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题材 » 中国电影和游戏的发展道路
扩展阅读
阿凡达电影用什么软件 2025-10-10 21:28:07
两个人抢银行的香港电影 2025-10-10 21:20:55

中国电影和游戏的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 2025-10-10 15:17:32

A. 从看电影到“玩”电影,电影技法究竟如何在游戏中融合和应用


与刚刚诞生时相比,如今电子 游戏 产业无论是发展劲头、制作方式还是 娱乐 兴奋点上都开始逐渐向“第九艺术”的定义靠拢。作为极度依赖技术发展的产业,随着数字工业技术爆发似的发展,电子 游戏 开始逐渐成熟并且呈现出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趋势,而在各方面“相性”都极具共通性和互补性的电影艺术则首当其冲。

索尼作为将 游戏 以电影化叙事手法展现的大户,旗下《底特律:成为人类》《最后生还者》等一系列大作都得到了玩家的广泛好评,而PS4收官大作《最后生还者2》虽然遭遇了剧透和跳票等种种挫折,也因为制作上的过硬水平得到了各大 游戏 媒体的一致好评。2020年,Square Enix的《最终幻想7RE》、Monolith Soft的《异度神剑:决定版》也大量引入了电影化表现手法, 游戏 艺术的电影化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先说一句,“电影技法”的融合是一个思路,不仅仅限定于3A 游戏 哦。

电子 游戏 非常重视“沉浸体验”,尤其从RPG诞生开始,以“剧情”作为主要线索的表现手法更是加深了玩家的沉浸体验感觉,从此 游戏 与电影开始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有人开始将RPG称为“互动电影”。

当然,彼时2D为主的画面在人机交互上仍然存在着微妙的割裂感,引领玩家 探索 前进的要素更多侧重于剧本和 游戏 系统,与“电影”能扯上关系的最多就是几张插画。然而随着 游戏 机3D机能的逐渐强大,大量精美的CG动画和剧情演出随之引入使得 游戏 的表现力开始大幅增加。

弗洛伊德曾表示:“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日渐成熟的3D技术无疑给了艺术家们更多的发挥空间,1997年决定初代PlayStation胜利的RPG名作《最终幻想7》,用出色的3D画面和宏大的世界构造,告诉了玩家什么叫做“华丽”,而在任天堂以不朽名作《塞尔达传说:时之笛》树立了3D 游戏 普遍的操作方式——第二人称自由(背后)视角操作之后,玩家 探索 的自由度、目之所及的场景都开始成倍增长,使得 游戏 制作人可以更加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心目中的天地,铃木裕创造的沙盒RPG鼻祖大作《莎木》则充分展现了 游戏 世界存在的无限可能性。

CG技术推动了电子 游戏 和电影的融合,2000年前后大量3DCG动画开始加入 游戏 ,甚至 游戏 业界已经开始利用CG技术制作电影,坂口信博耗时4年重金打造的大电影《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虽然用1.42亿美元打了一个漂亮的水漂,但从画面角度看来却仍算得上是顶级表现,5年后同样是SE出品的《最终幻想7BC》则获得了广泛好评,充分展示了 游戏 与电影之间的高度融合性。

游戏 硬件的提升给了艺术家们更多创造的空间,《鬼泣4》在公布之初曾大力宣传无缝连接技术,即CG动画后无需加载读盘画面立即进入战斗画面,进而提升玩家参与剧情的热情;真人配音技术早已是 游戏 的必备要素,人脸扫描也逐渐成为了3A大作必经的“手续”之一;次世代主机大力宣传的光追和SSD技术则将 游戏 表现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继续推进。

随着电影拍摄逐渐“绿幕化”, 游戏 技术和电影技术之间似乎只隔着一张窗户纸,彼此之间的大量融合和借鉴开始变得繁多起来,无论是制作精度、制作体量甚至是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双方都开始互相对标——比如跳票了一次又一次的《赛博朋克2077》。 游戏 的“电影化”开始变得稀松平常,未来的 游戏 已有转向大规模电影化制作的趋势。

小岛秀夫一般被认为是 游戏 电影化之父,虽然现在小岛监督总被冠之“已经在做了”的名号,但其 游戏 电影化的功力至今仍是业界翘楚。1997年,小岛秀夫在E3上展示的《METAL GEAR SOLID》让人惊呼“互动式电影”时代来临,而其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对镜头的深刻理解。

镜头是电影技法在 游戏 中最典型的运用,从1973年NASA Ames开发了 历史 上第一款第一人称视角“三维” 游戏 《迷宫战争》,效仿的就是电影中的主观镜头,而为了弥补第一人称视角在观察范围和距离上的缺陷,又效仿电影的双人过肩镜头开发了“过肩视角”,近些年《生化危机3RE》《战神4》以及大量第三人称射击 游戏 中十分常见,加上前文提到的背后视角和“上帝视角”,基本上构成了 游戏 的基本视角。与电影通过布设摄像机达到模拟视角的效果不同, 游戏 将视角使用进行了进一步延伸,能够完成很多电影中不能完成的灵活操作。

除了玩家可以自由操作的镜头之外,为了表现特定场景,在 游戏 的过程中还会强制更改机位,并采取摇镜头、跟踪镜头、特写镜头等方式提升 游戏 氛围。2020年初大作《最终幻想7RE》中,克劳德与艾丽丝从教堂向第五区逃亡的过程中,为了表现地形的危险,采取了大量的推拉和跟踪镜头,导演还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前景遮挡和背景贴图,不仅营造了贫民窟的萧条,还反衬了艾丽丝的乐观,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和谐。

近些年,电影中的剪辑手法也开始在 游戏 中得到了大量运用,比如最具 游戏 特色的 游戏 菜单功能如今已被制作人们玩出了花样,比如《女神异闻录5》的 游戏 菜单中,心之怪盗团各种花式炫酷动作让很多玩家都觉得非常新鲜。

而传统的电影剪辑手段也在 游戏 中得到大量运用,比如在推进 游戏 主线剧情过程中,依靠“画中画”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比如《刺客信条》《异度神剑》等通过闪回的方法,将蒙太奇运用到 游戏 的流程中以凸显人物的背景和精神状态等;再如《鬼泣5》《鬼武者3》等 游戏 ,操作多位主角推进故事流程的做法,本身就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思想等,这些技法的运用在表现力上无疑爆了旧时代单线剧情好几条街。

然而, 游戏 在运用电影技法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得不去考虑的因素,在沉浸体验和交互方式上,比起电影被动灌输导演的想法, 游戏 则是一种更加主观的参与,同时因为 游戏 在流程上必定存在着 探索 的过程,因此出于氛围营造和心理诱导等方面考虑, 游戏 会更多地考虑用好长镜头( 游戏 主要操作都是在长镜头背景下完成的),而过多地使用特写镜头等特效,则可能会造成 游戏 节奏的拖沓。

说回小岛秀夫,他对于电影技法的理解无疑是业内顶尖的,甚至有人说小岛监督去好莱坞也能做个三流导演,但在 游戏 中运用了大量的CG播片也同样被很多玩家的诟病,这是过多电影技法的弊端——而 游戏 “电影化”的弊端不止于此。

法国著名刊物《电影手册》编委让-米歇尔·弗罗东,在2005年发表的《电影的不纯性——电影与电子 游戏 》一文中指出:“大众类的电影参照电子 游戏 和其他视听工业产品的模式,日益趋向于制造一系列壮丽场面;通过爆炸和搏斗的场景描绘,以及着重突出瞬间炙烈感情的场景描绘,不断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如今15年已过,从《阿凡达》到漫威电影宇宙的发展过程中,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电子 游戏 语言和电影融合的脚步,但更深度的融合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电影借助 游戏 的表现手法无疑构建起了拍摄电影的新思路,但也间接促成了更多“打怪升级”似的爆米花电影的诞生,很多从业人员已经表现出对“绿幕流水线”的担忧,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 游戏 的叙事方式的表现手法,很难浓缩进2小时的电影中,反过来,电影的表现手法也不能全部融进 游戏 中,二者在内容创意、故事设置和文化想象等方面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大量播片”就是全部照搬最直接的体现。

而随着现金技术的提升,无论是 游戏 还是电影都容易陷入“炫技”陷阱而忘记了制作的初心,毫无疑问,电影化的3A 游戏 在场景表现、演员表现、剧本描述以及音乐渲染等方面都达到了业界顶尖水平,对于世界的还原极为真实而鲜活,但往往到了最后却忽视了最体现 游戏 价值的“ 游戏 性”,比如《底特律:成为人类》等 游戏 ,虽然在结束 游戏 后会引发玩家强烈的思考,但 游戏 玩法却往往被忽略掉了,相比之下同以“选择”作为推进 游戏 主要动作的《逆转裁判》,玩法上给很多玩家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 游戏 电影化过分重视技术的体现。

另外,重视电影化表现的 游戏 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R星倾全力打造《荒野大镖客:救赎2》,一度陷入了“加班门”事件;“波兰蠢驴”集中全部力量打造《赛博朋克2077》已经多年,也代表着一旦 游戏 失败就会血本无归;《最后生还者2》历经多年打磨,最后卷入了“剧透门”,导致玩家差评如潮,这些都表示着 游戏 的投入产出比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 游戏 的价格却没有任何改变,在保持多年60美元的大背景下,确保 游戏 质量和销量对于任何一家3A厂商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电子 游戏 在 探索 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借鉴电影技法的历程,毫无疑问“电影化”有效地提升了 游戏 的表现力和玩家的参与感,在业界竞争更加激烈、硬件换代即将到来的时代,可以预见未来 游戏 向电影借鉴融合的力度将越来越大,“第九艺术”的未来如何真叫人期待。

B. 我国移动游戏行业未来会如何发展

我国移动游戏行业未来前景是非常好陵逗的,因为移动游戏现在是一个大的环境。玩儿的人比帆汪友较多,所以发展的前途态槐很好。

C. 《魔兽》向票房杀来,中国游戏电影化的机会也来了吗

全球游戏业正前所未有地保持一致——牟足劲向电影业冲击。
在万众期待的《魔兽》中国首映倒计时的关头,6月6日,巨人网络对外宣布成立影视业务子公司巨人影业,成为了巨人回归A股后成立的首个业务子公司,此前巨人的名作《征途》很有可能像《魔兽世界》一样经改编登上大银幕。在巨人网络之前,网易、游族、蓝港等游戏公司也早已宣布加入影视阵营。
毋庸置疑,游戏电影化是国内外行业的共同趋势,最近轻松登顶票房的《愤怒的小鸟》已经证明市场的无限前景。但中国游戏能在这个巨大风口就势飞起吗?
IP年代“游改电影”利益诱人
如果你的朋友圈有游戏玩家,想必早在n天前已经看到他们在晒《魔兽》电影票,尽管它要在6月8日才上映,这在中国电影消费中极其少见。这部改编自知名游戏《魔兽世界》的魔幻电影,被业内预计上映后排片占比将高达90%以上,中国票房将有可能达到2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6月2日22点整,《魔兽》零点场共排映7123场,购票人次51.35万,累计票房2563.53万人民币,数据逼近《速度与激情7》去年历史记录(5246.97万)的一半。
一大波“游改电影”也即将来袭。据公开资料,《俄罗斯方块》将由中美联合拍摄,打造同名“史诗级”科幻、动作、惊悚电影系列,《水果忍者》、《我的世界》、《割绳子》等游戏也将被改编电影,《古墓丽影3》也将重启,并计划于2018年上映。
“游改电影”并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且由来已久,1993年热门游戏《超级玛丽》就通过借鉴马里奥管道工的概念改编成了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这之后好莱坞陆续有“游改电影”上映,但大多数是不成功的。有人统计,好莱坞自1993年至2014年共有30余部“游改电影”,除了《生化危机》系列和《古墓丽影》,绝大部分的票房和投资回报低于预期,其中“超级玛丽”不及投资成本一半。
在“愤怒小鸟”、“魔兽”强势来袭之前,游改电影几十年来一直很难打破票房不佳的魔咒,好莱坞的投资商和电影制作者却前仆后继,原因很简单,背后利益诱人。按照粉丝经济的理想效果,拥有众多游戏玩家的热门游戏,光把玩家吸引到电影院就不得了,还能结合电影做一系列的衍生品,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反过来,游改电影,拓展游戏角色与情节的可能性,应该是能反哺游戏,延长游戏生命周期的。
现在娱乐产业得IP得天下。自带故事和人物,题材越来越丰富,又不断经过市场玩家口味考验的游戏,对于电影创作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原计划购买电影《魔兽》中国版权的万达就是看中这一点,2016年初直接把传奇影业收入囊中,当时王健林预言传奇影业几千个IP知识产权,将来就会变成万达整个旅游行业或者儿童娱乐行业巨大的生命,实现电影产品的延续。
而今年“愤怒小鸟”、“魔兽”的强势来袭,很可能是整个“游改“电影产业复兴,大开挣钱模式的转折点。
游戏电影双风口,中国却没成功先例
不论是电影还是游戏,中国都在前所未有的绝佳风口。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近几年来最好的成绩:电影总票房达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2.6亿,比2014年增长51.08%,其中中国影片《捉妖记》以24.38亿元收入,超越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7》,成为中国史上最高票房电影。
中国的游戏业有多火,不用这样列数据,还是拿《魔兽》举例即可——它之所以在中国首映,就是因为中国是《魔兽世界》游戏最大的市场之一。据估计,在全球的500万玩家里,中国玩家几乎占据了一半。
然而,史无前例的双风口中,当好莱坞的《超级马里奥兄弟》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愤怒的小鸟”们开心挣钱时,中国至今没有一个将二者结合的“游改电影”来市场赚一把。
魔兽会是一个风向标
“游改电影”热潮来袭,中国市场不会被忽视,就看谁先抢滩。
这次打造出《征途》的巨人网络宣布加入影视阵营,已经再次宣布暗战正在进行。在中国娱乐业高速发展,而电影原创故事能力整体偏弱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发展而越来越丰富的各类游戏题材会很快填补市场的多种需求。
实际上,6月6日巨人网络的表态,也展示了游戏与电影娱乐在中国互相支持的样本和前景。巨人把自有游戏向其它娱乐内容的延伸称为“产品全IP计划”,将开发包括《征途》、《球球大作战》、《仙侠世界》等在内热门游戏的影视剧、文学、动漫产品。这之前,腾讯、网易等也在尝试探索“游改电影”的可行性,《QQ飞车》、《天天酷跑》、《QQ炫舞》、《天下3》、《新大话西游2》等都在计划中。
市场没有好的产品,也正说明好质量游改电影的前景无限。可以预见的是,一旦《魔兽》这样的标志性“游改电影”项目最终证明票房成功,将刺激爱跟风的中国市场迎来“游改电影”风口。

D. 电影游戏的发展历程

以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的艺术形式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以普通电影来说: 开始是技术阶段,现代艺术的形成是离不了科学技术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科学技术 尽可能地完善地运用于游戏制作。第二阶段是技术与艺术的磨合期,这个阶段就是由开始的 技术承载艺术慢慢向艺术靠拢。这类形式的代表作品如影片《定军山》它以电影技术承载了 京戏艺术。最后阶段是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期,就是以艺术为灵魂,技术为手段,最终二者完 美结合,而不再独立存在,这种绝无仅有的艺术形态就是我们目前电影的形态。 电影游戏和电影的发展历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早期阶段我们可以概括为技术模拟时期, 比如说初期的 RPG,全部以真实的器械为模拟对象,以三维技术构建逼真的虚幻环境来达到 吸引玩家的目的。这一阶段游戏制作仅仅凸显娱乐性,没有什么审美意义,因此它与艺术还 处于脱节状态。
发展中期是游戏与电影的融合期。在九十年代初期,格斗游戏《拳皇》《龙虎之拳》等在 全球掀起一阵热浪,这些游戏主要是融入了大量动漫等艺术形式,而且还找到演员依据游戏 情节拍成电影。虽然这些游戏没有什么剧情色彩,制作也不够精细,但是还是有很多玩家喜 欢,这形成了电影游戏的最初模式。这个时期的电影游戏只是单纯的运用电影拍摄技术,不 具有自己的个性,它的艺术性还处于雏形阶段。 发展后期是成熟阶段。从根本上说,电影游戏不再只是单纯的给人感官上的刺激,而是 具备了自己的艺术审美:从表层形象上看,电影游戏逐渐树立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人物形象, 比如《哈利波特》和《古墓丽影》等里头的主人公;在技法表现上,先进的电脑图形处理技 术等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了电影游戏的制作上,它汲取了各种不同艺术中的精髓。甚至在一 些细节处理上远远超出了普通电影的处理技术,做出了一般电影技术难以企及的精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