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山之作
扩展阅读
林正英刘德华电影片 2025-10-19 08:55:01
电影中比较好看的女主 2025-10-19 08:45:34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山之作

发布时间: 2025-10-19 00:51:22

1. 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何以成为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

正如二十世纪60年代的“现代情感三部曲”让安东尼奥尼声名鹊起一样,罗西里尼的“战争三部曲”也让其在二战后的意大利电影界名声大噪。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正是“战争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也被视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在观看电影之前,首先应了解一个概念:不设防。

所谓 不设防城市就是战时没有军队防御和军事设施的城市 。

二战时的罗马就是这样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二战结束前夕,德军占领了罗马,并以保护古迹为名,宣布罗马为不设防城市: 即不允许意大利人在此城进行军备,以便德国任意控制。

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影片,讲述的正是 1943年至1944年之间,在意大利留下来的部分地下党员和普通民众一起,同占领了他们的国家并肆意妄为的德军英勇抗争的故事。

主角是一名地下反抗组织的领袖曼菲蒂,他的掩护身份是工程师,其他角色及事件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人物铺展开的。

在曼菲蒂被德军追捕期间,他的朋友弗朗西斯科和未婚妻皮娜为他提供了暂避之所及必要的帮助,另一位天主教神父唐·彼得罗则在曼菲蒂行动受限时作为曼菲蒂与其他游击队员的中间联系人。

最终,在与德军的对抗中,皮娜、曼菲蒂、神父都英勇的牺牲了。

这样的故事情节放在今天来看,可能会比较老套,尤其是我们看过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后,更觉得这部影片无趣且画质粗糙。

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新现实主义。

简单的概括就是: 新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在反法西斯过程中逐渐孕育出来的产物。新现实主义电影主要指1945年~1951年崛起的意大利电影。

二十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电影主要有两种类型:浪漫情节剧和喜剧片, 消遣娱乐是当时意大利电影的常态。 这与当时的意大利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大萧条而大力扶持电影产业脱不了干系。

一位意大利作家在1930年抱怨道:“为什么这里没有诞生那种由伟大的法西斯革命所启发的电影?”

的确,消遣电影长期以来遮蔽了很多现实问题,尤其是在那个政局动荡的年代。

在政策的支持下自由发展的意大利电影,促使了一些年轻的、有思想的导演的加入,而这些受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影响的年青一代,开始主张回归传统的意大利地区的自然主义。

同时评论家们也号召导演们 用电影表现普通人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困苦。 而这些富有使命感的评论家后来有很多都亲自拿起摄影机当起了导演。

于是,当1945年战争结束,意大利的春天到来,各行各业的人都渴望打破旧的方式时,作为一股 文化复兴和社会变革力量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崛起了 。

那位意大利作家所期盼的电影由此诞生。

1945年战争刚刚结束,《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便投入拍摄。事实上,剧本在战争期间已经开始构思了。

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罗马这座历史与艺术之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曾经一度繁荣的意大利电影工业也受到了重挫,位于罗马郊区的电影城也遭到了破坏。

没有经济支撑,没有完善的设施,没有大型的摄影棚,罗西里尼在拍摄之初便遇到了重重困难,就连拍摄用的胶片都是在黑市上买到的。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逼迫下,导演们纷纷扛起摄像机走上了街头,用最真实的影像记录下战后意大利普通民众的悲惨生活。

实景拍摄,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

所以,你能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影片中看到如纪录片风格一般的场景。

为了能更真实、客观的反映现实,也或许因为找不到更多专业的演员,这部影片除了几位主角以外,其他全部是非专业演员出演。

这些非专业演员,都是曾经饱受战争之苦的普通民众 ,他们与纳粹的对抗经历还如同昨日一般历历在目。

所以,你能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影片中看到最真实的表演,这是不用刻意表演就能展现出来的真实的表情。

并且你会发现,这部影片很少使用特写镜头,这是由于设施的不完善,使得拍出来的影像粗糙、有颗粒感,特写镜头会更加使影片显得不够精致。

所以导演尽量多的用了 中景和远景 ,这也正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特点。

并且很多场景都是外景,部分内景则是罗西里尼在地下室搭建的摄影棚。

而恰恰是这种粗糙的、具有粒子感的影像,使得影片具有一种 新闻片的风格 。

随着1948年意大利之春的结束,国家经济形势出现好转,人民的生活也日趋稳定,人们对这种审视和批判现实意义的影片不再给更多的关注,又转而追捧娱乐性强的好莱坞风格的影片。

于是,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势头也随之越来越弱。

这之后,新现实主义电影慢慢退化、演变出各种类型,安东尼奥尼便是在新现实主义运动后逐渐成长起来的艺术电影的代表。

《世界电影史》对《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皮娜之死做过深度解析,以此来说明新现实主义对战争时期的批判性审视。

皮娜是主角曼菲蒂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的未婚妻,她与曼菲蒂的交集仅仅是为他提供了躲避的地方。

如果说皮娜是本部影片的女主角,那么你有见过女主角在影片进行到一大半时突然牺牲的吗?如果说皮娜不是女主角,但是除了她,还有哪个女人的戏份及其存在的意义能够与之匹敌的?

更何况,扮演皮娜的演员还是为数不多的职业演员。

在其未婚夫弗朗西斯科为了掩护主角曼菲蒂逃离而被德军抓捕时,皮娜挣脱了德军的阻拦追了上去,她一个人奔跑在大街上,一边喊着未婚夫的名字,一边情绪激动的追赶汽车。于是,不幸发生了:皮娜中枪倒地。

这一幕应该是影片进行到此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虽然影片一开始便营造出悬疑的气氛,但也不乏幽默的喜剧细节, 直到我们目睹了作为普通民众的皮娜因为战争而丢失了性命,我们才意识到这场可怕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痛苦与灾难!

或许我们会觉得皮娜太傻,丈夫被捕,她追上去又有何意义?到最后还不是白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这里,皮娜已经不再是单单一个人了,她代表的是整个饱受战争摧残的普通民众,她的激烈的反抗正是被侵占的罗马的反抗。

罗西里尼的这种处理手法被后来的战争题材电影纷纷效仿。

而结尾的一个场景:以马尔切洛为代表的小孩们亲眼目睹了神父的英勇牺牲后,他们垂着头,默默的沿着街道返回罗马这座城市,这一场景被赋予了罗马的光明未来与希望。

新现实主义没有任何宣言或计划,它只是一种对更强烈的现实主义的诉求,以及对当代题材和工人阶级生活的强调。

罗西里尼曾说:“对我来说,新现实主义最重要的是从道德立场去看世界,然后才是美学。其开端是道德。”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上映后, 罗西里尼说:“当时情形即是如此”(this is the way things are!)

而这句话后来即成为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座右铭!

2. 《偷自行车的人》&《十七岁的单车》,两部电影的比较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十七岁单车》虽然跟他一样也是关注社会底层贫民生活,但是我觉得两者看似想像,但实至千差万别,非常的不好写,因为在电影内涵和表现手法上还有场面调度上,很多的不同,尤其是《偷自行车的人》把一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跟十七岁单车相比,只会把十七岁单车弱势化,我建议你应该 找两部相当的电影做比较,电影的比较不是对剧情、社会内涵的单一比较,有很多其本身特有的艺术性在里面,比如场面调度、电影语言,你这两个差太多,写的再好也只是社会意义而不是纯粹的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他们当时喊出的口号是“把摄像机扛到街上去”,你可以拿偷自行车的人跟现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电影做比较,这样切入点好入

3. 偷自行车的人影评

《偷自行车的人》是由意大利导演维托西奥-德-西卡在1947年出品的经典作品,这部影片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它在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配音复制,带有"进步电影"的标签。影片不仅在电影史上开创了全部使用非专业演员的先河,而且荣获了第二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特别奖。


这部老电影之所以被拿来作为"娱乐",是因为它所描绘的自行车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经济的萧条,以及失业贫困者的生活状态。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安东尼奥的五尺男儿,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沿街刷广告的工作,但这份工作必须有一辆自行车。在赎回早先当出去的自行车后,第一天工作他的车就被偷了。这辆自行车对于安东尼奥而言,意味着工作,意味着生计,因此他不得不到处去找。


随着安东尼奥找车的过程,影片展现了各种贫穷趣味的事物,如二手车市上与各种自行车配件为伍的小贩,在骤雨中骑车奔跑的群众,教堂里为了那碗免费菜汤才去听弥撒的“教徒”……这些场景都与我们悠远而温馨的回忆或正在体验的现实有关。影片高潮部分,安东尼奥抓住了偷他车的小偷,但没有证据,反遭羞辱。他决定也去偷一辆自行车,结果被人当场抓获,而且是在他儿子的面前。这不仅让观众揪心,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无奈。


影片通过安东尼奥与儿子一起找车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儿子牢记着车杠上的记号,最后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发现了一伙人正扭送着他的父亲。这一幕,让观众感同身受,心痛不已。影片中,安东尼奥的自行车丢失后,配乐洪大悲怆,而他决定偷车时,配乐则洪大紧张,如同其他影片中描写英雄壮举时的乐音。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改以往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的宏大、奢华、刻意,以一种更贴近生活的现实的真实的视角来反映人民特别是低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这种"宁肯要现实而不是浪漫故事,要世俗而不是闪闪发光,要普通人而不是偶像"的创作理念在学术上称为"整体审美"。新现实主义电影追求真实与整体审美的结合,纪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运用以及非职业演员的运用等,都是其特色。


《偷自行车的人》不仅在创作上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特色,如真实与整体审美的思想,纪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的运用以及非职业演员的运用等,而且在结构形式上也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这部影片通过安东尼奥找车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无奈与社会的冷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开创了电影艺术审美的新局面,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电影的走向与格局。它以真实为核心,追求对事物的真实再现,注重在布景、演员、情节甚至镜头运用上追求真实,通过长镜头、非职业演员等手法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这部影片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导演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非职业演员运用以及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共同构成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色,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影片的真实感和深度,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社会的复杂性。通过对《偷自行车的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理念和创作手法,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电影流派。


(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山之作扩展阅读

《偷自行车的人》是由维托里奥·德·西卡 执导,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 ,恩佐·斯泰奥拉 等主演的意大利电影。影片主要讲的是失业两年的里奇费劲千辛万苦获得一份海报张贴的工作后,却为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犯愁,他倾其所有购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不想,他的自行车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盗。里奇同儿子布鲁诺寻遍罗马大街小巷,也没能找到他赖以活命的自行车,眼见无指望的日子又要降临,里奇决定以牙还牙,可是他的运气却没有别的小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