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出的一部关于狗的电影
《导盲犬小Q》!(很感人的电影,当初看了哭得稀里哗啦的~~)
《导盲犬小Q》改编自日本作家石黑谦吾和秋元良平的小说《再见了,可鲁》。书中的可鲁确实曾经存在,生卒年为1986年6月25日到1998年7月20日。一只聪明的、一生都在工作的狗,在人世间走过了12年的岁月,日后它的故事被记录、被传播。然后是除了他的主人和作者之外的更多人被感动。据说,作者用了15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只小狗的传记。时间证明,这15年的付出的确有所值,因为在出版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21世纪“感动1亿亚洲人心”的超级畅销好书和21世纪亚洲“赚得泪水最多”的一本书。
导盲犬小Q是一只流着拉布拉多血统的狗。它一出生就显示出与其他狗的不同,在他的身上有一个特别的胎记--像一只展翅的小鸟样的棕色记号。由于它的出色素质,出生不久的小Q被主人选为导盲犬,这是小Q的第一次离别。
因为小Q太小,必须在人类的家庭中生活一段时间与人类培养出感情。所以他被放到养父母仁井夫妇家,仁井夫妇给它改名为小Q(即鸟的羽翼的意思)。在与养父母生活一年,这期间是小Q最为开心的日子,仁井夫妇对小Q非常的疼爱,还送给小Q出生以来的第一件礼物,一个棕色会发声的玩具熊,小Q在睡醒后发现放在自己窝前的玩具熊,非常的好奇,叼起来玩个不停,虽然开心,但很快就到它与仁井夫妇分离的日子,一年后的一天,训练营的多和田来接小Q了,分别的那一天仁井夫妇带着小Q去散步,他们与小Q走了很长时间,他们希望那段路永远没有尽头,这样小Q就能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可是这是不可能的,看到训练营的车停在自家的门前,他们只能把小Q交给了多和田先生,小Q被带上了车,车慢慢的开走了,小Q在车后窗用自己那双纯洁的眼睛看着车外慢慢变小的仁井夫妇,他还不明白,为什么仁井夫妇不要自己了,那是小Q的第二次离别,离开养父母前往导盲犬训练营。在陌生的环境里,小Q展现出与其他狗不同的素质。训练的日子是很苦的,但小Q坚持了下来,在临近毕业时小Q认识了它的第一个“主人”盲人渡边先生。渡边先生是个顽固的家伙,天生不喜欢狗,认为盲公竹比导盲犬可靠得多了。但一次巧合的领路后,渡边先生的思想开始转变,他开始尝试接触导盲犬。但是由于渡边先生的固执,第一次毕业测试没有通过,渡边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在随后的训练里,渡边不再固执己见,不久渡边先生就带着小Q毕业了。渡边先生把小Q带回了家里,渡边对小Q的感情日异加深,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年轻时体力的严重透支,严重的糖尿病加肾衰竭使渡边先生病倒了,他只能呆在医院里,此时的小Q只有回到往日的训练营,那天被多和田先生带走时,小Q依然用自己那双纯洁的眼睛看着病床上的主人,它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主人快点好起来,带自己出去玩啊,当看到渡边先生坚难的挥手与小Q告别时,心里真是无限的难受,小Q被带回了训练营后只能看到新的导盲犬与主人一起接受训练,它这时非常想念自己的主人渡边先生,小Q这一住就是三年。某一天,渡边先生突然出现在训练营,因为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很想来看看小Q这个朋友,想再让小Q为自己领一次路。虽然只行走了30米就因为渡边先生的身体而无法行进了,这回是小Q最后一次为渡边先生领路,小Q又面临着一次离别……不久渡边先生病逝了,在追悼会中小Q望着棺中的渡边先生,小Q只是觉得他睡的真安详……
随后小Q在训练营度过了随后的七年,七年后,退役的小Q又回到了当初给它起名字的养父母仁井夫妇家里,看着以前熟悉的布玩具小熊,小Q感觉是那么的熟悉。
回家后的小Q身体开始不好了,带他去检查才得知原来小Q患上了白血病,仁井夫妇非常的难过,但也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它,让它的痛苦少一些,他们陪在小Q的身边,但小Q的病情在不断的恶化,在小Q过完12岁生日后的第25天,它又梦见了小时候……小Q永远的走了,它并不痛苦,因为它有爱。
B. 谁知道有个日本电影说的是一条小狗在车站旁等他的主人,有天主人死了,但那小狗还是每天都去车站那等,
《导盲犬小Q》是韩国的吧。这个小狗等主人的电影是《八公犬的故事》。来源于一个真实故事。
电影讲的是:秋田县出生的小狗被住在东京的上野教授收养,取名小八。小八最喜欢跟上野教授外出散步,它习惯每天到涉谷站迎接主人。上野十分疼爱乖巧活泼的小八,可惜有一天,上野教授在上班途中中风去世,从此它便成为流浪犬。虽然小八得到上野教授朋友收留,可是它却仍然每天跑到涉谷站,守侯它那永不回来的主人,风雨不改,直到冻死接头。
另外讲述八公犬的由来:
忠犬八公(也作八千公,日语:忠犬ハチ公)(1923年11月10日-1935年3月8日),日本历史上一条具有传奇色彩的忠犬。其品种为秋田县大馆市的秋田犬。
1924年,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农学部教授上野英三郎开始饲养该犬,并取名为“八公”。每天八公都会将上野教授送到家门口,还经常在傍晚的时候到涩谷车站去迎接主人下班。
1925年5月,上野因病猝然去世,然而八公犬并不懂人事,依然每天到涩谷站去等候主人的归来。直到最后死去。也有一种说法是,八公到车站并非去等待主人,而是为了得到车站前的烤鸡肉串而已。(八公死后,对其进行解剖的结果表明,其胃里发现有烤鸡肉串的残渣)
与上野英三郎相熟的牧隆泰(曾任台北帝国大学教授),写了些关于八公故事的细节补充,诸如八公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以及一些辟谣的真相:
1.上野先生死后,八公由小林菊三郎收养。而小林家附近就是涩谷车站的站长吉川家。吉川会带八公到站长室,也会给它吃东西。
2.八公因为太大只,伙食费很高,所以有时难免吃得不是很好或很够。而车站旁烤鸡店老板常会喂它吃东西。这也是它每天去车站的原因之一。
3.最重要的是,上野英三郎是驹场农科大学的老师,方向不同,并不会每天去涩谷站坐火车。事实上在八公与上野先生相处的十七个月中,每天它都是在家门口送迎主人的,有时会跟著主人走一段到学校,但并不是到车站。
故事实上八公的故事并非完全真实。
经过媒体的报导,等候主人的八公犬的故事感动了人们,大家都称呼它为“忠犬”。1934年4月,还在涩谷车站前为八公树立了铜像。八公“本犬”也出席了铜像的揭幕式。此后,铜像附近的车站入口就被称为“八公入口”。
大馆站前八公犬像二战中,由于金属资源的短缺,八公的铜像被熔化。现在树立在原址的铜像是在1947年8月重建的。另外,在其出生地的大馆市车站前也有同样的一座铜像。
1935年3月,八公因患丝虫性象皮病而死亡。死后尸体被制作成标本,保存在国立科学博物馆。另外,据说上野教授的住宅就在现在的东急百货店总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