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部印度电影,预告片讲的是一个女生,她是个优等生考试时帮助别的学生来赚钱,然后被老师发现
是泰国的。
《天才枪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由GDH559影视公司出品,纳塔吾·彭皮里亚执导,茱蒂蒙·琼查容苏因、查侬·散顶腾古、依莎亚·贺苏汪、披纳若·苏潘平佑等主演的电影。
该片讲述了天才高中生小琳在国际会考上跨国为富家公子作弊来牟取暴利,并与另一名记忆力极佳的天才学生班克,策划了一场跨时区的完美作弊。
该片于2017年5月3日在泰国上映,2017年10月1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Ⅱ 三个白痴 印度影片 观后感
一所印度有名的理工科高等学府里,三个好朋友兰乔(Rancho),法兰(Farhran)和拉杜(Raju)所经历的种种趣事。兰乔天资聪颖,却不喜欢循规蹈矩和照本宣科,他不满现有的教育体制,经常跟严厉而死板教导主任作对,是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拉杜家里贫困,全家都寄希望于他以后找个好工作飞黄腾达,以致他精神压力巨大不得不虔心于神明。法兰也是家里唯一的希望,他的父母和无数中国家长一样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物质条件都让给了他,却不知道自己儿子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丝毫没有热情和动力。
三位主角的性格反差形成了第一组对比。兰乔是一个光辉的存在。其他两位则不敢放下心中的包袱,心底还是希望能按世俗意义上的标准生活下去。拉杜一度甚至觉得兰乔是个不切实际满嘴跑火车的家伙而不愿与他来往。但最终,在兰乔的指引下,法兰和拉杜也渐渐走出最初的懦弱胆怯,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兰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己朋友的弱点。法兰是没有热情,把生命消耗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上。拉杜是对未来过于畏惧。“如此害怕明天,今天怎么生活?”
而第二组对比来自外号叫“病毒”的教导主任和三位主人公之间的冲突。“病毒”的理念很简单,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地随时干掉对手,只有第一才有意义,就像人们都知道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却不知道第二个登上月球的是谁。他对学生冷酷无情,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在学校里,这种优胜劣汰的达尔文学说是靠成绩说话的。像中国孩子所经历的一样,分数是判别一切的标志,连照毕业照的位置也要根据排名来安排。特立独行的兰乔的出现,成了他眼中的尖刺。这小子大言不惭:“我要教你们如何去教。”“病毒”自然不容许别人这样蔑视他的权威。
除了“病毒”之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正面的角色“消音器”,他是一个所谓的好学生,玩命的念书,恨不能把所有的公式都记入脑海,甚至不惜买药来吃,不料此药的副作用是放闷屁,为此人送外号“消音器”。他秉承了“病毒”的处世哲学,以打倒一切对手为快事。为了考试第一,除了自己拼命之外,还要影响别人,在考试前夜把playboy塞到其他同学的寝室里。他和“病毒”是天然的同盟,自然也被兰乔等人所憎恶,从而组成了影片的第三组对比。
电影的一开始,是毕业多年之后,法兰,拉杜和“消音器”一起去找兰乔。毕业伊始,他们就断了联系。法兰和拉杜是急着和好友相聚,而“消音器”是为了炫耀自己美国的豪宅和跑车,以此来证明他的活法才是最正确最光明的。寻找的过程一波三折,再加上不断穿插他们校园里发生的往事,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架构。
这部电影在商业上是极为成功的。人物鲜活,细节丰满,各种伏笔天衣无缝。尽管几个桥段有些似曾相识,但绝不突兀,和故事走向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少有这样的一部片子能让人看得全情投入,完全进入了影片的情境中,跟着主角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手舞足蹈而不自知。
在观影过程中,我经历了若干次的情感变化。先是欣赏兰乔的活泼机智,蔑视权威,接着又渐渐对他嚷嚷的“为自己活着”,“做你所喜欢的”之类口号不以为然。因为这种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很容易流于空洞的说教。每个人都会这么去说,但每个人都不会这么去做。那个叫“现实”的可怕怪物会轻易地把我们变成口是心非的家伙,靠着自我欺骗过活。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我又慢慢修正了自己的想法,兰乔确实在践行自己的信念。他的道理不是苍白的,而是有很充实的行动作为根基,这也使得他周围的人能被深深地感召。到了影片最后,我甚至都忘了这是一部皆大欢喜为标准结局的印度电影,而为他暗暗捏了一把汗。理由很简单,理想主义者被现实击垮是一件非常杯具的事情。
理想主义的胜利总是因为稀有而令人激动。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现实中,理想最容易被拿来作点缀,而一旦遇上抉择,最容易牺牲的也是理想,与社会同化的过程往往也是理想破灭的过程。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在现实中,还是“消音器”这样的人往往成为标准定义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也不断会有新的模仿者前赴后继。而一个人的理想太过纯粹,往往会遁入虚无。
Ⅲ 关于印度有什么好的电影推荐
摔跤吧,爸爸 三傻大闹好莱坞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这里面男主人公演的电影都不错
Ⅳ 《三傻大闹宝莱坞 》阿米尔汗毁校园之作,深揭印度应试教育弊端
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三傻大闹宝莱坞》该片于2011年12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掀起了一阵如何实现理想的讨论思潮。
印度宝莱坞的三宝“正能量,音乐歌舞,政治”,《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都充分证明了印度电影的特色。对了,还有一宝,那就是阿米尔·汗。而《三傻大闹宝莱坞》更是阿米尔·汗的代表作。
故事发生在印度最好的工程学校帝国理工学院,三位少年结伴同行,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拥有了事业,爱情的故事。虽然故事情节很平常,但是他传达出来的那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积极的精神却对我们这些逐梦之人振聋发聩。
影片的第一位主人公叫兰彻,他是一位有着自己想法的人物。对于他热爱的工程事业,他不像其他学生那样死记书本知识,反而是喜欢动手操作和实践,所以虽然每次考试都不见他复习,却总是排名第一。
对于他喜欢的女生皮娅,虽然他刚开始因为自己的身份不敢去面对,但是为了劝两个好兄弟勇敢去追求的理想,他答应只要他们向家里人坦白自己的兴趣,他就去向皮娅告白。虽然中途有好多阻碍,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于朋友,他非常喜欢鼓励和帮助别人。对待法尔罕,他最喜欢的是摄影,却因为自己的家人期望不得不选择工程学,最后在兰彻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野外摄影梦;对待拉加,他告诉他不要把希望都寄托于神灵,而是要相信自己,追求卓越,成功会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兰彻在我们的眼中就像圣人,他没有忧虑,始终在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成了一名科学家。似乎他的事业,朋友、爱情都是轻而易举的得到,他的经历太过不现实。
而第二位主人公拉加才最像我们。他,父亲是被辞退的邮电局局长,在家瘫痪在床;母亲没有工作,在家照顾丈夫;姐姐到了嫁人的年龄却因没有房子和钱出嫁,在家变成剩女。这样的家庭压力始终压在拉加的身上,他不得不逼迫自己努力学习,取得好文凭挣大钱;但他的努力始终没有效果,于是他开始寄托于拜神求佛,以求考试通过。
他的生活就像我们大多数人,学习的意义是为了文凭,为了就业,为了家人。直到兰彻的出现,告诉他勇敢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也去做了,结果家人和学校的逼迫,使他跳楼自杀了,第一次反抗失败了。
但是自杀没有夺去他的生命,只是让他卧病在床。在这期间,朋友们的鼓励和家人的醒悟支持,他似乎明白了人生的意义。病好了之后他成功应聘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职员,他说:我没有好的文凭,没有好的家室,但却有一颗真诚的心。
第三位主人公法尔罕,他的家室一般,家里人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只为给他安装空调,好让他好好学习。家人的期望让他倍感压力,所以把自己的野外摄影师的心愿埋藏在心底。兰彻这个不一般的人的出现,让他重拾梦想。
影片是通过倒叙来展开故事情节的。一场寻找兰彻的旅途中,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逐渐浮现出来。
《三傻大闹宝莱坞》说的是兰彻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认真学习;说的是拉加只知道依靠神明来获得成绩;说的是法尔罕努力学习也得不到回报。就是这样三个人,最后却实现了自己的的人生价值。
故事虽然简单,但电影里的台词却充满了的力量。
“你要记着,信在手上,出租车就在门外,只需一点点勇气,你就可以把你的生活转个身。”
“你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得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习。”
所以,今天的我们,努力去追梦,变得卓越,那么成功便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你面前。
Ⅳ 印度神片《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父母倾尽所有!
第一时间跑去影院看种草已久的《起跑线》,其中反映的教育和择校问题简直和国内如出一辙。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父母来说简直再熟悉不过,而电影中直指教育的一幕幕也带给我内心深深的触动。
整部剧用喜剧的手法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父母择校的故事,他们拼尽全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跟他们上一样的学校,他们希望通过选择名校,让孩子能上升到上层社会!
1、名校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起跑线》英文电影海报写道: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父母,就是那些会不遗余力,倾其所有让他们的孩子进入正确学校的人。
国内的现状也是一样,父母殚精竭虑都是为了一件事——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从选择幼儿园开始,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择校战争持续打响,真的是孩子的比赛,父母的赛场。
“读不了好的小学,就考不进好的初中,读不了好的初中,怎么去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还用愁吗?”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上了名校, 享受精英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中文电影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
即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片中折射出择校的困局,影片最终落脚在到底是要“起跑线”,还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电影的最后,父亲拉吉的一段演讲非常煽情:“你们想尽办法让他们进入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帮他们,而是他们帮你们。这个时代人们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人品。”虽然有人诟病说太过鸡汤,强行煽泪,但我依然觉得精彩无比。
我们常说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社会适应力、情商、逆商、财商等等。但我们却不能忘记了美德教育,更不要忘记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里,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些人不缺能力,缺的是做人的底线。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这件事情上,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能赢得人生吗?
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对大学教授父母,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儿子却终日在家吃爆米花和零食,什么事都不想干,终日闷闷不乐。父母现在整天发愁怎样才能让孩子振作并快乐起来。
他们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却没有赢得人生。童年缺失了爆米花和零食,埋头学习,而今学位拿到了,父母给的任务完成了,人生却再也没有了方向和动力,爆米花就成了唯一的乐趣。
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所有的神童长大都会出现问题,孩子的成长之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多的必然。
但我却想借此告诉父母,每个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
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不要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 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节奏生长,积累实力,蓄势待发,方能赢得人生的长跑。
4、起跑线折射出我们到底爱的是什么?
《起跑线》带给父母很多启迪,更给予一场心灵的洗礼。 我们到底爱的是孩子的未来,还是望子成龙的虚荣心。
回忆我的童年,在我小升初的时候,妈妈想提前把我的户口转入舅舅家,这样就可以就近上学,直接升入重点初中。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特别不开心,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去那个学校。
妈妈说,那个学校教学质量好,校风好,你以后上重点高中的机会多啊!这样你就有机会上重点大学,毕业有个好工作。
可我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我不想入校后被人指指点点,说我是走后门来的。于是最终我不让妈妈转户口,毅然决然地去了家门口的普通初中。
学校里同学们会嘲笑老师,上课不守纪律,下课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但在这里,我却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因为我心里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考上那所重点高中。
对于重点高中的无限向往激发了我学习的斗志,于是我成了这个初中里为数不多的佼佼者,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常给开小灶,最终我参加重点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试,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那所重点高中。
现在想来,父母给我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尊重我的选择,但我回想起来不由得为我的父母捏把汗。如果是果果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的内心是否能强大到允许他去一个如此校风的学校,我可能会无比担心他学会抽烟喝酒打架。
而父母对我的无比信任让我顺利地在那所学校成长,我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遇到任何的事情,他们都会告诉我,有他们在,一切都不怕。现在想想,好感恩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把这份信任给到我的孩子。
5、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那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呢?在我看来,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明年果果也会面临择校,到底是在家门口上一个普通的公立小学,还是买学区房进入一所重点小学,亦或者耗费巨资选择一所国际学校。
当选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几年前的我也会无比焦虑,我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导致孩子一生的不幸,那时候我无限地放大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在几年的自我成长之后,我现在全然放下了,或许我会选择公立小学,让果果去参加国内的高考,或许我们不会选择学区房,而会顺其自然。
因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个三角当中, 我不能改变社会教育,但我可以在我能力范围之内选择合适的学校教育,我会尽我所能做好家庭教育,那孩子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就交给他自己。
作为母亲,我会努力地生活,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至于阶层,其实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是阻碍人发展的障碍,正如影片中的孩子们所唱: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种渴望,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前行!”
是的,我坚信: 我们的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为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奋战的创业者,我无力去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但我可以借由书籍,把人生智慧传递给父母。
我相信,无论我们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成为智慧的父母,懂孩子的父母,是为人父母一生的职责!
Ⅵ 有哪些推荐的印度电影
推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调音师》、《超龄少女》、《最初的梦想》、《摔跤吧!爸爸》这五部电影,这五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颇受广大影迷欢迎。
1、《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电影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单纯印度男人帮助巴基斯坦哑女与父母重聚的故事。印度教教徒帕万(萨尔曼·汗 饰)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与母亲走失并有语言障碍的穆斯林小女孩沙希达(哈尔莎莉·马尔霍特 饰)。
在得知沙希达是巴基斯坦人后,帕万决定帮助她回家,可在回巴基斯坦途中却四处碰壁,遭遇领事馆冲突、被旅游局欺骗之后,帕万立志将不惜一切代价尽其所能带沙希达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
2、《调音师》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饰)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
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
3、《超龄少女》
正值妙龄的Swati(萨曼莎·鲁斯·帕布饰)拥有令人闻之即醉的歌声,一次在外演唱 时被音乐制作人Vikram发现,后参加当地的歌唱比赛一举成名,但是年轻貌美的 Swati总是会做出一些不符年龄的举动:岔开腿坐着、教训年轻人、说自己早已结婚 生子、抠脚、指导人做菜……种种怪异的举动背后,实则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4、《最初的梦想》
被帕塔克(苏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饰)寄予厚望的儿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无法忍受“失败者”的标签而发生意外。面对病床前丧失信心的儿子,帕塔克讲述了大学时代,自己与朋友们以及前妻玛雅(施拉达·卡普尔 饰),为了完成“失败者”的逆袭,在冠军联赛中“损招”尽出的故事。一段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揭开帷幕,他们会实现最初的梦想吗?
5、《摔跤吧!爸爸》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
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 ,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 、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
Ⅶ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
表面上看似是一部悲剧,但是结局还是比较温馨的。
虽说一开头的时候剧情的确是有点悲剧,但是到中间部分,剧情就有点慢慢变化了,这也起到了改变电影走向的作用,让《最初的梦想》从贴近悲剧的调性,逐步往喜剧片的风格转换。转换过程也称得上循序渐进、有条有理。
Ⅷ 那个好像是印度电影,有一幕是大学里三个男生迟交考试卷时监考老师不让交后其中一位弄乱所有试卷的电影叫什
3 idiots 三傻大闹宝莱坞(2009)
主演
Aamir Khan米尔·汗
Kareena Kapoor卡琳娜·卡普
导演
Rajkumar Hirani拉库马·希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