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不负责任的老师美国电影
扩展阅读
爆笑日本电影推荐 2025-10-14 05:20:31
沈腾筹备的新电影 2025-10-14 05:19:39

不负责任的老师美国电影

发布时间: 2025-10-14 03:13:13

❶ 电影玛蒂尔达评价怎么样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很好,它让我一下子想起来一部小说《小王子》,它是一部大人小孩都爱读的童话,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大人小孩都应该去好好看一下的电影,尤其是有孩子的大人。




❷ 这是我见过的最“丧”的教育题材的电影——电影《超脱》

提起校园题材的电影,最容易想到的,是《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这些电影告诉我们,一个好老师是如何感化那些处于人生转折阶段的孩子们。可是有一部电影,同样是校园题材。同样也有负责任的好老师。但是,它从头到尾,都充斥着绝望——电影《超脱》。

亨利是一名文学教师。他被聘任到一所中学做代课教师。这所中学,有着全区最差的生源。很多学生的表现低于同年级应有的水平。学生家长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们自己则自暴自弃。更有甚者,学生之间的欺凌,甚至学生辱骂老师,都是家常便饭。

亨利独居。他唯一的亲人,是住在医院的外公。外公年纪大了,经常会犯糊涂,甚至有时会把自己锁在病房的卫生间里。亨利经常去看望他,陪他聊天。

亨利七岁那年,母亲服用安眠药自杀了。当亨利长大后,他隐约察觉到,母亲在年轻的时候,被亨利的外公性侵过。所以亨利对外公的感情有点复杂。即使在他成年之后,与童年、与母亲有关的记忆片段总是不时地在脑海中出现。这令他经常感到非常痛苦。

也许是因为亨利有着童年时期的心灵创伤。所以亨利对于不幸的孩子,总会多一分悲悯。

一天晚上,亨利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个未成年的小雏妓,艾丽卡。艾丽卡浓妆艳抹,举止粗鲁,轻浮浪荡。甚至明目张胆地在大街上揽客。但是艾丽卡明显年龄还小。她的脸上、身上带有明显的外伤。她无家可归。

亨利把这个孩子像流浪猫一样地捡回了家。他给了艾丽卡食物和一些治疗外伤的药物。允许艾丽卡住在自己的家里。心怀感激的艾丽卡,尽自己所能来报答亨利:她做饭、做家务。帮助亨利照看外公。听亨利诉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但是毕竟,亨利无法提供艾丽卡成长所需的所有条件。亨利最终把艾丽卡送到了相应的儿童收养中心。此后亨利不时地去看望艾丽卡。

亨利代课的班上,有一个女学生叫梅瑞狄斯。她在学校时,会因为肥胖,而被同学嘲笑、欺凌。

而当梅瑞狄斯回到家后,她的兴趣爱好与生活方式不被父母所理解。梅瑞狄斯热爱摄影和绘画,但是这却遭到了父亲严厉的指责:“你为何不画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呢?譬如明快的颜色。我白天辛苦工作,晚上的好心情也被你的青春焦虑症给毁了。知道了吗?我对你所谓艺术烦透了!”

和很多父母一样,梅瑞狄斯的父亲对她的想法不理解,也不愿尝试去理解。在他看来,只要孩子的成长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是错的,需要被矫正。他不愿思考自己的言语暴力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仿佛自己白天辛苦工作一天,晚上回到家,理所当然地应该看到一个完美的、优秀的孩子。否则,就是孩子的错。

所以,亨利调侃道:应该设一个强制条件,在人们打算做父母之前先培训。

亨利看到了梅瑞狄斯的无助与脆弱。他想要施以援手,但是实在是力不从心,更何况亨利也是心中有伤痕的人。最后,绝望的梅瑞狄斯选择服毒自杀。

这所学校里充满了让人头疼的学生。但是,所有老师们看到的,这些孩子们的叛逆、不服管教、骂人、打架,都是因为茫然,因为找不到方向。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尖叫。他们恐惧,他们愤怒。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求助。

在亨利的课堂上公然挑衅过亨利的男孩子,却在亨利即将离开学校的时候说“我会想你的”;

因为虐猫而被送到心理辅导室的男孩子,在面对质疑的时候,眼神空洞而茫然地说:“我被困住了,就像那只猫一样”;

一个几乎放弃自己学业的女孩子,面对老师为她描述的未来的生活场景“你只能和80%的美国劳动力竞争最低工资的工作,而且一辈子翻不了身”的时候,眼神中有着藏不住的迷茫与恐惧。

无助的孩子们背后,是不负责任的家长。

当孩子们触犯校规,被责罚甚至被开除时,家长们只会态度强硬地指责学校没把孩子们教好。但是家长们很少认为自己该对孩子们负有责任。当学校举办老师与家长们的交流活动时,几乎没有家长来参加。

这部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欢乐的结局。电影很压抑,也很真实。电影的结尾,茫然的人依旧茫然,无助的人依旧无助。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面对着生活中所有的绝望,有人会就此沉沦,有人会努力挣扎。在努力过后,也许会看到希望,也许不会。但是,你必须选择平静的接受。因为这就是生活。

❸ 《自由作家》这部电影所来自的真实背景

美国是一个杂糅的国家,由于民族原因而分类,由于肤色而分类,由于移民而分类,还由于贫富而分类,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容回避的,即便经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解放运动,但这种观念上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于是,对峙在继续,战争在继续,停滞下来的只有生存的权利。当长滩爆发黑人被四名白人警察毒打的事件之后,一个隐藏在民间的敌意便跃然于媒体报端,所以此片的诞生比起诸如《美国派》等青春校园影片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群生活在社会中的学生们绝不是阳春白雪的。
一名教师引导一群异端学生走向光明之路,这样的影片不乏经典之作,《死亡诗社》以及《微笑的蒙娜丽莎》等等。但相较而言,《死》与《微》两片中的学生所涉及的大多是个人问题,与社会的残酷还是相去甚远的,反倒是《187美国社会档案》一片中的暴力令人感到真正的恐惧。而《街头日记》一片中的学生们也生活在这种暴力的氛围下,他们甚至不知道这暴力的由来,只是一种继承,继承这种现实种族阶层问题所传达出来的暴力。
当希拉里•斯旺克所扮演的艾琳教师询问有哪些孩子曾遭受过枪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暴力环境,我们看到了一种绝望的气息。所以,这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而是整个社会的,尤其是下层社会中的仇视心理。
作为一名新老师,艾琳绝没有想到自己班里的学生彼此间会存在着如此可怕的敌意,当一撮撮学生肆无忌惮地聚在一起,各自为营的时候,这便是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反映,正如剧中那个爱娃的经历一样,美貌等形容词汇与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为了生存,强悍才是最主要的,这是从小便根深的观念,是一种适者生存保持自我的暴力哲学。
艾琳很敏感的发觉了203教室中这群孩子之间相互的敌意,于是采取了各种办法力求能够让这些孩子彼此了解,能够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团体而消解这份敌意。但她的每一次努力都失败了,作为一个白人,她根本无法得到孩子们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孩子们认为上学不过是为了混日子,当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战斗将等待着他们,那是有关种族有关社会地位的尊严的战斗,而高高在上的白人显然并不理解这一切。仇视其它种族的想法令艾琳万分苦恼,而孩子们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种族灭绝。
以其它种族其它阶层为假想敌的孩子却不知道种族灭绝的含义,这只能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变得无药可救,并没有完全丧失人性,而这种认识也直接令艾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关于最可怕的种族灭绝的历史列入了艾琳的授课范围之内。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生活深深地触动了这群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那种暴行是可怕的,是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是一种罪恶。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仅仅是一种反思,当他们面对二战中惨死的那些幼小生命的时候,他们只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可他们却还是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于是,《安妮日记》成为孩子们的指路灯。
作为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在恐怖日子里记下了有关于生命的所有感受,虽然这仅仅是一种希望,虽然她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生命,但这份希望却保留了下来,于是,这也为这群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希望,那就是正视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这种艰苦的环境,不要因为生活中的那些敌意而毁灭了自己。从绝望走向希望的过程中,艾琳用残忍的历史为孩子们上了一个值得反省的课程,孩子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笔不但记录下了过去那种痛苦的灾难,也记录下了自己的改变。
毫无疑问,艾琳做得是一件极其高尚的事情,但事实上,凡是高尚的事情都必将引来一些阻力,首先是艾琳的丈夫,艾琳为学生的付出无形中冷落了自己的丈夫,于是丈夫离他而去。艾琳的父亲本来是一个民权运动者,但由于岁数的原因早已失去了当初那份热情,好在血液中流淌的这种民众意识终归让他成为艾琳最有力的支持者。两个男人的戏份并不多,但彼此之间有种转化,而这种转化带有向那些民权战士们致敬的意味,同时也极力地肯定了艾琳的所作所为。
但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于学校,203教室的这群孩子无疑是被教育制度所抛弃的一群孩子,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是一个过程一种形式。艾琳所说的好,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老师并没有尽力的时候,孩子们又怎么可能尽力地去学习呢?学校是优等生的天堂,而对于那些劣迹斑斑的学生而言,学校只是一个系统。但在艾琳的努力下,203教室终于变成了这群学生的天堂,是他们的家,是区别于街头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希望而活着,可以与其它种族的人交朋友,社会上那根植于内心的仇恨在这里可以被完全消解掉。
影片看下来,笔者不得不被艾琳那种高尚的情操所感动,同样也为这群孩子的苦难而感到可悲,好在影片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笔者却一直抱有一个疑问,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艾琳真的能够成功吗?仅仅依靠那些已经远离的历史能够让这些孩子真正的改变吗?虽然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但笔者灰暗的心理对艾琳的努力却不抱有任何幻想。难道是影片对真实有了粉饰还是笔者如街头那些少年一样被固有的思维所困挠着呢?
无疑的,此片的重点放在了艾琳这个人物身上,她对改变孩子们心中那份仇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有巨大的牺牲。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影片中的孩子们却过于群相了,虽然爱娃的戏份的确突出,但我们很难看到爱娃与艾琳的单独交流。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某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轨迹,或者说是改变轨迹,那些书本,包括记录下来的街头日记以及安妮日记,似乎每一个情节,所有孩子的改变都是同步的,这种同步造成了孩子们的形象的单薄,当然也使得本片变得不太真实可信。
恐怕这是导演最大的问题所在,比起前面所描述的几部影片,此片对艾琳的对立面过于简单的群相描述手法显得十分地形式主义。所以,此片虽然敏感地触及到了孩子们被社会问题所困扰的可悲性,但却极少地将这种可悲性用事例所体显出来,每个孩子所记录的笔记也就显得空泛而做作了,反倒更象编导捉刀代笔的作品。
当然,影片本身的问题绝对不能抹杀艾琳这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样也无法抹杀这群孩子肯于改变自我的勇气,在这方面,影片传达的信息的确已经足够了。最后引用艾琳老师的话作为结尾,也许不仅仅是对本片的阐释,更是对教育所持的一种理念:“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但他们通常碰到的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监护人或学校。学校是那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地方,应该经得起种族、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考验,更不应该被暴力所侵蚀。表面上看,威尔逊高中是完美的,因为它接收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种族之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内部的毒瘤就不存在。”
也把这句话献给由于分数由于地域差异由于金钱等各种因素不能选择自己学习环境的中国孩子们,当然还有老师!

❹ 《超脱》教育也许是治愈童年的良药

超脱这部电影我很久前就看了,深深地被 阿德里安·布劳迪 的忧郁气质所吸引。从他忧郁冷酷的外表下,埋藏着一颗善良,柔软的内心。

这是一部 年在 翠贝卡电影节 上映的片子。
影片在一种压抑,苦涩的故事情感中展开,从学生的目中无人,教师的绝望失落中,让观众看到了诸多重要社会议题,如学生青春期教育,对于女性的社会认同,种族教育问题等。

影片将故事用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目的也是将绝望的气息切割开,不至于是观感过于低沉。

豆瓣评分很高,有人看到泪目,有人看得压抑,有人看到了愤怒,有人看到了悲伤。。。我们都是透过影片寻找着自己的影子。

但给我最深的感受莫过于——教育,也许是治愈童年阴影的一剂良药。无论受教于人,还是传教与人,都是在疗伤与被疗伤中得到解脱。

影片开头以 亨利·巴赫特 老师自述的方式开头。

以人物采访的形式,记录了几位教师从事本行业的原因。

有的人是因为教师行业可以在恶劣天气带薪休假。相比于其他行业,这一点真的很幸福。

有的人是因为妈妈就是老师,从小就耳濡目染。

也有的人是想做点对生命有意义的事。

亨利 老师是想做学生的引路人。去指引孩子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因为他小时候没有人为他扮演这种角色。

亨利老师是个忧郁的人,他说自己就像一元纸币一样,在社会上转来转去。那是因为他是一名代课老师,从不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他害怕承担别人对他的期望。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而是因为他的悲惨童年给他留下深深地心理阴影。

亨利老师这次要去的,是一所臭名昭著的学校,这里的孩子是全区素质水平最低的。而且学校也濒临关闭,因为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周边房地产的二次销售。

亨利老师在这里代课一个月。

亨利老师开始他的第一堂课,以往他从事过边缘学生教育工作。了解如何与这些顽劣的孩子沟通。果然第一堂课,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讲的打算。甚至有的刺儿头还想给老师来个下马威。

亨利老师只是让这个跳梁小丑离开教室,并没有过多与其纠缠,这也算杀鸡儆猴。

而另外一名黑人学生,则恶言相向,出言不逊,甚至威胁要打老师。
还把亨利的公文包扔到门口,想赶走亨利。

这里的对话真的堪称经典:

亨利老师并没有与杰瑞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客观平静地用充满真诚和理解的语言,化解了冲突。

课后,梅瑞狄斯问亨利,为什么让Max离开教室,而没有让杰瑞离开教室。亨利回答,因为Max羞辱了你,我的课堂不允许辱骂同学。

梅瑞狄斯也是一名善良的学生,她虽然身材臃肿,但没有像别的同学那般玩世不恭,内心也是一名好学生。通过此事,梅瑞狄斯对亨利的好感爆棚。

在这所学校里,学生之间充满了暴力和肮脏恶毒的语言攻击。学生辱骂老师的现象经常发生。一名老师批评了一名非裔女生,就被其母亲指控种族歧视。学生更是恐吓老师要找黑人混混报复。

亨利老师的外公住在养老院,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
他的童年很不幸,很小的时候父亲抛弃了他。他和妈妈,外公一起生活。而外公长期伤害着他的母亲。每到晚上,母亲就让亨利把门锁好,用这种方式保护着他。然而在他七岁时,母亲不堪受辱,服药自杀。这给他留下很深的伤害,每次看到外公,就会想起他的母亲。

在回家的路上,亨利不堪重负,再公共汽车上泣不成声。

恰巧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不良少女。
这个女孩过早的辍学,沦为站街女,以接客为生。见到亨利,居然调戏他。
亨利用他善良,柔软的内心,呵护着这个女孩。为她治伤,给她做早餐。女孩也渐渐地把他当作唯一的亲人。

而学校里的其他老师,甚至需要服用药物,来缓解精神压力。面对学生的出言挑衅和无理谩骂,这位老师用插科打诨,调侃的方式化解尴尬。

校园里还有学生虐待流浪小动物,抓住流浪猫,要用锤子伤害猫咪。亨利碰到了,及时制止了这种事情。

在找到这位学生家长时,才发现这是由于其充满暴力的不良家庭环境造成的。

亨利好心地收留了女孩,让她在自己的公寓暂时安顿下来。可女孩居然在公寓里接客,被亨利发现,简直气到爆炸。

女孩承认错误,并恳求亨利不要赶走她。

梅瑞狄斯,这个胖女孩,就因为身材肥胖,经常受到身边同学嘲笑捉弄。甚至她都不敢在公开场合吃午餐,只能躲在卫生间吃饭。

在教学期间,亨利结识了另一位美女老师,两人互相欣赏。约会时,被问到为什么不想要安稳的生活。亨利只是回忆起童年的阴影,一时语塞。

回到家里,发现女孩在等他,并为他做了晚餐。亨利发现女孩似乎爱上了自己。但他不能承担女孩任何的期待,而且女孩年纪还小,她的人生还没有开始。

亨利很感动,但他不能接受女孩,因为她还是个孩子。

亨利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每个人每天上班工作,辛苦忙碌一天,晚上却还要带着问题回家,然后早上再心事重重地上班。那种无助,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大海中飘荡,没有救生圈,没有保护网。

在我年少时,曾经立下志愿,长大以后,工作和家庭一定要分开,工作的事情只在公司解决,一定不要带回家里,影响生活。工作以后才发现,这是很难做到的,无尽的加班,几乎耗尽了我所有的精力。这种看似拼搏的生活,实际只是压榨着我的青春和时间,它会把我仅有的一点热情慢慢吞噬。时间久了,就会迷失自我,变成工作机器。

亨利带女孩去医院做艾滋病检查,希望让女孩回到正常的轨道上生活。

女孩送给亨利一枚戒指做礼物。

两人相互依偎,把对方都当作漂泊在大海上,可以为自己扔救生圈的那个人。

校园里,梅瑞狄斯也喜欢上了这位忧郁的老师,而且梅瑞狄斯非常喜欢摄影。她拍摄的相片很有艺术气息。

其他老师被学生的无知和对青春时光的挥霍伤透了心。这些学生,不仅对他人的善意无动于衷,甚至对自己的人生也是毫不在乎,不在乎将来沦为社会底层的渣滓,也不想努力改变。

一个月的代课结束时间临近,亨利就要离开了。而学校也即将关闭。亨利必须要和女孩分开了,他自己心里的伤痛使他无法接受别人。他不能成为女孩的亲人。

而亨利老师的外公也即将离开人世,在他外公弥留之际,已经神智不清,错把他认作他的母亲。他代表母亲原谅了外公,但是外公对他的伤害,童年丧母之痛,始终萦绕在亨利的心头,无法释怀。

老师们开家长会,却没有家长参加。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漠不关心。老师们认为一所学校不仅仅是建筑,桌椅书本,而是有生命的。

这让我回忆起我所读过的学校,每一间我上过课的教室,都曾承载过许许多多的希望、思想、读书声和嬉闹声。我的老师曾说过, 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
一茬一茬的学生在这里辗转,每一次新的轮回开始,这里都是种下希望的热土。而那些离去的学子们,也只是长大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时光,将永远留在这里。

在亨利最后一堂课上,他向学生们宣布了即将离开的消息。就连曾经最顽劣的杰瑞,也对亨利依依不舍。

梅瑞狄斯因为承受不住身边人的嘲笑讥讽,身患抑郁。她的爸爸对她根本不屑一顾,认为她是个麻烦。

最终,梅瑞狄斯选择了自杀。

故事结局,亨利把女孩交给了社会福利机构,却最终不舍去看她。

引用网友的一句评论:

我们的三观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童年时的经历。这些经历,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决定,走向。左右着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就怎样的事业。

人生如逆旅,起点即是终点。如果人生的时间线逆转,死亡是起点,时间的河流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那一刻,向出生那一刻流淌,所有不可思议的结果,都可以在童年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出生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那么教育,似乎是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命运的扳道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