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长津湖》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长津湖》观后感(通用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津湖》观后感1
10月3日,爸爸带我去看了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名字叫《长津湖》。讲的是195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决定攻打朝鲜,朝鲜抵御不住美国的强势进攻,向中国发起求助。毛主席想美国再往前进攻就要跨过鸭绿江了,于是他下令志愿军抗美援朝,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最感动我的故事是讲述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三位战士先后参军。偶然的机会哥哥发现弟弟伍万里扔手榴弹扔的特别准,然后弟弟用他那精准的手法帮助团队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炸毁敌方的信号塔。
随后,美军的北极熊团来支援。伍千里带着大家去阻击,这时敌方投下了一枚炸弹,参战多年的老战士雷公一眼认出这是一枚标识弹,他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把标识弹装在车上带到了敌方的坦克营,敌军的飞机向标识弹轰炸,他和敌军的坦克营同归于尽,壮烈牺牲,许许多多的战士也在战争中先后牺牲了。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影片中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很多,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要格外珍惜。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长津湖》观后感2
这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到夷陵万达广场,去看了最近很火的一部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
影片开头连长伍千里和他的家人在一起,这是电影难得的和谐与安宁。可是很快这种安宁就被打断,朝鲜战争爆发了,伍千里奉命回到部队奔赴朝鲜。
整个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在极度严酷的环境中坚守阵地,他们衣着单薄,粮食补给不足。而反观美国大兵们却吃着烤鸡,面包,喝着咖啡牛奶,甚至还有酒。看到这里我很是气愤,心里想着:“这些帝国主义的士兵,别以为武装到牙齿就会打败我们志愿军,你们等着吧!”
志愿军战士们在危险的战场也有可爱的一面,特别是余从戎和一个老兵戏弄伍万里念检讨那一段,伍万里不会写的字都用○代替,什么“蛋”讨书,雷“蛋”长……,这几句话下来,整个电影院都充满了笑声,我也不由自主的笑了。这也是整部影片难得的欢声笑语。
虽有欢笑,那是志愿军战士在强敌面前的从容。但是影片更多的展现的是悲伤与愤慨,特别是雷排长抱起标识弹,强忍着被灼伤和腐蚀,毅然把标识弹用车拖走,最后被美军飞机炸死的镜头,我哭了,全影院的人都哭了。伍千里在小本上把雷排长的名字用红笔框起,整个本子上全是红的,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不停的流下来。影片最后“冰雕连”的镜头,连美国士兵看到都不禁的敬礼,起了敬畏之心。
梅生说过一句话:“我们之所以现来打这场仗,是为了将来我们的后代不用再打仗!”是啊,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式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就没有现在别国对我们的敬畏。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志愿军战士在资源和装备都不如美军的情况下就是凭借着坚韧的意志,不怕死的精神取得了胜利。所以我们现在也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的学习,让祖国更加强大,自有自身强大了,别人才不会欺负你才会忌惮你,才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长津湖》观后感3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里有很多感想。这部电影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经典战役——长津湖战役。故事的背景是在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当时,陆战一师潜到长津湖西侧,这里有连绵起伏的万重山。志愿军们清楚地知道,前方的美军有数十万人,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陆战一师师部和部分工兵有3000人,湖东侧,陆军第七师31团有4000人,陆战一师的一团和五团共8000人,并且还有第一航空联队的空中支援。但我方志愿军,装备不好,只能“硬打”。
长津湖这部影片,一部分是通过采访当年作战老兵的回忆还原出来的。志愿军当时没有多少棉套,可能是老天爷也在作怪,夜晚最低的温度竟低达零下40度,让志愿军的战斗雪上加霜。
电影里有句话我印象深刻:这场战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打。正是先辈们的无畏奉献,才让我们有了美好的今天,我们更要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长津湖》观后感4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如期而至,祖国母亲迎来了她的第72个生日,全国上下举国欢庆庆祝这个不平凡的日子。
马路两旁张灯结彩,各处摆放着鲜花,给这节日装点着欢乐,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当看到那一面面飘扬的五星红旗,不禁让我想起了妈妈带我去看的电影《长津湖》。
电影《长津湖》讲述了一个中国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感人的历史故事。当面对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军队时,我们的战士用血肉之躯战胜坚硬的飞机和坦克,我们的战士拥有的是钢铁般誓死保家卫国的意志。
我们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铭记历史,不忘先烈。吾辈生于盛世,亦当不负盛世!
《长津湖》观后感5
今天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长津湖》,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这是一部抗美援朝的电影,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很触动。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不打这一仗,就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来打。”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敬仰我们的烈士们。让我影响深刻的是我们中国军人在冰天雪地里吃土豆,挨饿受冻,而美国军人在军营里大口吃肉。在这样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我们的中国军人依然坚守阵地,抗战到底。
让我非常感动的是雷公勇敢地转移标识弹,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中。最后说着“我好疼,我要回家。”是怎样的精神让他义无反顾冲向战场?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一排排志愿军战士在零下四十度的阵地上,保持着战斗姿态成为了一个个永不倾倒的“冰雕”。
没有先辈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如今的繁荣昌盛!我们要时刻铭记,永世不忘,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长津湖》观后感6
7天长假马上就要结束了,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从南县回来,妈妈带我去看了电影《长津湖》。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的第2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的战役。
长津湖战役描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三个军,在艰苦的条件下与世界武器装备一流的美军第十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的直接较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下,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路追击,奋勇杀敌,最终扭转了战场态势,为长津湖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感人历史故事。
在观看的过程中有很多非常震撼、非常感人的场面和片段,比如志愿军在坦克火炮及枪林弹雨中冒死炸毁美军信号站的场面和雷公一个人开着吉普车载着标识弹,敌军的战火不断往他周围轰炸,他的脸被烧焦,手不断颤抖时,大家都泪目了,这些情节让我记忆犹新。
最后我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老一辈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
《长津湖》观后感7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还不是很清楚抗美援朝这场战役,不清楚那时中国的实力与国情。但是这部《长津湖》不仅告诉了我答案,还给了我仿佛身临其境的别样体验。
追求英雄意义的伍万里在军队中逐渐由桀骜不驯转变为成熟懂事;最有经验知道哪里有危险的雷公为替战友取得生机,运走标识弹而在炮火中贡献了自己最好的一份力;不求名利只求一腔为国热血的毛岸英化名刘秘书战斗在最前线,与重要战略物资一同牺牲;退伍的指导员梅生带着女儿的照片坚持归队,只为下一代更好的生活。
“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有的是军人的荣耀!”、“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一个蛋从外面被敲开,注定会被吃掉。要是从里面自己啄开,没准是只鹰!”、“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
各样的身影不断刺激着我的眼,不同的话语冲击着我的心,热泪止不住地在眼眶打转,生在这样的年代,我很庆幸,也很荣幸。
致敬!
《长津湖》观后感8
离开电影院后,我的心情依然澎湃,不能平静。荧幕前抗美援朝的中国志愿军们的战斗画面依然让我热血沸腾。我深感即使现在的我们没有被敌人残酷对待,也不能替曾经身披战衣的英雄战士们去原谅。我们更不能忘记,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先辈们替我们负重前行。
你们吃过零下40度的土豆吗?你们被土豆“嘎嘣”断过牙齿吗?你能想象,卧在冰雪下,靠冻土豆果腹的悲壮吗?看完影片,丰衣足食下的我们,应该为浪费粮食而觉得羞愧。
两军交战前,是美军感恩节前夕。一边零下40度,中国志愿军贴着峭壁,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冰冻但不至于硬得吃不下口的黑土豆果腹;另一边,美国兵不只是带着坦克、轰炸机、炮弹来中国的领土,他们甚至打战都不忘带上火鸡、培根、咖啡、高脂肪的饼干巧克力和各类罐头……就是这样,美军还抱怨着天气过于寒冷。如果不是看了历史的资料,你都不相信,这样讽刺鲜明对比的画面,竟然是真实的。
但是这样艰苦的战斗环境,依然不能压住我们决心战胜,赶走美军的气势。毕竟,我们的英雄是坦克、轰炸机等那些先进武器都不能让我们退缩的军队。对于只想舒服打战的美国军队来说,他们当然不能理解“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其实,印象深刻的还有影片里的一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革命烈士们用一拳拳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他们为我们铺下的和平道路上,我们新一代的少年们定要好好学习,不忘历史,励志前行,壮大祖国的未来。
《长津湖》观后感9
今天,妈妈带着我去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是《长津湖》。妈妈告诉我,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是发生在中国抗美援朝的时候,一场真实的战争。
这是我第一次看,战争类的电影。他让我太感动了,尤其看到我们的军人从碎石路上穿过对岸的场景,看得我心里既气氛又难过。因为没有别的路。战士们只能一个个从碎石上穿过对岸。周围没有掩盖物,美国的飞机从天空上飞过,战士们赶紧躺下当死尸,可是这样也没有逃脱美国飞机的轰炸,好多战士躺在那里活生生地炸死。看得我心里难过极了,看着那一个个美好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全场的人们都发出了“哎呀”
的声音,我想这时候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
最精彩的一幕是我们的战士接到命令和美国军队进行全力对抗的时候。虽然我们战士们的武器和美国的坦克大炮没法比,但是我们的战士凭着顽强的毅力,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把美国人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看了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用无数先辈们的的鲜血换来的,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同时妈妈告诉我,我们要好好学习,只有我们的科技发达了,武器先进了,才不会受别的国家的欺负。
《长津湖》观后感10
时间转瞬即逝,你看,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七十二年的辉煌岁月。大街小巷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些人佩戴的口罩也变成了国旗的模样,电影院里,爱国主义题材电影一部部的上映,每到高潮之时,观众们会不自觉地挥舞国旗,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在9月30日晚上七点整,我随着父母来到电影院,观看《长津湖》这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它讲述的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长津湖地区,与美军殊死一战,最终取得了战前设定的目标。
这部电影让人摸不着主角是谁,或许整个七连都是主角吧。这部电影验证了一句话:落后就会挨打。当年,我们的新中国才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美国不听我们的一再警告,越过“三八线”,挥军杀至中朝边境,轰炸我边民,还充满挑衅地说:“这场战争不会持续太久,保证大家可以回国过新年!”最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凭着自己的顽强意志,打碎了敌人的企图。
电影中有几个场景让我们印象深刻:
镜头一:行军途中,我们遭遇敌军轰炸,只能躺在死人堆里,任由飞行员机枪扫射。而美军飞行员却以“十美元”为赌注,看谁炸到的“死人”多。几个来回下来,很多刚出国门的战士就这样永远倒下了。
镜头二:战士们趴着雪窝子里,渴了就抓一把雪往嘴里塞,饿了就啃那被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好些战士把牙齿都绷断了。而不远处的美军却在营帐里喝着鸡尾酒,吃着火鸡……
镜头三:美军在撤退之时,有士兵发现前面有敌人。等指挥官走近观看,原来是整连的官兵穿着单薄,已经冻死在这零下四十度的黑夜里。他们每一个人手中都紧握钢枪,保持着随时冲锋的姿势。美军指挥官看到这一幕,很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并说“面对着这样意志坚强的敌人,我们永远也无法战胜他们!”
电影看完了,我眼里包含着热泪。此时,我想说的很多很多,但最终融合成一句话: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长津湖》观后感11
看了最近刚出的电影《长津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感慨万分。七十多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进行一场守护正义的战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最英勇的人,最可敬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一道墙,阻隔美帝主义的侵略,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和平与安宁。
是战争无疑是残酷的。《长津湖》里,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们仍旧坚持在抗战的一线,只是因为那保家卫国的决心。电影中有一幕火车上路过长城的场景,而他们就是长城,用生命筑起长城换来和平。
《长津湖》里,看到美国的飞机轰炸我们最可爱的人,看到我们最可爱的人不到最后不放弃,看到他们用尽一切力量去反抗美军,我抑制不住地哭了。我在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所以我们应该一直铭记他们,缅怀他们。
先辈们用鲜血写下的历史,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人们不会忘记,更不敢忘记。《长津湖》的上映让人们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更多的了解,让人们对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加珍惜。
惟愿硝烟不会再弥漫,和平不会再消逝。
《长津湖》观后感12
这个国庆,我观看了电影《长津湖》。所述是以抗美援朝时期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无畏,取得战役成功的故事。
看完了这部影片后,不禁感叹:生活在这样强大的祖国里,满是自豪。
影片里,始终有一处让我难忘。
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战士们艰难地吃着土豆,硬的土豆都能把牙磕掉,那是多疼啊!可战士们只是笑了笑,不管什么生的熟的,黑土豆都能当成宝贝。那时他们也只有这个可以吃了。画面一转,美军正在过着圣诞节,穿着风衣,吃着盛餐,谈笑欢喜。面对全副武装的美军,战士们不知道怎么赢,只知道,必须赢!
有个士兵问道:“我们为啥要打仗啊?”指导员梅生说:“我们把该打的仗打了,后代们就不用打了。”他说出这话时,手中不停地抚摸女儿的照片。我看到了他的无限眷恋。是一个父亲保护女儿的勇敢,也是一个战士保家卫国的坚决。我想梅生指导员再重新入伍时,应该很纠结吧!一边是家人女儿的担心,不舍;另一边是国家大局的安危。但他选择了以大局为重,因为他是一个爱国的军人。他也是一个好父亲,当看到自己女儿的照片快要被烧掉时,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火堆,翻出照片,使劲扑火。看到照片还剩一半时,他带着颤抖的声音说了一句让人潸然泪下的话:“是爸爸不好!”我想,当他的女儿看到这幕场景时,一定满是骄傲,满是开心。
当麦克阿瑟看到雪地里有三个中国战士为了等待开战而被冻成冰雕时,敬了个礼。这正好验证了那句话:战场上,对对手最大的尊重就是拼劲全力,殊死奋斗。即便是天寒地冻,却有着熊熊烈火般的斗志在燃烧着。谁不会看到这束光,谁不会为之震撼?为之敬佩?战士们那一刻没有死去,而是将自己载入了一个新的史册,向他们致敬!
这就是战士们换来的盛世,这应该他们所愿了吧!
感谢他们的付出,感谢祖国有他们!
② 长津湖战役真实的情况
长津湖战役真实的情况
长津湖战役真实的情况,在我军战史中,长津湖战役是为改变战争进程而在酷寒之地进行的厮杀,是“钢铁军人”与“钢铁部队”的较量,创造了全歼美军一个团的纪录。长津湖战役真实的情况。
长津湖战役真实的情况1
国庆期间,电影《长津湖》热映,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血战的一幕。
这场与上甘岭战事齐名的战役,矗立着新中国军史的若干丰碑:新中国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血洒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三个志愿军“冰雕连”成建制冰冻于阻击美军南逃沿途,至牺牲仍保持着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我军史上首次成建制歼灭美军加强团的战例发生于长津湖新兴里战场……
历时28天的长津湖战役,被公认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会战之一。这场战役之后, “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战争走向完全改变。
长津湖之战,是新中国“立国之战”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是新生中国精神的铸造之地,也是冷战初期世界形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全貌,志愿军英烈的风貌,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纪录片《冰血长津湖》截图。图/CCTV-6《电影频道》截图
“美帝野心狼”的野心因何而起
美国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提到了朝鲜半岛的战后主权问题。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告诉斯大林:“朝鲜还不具备行使和维持一个独立政府的能力,他们至少应该经过40年的监护。”会上决定由美、英、中三国“在适当时候给予朝鲜自由和独立”。
到1945年,美国为促使苏联对日宣战,于是在雅尔塔会议上向苏联做出让步,同意由美、英、中、苏四国战后“共同托管”朝鲜。
但“二战”刚结束不久,冷战接踵而至,加之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认为朝鲜半岛的战略价值凸显,开始积极介入朝鲜半岛事务。杜鲁门在回忆录里坦承:“从美国的本意上讲,最后是美国单独占领全部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后,27日,美国组建“联合国军”介入朝鲜事务,派美海军第7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此前,美国已决定退出台岛,留守的最高级别武官只是一名中校。美军第24陆军师进入朝鲜,成为首支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军地面部队。该师师长威廉·费舍·迪安后被俘虏,在中朝战俘营待了3年。
美国在朝鲜展开军事行动时,一直盯着中国的动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非政治话术,而是当时新中国面临的真实的安全挑战。
▲纪录片《冰血长津湖》截图。图/CCTV-6《电影频道》截图
长津湖战役在第一阶段战役时已经部署
长津湖战役发生于1950年11月26日——12月13日。
此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后,至11月6日完成第一次战役,歼敌1.5万人。与志愿军对阵的南朝鲜军第一、六、八师和美军骑兵一师两个团,双方人数基本相当,但敌军在接阵速败之时惊慌失措,觉得到处是中国军人,认定中国军队采取的是“人海战术”。
其实刚经历解放战争的中国军队无论战斗意志还是战术素养,均处于中国军史最高峰,在难以展开大规模兵团作战的朝鲜战场,通常部署V型包围圈,发起冲锋的兵力为300-500人。
麦克阿瑟误判了形势,认定中国最多只能派出6个师,且装备落后,不可能抵挡“联合国军”攻势。所以决定从11月9日起,东西两线并进,在圣诞节前完成总攻回家过节。
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发起时, “联合国军”约40万人,各种飞机1000多架,军舰300多艘。但第二次战役仅发起一天,南朝鲜军三个师负责的“联合国军”右翼即告崩溃。“联合国军”被迫全面撤退。
在“联合国军”撤退线路上,到处爆发阻击与突围的血战,其中的松骨峰战斗被著名作家魏巍写成了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长津湖一线,阻敌的志愿军主力是第九兵团。此前,第九兵团一直在做解放 台湾岛的战斗准备,官兵身着单衣。
长津湖地区往年11月-12月初的气候并不寒冷,通常在零下3摄氏度到零下5摄氏度。
但1950年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在第九兵团11月25日前后抵达预伏阵地后,气温骤然降到了零下30摄氏度以下。虽然第九兵团已经收到大批棉衣,但不足以抵御寒潮。与第九兵团对阵的是美军陆军一师。
其实早在11月5日第一阶段战役没结束时,毛泽东已致电彭德怀,命令“宋兵团”(宋时轮指挥的第九兵团)一个军直开长津,寻机歼敌。
波澜壮阔的长津湖战役至此展开。
战役主要在长津湖东西两岸的新兴里、柳潭里和南边的下碣隅里展开——下碣隅里是美军南撤并获得补给的中枢。其外围东面高地,由一位中国连长驻守,他就是杨根思。杨根思带领的一个连,只有三颗土豆,士兵们的其他口袋均装满了手榴弹。在美军飞机和大炮轰击下,杨根思打退美军8次反扑,最后抱着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
在新兴里,从无败绩的美军陆军第七师“北极熊团”被全歼。
美军残部从下碣隅里突围到古土里时,约有1.4万人。这段距离是18公里,美军用了38小时,其中每小时只能前进500米,平均每公里伤亡34人。美国最精锐的海军陆战队骑兵一师遭到毁灭性打击。美国军人此再也不提“圣诞节回家”了。
中国志愿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除英勇战死的英烈外,大量战士冻死冻伤,三个“冰雕连”仅有两人生还。
▲纪录片《冰血长津湖》截图。图/CCTV-6《电影频道》截图
长津湖战役如何改变了历史走向
长津湖战役是新中国军人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全面对阵的战役。
这场战役洗刷了1840年以来中国军队的耻辱,让新中国军人赢得了世界尊重。美英军事史家认为,中国军人的设伏、纪律和战斗精神都是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津湖战役中的一些战斗被列入一些国家的军事教材,参加长津湖战役的美国老兵后来说,假如碰到中国老兵,一定会拥抱对方。这是老兵之间的尊重。
长津湖战役打开了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大门,迫使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盟友第一次正视新中国。
以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使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在战略上确保了新中国的国土安全不再被觊觎。
长津湖战役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数百年积淀的腐朽气息被一扫而空,新的精神风貌注入了新中国亿万民众心中,为今天中国的全方位崛起奠定了精神基础。以先烈精神对应现实挑战,这是我们在70余年后,纪念缅怀志愿军英烈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津湖战役真实的情况2
国庆期间,全国各地影院凭借几部主旋律大片,着实火了一把。据猫眼榜单显示,截至10月6日18时,国庆档新片票房已突破40亿元大关,国庆长假虽然只剩最后一天,但影市热度依然不减。
其中,《长津湖》毫无悬念拔得头筹,贡献了近30亿元票房。《长津湖》上映7天来,影片票房日冠、综合票房、票房占比、排片占比、观影人次、上座率均为同档期第一名。打破中国影史国庆档影片单日票房纪录、中国影史国庆档影片首映日场次纪录、中国影史战争片首映日票房纪录等11项纪录。助吴京主演作品票房突破200亿,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第二位200亿主演票房影人,第一位是沈腾。
另一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上映7天,票房也快突破10亿元。
从题材上看,《长津湖》的确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可以算是国产片中第一部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的商业大片 。第一次把抗美援朝的来龙去脉在大银幕上讲清楚:美军是怎么仁川登陆的、中国是怎么做出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决定的、志愿军是怎么集结赴朝作战的……无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有比较全面清晰的交代。
在我军战史中,长津湖战役是为改变战争进程而在酷寒之地进行的厮杀,是“钢铁军人”与“钢铁部队”的较量,创造了全歼美军一个团的纪录。
山河无恙,军魂不朽。怎样才能理解这场战役的残酷性?了解来龙去脉,了解战争背后那些政治较量,是客观评价的基础。让我们通过孙文晔原载于《北京日报》纪事的一篇文章,感受真实的长津湖战役,同时铭记长眠于长津湖的英烈,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紧急入朝
长津湖,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周边层峦叠嶂,一条“Y”字形的羊肠小道是唯一通路。
1950年11月23日,正在向鸭绿江挺进的美陆战1师,在小路边安营扎寨,庆祝西方传统的感恩节。骄傲的“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扬言,要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
作为第10军的先头部队,美陆战1师堪称王牌中的王牌。在美国人的眼里,这齐装满员的2.5万人是不可战胜的。不过,世界上偏有敢摸老虎屁股的人。1950年10月24日,毛泽东主席急召宋时轮进京,明确给出了9兵团入朝作战的具体目标——打掉美陆战1师。
9兵团司令兼政委宋时轮,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他剃光头,爱吃辣,能喝烈酒,脾气也特别火爆,是什么硬仗都打过的百战将星。
他带到朝鲜的这支部队,下辖20、26、27三个加强军。入朝前,他们一直在东南沿海厉兵秣马,随时准备收复台湾。
收到毛主席急电后,9兵团3个军12个师15万大军,连同全套武器装备,长驱北上2000余公里,成功地完成这次规模宏大的远距离机动。11月7日,开始从辑安、临江等地渡过鸭绿江,隐蔽开进朝鲜。
机不可失,但一切都是匆忙的。一道紧似一道的电报,彻底打乱了之前先到东北整训、换装,然后再择机入朝的计划。
20军是在列车开进山海关时,由总参谋部派高级参谋拦住列车,宣读了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命令。十几列火车在沈阳只稍停片刻,就继续火速开进。
入朝第一周,他们就遭遇了朝鲜50年不遇的寒流——那些刚刚从南方过来的战士,头一次看见雪,就立刻感受到了-20℃的冷酷。
在这场战役中,我军后勤仅能满足一个师的需求,但是9兵团一共有12个师。复盘这场战役,最令人扼腕的,不是该不该打,而是后勤保障本可以更好。
“原木在移动”
即便山高雪深,缺衣少粮,我军仍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战场。
11月27日,大雪纷飞,气温下降到-30℃。上午,东线美军首先发难,却一拳打在棉花上,连对手在何方都摸不清。黄昏时分,轮到志愿军吹响号角,战后幸存的美军回忆起那个恐怖的夜晚,都不寒而栗:刺耳的军号声突然响起,霎时间满天的信号弹升空,伴随着四面八方传来的“沙沙”声(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志愿军战士的胶鞋踩在雪地里的声音),无数披着白布的战士,怒吼着向自己冲来。
眼前的平原,本是白雪皑皑的一片,军号声一响,士兵就从隐蔽处跃出来,他们的腿被冻得无法弯曲,跑起来就像是“原木在移动”。坦克、火炮和机枪一齐射向他们,他们像原木一样一排排倒下去,后面的又像原木一样一排排涌上来。
经过一夜血战,史密斯惊愕地发现,从天而降的十万神兵,已经在40英里长的山区道路上,把美军从北向南分成五块。
志愿军围得容易,歼灭却很难。被围美军立即用200余辆坦克在三个被围地域组成环形防线,志愿军缺乏重武器,只能用步枪、机枪去冲击敌人的“铁桶阵”,付出的牺牲难以想象。
从11月30日晚起,27军集中两个师从四个方向向新兴里发动猛攻,在不计伤亡的情况下突破了火炮和坦克阵地,与美军展开巷战。
没有炮火支援下的短兵相接,美军完全不是志愿军的对手。战士们攻进一座指挥所时还不知道,他们歼灭的正是美第7师31团——“北极熊团”,该团3191人被我军全歼,团长麦克里安被击毙,接任团长职务的弗斯重伤后落水而死,团旗也被缴获。
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唯一一次全歼团级建制美军。在战争中,围歼王牌部队总能在政治上震慑敌人。陆战1师遭受重创后,世界上再没人敢轻视这支“农民军队”了。
其实,这场战役对双方来说都是炼狱。很多志愿军战士是在极度饥饿、疲乏、被冻得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仍拖着冻坏的腿顽强追击着机械化的美军。战场上甚至出现了只剩10多人的志愿军步兵,却狂追有坦克和汽车的上千美军跑路的奇观。
为了避免美军溃逃,20军早在11月28日,就向下碣隅里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无奈这里环形防御工事极其坚固,经过一夜的激战,只是抢下了下碣隅里东面的高地。守卫这块高地的,是58师的一个排,亲自带队上阵地的,是20军的战斗英雄、连长杨根思。
美军的8次反击都被打退了,而高地上,也只剩下杨根思、一个排长,还有一个负伤的战士。杨根思命令排长和伤员带着唯一的一挺重机枪撤下高地,自己则扛起了炸药包。当40多个美军冲上来时,杨根思突然从尸体堆里站起来,点燃引线,冲向了举着海军陆战队队旗的士兵。
扼腕水门桥
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公路,成了中美两军绞杀的修罗场。美军用3天时间才走完这22公里,伤亡1500多人。战斗最激烈的一天,美军一整天只撤退了500米。从下碣隅里撤退到18公里外的古土里,美军又用了38个小时,这支世界上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平均每小时走500米,每公里伤亡34人。
由古土里撤退时,美军总人数不过14000人,各种车辆却高达1400辆。宋时轮只好使出土八路的老法宝:断桥破路。美军南逃的最后一关,是水门桥。这座桥跨度8.8米,两端都是悬崖,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绕行的道路。过了水门桥,再往南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那时志愿军的“铁脚板”将再也无法追上美军的车轮子。
美军深知水门桥的重要,派了一个坦克营40辆坦克一字排开守桥。志愿军两次炸桥,两次都被美军修复。第三次被炸后,60师一名副师长亲自到悬崖边视察了一番,以中国人对科技与工业的了解,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半年的时间,美军休想在此处重新架设桥梁。
此时,拿着重装备的26军88师已接近战场,即将对陆战1师发起更加凌厉的攻击。宋时轮认为,煮熟的鸭子就算插上翅膀也不可能飞走了。
美军几乎陷入绝境时,工兵营营长帕特里奇中校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请求总部空投桥梁组件,然后再架桥。日本三菱重工连夜制作了8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8架C-119运输机用巨型降落伞直接空投到美军狭窄的环形阵地里,其中6套落地后完好无损。
经过一天的紧张施工,工兵部队在悬崖上架起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所有型号的坦克和车辆的钢制桥梁。12月8日晚,减员万余人的陆战1师通过水门桥,仓皇逃向兴南港。
桥边高地上埋伏的连队竟一枪没放,这也太不可思议了。20军军长张翼翔派人到俯瞰水门桥的阵地上去看看,只见战士们一个个在雪坑里,枪都朝公路摆着,无一人后退。走近那些战士,他们一动不动——都冻成了冰雕。
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在多地多处出现过。12月8日,宋时轮向彭德怀、毛泽东主席汇报伤亡:“第9兵团经近半月激战,部队已经极度疲劳,特别是冻伤减员十分严重。……80师239团3营6连在攻击新兴里之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察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毛主席收报时北京天色已晚。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他默立良久,黯然神伤,独自走至院内,向着东方脱帽致敬。
“气多”战胜“钢多”
1950年12月24日平安夜,美军撤离。陆战1师把长津湖一战视为骄傲的资本,美国军方为长津湖作战共颁发了17枚荣誉勋章、70枚海军十字勋章,是美军战史上颁发勋章最多的一次。
1952年9月,9兵团从朝鲜回国,行至鸭绿江边,宋时轮面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不能自持。
战后复盘,人们才知道,1950年是朝鲜有记录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战士们在水门桥旁高地埋伏的那一夜,温度低至-54℃;人们也才知道,交战双方火力上的天差地别:美一个陆军师就有432门榴弹炮和加农炮,我军一个师仅有12门山炮;美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有数十部电台;美一个军拥有汽车7000辆,而27军入朝时只有45辆汽车。美军对志愿军的手榴弹心有余悸,其实,手榴弹是很多志愿军仅有的重武器。
在这种差距下赢得战争,放眼全世界,都难以找到类似的“战例”。总结长津湖血战时,有一个说法,叫做“气多”战胜了“钢多”,什么意思?“气多”的“气”,就是中国军人的气概!“钢多”的“钢”,说的就是美军的钢制武器装备。
战后,美方公布第10军损失数为阵亡1029人,失踪4894人,伤4582人,非战斗减员7338人,总计17843人,占第10军总数的五分之一。志愿军9兵团的损失数目,伤亡失踪为21300人,非战斗减员28954人,总计约50254人,占9兵团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70年后再回头,长津湖战役的牺牲是惨烈的,但也意义非凡。英国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评价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指清川江、长津湖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如今,在长津湖畔的烈士陵园里,安葬着9867名9兵团英烈。
正是他们无可比拟的坚忍和勇气,为十几亿人赢来了70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