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地心引力》中女主角最后降落在地球什么地方地点
电影《地心引力》中女主角最后降落在地球的非洲 。影片75分22秒的时候 ,神舟上清晰地显示了坐标东经32.4 北纬13.1 , 这个位置是苏丹境内 ,尼罗河附近 。
《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执导,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主演。剧本由导演阿方索·卡隆与儿子乔纳斯·卡隆共同撰写。影片于2014年3月3日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以及最佳配乐奖七项大奖。
地心引力的剧情简介:
深邃浩瀚的外层空间,蔚蓝的地球与深不见底、漆黑一片的宇宙形成鲜明对比。一台隶属美国的空间站,数名宇航人员正进行太空漫步,对所属卫星做着例行检查。初上太空的瑞安·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饰)在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检查每一个部件。
此次是科沃斯基退休前的最后一次飞行,他幽默风趣地活跃着团队的氛围。就在此时,休士顿总部传来骇人消息,不久前行将废弃俄罗斯卫星被导弹击毁,碎片以超过子弹的速度在地球轨道上散开,并意外击中其他卫星,引起连锁反应制造了新的碎片。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地心引力
㈡ 《地心引力》这部片子好看么
科幻大作《地心引力》在国内上映一周多了。这部电影还是很好看的,特别是那优良的IMAX视觉效果非常给力,精致的特效和那开场长达 17 分钟的长镜头,也是非常亮的亮点。
但是——我要说但是——作为一部航天电影,关于航天的错误未免也太多了一点了吧!这导致其中很多情节瞬间变成了无脑情节,都严重影响观影体验了!就算没有影响观影体验,误导了小朋友也不好啊。
这里就来说一说《地心引力》里那些不符合科学常识的地方。
从哈勃望远镜飘不到空间站
影片中,俄罗斯发射了一枚导弹摧毁一颗旧卫星,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航天飞船和哈勃望远镜(当时宇航员们乘坐航天飞机来哈勃望远镜这里搞维修)被高速飞来的太空垃圾摧毁。之后两名幸存的主角漫步到国际空间站,企图从那里乘坐返回舱回家。
大BUG!电影中,从哈勃那里可以看到国际空间站,仿佛就在附近的样子。而且从国际航天站到天宫一号也就几步路,飘飘就到了的样子。但实际上,从哈勃望远镜那压根看不到空间站,因为它们的轨道高度和倾角都不一样,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为 370 公里左右,倾角为 51.6°;而哈勃空间望远镜则是 559 公里左右,倾角为28.5°。
从哈勃望远镜那到国际空间站以及天宫一号,需要轨道飞船进行数次变轨才能完成。这所需的能量,一个航天飞机载满燃料都不够,更不要说只靠乔治•克鲁尼那个喷气包了。
男主不是你想抱就能抱
在航天飞机被卫星碎片摧毁之后,幸存的男主角搜寻幸存的女主角。在飞到女主身边时,他停不下来了(太空中没有阻力),于是在通信系统中大喊让女主抓住他。结果女主角真的就抓住了!抓住了!男主角撞到女主角,停在那里,两人就抱住了!前一刻还停不下来,这一刻是怎么停下来的?说好的能量守恒呢?男主角你的动量呢?被爱的火花消灭了吗?
后来演员桑德拉•布洛克在采访,被问及这一点时,她大致是这样回答的:嗯,这的确有点不符合物理规律,不过当你知道对面飘来的是乔治•克鲁尼时,无论如何也要抓住。——狡猾大大的。
男主角你可以不用死的!
其实这部分叫做“男主角你是怎么死的?”更精确一点。当两人在太空向“不远”的空间站漫步时,乔治•克鲁尼的喷气背包燃料殆尽,只能依靠最后一点能量一起撞向国际空间站。但是两人都没抓住空间站,女主角幸而被空间站的一些缆线缠住了脚,男主则幸而被女主角抓住了。此时此刻,女主角必须做一个艰难的选择,是放手还是不放。电影里最终男主放开了女主角的手,慢慢被无尽的宇宙吞噬。
但是,这是什么情节?苦情剧中的掉悬崖被拉住,放手活一个不放手活两个吗?实际上女主角根本不用选。当缆线缠住女主角,女主角抓住男主角时,二人已经停下来了。这时只要女主角轻轻一拉,男主角就会飘向国际空间站,即便女主角放手,克鲁尼也只会停在原地,不可能飘走。
如果编剧一定要让男主角牺牲女主角独自奋战,完全可以让男主牺牲的科学一点。不妨让两个人都飞过了空间站,此时两人才真的必须做出选择了,男主角奋力将女主角推向空间站,自己慢慢退向广袤的宇宙……多么感人又科学啊。
宇航服不是扭扭就脱了
在进入国际空间站后,性感的女主角随便扭扭,就褪下了笨重的宇航服,身上仅仅一件背心和短裤,曼妙身材尽显。好看是好看,就是不科学。宇航服的结构非常复杂,真正的宇航服自己很难脱下来,需要别人的帮助,即便有人帮助,没个十几分钟也搞不定。
而另一方面,从宇航服里出来的人肯定不会穿的那么清凉。宇航服结构上分为很多层,包括外罩防护层,隔热层,气密限制层,通风服和水冷服,保暖层,内衣舒适层(这部分还有成人尿布)。实际上宇航服一点也不美,它最大的特点是价格贵、高科技。太空中也从来只讲实用不讲美。
头发要飘起来,泪水没有办法变泪珠
在空间站里,女主角的头发从来都是服服帖帖纹丝不动的。其实在零重力的情况下,头发都是乱飘的。
而当女主情绪崩溃,失声痛哭时,眼泪掉落,变成一颗颗晶莹的小水球,飘在周围,IMAX-3D 的环境下,十分带感。但失重环境下,眼泪压根掉不下来,而是像一滩水一样,贴在脸上。是的,十分尴尬,一点不好看。
太空作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在电影开头,几名宇航员外出宇宙飞船作业,男主角似乎无所事事,坐在载人机动装置(MMU)上四处乱飞,企图打破某位宇航员的太空行走记录。并且听着音乐,和休斯敦插科打诨。
但太空作业是一件非常严肃和紧张的事情,每个人各司其职,没有任务的宇航员更不会随意外出,外出的也根本没有时间闲聊。浪费燃料绕着飞船乱转的事情,现实中才不会有哪个宇航员这么干。
另外,乔治克鲁尼穿的是 MMU(Manned Maneuvering Unit),是 SAFER(Simplified Aid For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Rescue,舱外活动简便救援装置)的上一代,现在被淘汰了。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里的科学硬伤不少。不过在真的观看这部电影时,这些其实都无关紧要了。《地心引力》酷炫而刺激的90分钟视觉体验,已经足够让你激动和值回票价了。
㈢ 电影《地心引力》里的失重效果是怎么拍出来的
1 光盒 :为演员提供真实背景光盒看起来就是个空心的箱子,高6米左右,宽3米左右。内壁由196个LED面板组成,每块面板大小为0.6×0.6米,每个面板上共设有4096个LED灯。有点像是正方体的万花筒。光盒的LED灯的明暗与颜色由电脑控制,它的功能是协助摄影机打光。当然面板能显示出诸如太空、宇宙飞船内舱等画面,演员在光盒里表演时无需面对绿幕想象画面,更有身临其境感。
㈣ 在地球上制作出来的电影中的失重场景是如何被拍摄拍摄出来的
失重效果:以被动实现自由
如何表现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题材电影最重要的,也是难点。一般电影人有两种常规方法来实现。一种是真的失重环境下拍摄——显然,这个很难实现,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剧情片进入太空拍摄;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转瞬即逝,短到根本无法支持演员完成一个失重表演。不过,如果有专门设计的飞机,能以向上隆起的抛物线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飞行,理论上是可以在抛物线顶端前后形成一段时间的完全失重状态,作为太空无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拟。事实上,影片《阿波罗13号》中的失重场景就是如此拍摄的:剧组及演员乘坐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运输机在高空以抛物线轨迹飞行,每次大概能经历约23秒的失重状态,足够摄影机捕捉演员的某些动作。
可是,这种拍摄方式无法适用于《地心引力》,单是导演卡隆要求的动辄几分钟的长镜头失重效果,就是这种飞行方法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何况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总时长更是借用飞机拍摄无法承担的。
另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拟动作。在地球常规重力条件下实现这种“看起来像”的失重效果,最廉价的方式是水下拍摄,水的阻力效应使动作变得迟缓,可以实现太空中的悬浮与类似飞行的移动动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摄,主要用于太空舱内的部分演员滑行镜头的特效参考,但其他绝大部分失重场景,都不是用这种方式拍摄的。首先,水下拍摄无法真实表现演员的表情——憋气与努力睁眼的神情显然和太空环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样;其次,水下复杂的光影反射折射效应,也让穿宇航服水下模拟太空作业变得不可能。
《地心引力》最终实现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娱乐手艺与最先进的电脑技术的结合:剧组找来舞台剧版《战马》的幕后高手,以大型牵线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员的肢体来模拟失重状态下的动作。这套装置有12根线连到演员身上四个系点,线的另一端则或者由三位专业木偶师操纵,或者由电脑程序控制的机械系统控制,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访中提到影片中最难拍摄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舱、脱去宇航服像婴儿一样蜷曲着飘在空中的长镜头段落。实际拍摄时,布洛克坐在一个很小的自行车底座上支撑身体,一条腿则绑在装置上帮助固定,而缓慢的四肢移动以及整个身体的翻腾漂浮动作就是由木偶师与程控线缆装置协助完成的。这过程中,还得用电脑特效做出虚拟肢体来替代演员被绑住的腿,并做出与线控的身体其他部分匹配的动作。
这种线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来拍摄太空舱内场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场景,演员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体动作了——因为包括整个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电脑生成画面:演员只负责提供脸部表情,其余的肢体动作,绝大部分由电脑动画师完成。
无论是线控还是电脑生成动作,都是本片在处理失重效果的一个理念突破:既然无法以“原生”的途径实现太空漂浮,那就以“绝对控制”外表表现形式的方式来体现无重力动作。
这种完全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技术实现手段,也贯穿《地心引力》的制作过程。
㈤ 美国的科幻片都是怎么拍的,
演员们站在绿色背景前表演(称为抠像技术),屏幕上只有·演员的图像而没有背景,背景另外拍摄或制作,到后期制作的时候合到一起就完了。
科幻电影采用科幻元素作为题材,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影视作品。
科幻片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5)地心引力电影是怎么拍摄的扩展阅读
美国著名科幻片介绍
1、《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执导,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主演。
剧本由导演阿方索·卡隆与儿子乔纳斯·卡隆共同撰写。影片于2014年3月3日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以及最佳配乐奖七项大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在探索者号航天飞机上的两名男宇航员和一个女宇航员出舱进行哈勃望远镜维修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导致飞船发生严重事故后在太空中发生的故事。
2、《星球大战》(Star Wars),又名《星球大战4: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是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的第四集,也是正传系列的第一部。
本片由乔治·卢卡斯执导,哈里森·福特、马克·哈米尔、凯丽·费雪等主演,于1977年5月25日上映。影片讲述了主角卢克·天行者走上绝地武士之路的冒险历程。
㈥ 《地心引力》中的失重状态是怎么拍的
以前,电脑特技不是很好的时候
是用那种特制的747(应该是这个型号),做爬高~~俯冲。来拍摄一些镜头
类似于你在游乐园玩青蛙跳,往下掉时那种失重的感觉
话说现在,NASA都还在用这种方法训练宇航员的。
现在么,基本都是用电脑特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