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有个电影叫勇士什么的
《勇士》又名《柏拉瓦传奇》,这部穿越四百年的爱恋是集穿越、爱情、动作、战争于一体的一部史诗之作。是印度电影的经典之作,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内中歌舞,都让人耳目一新。
◎译名勇士、柏拉瓦传奇
◎年代2009年
◎国家印度
◎类别动作/剧情/爱情
◎语言泰卢固语
◎片长2小时44分钟29秒
◎导演S.S.Rajamouli
◎主演RamCharanTeja...KalaBhairava
KajalAgarwal...Mitravinda/In
剧情:
400年后,轮回,勇士成了赛车手,在赶去曼谷参加赛车手比赛时,乘坐三轮车的他在雨中朦朦胧胧瞧见了一个拦车的女孩茵杜,伸出车外的手不经意间触到了女孩的手,触电的感觉,紫色的电流中,数百年的时光在电流中悠悠而过,蓝天沙漠,奔驰的骏马,美丽的公主,无数纷沓而至的画面中,有两只始终无法相触的手,苍凉而凄美,怅惘哀伤,赛车手不顾一切地下车,在雨中狂奔,茫茫人海中他已经认不出她的脸。那是怎样的情感,即使不知道她的相貌,身世,性格,品行,却依然可以深爱……
看了三遍了,还是被情节和歌舞感染。
『贰』 如何评价《孟买酒店》这部电影的原型是什么
原型是2008年11月26日「孟买连环恐怖袭击」
恐怖主义,好像是很遥远的词吧?
也许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太安逸,那种提心吊胆过日子的感觉,我们一辈子都体会不到。
2008年11月26日印度「孟买连环恐怖袭击」造成195人死亡,另有295人受伤,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如今10年过去了,这一真实的事件被改编成了一部印度电影,这一次不仅没有歌舞,还会让你紧张到手冒汗。
『叁』 印度苏利耶·西瓦库马的有一个电影他嘴上有牙签
你要找的是阿克谢·库玛尔主演的天命玩家 (2012)又名: 克拉迪大佬男主的经典开场语就是:世界上有三种东西人们看不见,第一是鬼第二是真爱第三就是柒贰·辛格的速度柒贰·辛格一家人冒充警察去相亲而阿辛饰演的女主茵杜是个彪悍的妹纸,黑社会大佬的哥哥为了她能顺利出嫁操碎了心,也是集体假扮警察和辛格一家相亲,相互搞乌龙这是一部动作喜剧片,很赞,看的过程我几乎一直都有在笑,很能放松心情的片子
『肆』 《印度之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印度之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4 彩色片 120分钟
法国阿莫里阿尔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玛格丽特·杜拉 摄影:布鲁诺·努伊唐 主要演员:德尔芬·塞立格(饰安娜—玛丽·斯特莱泰) 米歇尔·隆斯达尔(饰副领事) 克洛德·芒(饰迈克尔·理查森)
【剧情简介】
30年代的加尔各答。一个贫贱的、无名无姓的东方女乞丐和一个高贵的白种女人、法国驻印度大使的夫人安娜—玛丽·斯特莱泰,都在这里结束了她们的生命。
伴随着片头字幕的背景声音是一个尖利的女声在用东方语唱一首单调的歌曲。这是一个女乞丐在唱沙湾拿吉的曲调。歌声停止,又尖声大笑起来。然后用切分节奏说话,说得既快又多,最后沉默下来。随之,有两个声音开始对话。画面上,飞鸟掠过天空,落日渐沉。
影片就这样开始了它的叙事的第一个层面:这是一个疯女人、女乞丐在唱歌,在说话,在笑。她出生于老挝的沙湾拿吉。10年前,她17岁时就怀了孕,被母亲赶出了家门,从此她到处漂泊,想使自己销声匿迹。她生了一大群孩子,有的死了,有的卖掉了、丢掉了,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她终于孑然一身,来到了恒河边激乎上,来到了孟加拉湾。
影片随即进入了第二个叙事层面。画面上出现了法国驻印度大使馆内的一个场景:黑色的钢琴,优雅的台灯,少女的照片,印度仆人在焚香、点蜡、供花……照片上的少女是安娜—玛丽·瓜尔迪。她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威尼斯人,她保留了母亲的姓氏。她现已长眠在加尔各答的英国墓地,墓碑上刻的是:“安娜—玛丽·斯特莱泰”。
她曾在威尼斯度过了她的青春年华。她爱好音乐,经常弹奏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怀。但后来,她再不弹奏了,因为音乐与她生活中的某种痛苦联系在一起。
那是在一次舞会上。已经与洛拉小姐订婚的迈克尔·理查森邂逅安娜—玛丽,一见钟情,爱之欲狂。理查森抛开了一切去追随她,一直到了印度,而且为了留在印度,他创办了一个孟加拉湾海上保险公司。但在她去世后,他也离开了印度。
她18岁时,第一次结婚,嫁给了在老挝沙湾拿吉的法国殖民地行政长官。她忍受不了那个环境:她周围的栅栏、行政总署的花园、哨兵、官员……面对着湄公河,她沉默、哭泣……
那么年轻,她已濒临死亡的边缘。有一天,部里的斯特莱泰先生来巡视湄公河沿岸的各驻地机构,遇见了她,就带她出游。来到了亚太各国首都:北京、曼德勒、仰光、悉尼,后来又来到拉合尔,倏忽之间过了17年,最后来到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这个恒河边上喧哗的、人口过剩的城市,尘土飞扬;季风期光照刺眼;空气中弥漫着麻疯病的气息,焚尸炉终日在燃烧着死于明陵悉饥饿的人们……一切都令人难以忍受。
即便在半夜还是如此闷热,安娜—玛丽感到真是受不了。她有时久久注视着自己的相片,缅怀自己的少女时代;有时哭泣,有时却不再痛苦,仿佛心灵得了麻疯病。天一入黑,她身着黑衣,来到公园散步。她也经常出现在使馆的招待会上,和她的情人们跳舞,其中有迈克尔·理查森,年青的随员,她和斯特莱泰先生的过去朋友。她属于任何一个想要她的人,几乎有求必应。
几个月前,人们曾发现她和迈克尔·理查森在昌德纳戈尔的一家 *** 出入的旅馆里,想要一起自杀,后来被人用救护汪团车送回了加尔各答。
在热闹的招待会上,时时传来女乞丐的歌声,哨兵得到命令放她进花园。斯特莱泰夫人见到她感到十分惊讶:这个沙湾拿吉的女乞丐怎么可能跋涉数千里,翻山越岭,来到加尔各答?很可能她在追寻某个白人。
招待会上有个不受宠幸的人:法国驻拉合尔的副领事,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他生于法国的纳伊,父母早就离异。在读中学时他多次被开除,后来被送进一个校规很严的学校,只有一位姑母有时给他写写信。生活没有垂爱过他,他在拉合尔孑然一身,也没有任何女人和他亲近过。他就这样孤独地过着日子。
有一天,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他在公园里遇见了安娜—玛丽,他们之间似乎发生某种暧昧的事。他对别人说,对斯特莱泰夫人,他有关心她、爱她的权利,就像她在加尔各答的情人们一样。这些话后来传到了大使耳中。
副领事在拉合尔的一些作为令人难以理解。最糟糕的是他杀了人。夜里,他在阳台上对着夏利马尔公园开枪,对着麻疯病人、对着狗开枪,他对镜子里的自己也开了枪。这些疯狂行为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官方宣称他“神经错乱”。由于大使的干预,才使他幸免于撤职。但他得调动工作。
副领事终于也来到招待会,和安娜—玛丽一起跳舞,并向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他说自己在拉合尔自杀未成,要求在招待会结束后,能够和她的一些密友一起留下来。大使夫人加以拒绝。副领事执意要求留下来,并且大声喊叫,终于被人赶了出来。他又哭又笑,叫喊着“安娜—玛丽·瓜尔迪”这个名字。这事成了一椿丑闻。
大使邀请一些人陪他的妻子去岛上游玩,而他本人将到尼泊尔去打猎。大使知道她的情人都是些英国人。他们一行五人住在豪华的威尔士亲王国际大旅馆。她只是到了晚上才回官邸睡觉。那天傍晚,副领事也搭乘最后一班小艇赶到了岛上,寻找他们的踪迹。
这是1937年9月的一个夜晚,夏季季风时期在中国,战争正在进行;西班牙共和国已被扼杀;在恒河三角洲,老挝的女乞丐在温水中捕鱼充饥,受到季风期强光的 *** ,她双目失明,终于倒毙在恒河的一个河湾的石头下边。安娜—玛丽对朋友们说了一些关于威尼斯的冬天的事情之后,独自一人从小路回到官邸,拉合尔的副领事跟随着她,一直跟到公园里……
夜里,法国官邸周围,响起了音乐声。
一个朋友夜里又回到法国官邸。他看见她躺在公园里,臂肘支在地上,脸放在胳臂上……拉合尔的副领事在离她十米远的地方,他们彼此没有说话。早晨,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晨衣。
【鉴赏】
《印度之歌》是一部十分独特的影片,属于难度很高的“智力电影”的范畴,也是一件品位很高的艺术精品。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讲了一个意蕴深邃的故事,而更在于它运用了特异的声画错位、套层结构等叙事手段。
影片叙述的两个故事,实际上是表现了两种社会的生存状况:西方殖民者和苦难的殖民地人民。以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莱泰和拉合尔的副领事为代表的那些不能适应殖民地环境的白人,他们虽然生活优裕,但各有各的精神痛苦。百无聊赖的大使夫人,精神空虚,陷于纷繁的爱情纠葛中,最后投海自杀,一死了之。而那个无名无姓的亚洲女乞丐,在影片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她对自己的不幸,毫无意识,好赖活着,还快乐地唱歌,放声大笑。她死于物质的贫困。在这个饥馑和麻疯病蔓延的亚洲大陆上,乞丐和麻疯病人比比皆是。片中的女乞丐正是这样一个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象征。
作者把这两条通往死亡的历程置于1937年9月、二次大战前夕的时代背景上,用以说明在世界政治形势充满绝望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危机带有一种普遍性。
影片采用了声画错位的套层机构的手法。画面上表现的是法国驻印度大使馆的场景和人物,宁静、高雅、舞姿翩跹。而画外音则以时序颠倒、两个故事交错穿插的方法叙述和渲染着精神的痛苦和物质的贫乏:尘土飞扬的加尔各答;难以忍受的季节风;饥荒、乞丐、麻疯病和焚尸炉;还有大使夫人和副领事各自的精神痛苦……这种声画错位和双层结构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双重的对比效果:一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另一重是灯影舞姿、优闲舒适与精神和心灵的痛苦相对比。这种艺术处理显然比一般的写实手法更耐人寻味。
影片的剧情不是靠人物的戏剧性动作和语言来展开的,而是靠画外的朗诵和对白来构成叙事。画面上的动作缓慢的人物和摄影机缓慢移动所展现的景物,只是营造了 一种意境、一种情绪和环境气氛。
整部影片由七十几个长镜头和500句画外音构成。由于镜头移动和人物动作都极缓慢,因此形成的画面往往处于半静止状态,影片构图十分讲究并大量摄入镜中反映的映像,色彩美如油画。
它的画外音非常奇特:有画外人们的交谈,构成客观的叙事;也有剧中人物在画外进行对话,但画面上的人物并不张嘴;另外还有一些嘈杂的交谈声,是为使馆招待会上宾客们的交谈和议论烘托气氛的,画面并无表现;此外,还有一个女乞丐的歌声、笑语声、风声、雨声、涛声、鸟鸣、犬吠及音乐声……这些在画面上全无实体的表现。
影片的叙事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玛格丽特·杜拉的新小说派的手法,即不是线性的,而是时序颠倒、跳跃式的。影片一会儿讲女乞丐,一会儿讲大使夫人;一会儿讲大使夫人和这个人的关系,一会儿又讲和另一个人的关系;颠来倒去,而且往往不指名道姓,只用“他”或“她”或“他们”来指示,加上里面的人物关系很复杂,因此,很难一下子就抓住具体何所指。例如在进入叙事的第二个层面时,有两个声音在对话:声音1:“在加尔各答时,她们是在一起的。”声音2:“那个白种女人和另一个?”声音1:“是的,那是在同一个年代……”
观众当时肯定不会知道,“她们”指谁?“白种女人”又是谁?因为,此时画面上“落日、飞鸟”的景色与此毫无关系。一直要等到五分钟以后,才出现“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名字,七分钟以后,才出现她在镜中的映像。而对她的故事的叙述,却是从这样一句话开始的:声音1:“他曾追随她来到了印度”。声音2:“是的……为了她,他离开了一切,在一个夜晚”。此刻,画面上是一块黑色的料子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而展现出白色的闪光片……观众知道,一个爱情故事要开始了,但却不知道发生在谁与谁之间。
还有关于女乞丐的故事的叙述。画面上从未出现过她的形象,往往是在出现了她的声音之后,人们对她发表议论。其中有我们不知道的男男女女的声音,也还有年轻的随员和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声音,谈得很热闹。但画面上所表现的却与此毫不相关,反而是斯特莱泰的朋友注视着刚刚走出画面的安娜—玛丽和年轻的随员。随后,镜头又转向外景的树丛、白色建筑物等等。
总之,这些画外音与画面并不互相依赖。但也有一些画外音多少与画面有些关联。例如,安娜—玛丽和副领事之间有一段谈话。副领事的声音:“我以前不知道你的存在……”安娜—玛丽的声音:“我爱迈克尔·理查森,我摆脱不了这种爱情……”这段谈话历时颇久,画面上确实先后出现了安娜—玛丽和副领事。他向她走去,她低垂双眼,他在她面前站住,搂住她跳舞……仅此而已,他们并没有交谈。后来,镜头又摇到迈克尔·理查森,他在向他们跳舞的方向注视。在这样一些段落中,声音和画面似乎有了某种联系。但是,确切地说,彼此仍然是独立的,在这部影片中,就声画关系而言,声音占居叙事的主导地位。由此而产生了电影制片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就是有两部影片共同使用这一条声带。一部就是《印度之歌》,另一部是《她的威尼斯姓氏在荒凉的加尔各答》。
声音起叙事的主导作用,而画面起营造气氛、情绪的作用。例如“声音”谈了许多关于加尔各答如何炎热、如何令人受不了的话;画面则在节奏上突出“缓慢”:人物懒洋洋地躺着,有的赤膊,有的敞怀;连电扇都是有气无力地缓缓转动。从声音到画面营造了一个“热—赖—慢”的氛围。因此,画面绝不是无关重要的。它和声音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使观众获得一种综合的艺术感受。
《印度之歌》突破了“电影是动态的视觉形象艺术”这一传统观念。这是一部“文学化的电影”,或者说是“电影化的文学”。这是一部突破了电影和文学的传统界线的现代派作品。本片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所追求的,正是运用电影这种直观艺术的手段来加强她的文学的表述。因此,她独立拍摄的一系列电影,也被有些人称之为“非电影”。
玛格丽特·杜拉对中国的知识界来说,并不陌生。她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好多部文学作品都已译成中文出版,如《琴声如诉》、《情人》等。这部《印度之歌》的电影剧本也曾翻译出版过。至于由她编剧的电影作品《广岛之恋》和《长别离》,更是被广泛地介绍和研究。
从“新小说”到“非电影”,杜拉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这位现代派艺术家,在锲而不舍地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印度之歌》中所运用的语言,也体现了她的特色。一如在《广岛之恋》中运用大段的内心独白,祷文式的叠句,咏叹式的朗诵那样,在《印度之歌》中,一脉相承地运用了叠句、朗诵,并用词组、短语代替完整的句子,词义不相关联而富有强烈对比的词组相联并列,如花香和麻疯病,铁锈色和炎热……
法国影评家克洛德—玛丽·特莱莫阿称《印度之歌》是一首“咒语般的诗”。
这部影片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上映出时,曾轰动一时。片中的主题曲,充满30年代怀旧情调的钢琴曲《印度之歌》也曾风靡法国。饰演片中女主角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是气质高雅的德尔芬·塞立格,她曾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扮演那神秘女人,她的美丽、风度和气质使安娜—玛丽·斯特莱泰活在银幕上,弥留在观众的脑际。
『伍』 印度电影 维拉 的女主角 叫什么名字
卡加·艾嘉(Kajal Aggarwal)是一位印度女演员,主要扮演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的电影。
在成为一个主要的南印度电影产业女主角之前,她的首次出演是在2004年北印地语电影《何加耶娜》(又译爱,就在身边)中扮演小配角。
她成名于2009年泰卢固语电影重磅炸弹大片Magadheera (勇士)中的女主角茵杜。
『陆』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印度合伙人》(Padman)
电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老套路电影,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电影启迪我们的东西确是极好的。毕竟这是以真实人物的事例改编而成的。而且当时在印度上映时还在发起了“姨妈巾活动”,阿米尔·汗也加入其中支持电影。
介绍一下本片扮演拉克希米的演员阿克谢·库玛尔。他是是印度宝莱坞著名的动作片演员,在为成为演员之前在香港学习过武术,这也让他成为宝莱坞红得发紫的动作片英雄,不光动作片,他还被称为宝莱坞喜剧之王,也拍过各种浪漫爱情片。他的电影风格和成龙类似。出演的电影也超过120部,并且有自己的电影工作室。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为拉克希米颁奖的嘉宾是阿米达普·巴强,这位演员我也在前不久上映的《老爸102岁》的影评中介绍过,感兴趣的影迷可以看看。
这次担任电影制片人的印度草根企业家阿鲁纳恰拉姆就是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原型,他的真实经历被拍成了这部电影。他14岁就辍学,却被称为印度的“姨妈巾之父”。电影的时间发生在1998年,而且当时印度女性使用卫生巾的使用率才12%。当然现在阿鲁纳恰拉姆早已不是电影中那个备受指责和辱骂的“变态”,而是成为了印度人民心中的英雄,一位成功的慈善企业家。
这部印度电影再一次将箭头指向了印度社会的女权问题,影片上映之后也改变了印度人的一些看法。而且电影不属于假大空的范畴,而是着手解决了社会中最实际的问题。
影片主人公拉克希米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深爱的妻子在“特殊时期”经历的事情,妻子不光要在阳台度过那段日子,甚至使用的布料非常不卫生。他向医生打听得到的答复却是印度社会普遍的问题,有很多女孩子都会因为这种卫生问题生病甚至死去。这也让他在思想上收到了打击,面临了非常大的考验。
阻拦他的最大问题,技术支持只是作为一方面,而大问题就是最难改变人们落后腐朽的观念。这个问题我们也在很多印度电影中看到过,就是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
落后腐朽的思想充斥着印度社会每一个角落,他们认为月经是羞耻的事情,是不洁的事物,而护垫更是男性不可触及的东西所有人都在避开这个问题,甚至拿着卫生巾都会感到羞耻。而且女性宁愿花51卢布向神灵祈求健康,却不愿意用55卢布来获得真正的健康。
而他千辛万苦做的东西,却得不到支持。所有的亲人都不愿意,就连卫校的学生都觉得不靠谱,他只能自己上阵试验。这也导致了姐姐哭着回家谴责他,妻子离他而去,两个妹妹被送走,就连老母亲也羞愧地不认自己的儿子。他被全村的人谴责,只能背井离乡,一边打工一边研究。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一切能够获得帮助的途径,做出了那些大公司非常昂贵的制造机器。这个自制的机器仅需9万卢布,而做出的每一片护垫价格只有2卢布。这个价钱和市场上卖到55卢布一包的“免费”牌护垫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是哪怕他的机器获得大奖,村里人的看法还是如此的羞耻和厌恶。他原本不想申请专利,因为他知道,他历经千辛万苦做出的机器,是为了印度女性服务的,是想让人们能够用得起,而卖给大公司,护垫的价格不会变化。但是他发现自己错了,他改变不了人们的观念。
于是他和他的第一个使用者踏上了一条没有人敢尝试的道路——开放了专利,提供给无业的妇女一个就业机会。
他教妇女们使用机器,雇佣她们在自己的工厂打工,鼓励她们自己开厂生产,实现经济独立,这样既能使得护垫的使用率大大提高,还能为女性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能够把他称之为英雄的原因。其实不光是他的大无畏精神敢和落后腐朽的思想对抗,敢想敢做的精神,而是他为印度这个国家甚至世界上一些国家做出的贡献。
最后他受邀去纽约的联合国大楼做演讲,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并不能完全凭借着男人的强大,而女性真正强大起来,才能代表这个国家真正的强大。”这才是本片的现实意义。
当然,很多观众认为他不应该再回去找妻子了,虽然我也觉得不应该,但是他的初心不就是为了自己深爱的妻子吗?所以结局还是比较合理的。
『柒』 男女在车窗互相写字的印度电影叫什么
《道士下山》。男女在车窗互相写字这个情节指判是男主角阿尔贝特搭乘火车回家探望家人,遇到了女主角塔饥樱娜,两人在火车上相遇并用车窗烂逗丛上哈气写字来表达彼此的情感,来自于《道士下山》。《道士下山》是2016年上映的印度电影,男女主角分别由印度演员西德哈特·马尔霍特拉和阿利亚·巴特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