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正确写电影剧本
可通过亲身参与熟悉每一幕所反映的连贯故事情节开始是交代人物并孕育冲突, 中间要加强人物塑造并激化冲突, 最后是高潮和结局。具体如下:
1、第一幕
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这是因为要用30页左右的稿纸去建置(确定)故事 。
2、第二幕
第二幕是故事的主体部分。一般是在剧本的第30页至90页。之所以称为电影剧本的对抗部分,是因为一切戏剧的基础都是冲突(conflict)。一旦给自己的人物规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剧本中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目标是什么,就可以为这一需求设置障碍(obstacles),这样就产生了冲突。
3、第三幕
第三幕通常发生在第90页至第120页之间,是故事的结局。故事是如何结束的,主人公怎么样了,是活着还是死了,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等等。故事需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以便使人理解并求得完整。
4、从电影剧本创作的具体实践看,绝大部分电影剧本的字数在15000-45000之间。一般情况下,剧本的字数与相应的电影时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必然的;在某些情况下,根据一部40000字的电影剧本所摄制的电影,其时长甚至不如一部20000字的剧本。
注意事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及情节。“一幕”可分为几场。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
2、反映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电影剧本
② 用通俗语言解释一下电影剧本的基本线形结构图.
悉德的书中有详细的说明.
大致意思是说,每页反应到电影中是一分钟,也就是说120页的剧本,应该是一部120分钟的电影.
剧本分为三段,前30页(前30分钟)是第一幕,称做建置,中间60页(中间60分钟)为第二幕,是对抗,最后30页(后30分钟)为结局.
其中对抗部分有中间点分成2部分,由紧要关头1,中间点,和紧要关头2组成(这3个点都要有事件的主题).
每幕结束的标志要有情节点带动.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建议去买本悉德的书看看,就明白了哈,网上有买.
③ 好莱坞经典三段式解读,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研究发现,好莱坞电影的编剧都在遵循三段式结构叙事,而这些结构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把观众带入故事,在故事中向观众阐明创作者想要抒发的思想。本文以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叙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分析这部影片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三段式结构的建置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人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机制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机制。
结构是为抒发主题服务的,往往有些影片特殊的结构就是一种深刻的主题,还有一些影片结构是隐藏在故事之下的,结构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传达了主题。《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结构不但隐藏在故事之下传达了主题,而且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首先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整个故事,结构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狱最终逃离监狱的故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但是这只是这部影片的浅在意义,其深层涵义则来源于三段式结构。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把两个情节点划分的三段分别称为:建置、对抗和结局。建置意在指开端部分 前三十分钟对人物和规定情境的建置,中间的对抗部分写人物如何与阻力作斗争,结局讲述矛盾的化解。再看《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故事走向,影片的第一段讲述的是安迪入狱,一心希望能够逃离。第二段讲的是逃离监狱无望,安迪逐渐融入了监狱生活。第三段讲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证明是被冤枉的,这个监狱也不可能放他出去,于是安迪成功的越狱。
《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应该称为:逃离、融入、逃离。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三段与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的三段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行为走向相同,第二段落的行为走向与第一、三段落相反。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段落是和解,那么第二段落肯定是对抗,第三段落则又会回归和解。《肖申克的救赎》的第一段落是对抗,第二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则又回归对抗。这便是好莱坞传统剧作的一种结构规律,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突转和波荡,否则整个故事一个行为走向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涵义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主人公进监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婴儿进入人生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孩提时:反抗来到这个世界;中年:融入这个世界;老年: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返回头来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节安排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强暴不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后,而安排在第一个情节点之前,因为 “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侵犯意味着这个社会对孩子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一段落才合适,监狱里的规矩和犯人之间相处的规则都如同整个社会生存的一种规则,包括性在内。孩子进入整个人生,首先是带着内心的恐惧去观察生活,并且带有一丝反抗,虽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抗衡。这就像主人公安迪刚进监狱的样子,内心恐惧想逃离,但是又没有能力,他接受了这个监狱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终步入成熟,开始融入监狱生活。第二个段落则是人逐渐融入了社会,被社会所用。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段落近乎一个监狱里的白领,他在监狱里如鱼得水的工作着。放佛我们的人生,成年阶段开始慢慢融入这个社会。第三个段落就像看透世间一切的老人,有足够的能力摆脱这个人生获得重生。安迪逃离了监狱生活,在海洋的彼岸获得了重生。
整部影片证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想这就是《肖申克救赎》所阐述的更深一层的人生思考。整个《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人生的写照,很少有这样的影片能够把影片做出双层的故事涵义,然而《肖申克的救赎》做到了,成为一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