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刚把电影版洛丽塔看完,有看过的朋友吗可否分享下你的观后感。。。
“世界上最黑暗的领域,只有当文学的光照进去的时候,才能渐渐地透出光亮,才变得可被认知。描写黑暗的世界是一个写作者的责任,也需要有莫大的勇气。”如此,纳博科夫是勇敢的,因为他为我们带来了《洛丽塔》。
—题记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就像亨伯特见到洛丽塔的第一眼就决定住下来一样,这样短促有力而又深情款款的开篇,足以吸引我看下去。
随着亨伯特轻轻念出那充满魔力的三个字:洛一丽一塔,
口里像咬破沾着露水的红色樱桃,有淡淡酸甜荡漾开来。
那时她正趴在草坪上看一本画册,翘起的脚丫颤动着;身上不时被转过来的洒水喷头浇到,
湿透的衣服在身上勾勒出业已长成的青春曲线,金色的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温柔的落在她的身上,
蜂蜜样的肩膀,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栗色的头发。
她忽然抬起头来,对他回眸一笑,露出了矫正牙齿的牙箍。一派灿烂纯真。
“Beautiful ! It’s beautiful !!!”不由要同他一起感叹,感叹纯真,
更感叹隐匿于纯真背后“轻佻女童尖酸的优雅,极为病苦地充满欲望。”
我是不赞同把单纯把“洛丽塔”定义为“恋童”或者“乱伦”所谓性变态题材的。
亨伯特和洛丽塔并没有血缘关系,如果不是为接近洛丽塔,他也成不了她的继父身份。
而“恋童”从概念上是指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的畸爱。而对于未成年人,概念上是从生理年龄上划分的。
这种划分的科学依据很难明确。
举例说我国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时期。”,可我们很难说14周岁的少年和15,16周岁的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有多大的差别。
有点扯远了。
想说的是,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明里,是非对错的定义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亨伯特和洛丽塔身居同时代不同的社会部群里,
比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就被视为成人的少数民族的部群里,
这是否还会引起人们形同罪恶畸恋的对待呢?
又扯远了。亦别误解我支持什么不畸之爱。我不是支持更不是倡导。
我要表明的只是,
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情感亦是复杂的。
有些情感在道德规范下未必是道德的,但既然存在就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就不是人们凭单纯去抹杀就消除的。
就像萨德描写的虐恋和劳伦斯关于婚外恋的创作一样,曾一度被禁止掩藏,但他们所描述的这一切终究是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惟有正视,思索,才能客观的认知。
再回到“洛丽塔”。
我之所以不认为亨伯特有“恋童”癖,是因为他并不是对所有的未成年美丽少女都有觊觎之心。
若是如此,相信这部电影或者小说也绝不会感动这么多人,且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看完影片或者小说之后,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刻真诚,又纠缠在爱情和罪恶感里不能自拔的痛苦之爱。是一个依托在成年人的外表下的少年之爱。
无疑,亨伯特从生理年龄和生活阅历上都足以称为一个中年男人。可他的爱情之心并没有随着年龄同步成长。自从少年时代的初恋,那个青春明媚的少女阿娜贝尔因病死去后,他的爱情就被阻隔在那个时候,阻挡了他以后岁月里任何其他浪漫韵事的发生。直到他遇到洛丽塔。那个一样透着清纯和明媚的少女,爱情的心才开始复苏。
甚至我们很难说,单从爱情的角度,少年之心的成年男人亨伯特和青春少女的洛丽塔,谁比谁更成熟。
有一种女孩是纯洁天使和诱惑小魔鬼的化身。而那种骨子里自带的诱惑性感,甚至连那女孩自己都未必知道。比如洛丽塔。
“你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狂人,一个无限忧郁的造物,你的欲望是冒着热毒的气泡,你诡谲的坚毅里有一股超肉欲的火焰永远通红,为了立刻辩认出,通过难以形容的特征——轮廓象猫一样的脸颊,柔软的四肢,还有其它一些使温柔的眼泪感到失望和羞愧的标志,我不能罗列下去——在所有孩子中辨认出那个销魂夺魄的小鬼人精;她末被他们发现,自己对自己神奇的力量也一无所知。”
无疑,亨伯特是敏感的,艺术的,狂热的,忧郁的,因为他辨认出,洛丽塔就是这样的魅惑小精灵。天真揉和着诱惑。
事实上,我们从书里或者从电影里也无数次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她晾晒衣服后故意从他腿上踏过去;
穿着睡衣出现在他面前,说被打字机吵醒;
把膨化食品穿在手指上一个个吃掉,喝牛奶留下一嘴牛奶泡沫;
送早餐时候光脚踩在他的脚上;
她利用小孩的身份公然触碰他敏感的部位;
她去住寄宿学校之前,飞跑回来吻别他。。。。。。
要命的是,她这些公然的挑逗都可以唐而皇之,张扬大胆。然后看着他的紧张局促而狡猾嘻笑。因为,她是未成年少女。
而常理上,若有人说一个未成年少女在旅店里勾引了中年男人,有人相信么?而事实上,一如他所陈述的那样,他们的第一次交欢,竟是她主动“教导”他的。而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
当然,这样的交欢亦是他想象了多个夜晚的。他爱她。爱她的身体并灵魂。一个成年人外表之下的少年人对少女的爱。少年般纯粹,热切,痴迷。
甚至,他未必比她成熟。在爱情的一开始,他就是紧张的,不安的,受控的。
虽然她时时任性,肆意而为,对他喜怒无常,他仍觉得是生活在天堂里。因为,他—爱—她!
如果可以,他想永远和她相伴过只属于他们的生活。然而洛,却相反,则是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一切能为其生活轨迹作证的人。奎尔第,就是其中一个。
他们经历了长久的旅行后在他任教的小镇住下来。她要有她正常的生活,一个十四岁少女的生活:上学,交朋友,演戏。他紧张担心,阻止她和别的男性交往,她知道他爱她,害怕失去她,所以她尽可操纵掌握他们之间的一切。性已不再是新鲜好奇的刺激,而成了她索取金钱和满足要求的威胁。
她爱他么?他说,“对她来说,我不是她的情人,不是个有魅力的人,不是知己,甚至根本不是人,而只是两只眼睛或是一只肌肉发达的脚。”她不爱他,或许从来都没有爱过,而最初的挑逗和诱惑,都只是出于一种新鲜好奇而已。
她把每次交欢后所得的钱积攒下来,有一天逃离了他。
他一如所有痛失所爱的人,疯狂的找寻她的踪迹,可一无所获。直到三年后,收到了她的来信。一封要钱的信。
当他再次见到他的洛丽塔时,她已是个大腹便便的孕妇,脸上长了斑点,举止邋遢,生活窘迫。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是这样柔软热烈痴迷的情感。柔软的要落下泪来。
如果你都相信这是“乱伦”“恋童”的话,那么也请别怀疑这样的柔情是爱情吧!抛开道德观,如果我们只关注爱所包含的迷恋、依赖、付出和热切,他们和我们所认识的爱有什么不同吗?没有!
让人心痛的是,她拒绝和他一起走,她甚至说出她从来就没有爱过他。即使爱过人,她爱的也是曾经与之偷欢,因她拒绝拍摄裸照而把她赶走的奎尔第,那个同样是中年的男人。
他是那样的渴望着她,渴望着她的爱情和身体。但当他听到这些,当他看到她接过钱时因为感激要吻他的时候,他痛的哭出来,推开了她伸过来的手。“不!你一碰我,我便死。”
他痛恨那个曾获取了洛丽塔爱情的男人。痛恨那个获得了洛的爱,却伤害了洛的男人。他枪杀了奎尔第。
汽车在公路上歪歪扭扭的奔驰着。身后是警笛的鸣叫声。他的手上在滴着血,心里亦是。
车子在高高的斜坡顶上停下来。远处的村庄里传来儿童的欢笑声。他站在这高高的斜坡顶上,倾听那微微的音乐般的震颤,倾听那轻轻的嗡嗡声中间或迸出的欢叫声,然后他明白,那刺痛他的心肺的、令人绝望的东西并不是洛丽塔不在他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再不在那和声里了。
心瞬间痛沉下去。。。。。。
每个社会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人需要它的保护,来维持社会的秩序,维持人类的尊严。而也因为这些人们自己制定的标准和秩序,使得某些客观存在的人类情感必须隐秘在黑暗世界不见天日。只是那些隐秘在黑暗世界的情感是不是也是需要尊重的呢。
回顾《洛丽塔》从早期的禁版禁映到一跃成为为影响世界的100部文学名著之一,而作者纳博科夫又凭此书被称为“第一流的艺术家,一位具有伟大传统的著作家……”这些历史的变迁,是否说明了什么呢?
爱是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表达。因其真切而可爱。如同中文繁体的“爱 ”字和简体的“爱”字,无论有“心”无“心”,那都是“爱”!只是,在现行道德体系的范畴内,有些“爱”成了与生俱来的原罪。
影片最早被翻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苏轼对好友张先的调侃。张先年逾80,娶一18岁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个翻译先让人联想到周星星的无厘头喜剧片,和影片的基调完全不搭,还是喜欢《洛丽塔》这个译名: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B. 推荐心理电影,体现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影片,最近 对性格分析有兴趣
推荐你看《致命ID》和《禁闭岛》,典型的人格分裂症电影。
C. 如何评价电影《可爱的骨头》
节奏慢内容散,
海报
但也不能掩盖本片给我带来的小惊艳。从本片的一大噱头那个即非天堂也非人间的in the between的画面营造来看,还是我们熟悉的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之后这样的奇观对于他来说可谓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本片中的景象虽达不到超乎想象,但也可以小惊艳一把了。从全片的色彩来看,给人以奇幻而温情的感觉,全没有悲剧事件的压抑感,总还是让人看到了明快的希望和家庭的温馨[13] 。
另一个小惊艳来自演员们。本片云集了一大票实力派明星,表现可谓不俗,最让人感到惊喜的当然来自于女主角,年仅15岁的西尔莎·罗南。她把主人公苏茜纯真,悸动的心诠释得很好,以及死后那种绝望中带点希望的注视展现了出来,这个小女孩真的十分可爱,有成为明日巨星的潜质。片中那个遭人唾弃的凶手哈维的饰演者是史坦利·图齐,这个实力派把那个有恋童癖的单身变态老男人刻画得十分到位,让人咬牙切齿,不过最后死得有点荒诞,也算是恶人有恶报吧
D. 有谁看过hard candy这部电影看懂了吗告诉我什么意思,真的没看明白
看懂了。
杰夫泡上个14岁的少女海莉,并终于约她出来见面。那女孩不很漂亮,但浅浅的雀斑,大大的眼睛,实在可爱,而且具备同龄人没有的成熟老练。其实从片子第3分钟你就能猜到这个男人要遭殃,因为那个女孩的眼睛里藏着诡异的东西。但你绝对想不到,他会比死还惨。
海莉给杰夫下了麻醉药,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原来杰夫是个可耻的恋童癖,他与海莉的朋友,一位名叫多娜的女孩之死有关。所以海莉主动引诱杰夫上钩——她要报仇。说具体点,她要阉割杰夫。
最后还是让杰夫自杀了。
http://ent.163.com/06/0918/16/2RAKEIKO000300B6.html
E. 《聚焦》 好电影,唯一的问题,为什么神父这么恋童
刚刚在思考神父圈恋童癖和大众圈恋童癖有何不同,还是终究是相同的。
首先我们知道神父是不允许结婚的,甚至宣誓禁欲,如果和天主教扯上关系的话这个最大。对孩子下手出于性渴望。
其次,恋童癖还有一种原因是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真的感情爱和温暖,神父和孩子打交道的频繁也会产生这个原因。
其次,电影中提到,神父圈恋童癖当做一种精神疾病在研究,这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啊,查论文。
说到底,除了上述原因外当然也有很多种,不只是神父还有我们大众,我想神父圈这么多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圈子小,都是男人,潜在可能性比较大,倒也和天主教有关系~
楼主,这个课题比较大,很多种可能性很多种因素,倒也证明了人的性欲的自然天性不可违抗的力量,一种方式的拒绝性欲,也会衍生出多种输出性欲的途径。人啊,逃脱不了就生事端。
ps:恋童是一种心理疾病,猥亵儿童是违法行为。前者是会致使后者,后者确不一定是因为前者。
但是电影中猥亵儿童的神父数目庞大,且不断上升,研究学者表明这是贵圈中衍生出的精神疾病。
F. 虐恋娈童阴谋论安赫尔电影
月来南通阴谋论,安好尔的电影还是非常精彩的。
G. 恋童电影哪些
《聚焦》《熔炉》《如果树知道》《素媛》《可爱的骨头》《神秘肌肤》《水果硬糖》《米夏尔》这些电影都可以推荐看一下的。
H. 一树梨花压海棠电影未删减时间
一树梨花压海棠电影未删减时间是120分钟。
一树梨花压海棠又名《洛丽塔》是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杰瑞米·艾恩斯。
洛丽塔有两版,一版是65年的黑白电影,一般是97年的,我更推介喜欢思考的观众和原著党看97版。
97版lo的选角无可挑剔,把书中亨伯特眼中的洛丽塔演活了。
但我想要说的,这绝对不是一部爱情文艺片,很多人都说亨伯特对洛丽塔爱的深沉,并不。
这部片完美的还原了原著的主旨(或者说是背景?):一个恋童的变态,在法庭为自己写下的开脱。删减版中有很多不必删减的,而哪些地方正完美的显示出了亨的变态:不让lo上学,偷看裙底,泳装特写,摸腿,舔眼睛。
这些地方删减的唯一原因是为了贴近原著,让观众被亨误导。
书中表达的全部都是亨眼中的洛,和qj犯眼中姑娘穿得少是为了勾引男人一个道理。洛丽塔幼年丧父,在青春期本就缺少正确的引导,甚至最后干脆出卖自己的魅力来换钱。
I. 推荐几个关于恋童的电影
洛丽塔
J. 电影《洛丽塔》对比原著小说,有何不同怎么评价
就97年版本的《洛丽塔》而言,还是相当还原原著的。男女主角的选角都非常贴合原著中的形象。最大的不同大概在于,对于男主角亨伯特这个人物的形象处理吧。这部小说是以男主为视角的传记式小说,所以更偏重男主个人的情感变化;而在电影之中,导演将男主的某些部分特征隐喻了,让洛丽塔感情更加饱满完整,加入了不少两人之间的互动。这种改编有洗白恋童癖之感,但是却也从新的角度补完了整个故事脉络。
但其实就《洛丽塔》这个故事而言,这段往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最悲伤的不是这段感情,也不是男主,而是洛丽塔——当她年少之时懵懂之际,她好奇去探索成人世界时,遇到的却是亨伯特这个“恶魔”,他是她这堕落一生的罪魁祸首,是她这悲剧一生的根本原因。而在小说之中,洛丽塔更类似于一个符号,一个能够诱导人性原罪的符号;在电影之中,导演为洛丽塔补完她的某些情感发展,让她更称为“人”多一些。这对于电影改编而言,这样的改编也让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更加饱满的故事,但就还原原著而言,这样的改编也减缩了原著中所想表达的情绪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