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哪几次大战役,大败匈奴
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公元前127年(西汉元朔二年),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渔阳。汉材官将军韩安国率700人出战,负伤败阵,退守壁垒不出,匈奴骑兵掳掠千余人及牲畜而去。“是时虏言当入东方” ,汉武帝刘彻命韩安国部向东移驻右北平,以阻挡匈奴向东方深入,同时决定采取胡骑东进、汉骑西击的作战方针,令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急速出兵云中,突袭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卫青、李息率部出塞后,从云中向西大迂回包抄,突然掩袭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并一举击溃之。是役,汉军歼敌数千人,俘获“伏听者3071人及牛羊百余万头,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穿行千余里到达陇西,”。汉匈河南之战是汉匈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得益于河南地的收复,西汉王朝的北部边防线北推至黄河沿岸。役后,汉武帝在河南地置五原郡与朔方郡,并听从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修筑朔方城,并招募十万内地居民至朔方实边。昔日匈奴刺向汉朝后背的利刃,迅速转变为汉军指向匈奴前胸的长戟。
河西之战,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今河西走廊),打击匈奴的作战。
漠北之战 发生于中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漠南、河西之战后,匈奴单于虽率部远徙漠北,仍不断攻掠汉朝北部边郡,企图诱汉军越过大漠,以逸待劳,击灭汉军。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
西汉与匈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匈奴伊稚斜单于与西汉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
2. 西汉和匈奴发生了多少次战争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由于建国时间较短,国家不太稳定,所以他对匈奴采用了和亲的政策。和亲政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国家稳定之后,才对匈奴开战。期间共发生了三次战争。
三、漠北之战
经过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度幕(沙漠)轻留(轻入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 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 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
汉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匈奴单于闻报汉兵将至,采纳赵信建议,将部众、牲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 “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单于的战略意图,即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 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策应。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
漠北之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此役汉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共歼匈奴9万余人,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3. 比《战狼2》还要热血的强汉千里大营救始末怎样
东汉永平十六年,外戚窦固大破北匈奴,在西域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汉军撤退,仅留下不到2000人驻守。汉军刚走不久,匈奴起兵2万攻打西域,耿恭驻守疏勒城,并派人到朝廷求救。西域都护陈睦战死殉国,耿恭多次打退匈奴进攻,匈奴断绝水源,耿恭下令掘井,深挖15丈不见水。耿恭仰天长叹,拔剑插在井前,跪地磕头求水,于是水就冒出来了。
4.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汉高帝六年,权将韩王信以马邑(今山西朔县)降匈奴,匈奴乘势南下。七年,刘邦亲率大军反击,被冒顿单于精骑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阳高东南大白登镇。一说 今大同市东北)(参见白登之战)。脱险后,接受刘敬建议与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西汉以宗女名为公主,嫁匈奴单于为妻;赠送金、絮、缯、酒、米等物于匈奴;开放关市,准许两族人民贸易;汉与匈奴结为兄弟,以长城为界。
此后,历经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启、景帝刘桓至武帝刘彻初60余年,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和防御战略。匈奴南下的次数减少,使西汉获得厂巩固政权和进行战略反击准备的时间
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决然放弃和亲和防御战略,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六月,西汉以精兵30万,设伏子马邑附近山谷和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西部,欲诱匈奴单于南下而击之。伏兵被单于发现,未遂,但揭开了西汉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参见马邑之战)。此后至征和三年(前90年) 止,武帝采取集中兵力,主动出击的方针,使用大骑兵集团深入大漠,以大纵深迂回、远程奔袭等战法,对匈奴发动了10余次反击作战。
霍去病收复河西图图册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匈奴袭掠西汉东部诸郡。西汉采取胡骑东进,汉骑西击之作战方针,以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部出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 托克托东北),沿黄河西进,对河南地区匈奴楼烦王、白羊王部实施远程迂回奔袭,一举收复河南,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使匈奴失去水草肥美、对其生存和发 展十分重要的河套地区(参见河南之战)。西汉在河南设郡县,移民屯垦,修缮蒙恬所筑之秦长城,将河南建成出击匈奴的重要基地。
战后,匈奴南下袭掠更加频繁,右贤手更是不断袭掠朔方(郡治朔打,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企图夺回河南。为巩固河南地区和打击大漠以南匈奴,汉武帝于五年以 骑兵10万发起漠南之战。主要方向由卫青率3万骑出高阙(今内蒙占狼山中部计兰山口)六、七百里,乘夜包围袭击了有贤王王庭(约在今蒙古南戈壁省内)。右贤王兵败,率少数人逃走。汉军俘右贤王男女1.5万余,削弱了匈奴在大漠以南的力量,阻隔了匈奴中、西部的联系。
六年,为进一步打击匈奴在漠南主力,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率将军公孙敖等六将军共10万骑两次出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击匈奴,打击了 单于主力,前后斩获1.9万人,汉亦亡两将军,损失3000人。此后,匈奴单于将主力转移至大漠以北,河西(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地区)匈奴势单力孤。
武帝抓住时机,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发起河西之战。是年春,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精骑万人自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出发,经五个王国, 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西北大黄山)千余里,斩俘8900余(参见第一次河西之战)。同年夏,霍去病率数力骑出北地(郡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马岭镇),再击河西匈奴。汉军渡黄河向北,采取大纵深迂回行动。越贺兰山,向西北绕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向西南进入祁连山觚得(今甘肃张掖)一带,歼灭浑邪 王、休屠王部3万余人(参见第二次河西之战)。此战,打通了西域的道路,解除了匈奴对西部边郡的威胁。西汉在河西设置郡县,移民实边,修筑城塞,切断了匈 奴与西羌的联系,进一步孤立厂匈奴单于。
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武帝于四年春令卫青;和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发起漠北之战,并以“私负从马”(运输私人行李的马匹)4万匹(一说“万匹)随军行动,步 兵数十万转运辎重。卫青率部出定襄。北进千余至漠北,击败单于军(参见卫青击匈奴单于之战),追击至阗颜山(今蒙占杭爱山南面一支)。霍去病率部出代郡 2000里,至漠北遇左贤王,大破之(参见霍去病击左贤王之战),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大胜而 归。漠北之战,共歼灭匈奴9万余。汉军亦损兵数万,损失马10余万匹。此战,西汉准备充分,兵力优势,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优长,较圆满地解决了大 骑兵集团的后勤补给,保证了决战的胜利。“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西汉也一时无力渡漠反击,双方暂时休战。
油画《漠北之战》图册
此后,西汉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国家共击匈奴。虽未成功,但加强了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往来,相互友好,进一步孤立了匈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匈奴夏又南下袭扰,并遮断西域通路。六年,为打击匈奴,并与匈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武帝对匈奴继续用兵。是年,在李息、徐自为率军平定西羌的同时, 又以公孙贺、赵破奴分别出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和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数千里击匈奴(参见浮沮井、匈河水之役),均未见匈奴军。太和元 年(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降汉。武帝令赵破奴率2万骑出朔方2000里,欲至浚稽山(今蒙古国图音河之,南)接应。左大都尉事泄被杀,赵破奴 撤军途中被围,全军覆没(参见受降城北之战)。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贰师将军李广利率3万骑出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进击右贤王于天 山(今新疆天山)(参见天山之战)。初战获胜,撤军途中,遭匈奴军包围,乏食数日,死伤十分之六、七,突围返回,李陵被俘(参见浚稽山之战)。四年,孪广利率骑兵6万、步兵7万出朔方击匈奴;强弩将军路博德率万余骑出居延,协同李广利作战;游击将牛韩说率步兵3万,因杆将军公孙敖率骑兵万余、步兵3万分别 出五原、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县城南)击匈奴(参见余吾水之战)。匈奴单于将辎重远徙余吾水(今蒙古土拉河)以北,率10万骑迎战李广利于余吾水 南。李广利与单干交战十余日,未能取胜而返。其余各路军亦无功。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李广利率军7万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军2万出西河(郡治平定,在今内蒙古东胜境);重河侯马通率4万骑出酒泉。匈奴单 于闻汉大军至,将辎重北徙至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自率主力南渡姑且水(今蒙古巴彦洪格尔省南部图音河)以待汉军。李广利出塞后,击败匈奴左大都尉卫律,乘胜追击至郅居水,匈奴退走。李广利以2万骑渡郅居水,击败左贤王,杀左大将。汉军撤退时,单于知李广利疲惫,以5万骑遮击汉军于燕然山(今蒙古杭爱 山),汉军大败,李广利降匈奴(参见燕然山之战)。马通、商丘成两路,亦未有斩获。
燕然山之败后,汉武帝在经济困难,人民疲惫的情况下,停止了对匈奴用兵,并下诏罪己,采取一些“思富养民”的措施,发展生产,恢复国力。汉宣帝刘洵时,西汉国力逐渐恢复,又开始对犯边之匈奴进行反击。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以祁连将军田广明等五将军和校尉常惠监乌孙兵,六路击匈奴(参见田广明等六路击 匈奴之战)。五将军少有斩,唯常惠监乌孙兵击破右谷蠡王庭,歼匈奴4万余。匈奴避战远遁,人畜死亡不计其数。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内部争斗更甚;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完全控制了西域。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呼韩邪单于率南匈奴附汉,郅支单于率北匈奴西迁至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东部筑城而居。
建昭三年(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矫诏发西城诸国兵及屯田吏士4万人分两路攻杀郅支单于,灭北匈奴(参见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从而结束西汉与匈奴的百年大战。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就出于陈汤 。
5. 汉朝与匈奴的故事
匈奴人的西迁和匈奴帝国的欧洲战记
http://www.liego.com/bbs/dispbbs.asp?boardID=35&ID=1091&page=1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 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二、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四、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五、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经过奋战,依然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西哥特人军阵背后,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后经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东、西哥特人得以渡过多瑙河,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此后,由于罗马帝国对哥特人残酷的压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结果被哥特人杀死,帝国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的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六、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的活动
在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临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整体而言,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七、匈奴乌尔丁大单于的活动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而此时的匈奴正处于乌尔丁大单于的统治。乌尔丁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过,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乌尔丁大单于领导下,又开始向西大规模入侵,一举夺得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这一事件的连锁反应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罗马腹地进军,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西罗马帝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乌尔丁大单于的宏图大志还未实现就一命呜呼了,公元408年,乌尔丁率军骚扰东罗马帝国,在抢得大量财物准备撤退时,遭罗马人的袭击,乌尔丁大单于就这样战死在沙场。
八、匈奴帝国的建立
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在奥克塔尔大单于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单于王庭稳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乌尔丁大单于死后,匈奴帝国沉寂了一段时间,而在奥克塔尔大单于率领下,匈奴帝国又开始兴盛起来,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大单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此后,东罗马帝国又被迫在边境向匈奴帝国开放互市,来确保边境的安宁,匈奴人的荣耀终于在西方找了回来。
九、阿提拉大单于统治的确立
434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大单于。阿提拉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匈奴帝国的鼎盛时期来到了。
十、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
阿提拉大单于独自掌权后,马上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不过战争的矛头却指向了北欧和东欧。在北欧和东欧,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伦三岛,而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战败,纷纷向匈奴投降。在巩固了东方和北方后,阿提拉大单于在447年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奴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双方在448年签定和约,东罗马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镑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黄金。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而东罗马帝国经过匈奴的长期劫掠和年贡的沉重负担,财富已基本耗尽,于是,阿提拉大单于又将目光投向了西罗马帝国。
十一、阿提拉的高卢战记
450年,阿提拉大单于在完成了对东、北、南的征服后,将矛头指向了西罗马帝国。该年,阿提拉派使者来到罗马,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如此过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罗马皇帝的拒绝,于是阿提拉大单于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当年,阿提拉集结了大批匈奴战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号称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的高卢(今法国)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奴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匈奴军主力又围攻高卢重镇奥尔良。此时,面对共同的敌人,西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暂时放下他们的争斗,组成联军来救援奥尔良。面对联军,阿提拉放弃了对奥尔良的围攻,开始机动迂回,寻机与敌决战。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
十二、上帝之鞭对西罗马的惩罚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被称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开始了对西罗马的惩罚。阿提拉率领的匈奴军队翻过了阿尔卑斯山,攻入了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地区遭到了匈奴人疯狂的攻击,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此后,匈奴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只得派罗马教皇利奥一世与匈奴人议和。此时,匈奴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但在撤军前仍扬言,如果西罗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送到匈奴,他还会来攻打西罗马。就这样,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
十三、阿提拉神秘的死亡与匈奴帝国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单于又娶了一名少女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却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匈奴帝国的内战,给了被奴役民族以机会,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后记
匈奴帝国崩溃不久,深受匈奴摧残以及匈奴引发的蛮族西迁影响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攻占了罗马城,末代皇帝、6岁的罗慕洛被俘虏,西罗马帝国自此灭亡,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开始。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242128&extra=page%3D42
6. 匈奴人去哪了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都有哪些
那么匈奴人去哪里了呢?
查阅资料我们不难知道,在西汉时匈奴被汉武帝打败后,一部分选择归降汉朝,慢慢的就和汉人融合在一起了。当然不愿意投降的匈奴只能继续往北边迁移,最后他们跑到了现在的土耳其附近的地方,并且壮大起来,建立起了名噪一时的东罗马帝国。然而在同汉朝搞好关系的那些匈奴也发生了分裂,一部分迁移到蒙古地区,也就后来的鲜卑人。还有的,迁移到今天宁夏甘肃等地,改姓氏为:慕容,宇文等等,这也才有了后来的燕国和北周。还有一些则跑到了今天四川西部,慢慢的形成了羌族,当然也就是党项人,说到这里我们都明白了,他们再后来建立起了西夏。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西方,尤其是地中海周边的大帝国层出不穷,但也是崛起的快,灭亡的也非常快。所以现在学者都认为匈奴最多还是留在了中国境内,只不过他们和汉人慢慢融合在一起,说汉语,习俗也和我们汉族保持一致了。所以我们才很难分辨出来,也很难找到匈奴人到底去哪里了。当然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汉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以及它的源远流长。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都有哪些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称为匈奴族。古代匈奴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比如扶夷。古匈奴逐渐强大建立了政权。秦始皇时期,就灭临北部外侵的威胁,燕赵韩三国的北部领土就是和匈奴交界。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入侵。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时期,匈奴首领冒顿不断扩张匈奴疆域,多次侵扰汉北方人民,威胁到汉朝领土。公元前201年在山西打败韩王,第二年又带领四十万大军将刘邦围困在平城山上,同年年末,匈奴首领冒顿又攻打河北的刘代王,结果刘代丢下国家逃亡。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的西汉。
西汉惧怕匈奴,主动与匈奴和亲,王室公主和亲远嫁,西汉还年岁都进奉供礼,换取两国和平。白登之围后,匈奴对汉朝多有不敬,和亲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7年,匈奴将领再次入侵,至河南又进陕西,文帝急忙令汉军反抗,这是和亲政策以来第一次反击。和亲政策和匈奴不时的弃约侵犯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汉武帝想诱骗匈奴,被匈奴识破,两国开始撕破脸,汉武帝开始了多次收复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卫青都是非常优秀的军事将才,多次率汉军击败匈奴。汉昭帝时曾联合乌合大国大败匈奴,汗元帝呼韩邪主动向汉和亲,有了短暂的和平。
到东汉时期,一个是东汉军力强大一个是匈奴内战天灾祸害,致使匈奴四分五裂,兵力衰退,在东汉末,匈奴逐渐转化融合进了汉朝。
7. 有没有汉朝和匈奴作战的电视剧
《汉武大帝》
8. 中国有很多值得拍成影视剧的历史或人物其中都有哪些
那可太多了,比如解忧公主
提名一位名垂青史的和亲公主,解忧公主。“一人撬动历史,巾帼改变天山”,这是她一生真实的写照。解忧公主出身皇族,她的祖父是楚王刘戊。汉景帝三年,刘戊起兵参与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兵败身亡,解忧的家族成为罪人,受到长期的猜疑和排挤。
她的一生辉煌而又坎坷,经历了三个丈夫,在几次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力挽狂澜,坚定地维护了汉朝在西域的地位。命运却最终让她功败垂成,让她带着唏嘘与怅然回归长安,两年后终老。然而,历史不会遗忘这位奇女子在西域五十年的纵横捭阖,不会遗忘这“一人撬动历史,巾帼改变天山”的千古奇谈。解忧公主,解大汉之忧,解天下之忧!大家怎样认为呢?
。
9. 汉朝的古装电影有几部,都叫什么
■主题发言 还历史剧以本来面目 《雍正王朝》引发对雍正“美化”的争议、《走向共和》引发对李鸿章和袁世凯“拔高”的争议,《汉武大帝》引发的更多是史实纷争。这场纷争让我们有必要还《汉武大帝》以电视剧的本来面目。 围绕《汉武大帝》引发的史实纷争,随着电视剧的播出,逐渐由类似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是否能够长胡子这样的枝节问题,发展到汉武帝发动对匈奴战争的原因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加上电视剧出现了不少典故的移花接木,又引发了剪裁史实“古为今用”的问题。 于是,不少原本把《汉武大帝》当作历史剧看的观众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进而发展到对这部电视剧的否定。 客观地说,类似纷争的出现与《汉武大帝》主创人员对“历史正剧”的过分强调有关,在他们信誓旦旦地保证忠于历史之后,加上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的特殊地位,观众一开始自然会产生信史的期待。但在相关专家指出该剧与历史不符之处后,不少观众开始高呼上当。 迷信一件本来不该迷信的东西,给当事双方带来了不应有的痛苦,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电视剧的本质是戏剧、是艺术,艺术必然插上想象的翅膀。而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茫茫迷雾笼罩下几乎不可能抵达的曾经的真相。道不同,不相与谋,自然也不能相比较。《汉武大帝》是一部电视剧,限于史观,限于资金,限于技术,它既无法完全还原那个雄才大略又暴虐狡诈的刘彻,也无法全面展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浑汉风,因此观众不必给它戴上过于沉重的枷锁,主创人员也不必给它披上过于神圣的外套。 有观众边看《汉武大帝》边读司马迁的《史记》。对着《史记》看《汉武大帝》,既能够享受艺术的乐趣,又能够接近历史的真相,这无疑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电视剧《汉武大帝》开播以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观众们为剧中的很多情节和观点争辩不休,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普通观众、历史专家与胡玫导演,对这些问题来了个“三堂会审”,试图穿越历史观、历史事实和技术细节三道深锁的重门,廓清迷雾,接近真实和正确。 第一重:史观审视 ■汉武帝是否值得讴歌? 片头曲唱“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让自己成为灰烬”,剧中也基本上把他塑造成了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这样做合适吗?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汉武帝一直是一个非常有进取心、大有作为的君主。从政治上,他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他是搞盐铁官营,思想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加强骑兵建设,选拔优秀将领,从而为他的反击匈奴、强化君主集权创造了条件,成就了他的一番辉煌的大事业。他成功之道里面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正确分析形势,及时把握各种机遇,坚决贯彻他的意志,以一种大无畏的、前人所没有的气魄实现他的战略目标。 王子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汉武帝确实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剧中有过度抬高的迹象,是因为我们的艺术作品总是难以避免高、大、全的框子。汉武帝最伟大之处在于晚年巫蛊之祸后的处理方式,他检讨自己过失的《轮台诏》被李贽称颂为“过天地之风雷”,确实很了不起。司马光曾经说,汉武帝犯了和秦始皇同样的错误,而秦王朝灭亡了,汉王朝又振兴了,区别就在于晚年汉武帝清醒地完成了基本政策的转变。 胡玫:汉武帝在我们这个剧中就是个“高大全”,词作者完全领会了我们的意思,这可能缘于我在看别人的时候经常是看到别人的优点。我特别反对数典忘祖,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先伟大就是歌颂封建专制却可以说恺撒是大帝?五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不能歌颂?我之所以把片名叫做《汉武大帝》,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至于历史学家对此的讨论我不反对,这是他们的范畴,我是电视剧的范畴。 蒋非非(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秦汉史研究专家):汉武帝开始了一个很坏的传统,那就是外戚弄权,田玢没有任何功劳,就是因为他是汉武帝母亲的弟弟,因此当上了丞相。汉代到了后来毁在了外戚王莽的手中,最早的根源在汉武帝手中。 ■汉匈战争有无必要?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汉武大帝》在处理匈奴问题上把握得不错,中原人写匈奴,多多少少存在问题,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也存在着对匈奴的歧视,而《汉武大帝》没有这样的倾向。 蒋非非: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史记·匈奴列传》中也原封不动地收进了对匈奴的赞扬,匈奴人其实是很有情感的,苏武出使虽然被流放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但匈奴还让他和当地人成亲,张骞也娶了匈奴人做妻子,李广投降之后匈奴也给予高官厚爵。历史上,汉匈之间的这场战争最早是汉族人先挑起的,在战国时期秦国就派兵去占领了匈奴人的草地,匈奴人才反过来想夺回。匈奴是个部落,不是一个国家,因此单于虽然大都很景仰汉朝,但也很难管理下面的部族来抢夺汉人的财产和人口。其实,要防止这样的问题发生也不必进行战争,秦始皇派蒙恬守长城10年,“胡人不敢弯弓而牧马”;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就和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死后汉朝继续和亲政策,只有汉武帝时期才发动战争。但这些战争在今天看来没有多大的意义,首先,夺回的地点远在今天的蒙古国,而当时汉朝人口只有三四千万,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往外移民而拓展疆土;其次,汉武帝穷兵黩武耗光了国家的财力,还要花老百姓的钱。 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呢?本质是为了让他的三个小舅子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能够封侯。战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奖励军功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当时升官只能靠军功和积劳,因此尽管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分别是汉武帝宠爱的卫子夫、李夫人的亲戚,但要想封侯、想赢得大家的尊敬,必须依靠军功,因此只有发动战争。于是清代才会有“汉武帝三大将皆来自女宠”的说法。 胡玫:为什么要贬匈奴?其实匈奴每次发动进攻都是因为遭受了天灾人祸,生存困难,他们后来逐渐北迁渐渐消亡就是农耕文化战胜游牧文化的结果。汉武帝对匈奴发动战争,其实到了晚年已经后悔了,所以在电视剧后面他颁布了《罪己诏》反省自己的穷兵黩武。学者的观点有些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主流。 黄朴民:据我所了解,对匈奴间的战争包含几个因素,第一个是通过反击匈奴来“大复仇”,要洗刷汉高祖刘邦以来汉朝在匈奴那里所遭受的种种屈辱;第二,汉武帝要通过反击匈奴来树立他的地位,突出他的一种强势领导的风格,真正地控制全局,提高他的威信;第三,确实是要为了边境地区的中原农耕文化免受草原部落的那种游牧文化的骚扰和冲击,稳定边境地区的民众的生活。 第二重:史实辨析 ■是否拔高卫青? 电视剧中曾经出现过李广被俘后中途逃回汉朝的情节,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他被贬为庶民而且要交纳5000斤的黄金,卫青替他交纳了黄金。其实历史上卫青和李广的关系并不好,这些是否有拔高卫青之嫌? 蒋非非:其实历史上的卫青本事没有电视剧所说的那么大,李广利擅长的是唱歌跳舞,让他去打仗他很害怕,汉武帝于是就派给他精兵良将,这一点在《史记》中都是以讽刺的口吻来记载的。 卫青和李广关系很不好,李广后来的自杀和卫青有很大的关系,电视剧里帮着交纳赎金的故事完全是编造的。 胡玫:司马迁因为遭受了汉武帝的宫刑,因此在《史记》的汉武帝本纪和卫青等人的列传中对汉武帝一党多少会有所贬抑,但我们从《史记·匈奴列传》中可以看到卫青的影响力,他是一个大政治家、军事家,高智商、高智慧,谦虚谨慎,加上他和汉武帝的关系,很有戏。 ■有无移花接木? 观众反映,剧中汉武帝让侍从和自己交换角色戏弄匈奴使者的典故,其实最早是发生在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后来影响更广泛的是来自《世说新语》中关于曹操的“捉刀记”。周亚夫在细柳营严厉治军、不向汉景帝行君臣礼而是行军礼的描述,但在历史上这一典故是发生在汉文帝身上的,类似移花接木的情景在《汉武大帝》中出现不少。 胡玫: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噢。但是如果大家有意见,可以找编剧“算账”。按照合同,如果大幅度修改剧本,投资方可能会把我开了,毕竟他们投资的是这个剧本,虽然我是《汉武大帝》的策划,但我也不是专家,不能越权。 ■正剧是否信史? 和《雍正王朝》引发大家更多对角色的关注不同,《汉武大帝》引发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关注,不少人开始对着《史记》、《汉书》看电视剧。 蒋非非:不能要求编剧和我们读了十几年历史的人懂得一样多,我的家人在看《汉武大帝》的时候也问我历史是不是也这样?我对他们说就当个乐子来看吧。我很少看这类电视剧,首先,它对我的研究、工作不会有任何帮助;其次,他们了解的肯定不如我多。电视剧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握到汉代是个等级制社会,因此也没有带给观众这种认识,周朝时就规定天子如果要娶诸侯的女儿,他还得将诸侯升格。于是为了让娶卫子夫名正言顺,汉武帝就开始扶持新贵族对抗旧贵族。再者,编剧没有明白正史中纪、传之间的关系,在纪里说好话是不算的,传里就会记录某个人的坏话,比如汉文帝,纪里说了很多好话,但在冯唐传里就记载冯唐当面批评汉文帝,汉文帝勃然大怒的事迹,这些在电视剧里并没有表现出来。 电视剧所谓“根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改编创作而来”的说法并不成立,历史是不容更改的,电视剧可以编造,那它就不是历史,观众因此不能把《汉武大帝》的故事当做历史来看。 胡玫:大家因为电视剧看了史书,发现还是史书里说的才是正确的,这我特别欣慰。但这是电视剧,不是百分之百的历史,假如我严格按照历史拍出来,估计就没有人看了。那段历史距离现在两千多年,离大家比较远,故事晦涩,这也是我开始时迟迟不敢投拍的原因。 第三重:细节考证 ■道具:司马迁受了宫刑怎么还长胡子? 陈宝国:(观众应该)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他是写史,还是写剧。我以为还是写剧。其实《汉武大帝》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着历史,他的年表都是这么排列下来的,但是这里面仍然有剧作家编写的很多东西。 黄朴民:《汉武大帝》从总体上说的确是很成功的,但是确实有很多细节有遗憾。譬如说,司马迁长胡子绝对是一大败笔,另外像马蹬是后世才有的东西,现在电视剧里多次用特写镜头表现也是失误,其他类似细节上的错误很多,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胡玫:《汉武大帝》拍摄前汉史学家给剧组做过讲座,后期完毕之后,汉学家先看,他们觉得大体是正确的,至于细枝末节,确实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台词:汉代人说了后人的话 黄朴民:现代的词汇在电视剧的创作时是可以适当用一点的,但是,有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和成语,比如说,淮南王讲“撼山易,撼李广将军难”就是套用南宋时金人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像这样的话给人一种比较别扭的感觉。另外,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用了也是可以,但是如果播出之前把它删去则更好一些,或者用其他类似的话来替代,如先秦时,有句话叫做“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个意思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比较相近的,如果用了先秦的话,那么给人感觉逻辑上比较顺一点。
10. 汉武帝之后对匈奴的战争
最早的,汉武帝在与匈奴君臣单于和亲之后企图趁匈奴毫无准备,诱骗匈奴大军深入马邑以一举歼灭,但匈奴军队警觉,提前撤退,使马笼之围无果而终(汉军出动30万,匈奴10万),并使双方开战时间被提前。
第二次,匈奴对渔阳.上谷进攻,卫青率汉军击退匈奴,并进一步夺回了河南,修建朔方.五原城,使都城免于暴露在匈奴军行程之内,河南之战使汉匈战争中汉朝避免了被动防御的局面,走向反击。
第三次,漠南之战,卫青主力由朔方杀出漠南,李息在北平牵制匈奴大军,最终卫军突袭右贤王营地,逼迫右贤王仓皇逃往漠北,汉军出塞600里,俘敌1万,让汉朝本土远离匈奴,并使匈奴进一步衰落,无力反击,而汉军已足以实施进一步的打击。
(10)汉朝与匈奴的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早期经历: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前156年),是汉景帝中子。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汉景帝后,汉景帝说:“此贵征也。”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
前元四年(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同年,景帝的长子、他的异母长兄刘荣获封为太子。前元六年(前151年)秋九月,无子无宠的薄皇后被废。第二年(前150年)春正月,景帝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
夏四月乙巳,刘彻之母王氏被立为皇后,丁巳,刘彻被立为太子。刘彻成为太子与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有很大关系,王氏许诺让刘彻迎娶刘嫖之女陈氏,因此在储位之争中得到刘嫖支持。刘彻后娶陈氏为妃,两人成婚的时间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