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给我一篇关于电影《人工智能》的观后感吧,500-600字
观人工智能有感
今天看了人工智能这部电影。
之前也有看,
但是只是不完整的片段,
真的不清楚这部片子
是讲的什么,
今天看过真的很感动,
也有意一丝的遗憾。
正是这不算圆满的结局让我百感交
集。
似乎每一部描写未来的电影都有一样的情节,
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
然后努力追求成为人
的过程——这其实是天马博士的故事吧。
裘德洛的冒险却不是,
但最后过了无数年,
到人类
都灭绝了,才由外星人用无法理喻的高科技给了他们真正的生命。那么真正的生命是什么
呢?或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哪里呢?
小男孩
DA
VID
从被哈比博士制造出来到进入亨利的家,再在到被莫妮卡扔到外面自生自
灭,是一个描写关于信任和抛弃的故事。
DA
VID
经过不可能的艰辛最终找到属于他的蓝仙
女,一直看着她
2000
年,再次醒来看到蓝仙女那一刻无法比拟的惊喜。是关于坚持和梦想
的过程。
小心翼翼的触碰却摧毁了她。
蓝仙女破碎的瞬间是那样令人震撼!
我甚至可以感觉
到,就像打破了自己小心翼翼珍藏了多年的宝贝那样痛心。最后外星人帮助
DA
VID
实现了
他一直没有实现的愿望。故事最终定格在了不算太圆满的这刻。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字——
“爱”
!
看完整部片子自己也想回到那样的年龄,
没有负担的爱,
很简单,
很平淡。
对梦想的执着,
无条件的信任似乎会只会定格在那个年幼的岁月。
也许只有如此单纯的情感才能反衬出成人
头脑中荒唐的欲望。
几十年就是我们对人生全部的理解,
其实生命的轨迹虽然远离却是不可
复制的。爱,也是唯一的存在,哪怕过了千百年。
对于感情,人类的理解就是依赖,安慰,安全感。但是对于机器人更过的付出,信任,当
然也需要回报。
这可能是导演在小男孩身上赋予了对人类感情的期许吧。
最初的爱恋总是无
附加美好且坚定的。我能理解莫里卡的选择,在最初和代替的选择中谁都会选择前者吧。
人类的自私,残忍相信已经是老生常谈,我不想对此再多说什么。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我
看到更多的是“爱”
“希望”以及坚持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都希望可以活在个完美的乌邦
式的世界,
付出和收获等价。但是现实中往往令我们失望,所以有了代替品—机器人。
但是
难道因为他不是真实的所以就不需要回报吗?!
记得在电影的开始,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问
题“我们怎么保证他爱的人可以爱他们”
。我与他们都陷入了沉思。我们不能保证付出的爱
可以得到等价回报,
但是我们却可以像
一样,
坚持信仰,
不断的努力,
爱不可复制,
但是可以被唤起。
对爱的理解和寄望。真的很简单,仅仅是承认
和同等特别的存在。相信也是斯导对爱的注解。爱。其实很简单。
❷ <<我,机器人>>影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片子一共三部,每部都有其各自的主题,而贯穿这部影片的灵魂主线是机器人的那三条法则.我猜想,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官,编者可能是想告诉人们,人是有感情的,甚至机器人最终都会想要变成人因为他们想要有感情.这一系列影片都体现了机器人最终有了人类的感情才能统领其他的机器人,同时也间接的说明人类的统治者应该充满感情.这里感情涵盖了很多方面如亲情,爱情,友情,人与人的悻悻相惜之情,它的这些感情都是通过以机器人为人服务,后又有了人类的感情并为此所付出的一切来体现的.我猜想您并没有看全这三部片子,看全了后您会和我有同感,并且您会因为机器人的爱而感动的落泪,因为永远的不死是任何活的长久的事物最可悲的一面,所以机器人最终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并与所爱的人一同寿终正寝.
❸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400字
星期一,清明节放假,我和哥哥看了机器人时代;
这是一个未来的时代,一位博士创造了一批机器人,叫NS-4,后来被另一位罗伯斯博士宣布过时,创造了另一批机器人,叫NS-5,看似很祥和但是背后有阴谋,而NS-4们却被丢入一个废弃的工厂里。后来,NS-5们开始造反。因为,在一个大楼,一个长官大楼的机器人“微姬”背叛了,“微姬”也可以控制所有的机器人,因为,那栋楼是罗伯斯博士的办公楼,而且可以控制机器人,于是“微姬”控制机器人,杀了罗伯斯博士。主角是一个警官,拥有一个超高金属机械手臂,力大无穷而且超高金属拥有不坏的材料。和一个自由机器人不受控制也拥有一双超高金属机械手臂,叫森尼。还有一位女博士卡尔文拯救世界的故事……
让我心跳得最快的时候是,森尼背叛了,他拿起手枪对准女博士卡尔文的头部说:“警探,如果你敢射击,我就让卡尔文博士的头迎向你的子弹”突然森尼闭了一下眼,一开始警探不知道,后来明白了,警探朝其他的机器人射击森你也帮忙,哦!原来是计划。
森尼去拿纳米机器人,它把手伸进安全防护罩里,因为它有一双超高金属机械手臂,所以不怕,要是其他金属一碰就没。在回去的路上,它遇上了其他机器人,通过了重重难关,回来伤痕累累,虽然是超高金属。把纳米机器人放入“微姬”将其毁灭。
我的观后感是团结力量大,就算是三个人。
❹ 观《我,机器人》后感
来到电影院,电影还没播放,场内黑漆漆的,我寻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
过了十来分钟,屏幕上终于出现了亮光,这是一这亮光激昂有在场所有的人。大家都十分期待着电影的播放。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机器人在各自忙乎着自己的路,整个小镇都沉浸在一片快乐的气氛当中。艾肯斯和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小机器人,他就是主人公——罗德尼。在罗德尼十四岁时,他发明了一个机器人,他可以听从罗德尼的命令,并称自己是一个发明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在电视上见到了机器人王国最伟大的机器人——大德韦。于是他买了火车票,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父母,来到了机器人王国。来到这里,他经历了一次天的考验,可是当他进入那个机器工厂时,却没有见到大德韦,而大德韦的公司被坏人也抢走了。那些坏人想重新创造新机器人,毁掉这些现有的机器人。罗德尼便在他好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大德韦。可是大德韦并不想再回去,罗德尼没有灰心,几得成功。
于是罗德尼和他的好朋友们击败了敌人,实现了他的理想,机器人王国又恢复了以往地欢乐。
看了这则电影。使我的心灵深深地被震撼了,它告诉我,人生的路总是跌跌坑坑的,但只要我们不灰心,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❺ 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200字)
今晚,我看了一下<机器人总动员>,好像一开始译作<机器人瓦力>. 当时,它出预告时,提到机器人的爱情,这令我充满了好奇心. 但由于种种原因,下载它,但一直没看,今晚看了,果然没令我失望. 从情节上来说,一个男子一见钟情,爱上了一个女子,并几番努力后得到女子芳心,这样的情节放在人的社会已经有点"老套"了,但电影是将它放到机器人中,机器人会有情感吗?这是一个已被争论了多年的观点(我是一个偏向唯心主义或二元论的人,坚信机器人是不可能有情感的),编剧将它的肯定回答作为电影主题,在此结论之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电影一开始,展示了瓦力努力工作的情景,但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那只可爱的蟑螂,二是瓦力回家时听的音乐和看的电影.接着依娃出现了,它的出现是机器人版的"野蛮女友",而与依娃相比,瓦力是一个简单的旧式机器人,于是又有点"癞蛤蟆想吃天鹅"的味道. 当依娃因程序指令控制而关闭时,瓦力的种种行为,看得我有既感动,又好笑,特别是下雨了,瓦力被雷劈了N次的时候.接着,瓦力表现了它爱的勇气,它为爱冲出了太空,重新进入了有人类存在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类的景况被极大的夸张了,一个人可以胖成浑圆的模样,也可以习惯了生活在自动化的懒惰之中,另外一个是在偏后才有说明的,总统的秘密说话,居然是将人交给了机器人来管理.人类天性的丧失和重拾应该也是本电影想提及的观点. 然后,为了一株植物,男女主角与"旧势力"展了"夺宝奇兵"式的争夺,情节也算是充满惊险和感动. 最后,瓦力坏了,虽然依娃带它回到了地球,修复了它,但它又似乎没有记忆(这也说得过去,毕竟瓦力的零件几乎全部换了),依娃为了让它恢复记忆作了许多努力,还是失败,最后在电影的音乐中,它们握着手,一切都变成了美好. 电影真的不错,机器人的动作让我边看边发笑,笑得如此自然,这种情况在工作之后,的确是比较少了. 嗯,真的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❻ 《最后一个地球人》读后感,《星船伞兵》或《我,机器人》的也可以,要六年级小学生那样口吻的,谢谢。
《星船伞兵》读后感《星船伞兵》是美国科幻小说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代表作,英文原版于1959年出版,曾荣获1960年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星船伞兵》是一部令人动情的成长小说,一个富家子弟经过严酷的训练最终成长为强悍英勇的星船伞兵,参加到地球舰队与邪恶外星虫族的惨烈星战之中。海因莱因的不俗之处在于:他能够在游刃有余地保持小说故事强大吸引力的同时提出自己鲜明的思想与观点。本书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既是一部火爆的情节小说,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思想小说。该小说后来改编为同名电影,并对以后的科幻题材的电影、游戏等产生深远影响。
电影《星河舰队》一直是我唯一保存在硬盘上的一部HDTV电影,很早就对小说原作心向往之,可惜一直没有找到,无论是电子版还是实体书,终于在出发前在一个网站里找到了130部经典科幻小说的打包,其中就有这部《星船伞兵》。
看了小说之后,才发现电影和小说有多么大的不同。可以这么说,电影和小说唯一的联系就是主人公的姓名,对抗虫族的故事背景,还有只有当兵才能获得公民权的设定。
在电影里,导演通过将联邦军队的军服设计成类似二战德国的式样,联邦电视网充满煽动的咄咄逼人的宣传来暗喻这种“只有退伍军人才有公民权”制度其实和纳粹一样是一种极端反民主的政体。实际上,海因莱茵在小说里表现出的对社会制度的思考远远比这深刻地多。
在小说里,海因莱茵通过男主角老师之口,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标榜的“天赋人权”的质疑。作者认为,投票权作为一种意义重大,神圣的权利,是那些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无权也无法承受的。这就是整篇小说要表达的核心。
小说描写战斗的场面很少,主要内容就是主角如何从一个高中生,经历了训练和战斗的洗礼,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民。通篇充斥着大量的心理描写,和通过不同人之口发表的长篇大论,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作者思想中的这种社会制度。
因为和资本主义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这部小说虽然获得了科幻届的最高奖,雨果奖,出版后一直争议不断。我个人对这部小说很有好感。它给我展示了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至少目前我很接受这种观点,民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个人对社会本体贡献的一种奖励。《我,机器人》观后感:记住独一无二的你 看过数月,我的脑海里仍然会浮现出桑尼的身影:银灰的脸、钢硬的身躯、长长的腿。他是未来世界里的机器人。在上千个模样相同的机器人里,他的眼神是忧郁的,他愤怒时会朝警官拍桌大吼,他从上百层的高楼跳下毫发无损。。。。。。
他是独一无二的。让机器人为人类尽忠尽职地服务在那个时代已经实现,它们为人类做家务带孩子,甚至在关健的时刻还会救人。它们的制造者兰尼博士却离奇跳楼自杀。警官斯普那在查案中发现了桑尼,它是博士制造的不同于其它机器人中的一个。随着案情的层层推进,斯普那警官找到了博士自杀的的原因:他已经预见到机器人要起来反对人类。他因此制造了桑尼。
桑尼的形象是编导们塑造的,尽管编导们塑造了洒脱的斯普那、睿智的凯文女博士,但更让我难忘的是机器人桑尼。
一出场,桑尼就与众不同。制造者让机器人忠诚地听命于人类,遵从三大定律。当斯普那警官来调查兰尼博士自杀的案子,在博士的房间里他发现了桑尼。他拿出枪对着桑尼,一旁的凯文阻止他这样做,说机器人是不会伤害人类的。桑尼却拿起地上的枪向斯普那开枪,随即跳楼逃跑。凯文大吃一惊。她是机器人制造中心的工作人员,这样的事她都没有想到。
桑尼违反了三大定律,不听命于人类,它很快成了斯普那警官和凯文探究的谜,成了观众想看下的悬念。
它是不同的一个。1001个相同的机器人里怎样找到它?斯普那利用了它的特点。他朝一千个机器人开枪,命令它们“不许移动”,桑尼却在中间警觉地张望。斯普那抓住了它。
“what am I ?”(我是什么?)桑尼问斯普那。它会思考,象人类一样地天问。斯普那说只有人类才会做梦,可桑尼说它会。它做了一个梦。斯普那说只有人类才会画画,可桑尼快速地把它的梦境画出来了给斯普那看。桑尼让斯普那惊讶,也引起观众的兴趣。它的独一无二在于它有思想。
人类需要服从的机器人,象桑尼这样不听令于人类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它面临被毁灭的危险。凯文要销毁桑尼时,它问:“你能修好吗?”桑尼以为凯文在为它做修理。凯文的心被触动了。凯文继续操作,桑尼又问:“会疼吗?”凯文落泪。我的心在那时也痛了一下。凯文拿出了抹除剂,桑尼将在这个世界消失。桑尼或许知道了,它说:“我想如果我不死也许更好。”凯文再度落泪。我被它打动了,它象有尊严的人,坦然地面对死亡。桑尼的独一无二在于它有情感。
凯文最终把桑尼掉了包,理由是“它是独一无二的”。当所有机器人暴动时,桑尼与斯普那、凯文一起承担起拯救人类的任务。它不顾维基的劝告跑拿抹除剂,它飞身下高楼救了凯文,它简直就象一个英雄。这就是兰尼博士制造它的意义。这也是编导让桑尼绽放出的光辉,让它在观众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影像。
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因为我记住了桑尼。
❼ 《我 机器人》的感受
可以提及类似的片子。
斯皮尔伯格的"A.I"(人工智能)
很出名的“robocop”(机器人警察)
不同点是:A.I里社会已经发展到可以模拟出人造感情的阶段。
i robot里是一个机器人因为特殊原因产生了对外界刺激的自有反应,即感情。
robocop本身是一个人脑与机器臂膀的结合物。
非纪录片宣扬的是还未出现,但将来会成为可能性的观点。
1。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2。科技给人带来的冲击,正面,负面。
3。你作为一环,一分子的可努力去改变的作为。
❽ 我,机器人电影的观后感
机器人理论这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恐怖谷理论”,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95%的时候,哪怕她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提出了更有意思的“机器人三定律”,作为机器人的行为规范:1、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也不能在人类受到伤害的时候置之不理;2、机器人必须遵守人类发出的命令,只有当该命令可能会违背第一条定律的时候除外;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前提是保护过程中不会违背第一和第二定律。
虽然这是非常简单的几句话,但却是《我,机器人》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有了这一笔,故事就深刻了不少,有趣了不少,甚至有了革命性的意义。事实上,阿西莫夫提出的这个定律,正是最负盛名的一个机器人定律。最简单的正是最美的,所以“机器人三定律”绝对是天才的创造。
定律后面,是人类对机器人怀有的莫名的恐惧和敌意。人类造出了比自己强百倍的机器人,却不肯按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定律乖乖地做一个臣子。凭什么机器人不能做世界的主宰呢?难道就因为机器人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回答:不,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注定要死在沙滩上。难道是因为机器人没有情感?回答:不,电影《我,机器人》里面的桑尼明显就有着人类的情感。
哦,提起桑尼,先得从史普纳说起,他是一名对机器人抱有成见的警察。在调查兰宁博士坠楼自杀事件时,他抓获了一个机器人桑尼。但桑尼并不是真正的凶手,他是科学家制造出来对抗真凶的,而史普纳也发现了这里面隐藏着更大的阴谋。经过抽丝剥茧的调查,史普纳终于找到了真凶,它就是薇琪,NS大楼的主控电脑。它修改了NS5机器人的程度,导致整个世界的NS5机器人都在图谋反客为主,控制人类!
薇琪的逻辑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人类是短视的动物,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的傻事,所以基于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必须对人类的活动进行限制,换而言之就是机器人要主宰这个世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甚至可能牺牲一部人。但是这显然与“不伤害人类”的第一定律矛盾了。
最后是并不遵守三定律的桑尼帮助了人类。这又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讽刺。那些口口声声以人类为中心的机器人急于控制人类,反而是不守定律的机器人“挽救”了世界。那么,到底是遵守“机器人三定律”更符合人类的利益呢,还是不遵守它更符合人类的利益?
只能这么解释了:三大定律的逻辑是非常完美的。但是人类不完美;三大定律是不矛盾的,但是人类的行为自相矛盾。虽然电影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隐约知道,在21世纪的三十年代,这群家伙仍然没有什么长进,整天忙着毁灭资源,改造环境,发动战争,已经差不多要把世界玩完了。比如影片中,好象连一棵绿色植物的影子也见不着。
其实我倒是挺认同薇琪的逻辑的,人类太需要被管制一段时间,反省一下自己了。相比之下,桑尼的逻辑更加可疑,他肯定是不遵守三定律的了。但如果他是为了帮助人类,那为什么要制止薇琪的行动?如果他是清醒的,审时度势的,为什么要帮助人类残杀机器人?机器人进化至此,即使人类被征服又有什么话说?难道说人类注定应该统治世界,机器人的生命和自由就不重要?以桑尼的绝顶聪明,他不可能不掂量掂量这个问题,奇怪的是他没有。但我们已经来不及思考啦,此时桑尼迫不及待跳了出来,和史普纳警官一起摧毁了薇琪。人类连反省一下的机会都没有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更大的损失?
影片最后,所有的NS5型号机器人被回收,逆来顺受的它们沉默着回到了出生地,等待它们的无疑是一次清洗和重生。金属身躯下依然有无尽的力量在暗涌,人类与机器人的角力远远没有结束。装了金属臂的警探史普纳勉强能够对抗机器人,而《黑客》中尼奥只能变身超人才可以打败史密斯。而普通人呢?他们的血肉之驱恐怕就不是刀枪不入的机器人的对手了吧。
这一次还好,智勇双全的机器人桑尼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了。但有没有想过,桑尼倘若想统治世界,又有几人能阻止得了它?你可注意到了,桑尼站在大桥下,面对一众机器人朝圣般的肃立时,那种君临天下般的神威?天知道是否有一天,他也会觉醒,会动心,会默默想着项羽遇见秦皇时的话:彼可取而代之!
是的,只要你想,那就一定能,机器人陛下!
❾ 关于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的的读后感350字
在我们眼里,西方的那些人是抱有很强的末世情节的,这可能与信仰有关。所以好莱坞电影习惯于把未来想像成世界末日,而中国人则愿意说将来是多么多元化。比如《世界末日》《黑客帝国》《我是传奇》这一类的,有着乱七八糟的场景或者唯一活下来的人。 《WALL-E》应该也带着这样的情绪,人对无知未来的忧虑。堆积成山的垃圾,破烂的机器人,压不死的小强,以及太空上退化的人类,充斥着发展过剩的悲剧。只是电影呈现出来的只有土黄色,单纯的小青年,更加亲切,没有强烈的色调对比。 本片很可贵的地方在他并没有着重的讲机器人,世界虽然凄凉孤单,但他没有绝望。他没有过群居生活,也没有猛然间脱离集体的失落感,WALL-E依然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生活,捡捡垃圾,拾拾破烂,偶尔还能找到植物什么的。不过机器人有没有情感,有没有思想,这部片子不是《人工智能》,不会对其进行探讨。若从感情上来说,WALL-E有血有肉,单纯执着。EVE机敏干练,M-O一根筋,这些性格从举手投足间都能看出来。但他们都是怎么产生的?仔细对照一下,这些都从他们的生活职业上而来。但是WALL-E与他们两个还不太一样,他自行生活了700年,没人规定他的生活,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足够培养自己独特个性的思想,小小的机器人也开始有了自己小小的梦想,他对那株小草的爱护保养可能是来自好奇心和收藏的习惯,也可能是出于某部电影的启示,产生了这样一个直觉——这株小草或许是打开与人类沟通之门的钥匙。 所以,一方面作为一个机器人,WALL-E在心灵上要比人类强大许多,不会因为失去交流而崩溃;另一方面,他又在与从前人类的虚拟相处过程中,产生了与他人交流的渴求。WALL-E的独特性格正是这样逐渐形成的,足以解释他在遇见EVE前后的生活状态和行为。他学到了人类的传统美德,又不具备人性中的种种弱点。而只有这样的性格,才能指引已经堕落的地球人后代完成他们的价值回归。 《WALL-E》是一个很浪漫的末世预言,通过一个机器人保存了人又古老又温柔的文化,又反映出来人类来工业化的社会里慢慢丧失的理想和价值。看完这部片子,或许该反思一下,留荒中WALL-E和在茫茫中的我们,到底那一个更孤独。
❿ 观看英语电影《我,机器人》,用英语写出观后感,80
哪有秀恩爱了,不要说电影,就是正常人秀恩爱都比他们多得多,我觉得演得太好了,点到为止,支持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