子、還有已經變成壯漢的阿蘭,都出現在兩個孩子面前。各種各樣的怪物不斷從游戲里飛出來,攪亂了原本寧靜的城市。為了盡快終止這場災難,阿蘭、朱迪和彼德找到了依然心悸不已的薩拉,並且成功說服她一起把游戲繼續下去。他們同心協力,終於控制住了JUMANJI的魔力。在他們之間,增強了友誼,產生了愛情,還堅定了團結克服困難的信心
㈧ 電影《美麗人生》觀後感
影片雖然是以二戰為背景,卻提出了一個永恆的教育話題:保衛童年和保衛童心。如果說教育是一門藝術,那麼教育屬於有心人,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高明的教育者也能將它作為一次教育的良機。如果說幼兒宛如一棵幼苗,那麼兒童的成長需要陽光雨露,教育者(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的愛心就如這樣的陽光雨露。每一位教育者要時刻准備用一顆愛心,去呵護每一顆幼小的心靈,使他們能茁壯成長。孩子的心是純正的,透明的,爛漫的,稚嫩的。在孩子的爛漫童心中,一棵狗尾巴草和一個電動小汽車等價;一塊蒙垢的石子比一塊金子更有光澤,對一輛坦克的期待可以使他在集中營中堅強的生活下去……
為了保護兒子,調動自己的智慧和潛能,甚至犧牲自己,這就是普通而偉大的父愛!在某些方面,動物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比如對「愛」的理解。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連母雞都知道的,而怎樣愛孩子在人類卻需要思考。其實,「愛」在教育上從來就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已經將它遺忘。現在教育界經常提倡「愛的教育」,細細想起來,樂觀的時候我們可以說:「終於我們提倡愛的教育了。」但悲觀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說:「怎麼現在才提出愛的教育呢?」愛,本來應該是一種原始的沖動,是生而有之的,現在卻需要我們努力尋找。這是一個缺乏愛和被愛的年代,如果我們為「愛」而提倡「愛」(雖然這樣有點像在玩文字游戲),那麼所謂的「愛」,其實都是人類拿來自欺欺人的一些漂亮的廢話。愛,本來就是教育應該有的東西,現在卻彷彿要成了教育全部。沒有愛的教育自然不是教育心中無愛,沒有愛,一根稻草都能把人絆倒再也爬不起來。戰爭,使得最原始的東西得到充分的體現,基度使我們找回了我們遺忘已久的東西——愛,讓我們知道世上原來只有「愛」才是永恆的,永遠不會被戰爭消滅,而只會在戰爭和黑暗中變得更加堅定。關注孩子,保衛童年和保衛童心只是我們重新拾起失去的東西,思考怎樣「愛孩子」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而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曾經聽別人這樣說,在這樣一個現實的年代,我們經常懷著這樣的心情:每次看到孩子總想抱抱,總是對他們懷著一種悲憫,為他(她)來到這人世間將要遭受的種種不幸和苦難而感到說不出的悲涼。在這個時代,一想到孩子的未來,就覺得製造生命實在是一種罪惡。所以,如果不能給後代留下一個有希望的世界,那就不要留下後代。開始我不理解她這種感情,以為她很悲觀,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豁然開朗。在成人的社會中,我們宣稱自己是多麼愛自己的孩子,但我們卻常常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來判斷孩子的所作所為。我們經常為自己的兒子假設一些想當然的理想而忘記孩子的真實願望,為我們自己的那些所謂的見解而忽視孩子的思考;我們經常剝奪了兒童的話語權利,使兒童的童年過早夭折;我們常常理所當然地忽略了童心;我們常常以大人的思維來判斷孩子的一切,不管孩子的認可。然而,快樂是孩子自己創造的,而不是大人制定的,即使在我們看來多麼無聊的游戲,兒童也玩得不亦樂乎。做父母的要經常像基度一樣為孩子多創造一些他們願意進行的「游戲」。惟有孩子純正爛漫的童心才能真正詮釋「游戲」(即使這個「游戲」孩子只能在無聊的等待中才能實現)的樂趣。
曾經看過這樣則故事 :一天,一個小男孩因母親外出,他獨自在家照顧妹妹莎莉,無意中發現了幾瓶彩色墨水。那些瓶子對他有著極大的誘惑,小男孩忍不住打開瓶子,開始在地板上畫起了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地把室內各處灑上了墨水污漬,家裡變得臟亂不堪。他母親回來時,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但她同時也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張畫像——准確地說是一片亂七八糟的墨跡。她對色彩凌亂的墨水污漬視而不見,卻驚喜地說道:「啊,那是莎莉!」然後她彎下腰來親吻了她的兒子。這個男孩就是本傑明·威斯特,後來他成了一個著名的畫家,他常常驕傲地對人說:「是母親的親吻使我成了畫家。」這位母親可能並非教育工作者,可她對孩子的愛非同尋常,那對孩子潛能的珍視,對孩子想像力的呵護,對孩子未來的高度關懷。正如文章指出:「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預測他將通過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去實現未來的人生價值,獲取屬於他的成功。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勵、再鼓勵!剩下的一切都交還給他自己———讓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以獻身的東西,也往往能達到似乎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在成人的社會里,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希望,不僅有他自己的理想,還有父母的重託,有時候甚至還是家族榮辱興衰的象徵,一個很正常的成長過程受到了各個方面繩索的拽曳,那些繩索,有的可以正確提升,有的是拔苗助長,有的是愈縛愈緊,在這種合力的作用下,快樂的成長過程讓他們對生活感到恐懼甚至厭倦終止自願放棄生命。於是精彩的童心不再向我們敞開,而是默默地消逝在童年的時光中,未留下任何的痕跡。我們對童心的漠視已經發展到了極致,這時候,《美麗人生》帶給了我們人文關懷,使我們重溫了一個父親是怎樣保衛孩子的童心,讓孩子對生活保持始終不斷的熱情。
保衛童年和保衛童心首先要自己擁有一份童心,自己首先要回到童年。就像電影中的基度,帶著童年般的熱情和樂觀為孩子做一場令人吃驚的「游戲」。即使是在臨死前,當納粹押著基度經過兒子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同時也似乎在暗示兒子應該像他一樣樂觀、勇敢、大步地繼續生活。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歷經磨難的基度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雖然基度死了,但他給兒子的愛卻永遠留了下來。
「回到童年」,對於兒童來說是使他(她)回到應該屬於他(她)的天地,而絕不是在童年的窩里冬眠。生活的確需要去奮斗,要「有所取」,可是生活是人生的過程,如果失去了過程中的樂趣,不是去做生活的主人,而是淪為生活的奴隸,這樣的生活必不是成人們所追求的,肯定也不是孩子們所喜歡的。把童年還給孩子,就象把天空還給白雲,把草原還給牛羊,把星星還給夜空,把歌唱還給小鳥,讓孩子擁抱自然,擁抱生活。正如電影中「游戲」——把殘酷當作游戲。對成人,則是要讓成人的精神一個從頭再來的機會,像片中的父親一樣為呵護孩子純潔的心靈不惜犧牲自己。
《美麗人生》這部電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反法西斯電影,它不是要向孩子灌輸我們習慣的那一套:「孩子,記住這一刻,記住爸爸媽媽是怎麼死的,以後有機會出去一定給爸爸媽媽報仇!」有這樣一個情節值得我們關註:一家商店的櫥窗上貼著「猶太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標語,孩子好奇地問父親那是什麼意思。父親的解釋是:個人愛好不同,就像有一家五金店門口掛著「西班牙人和馬請止步」的牌子,而另一家蛋糕房就是不歡迎「中國人和袋鼠」……孩子說:「我們的書店什麼都可以進去。」父親就找了兩樣不喜歡的東西:生番和蜘蛛不準入內。同樣的事情曾經發生在中國,這一片段很容易使我們想起在上海租界出現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在中國,我們的大人又是如何教導孩子們的呢?霍元甲飛起一腳把這個代表殖民恥辱的牌子給踢飛了,至今我都還可以回憶起這令人感到痛快淋漓一幕。但是,就是這一腳,要麼是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形成狹隘的「愛國主義」;要麼拳腳加武力,把對生命的殺戮轉化復仇和勝利的快感。最終都使孩子的心荒漠化,暴力和復仇佔領了他們的心靈,愛的力量盪然無存。我們都受過那樣的「愛國主義電影」的教育,這種說教的電影傳統在中國經常重復。
是「血淋淋」地「直面現實」來教育後代,還是換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溫情脈脈的「欺騙」方式來表達對後代的希望?或許兩者都有各自的價值,國度不同、文化不同,兩者很難評價,但在考慮民族發展的角度看,無疑貝尼尼走得比我們要遠。我們不用評判,但可以比較:在平衡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的時候,我們通常選擇成人的眼光來展示「血淋淋的現實」,而貝尼尼選擇了後者,他有遠見地考慮到了民族的未來屬於兒童,所以即使是在集中營里,基度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基度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也正是因為相信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基度才會以「欺騙」的方式來使兒子的心靈不受傷害子。
曾經有評論批評這部電影,說貝尼尼對大屠殺故事喜劇式的處理,他們認為貝尼尼對於那場慘絕人寰殺戮的態度實在是太過於輕鬆了,甚至有人認為他採取的是一種好萊塢式的商業化的手法。而我則認為,貝尼尼的電影風格的確過於大膽和獨特,但其風格與其說是來自好萊塢,還不如說是義大利電影喜劇風格的傳承。提起義大利,很容易使人想到海灘、陽光、草地、威尼斯的小船,這是一個充滿浪漫情調的國度。義大利的浪漫中多少摻雜一些凄美,我們能做的只是靠近她,欣賞她,把心盛滿浪漫而深沉的感受後再離開。或許正是這種情調的陶醉,使貝尼尼構置了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而是使他的喜劇童話成為一個感人的寓言。貝尼尼肯定相信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樂觀的、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基度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基度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如此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幼小純潔的心靈。
㈨ 《小孩不笨2》觀後感
《小孩不笨2》觀後感 上個星期,我跟父母一起看了《小孩不笨2》這部教育影片,影片中的故事情節使我感觸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小孩不笨2》描述了兩個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從「因為忙而無溝通」,到「孩子的心靈逐步走向墮落」,再到「偶然事件架起溝通的橋梁」,最後終於找回「曾經茫然、失落的心靈」!劇中的學謙、傑利為了得到父母的贊美不斷地努力奮斗,但得到的卻是父母的奚落,這種失落感我們也有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沒有鼓勵和贊賞我們了,而是不停地管教我們,總覺得我們做得不夠好,總以為他們是對的;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忙碌到深夜才回家,連跟我們溝通的時間也沒有。當然,我們也了解父母是為了這個家而忙碌,但再怎麼忙也應該抽出一點時間來陪陪我們吧,哪怕是半個小時,我們也需要你們的關心,也期待你們的賞識。如果我們因為缺乏教育而像電影中的學謙走上一條不歸路,那掙來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天下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是是爸爸臨終前才覺悟的,他不是不愛成才,他只知道自己是從小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走他的後路,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和表達自己的愛,才導致今天的悲劇,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孩子成長和回頭。 如果說父母打孩子還可以理解,但學校通過全校師生的顏面鞭打孩子的暴力方法去教育學生,我覺得很殘忍,我不贊同這樣做。這樣做也許可以令孩子吸取教訓,但是你們知道嗎?這樣的做法同時也使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劇中也曾說過:爛蘋果削去爛的部分,剩下好的還可以吃,全部丟掉就沒有了。 正因為在孩子進步時,家長沒有及時表揚,在孩子出現問題時也沒有好好教育,只是一個勁地責怪孩子,才導致孩子一錯再錯。劇中曾有這樣的一句說:資源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我相信每一個小孩都不笨,也希望每一個小孩如天使般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