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印巴分治战争电影有
扩展阅读
2017年战争电影在线 2025-10-18 12:10:19
美国高分励志电影 2025-10-18 11:58:48
适合孩子看的电影亲情 2025-10-18 11:57:08

印巴分治战争电影有

发布时间: 2025-10-18 02:49:17

『壹』 大卫·利恩《桂河大桥》 电影带来的世界3 2022-04-12

大卫·利恩 《 桂河大桥 》      电影带来的世界 3

       《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品的战争片,由英国导演 大卫·里恩 (David Lean,1908.3.25-1991.4.16)执导。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英军被俘官兵被迫为日军建造桂河大桥,之后全力阻止大桥被英国特遣队炸毁的故事。

       该片于1957年10月2日在英国上映。并一举获得1958年第3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演等七项大奖。

(一)影片简述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上校尼克尔森和他的属下成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身为英国绅士的尼克尔森上校,纵然被俘,也维持着一贯理念。因对日军的对待不满,他拒绝执行修桥任务,而被日军首领斋藤关了禁闭。然而,由于其他战俘消极怠工,斋腾只好释放了尼克尔森,并答应了他改善战俘待遇的要求。在尼克尔森的带领下,战俘们用三个月就建成了大桥。然而此时,先前逃出的战俘希尔兹少校找到了英军,并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

       辛苦修建好大桥的尼克尔森上校不愿桥被炸掉,与斋藤一起去检查大桥,日军因发生情况异常而开枪射击,尼克尔森、斋藤、希尔兹等人在混乱之中均饮弹而亡,尼克尔森倒下时正好撞上了炸药的引爆装置,飞驶到桥上的第一辆日军火车与桥一同被炸毁了。

       本片虽然是以战俘为主角,却和其它的战俘逃亡或抗争片有所不同,其中虽然也涉及到战斗中胜败双方的对峙,战俘待遇等问题,但是主题并不在此。影片的灵魂人物尼克尔森上校,是个典型的英国军人,具有英国绅士的认真态度,以及“是任务就一定要完成”的执着。实际上,桂河大桥是一座修造精良的木桥,绝非草草完工的临时建筑。这座大桥是尼克尔森指挥手下军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它是几个月汗水的结晶,也是他们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之下的成果。虽然尼克尔森的做法不被人理解,但他认为这是英军荣誉的象征。虽然被俘虏,但是他们仍然向日本人证明着英国军人的素质。

       由此可以看出,大卫·里恩,这位英国导演,通过这部战史片所要表达的心迹,虽然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那就是这个昔日“日不落帝国”的落寞和无奈。1929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造成了很大冲击,全球各地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觉醒,英国的殖民帝国地位也开始崩塌,逐步让出世界老大的地位。1931年英国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南非、新西兰等六个白人自治领的政治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英国本身是战胜国,但是战争极大消耗了自身的国力。战后全球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殖民体系大崩溃,在战后30年英国失去了绝大多数殖民地,包括印度在1947年“印巴分治”后的独立。对这些殖民帝国而言,殖民地是其国力的重要支撑,毕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

       这就是那个时代整个英国从上到下的国民心态,未必全是消极的一面。尽管昔日帝国的荣光渐渐褪去,依然要保持绅士风度;对于世界发生的变化,始终面带微笑;虽然不再腰缠万贯,也要西装笔挺;就算外面的道路泥泞,出门之前也不忘把皮鞋擦的锃亮。成了战俘,照样要把英国人优秀的制造技术和工程管理水平展与世人。

(二)导演大卫·里恩

       大卫·里恩是英国电影的泰斗级人物。他一生的电影创作可分为家庭生活片、文学改编片和史诗片三个阶段。在早期拍了十几部生活片后,他开始转向改编文学作品。里恩先后把狄更斯的《 远大前程 》、《奥利弗·退斯特》搬上银幕,并一举成名,使其升入英国电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国也令狄更斯作品以电影之名《孤星血泪》、《 雾都孤儿 》为人耳熟能详,反而狄翁原作之名几乎无人记起。犹如《乱世佳人》、《柳暗花明》,国人总是喜欢把外国电影的名字,弄成这样的风格。正当人们期待里恩将狄更斯更多的小说搬上银幕时,他埋头拍了几部反映 中产阶级 生活的影片,其中《突破声音的障碍》礼赞了英国军人对职责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以英国军事行动为背景拍摄史诗片的意图。

       到了第三阶段,1957年,在斯里兰卡丛林中拍成的《桂河大桥》高居当年卖座片首位,是里恩创作的分水岭。首先,在制作方式上,转入了跨国制作大规模历史巨片的模式。此后,里恩的影片均为好莱坞投资,英美影界跨国合作。说白了,就是用美国人的钱,拍英国人的电影。其实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利用好莱坞的商业模式,来弘扬英国文化,结果肯定是双赢的。

       其次,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向对英国殖民历史的反思和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英国历史文化,逸出了中产家庭、个人奋斗的小天地。在经历了二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置身于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和美苏两大新帝国崛起的现实中,里恩对历史和政治产生了兴趣。印度、缅甸、阿拉伯、沙皇的俄国和 列宁 、斯大林的苏联,纷纷进入了他的视野。

       这一阶段的大卫·里恩,几乎每隔三、五年才推出一部电影,选材和构思极为慎重,每部都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上乘佳作。继《桂河大桥》之后,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传奇史诗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而且又一次囊括了7项奥斯卡金像奖。其后1965年的《日瓦戈医生》,打破所有票房纪录并赢得5项奥斯卡金像奖。这三部影片无论在商业发行上,还是文化影响力上,都是一个比一个成功,几乎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被称为里恩的史诗三部曲。至此里恩步入了电影事业的顶峰。

       此后的里恩,虽有一段沉寂,但十几年后,1984年,沉默了14年之后的他,编导和剪辑了根据爱德华·福斯特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印度之行》,这次又大获成功。他以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将历史与诗交融,通过殖民地特有的人物同现实关系的铺展和推行,着力揭示出比史实更富于哲学意味的人生意识和执著的造型意识。

       1991年,在拍摄《诺斯特罗莫》时,大卫·里恩突然驾鹤西去,留下未完成的作品,成为一大憾事。

       大卫·里恩从影四十多年,精雕细琢,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竟达56次之多。其中有两次,即《桂河大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均获当年的最佳影片奖,实为难得。

       他给英国和世界电影留下了一笔财富。

(三)现实中的大桥

现实中的桂河大桥位于泰国西部地区,已是泰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正如电影所描述的那样,桂河大桥是日军占领泰国期间,强迫盟军战俘建造的铁路中,连接缅甸及暹逻(泰国旧称)的铁路桥。由于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故有“死亡铁路”之称。

当年的战争期间,桂河大桥是盟军经常空袭的目标,炸了又修,修了又炸。时至今日,该桥不但幸存且仍在使用中。每年12月的桂河桥周,均有灯光及音响表演,配合重现区内有关的事迹展示,以志纪念。

       桥的南段有日本战争纪念碑,在三公里外,接近火车站的地方就是北碧府战士墓地,此为盟军殉难战士的最大墓地,近7千名军士长眠于此。又是一处悲歌当泣,远望当归之地。

       十几年前去泰国旅游,曾到过桂河大桥。导游说这就是那座著名的桂河大桥,我们表示怀疑,因为电影里建造的是木桥,眼前却是一座大铁桥。他说你们真的很了解历史,别的游客没问过这个问题,但这肯定是真的桂河大桥,只是历经战火,木桥早已不复存在,最后建成的是铁桥,保留至今。于是我们纷纷与大桥合影。

(四)桂河大桥进行曲

       这部电影还成就了一首乐曲,波基上校进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这是 英国 作曲家 肯耐·约翰·奥尔福德 (Kenneth  John  Alford)在1914年创作的 铜管乐 曲,后被改编为 管弦乐 曲。作者奥尔福德擅长写作 进行曲 ,所作的进行曲发表时常以弗雷德里克·约瑟夫·里基茨(Frederick Joseph Ricketts)为笔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进行曲,唯有本曲最为流行,就是因为电影中多次出现由英军士兵用口哨演奏的此插曲。此曲为影片增色不少,1958年 奥斯卡金像奖 的最佳配乐奖即授予《 桂河大桥 》。

        从此,这首进行曲广为流传,变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桂河大桥进行曲》。应该说,乐曲和电影是相互成就的。

桂河大桥进行曲链接:https://www.kugou.com/song/clzrx44.html#hash=&album_id=7946006

踏访桂河大桥:历史记住了这座桥

       作者张毅荣

       记者注意到,博物馆出口处安置的一块大石上写着:“愿你拥有永远幸福的生活”。重回桥上,迷人的景色与游人的欢笑让人感觉像是走出了一段历史,心中不由更加感慨眼前生命的美好。

但历史的伤痛又岂能轻易忘却?今天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桂河大桥,其实是日本战后作为对泰战争赔款一部分而进行修复重建的。原桥早在二战结束前夕作为盟军的重点空袭目标被炸毁,如今桥上多出的两段不甚协调的方形铁架正是重建时留下的印记。

桂河仍在静静流淌,而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惟有不断勇敢正视与深刻反省,才能真正随着历史留在身后。也惟有如此,人类才能不再重演悲剧,真正拥有幸福与和平。

『贰』 午夜的孩子的内容概要

《午夜的孩子》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萨利姆·希奈),是午夜孩子中神通最大的一个。我的外公阿齐兹是克什米尔人,曾在德国学医。他是印度近、现代史的见证人,他又使我的家族既有印度古老的文化背景又有现代西方文明的自由精神。我母亲阿米娜是外公的第二个女儿,她的前夫为逃避军方的逮捕离开了她,行前留下一封休书。阿米娜后来再嫁给德里的商人阿赫迈德·希奈,他们便是我的父母。1947年初,随着印巴分治日期的迫近,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教派冲突日益激化,流血事件不断发生,在希奈家住的穆斯林区里,在一次冲突的关键时刻,已怀孕的阿米娜挺身而出,制止住本区冲动的群众,救了一位印度教青年的性命。为报达救命之恩,这个青年让自己的表兄为阿米挪看手相,预言她孩子的未来。预言家说,这孩子将有两个头,并将未老先衰,未死先亡。这些专人费解的谶语使阿米娜惶恐,但多年后竟一一应验。印度教徒的暴力组织“罗波那”向希奈等穆斯林企业家勒索赎金,声称如不交钱就放火烧他们的企业。希奈等人由于阴错阳差没能把钱交到勒索者手里,结果企业被付之一炬。事后,希奈听从老朋友纳尔里卡尔大夫的劝告,趁大量英国人离境、孟买房地产贱如尘土之机,在盂买大买房地产,并移居孟买。阿米娜住进纳尔里卡尔的诊所待产。同时住进去的还有卖唱歌手文基的妻子,她也马上就要临盆了。其实她未来的孩子是她与英国老爷梅斯沃尔德偷情的产物。
1947年8月15日零时,当印度全国欢庆独立时,这个私人诊所中同时降生了两个孩子。在一片忙乱中,仇视富人的护士玛丽,乘人不备偷换了两个新生婴儿的名牌,使穷孩子有了一个阔家庭,富孩子有了一个穷童年。所以我成为卖唱人的孩子,而卖唱人的儿子湿婆(印度教中破坏之神的名字)才是阿米娜的亲骨肉。这个谜底10年后才被拆穿。我被抱回希奈家。由于我与印度独立同时诞生,我的照片被列登在《印度时报》上,并收到总理尼赫鲁的一封亲笔贸信。信中说我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将是新生印度的一面镜子。护士玛丽原是为讨好自己的情人、激进分子菲力普才干下调包的罪行,事后却发现菲力普已经弃她而去。她对自己的罪过感到后悔,又不敢承认,于是自荐作了我的奶妈,以求赎罪。玛丽住进我家后,发现废弃的钟楼上夜半有人活动,十分害怕,便报告了警察。警察发现那是通缉的要犯菲力普,并将他击毙,而钟楼是他的炸药库·玛丽为此悔恨终生。
我从9岁起开始具备心灵感应能力,进而发展成为能够每天午夜与分布在全国的午夜孩子们通话,并使他们所有人的灵魂集中到我的内心中来开会。出身于不同种姓。宗教、阶级、社会集团的孩子们,在这个会议上谈自己的生活、理想,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于是这个会议真正成了现代印度社会的缩影。这些午夜的孩子们,有的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大小,有的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任意旅行,有的能随意出入镜面,有的能随意改变自己的性别,有的能比鸟飞得高,有的能比风跑得快……但神力最大的是主子钟敲零时整的我和湿婆,我的灵魂能钻入任何人的大脑,知人心事,而湿婆有一双威力无比的神膝、打仗战无不胜。他在贫寒中长大,生就了只重物质利益的观念和残忍的性格。他父亲为了使他可以终生有一份讨饭收入,曾想打碎他的膝盖,他却以神膝夹碎了父亲的手腕。在讨论如何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时,我主张所有午夜孩子团结一心,以善改造社会,湿婆却主张暴力。在我与他之间出现了领导权之争。
父亲由于投资上的失误一下子变得囊空如洗,从此陷入酒色争逐的颓废生活。而性无能则使他与阿米娜的关系更加恶化。我发现母亲与其前夫、红色分子纳迪尔暗中往来,决意警告她,止她从别人的遭遇中汲取教训。我早就发现邻居、海军上将萨巴尔玛蒂的妻子丽拉与电影大王卡特拉克偷情,便把这情况以密信方式通知了将军本人。设想到此举竟造成将军杀死电影大王、重伤妻子、他本人被判刑30年的严重后果。我在一次与同学打架的意外事故中,被挤断一节手指。在医院治疗中,发现我与父母血型不对。这件事再加上菲力普的鬼魂的督促,终于使玛丽讲出当年调包的真情。希奈原怀疑阿米娜不贞,此时更是变本加厉地虐待她。这使外婆忍无可忍,带着阿米娜、我们兄妹和新寡的舅妈皮亚到巴基斯坦,投奔已成为巴基斯坦高级将领的女婿左勒菲卡尔将军。我作为将军的亲戚,参加了军方推翻政府、实行军事政变的策划和行动,并得到后来的巴总统阿尤布·汗将军的赏识。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午夜的孩子们受到自己所属社会集团日益巨大的影响,矛盾趋于尖锐化,午夜的会议陷入一片混乱,绝大多数孩子感到失望,退回到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去,会议名存实亡。停战后,我被父母骗到一个医院,强行做了治疗鼻子的手术,这个手术使我丧失了与午夜孩子们神交的能力。战后父亲对印度绝望了,我们全家移居巴基斯坦。行前,我将出生时的照片、总理的信等纪念品放在一个破地球仪中,埋在花园里,这标志着我与午夜孩子们神交时期的结束。我在巴基斯坦长大成人,参加了印巴战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后来我作为逃兵与难民碰到了一个午夜的孩子——巫女帕瓦蒂,她用魔篮装着我,混过军警盘查,将我带进印度。我还见到了在印巴战争中成为万人崇拜对象的战争英雄、印军军官湿婆。帕瓦蒂爱他,他却对她始乱终弃。最后帕瓦蒂肚子里怀着湿婆的儿子嫁给了我。在印度实行紧急状态法的岁月里,我和绝大多数午夜的孩子成了甘地夫人的心腹之患,因而备受迫害,只有湿婆飞黄腾达。但甘地夫人下台后,他也成了阶下囚。后来,一个被他抛弃的钢铁大王的妻子闯入监狱,用手枪将他打死。而我未老先衰,一如算命先生所言。但我寄希望于未来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