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搞笑电影 » 电影你的孩子是不是你的孩子
扩展阅读
电影搞笑片段喜剧 2025-10-18 20:54:39
电影新蝴蝶流星剑下载 2025-10-18 20:46:58
怎么样才能扫到电影 2025-10-18 20:42:53

电影你的孩子是不是你的孩子

发布时间: 2025-10-18 13:37:18

Ⅰ 如何评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令人深刻的故事有哪些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纪伯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书中深刻描述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最近,备受关注的第91届奥斯卡奖项名单揭晓,苦于华语电影获奖不多,中国影迷的期盼一年比一年更甚。

然而在今年,情况出现了大改观,由华裔导演拍摄的动画短片《包宝宝》,喜摘最佳动画“小金人”奖。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这部时长不足8分钟的短片,没有一句对白,却让中国式亲子关系在网上引发热议。

短片的主角是一位母亲,一天,她意外收获了由一枚包子变成的小男孩,点燃了她做母亲的热情。

她每天把“新儿子”捧在手心里,给予他悉心的照料,洗澡、喂食、逛街。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满是欣慰,也因孩子慢慢长大,妈妈的痛苦也随之来临。一天,“包子宝宝”想加入踢球的小伙伴,妈妈生怕他受伤,便阻止了他。

回家路上,生气的他不再吃妈妈递来的面包,两人开始有了第一次分歧。渐渐地,不满被控制的“包子宝宝”,有了自己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被冷落的妈妈想挽回,可“包子宝宝”却视而不见,每天和朋友出去兜风。看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妈妈非常气愤,认为儿子翅膀硬了,开始不听话了。

终于有一天,“包子宝宝”回家了,母亲满心欢喜开了门,却迎来了他的新女朋友。更让她崩溃的是,“包子宝宝”是回来收拾东西,离开家。

难以接受现实的母亲去阻拦,她不愿看到儿子不听话,更不愿儿子“逃出自己手掌心”。几次把儿子拉回来,但都无果,在“包子宝宝”再一次想要离开时,着急的母亲,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她一把攥住“包子宝宝”,张开大嘴,一口把儿子吃了下去。

看到这惊人的一幕,我突然呆住了,脊背一直冒冷汗,这位母亲的“掌控欲”直接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视频传到网上,立刻引来了大批网友围观,很多网友都看哭了,直言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和短片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孩子们并没有被吃掉,但父母过分的掌控欲,也在无形中“吃掉了”孩子的人生。很多父母不解,为何自己的付出没养出感恩的孩子,反而给亲子关系带来困扰。

其实是没有明白,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在踏入社会,经历碰撞的过程中成长,而不是在父母的控制中长大。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开手,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1)电影你的孩子是不是你的孩子扩展阅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本剧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妈妈的遥控器》(编剧/蒋友竹)、《猫的孩子》(编剧/简士耕)、《茉莉的最后一天》(编剧/洪兹盈)、《孔雀》和《必须过动》(编剧/夏康真、费工怡、马千代)。

跳脱一般亲子关系和教育题材常用的温情喊话窠臼,改编后的故事加入微科幻元素,让写实的生活日常,成了含有警世智慧的寓言。

Ⅱ 在乎你电影剧情没看懂孩子不做掉了吗

最后的结局出现的孩子是女主幻想出来的,不是真的。

电影的结局很明显,最后15分钟大反转。孩子是不存在,电影中讲的明明白白,一切都是因为她太想念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被人认成自己的女儿,幻想孩子一直都存在。直到最后,她的婆婆,丈夫出来证明,孩子从未出现,她确实怀孕了,却偷偷打掉孩子。

袁和丈夫富哉坦白,当初自己怀孕没有告诉他悄悄的做掉了孑然一身离开了日本,抛下了富哉,丈夫听后非常崩溃,如果孩子在的话今年已经18岁了。

袁坦白了纠结了多年的心结,无心恋世,进到大佛身后冰冷的河里一死了之。这里用了很艺术唯美的处理方式,袁元沉在水中幻想到成为大鸟的女儿来找她,立刻不想死了又游上水面,恰好富哉赶到。

袁元真的去了成人礼仪式现场,找了好久都看不到女儿,找着看着搜寻着竟也看到了穿着成人礼服的惠子。在离开的火车上,惠子在车站飞奔过来隔着车窗袁仿佛见到了自己可爱的女儿。

看完了挺莫名其妙的,到底女儿存不存在,好像不存在全是袁元臆想出来的,那什么才是真的呢?感叹导演和编剧的想象力,全是不真实的,却能说明一个事儿就是,我很在乎你。

故能玄虚并不好:

可是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真真假假的故事来欺骗观众呢,这个让人匪夷所思。

抛开剧本,看电影的制作还是可以给赞的,电影中的大佛非常有特点令人印象深刻,它应该是一种符号,也是导演想表达出来的一种隐喻或者潜台词,这是很主观的东西没法解释,只有导演才晓得吧。

专门搜了这尊大佛,它是位于日本札幌的“头大佛”,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国佛教的“坐缸”。古时候的僧人圆寂后肉身被放在一口大缸里,眼睛以上的部分露出来,再罩一个小缸在头上,用泥炭封住,半年后开缸,如果肉身完好则涂成金色,称为“金身罗汉”。

很长知识,另外影片的音乐、美术、服装设计等都别有用心,为电影增添了不少亮点。

Ⅲ 在乎你电影孩子是谁的

在乎你电影孩子是女主幻想出来的不是真的。看完片子的都会明白惠子其实是袁元幻想出来的,当年她就已经把孩子打掉了,而这成为了她一直以来被掩埋的心结。但是就像台词说的,“越是想掩埋,越是证明存在”。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袁元很自私,欺骗富哉没有怀孕,自己偷偷跑回国还把孩子流掉。但是如果站在当年袁元的立场上想,可能你也会有一丝丝的理解和同情。年少时去日本留学读设计,家里要供她是很艰难的。母亲也许正等着她学成归来,望女成凤。

她嫁给了富哉后不但不能开始自己喜欢的设计事业,还要忍受婆婆对她的男尊女卑专注家庭主妇的教育。加上看到同学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自己却没有自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乎你剧情简介

国内知名女设计师袁元(俞飞鸿饰),日本留学归国,气质出众,事业成功,多年的合伙人雷明也对她照顾有加。然而,看似人生赢家的袁元,内心深处却始终隐藏着一个难以放下的心结。在遇到事业瓶颈时,一位日本女孩(木下彩音饰)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袁元原本风平浪静的生活。

一段关于北海道的神秘往事也随之展开。2018年1月,电影《在乎你》日前在日本北海道顺利杀青。6月16日,《在乎你》导演毕国智、制片人浮乐莲携著名演员俞飞鸿以及日本新人演员木下彩音一同亮相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红毯现场。

6月21日,该片剧方曝光一款“夏至特辑”,并随之曝光了一组主演俞飞鸿与木下彩音的亲密写真;9月21日,剧组曝光了一款“隔海相望”版海报;9月30日,片方曝光了“对视”和“凝望”两版影节概念海报。

Ⅳ 原来,养了十多年的孩子竟然并不完全是我的...


前几天团仔看完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个电视剧,内心颇有感触。

总想着应该写些什么,但却有点不知道该如何着笔,经过几天的构思,终于写下了我的感想。

在写感想之前,我们先看看这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01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你的影子,你的缩影,你的渴望与期望。

你希望他变得如你一般,成为一个你想成为的人,他的声音不再重要了,他的声音只能为你而歌。

在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因过分追求考试分数而扭曲了亲子关系。

在她们眼里分数就是一切, 但是也因此忽视了孩子心声。



02


现在的绝大部分家长都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 “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让很多家长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和付出,于是就开始了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以及培训班。

但是现在的孩子已经慢慢的开始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失去了那份天真的笑容。

因为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学一些东西,给孩子们强行加了很多的学习班。

让孩子没有了周末,没有了童趣 ,有的只是成绩和各种学习的比赛等。



家长给了孩子们报各种兴趣班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孩子失去童真,失去了快乐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在本应该快乐玩耍的时候给自己添加了不喜欢的各种枷锁,对孩子的心灵是痛苦的。

有的父母在孩子才几岁时,就给他报了各种兴趣班,以为孩子可以学得很好,对孩子的将来也会大有帮助。

03


其实,作为父母你做错了。

父母煞费苦心,加班挣钱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学点东西,不是不可以,只是方式方法不合适的。

孩子们想的时候放学了要去玩耍,要去放松,但是现在的很多孩子也是不愿意放学或者周末 的。

因为很多父母孩子刚刚放学或者过个周末就被拉去进入另一个的学习空间。

他们的真的很累,真的想多玩耍玩耍。



团仔倡议各位父母多去了解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和他们多多去沟通交流。

不要一味地去为孩子做主学这个学那个,你有问过孩子是真的喜欢学那些吗?

其实孩子们大多数情况是被迫学习的,所以学习的成果也不是太明显。


04


剧中有一段是讲述在家庭聚会中,孩子的成绩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孩子成绩好也显的家长教导有方。而成绩不好的孩子自然就是被“安慰”的对象了。

团仔在小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逢年过节总有亲戚询问自己的成绩,然后再与自家小孩比较。

团仔成绩不算好,所以每每问到自己时,心里都有点难过,父母偶尔也还要数落我一番。

其实家长并不需要把成绩看的太重,孩子的快乐才是难能可贵的。

今年大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有一句话令团仔印象深刻,“我的女儿,我就要她 健康 快乐就行”。



05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去培养的是孩子的品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孩子去辨别人世间的真善美,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与孩子多交流沟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因为从孩子出生到现在,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首先耳濡目染的就是父母。

你是怎么样的,你的孩子身上折射的影子就是怎么样的。

如果孩子在父母成天吵架的环境下成长,孩子的性格会是暴躁、没有耐心的。

所以不要一味的让孩子去学习,而要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 育儿 事务所#

Ⅳ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对不起,我的孩子

昨晚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电影《恐龙当家》,五岁半的小朋友看得一阵嚎啕大哭,上气不接下气,我问他怎么了,在哭什么呢?孩子边哭边抽抽搭搭地回答道:小恐龙阿洛回不去家该怎么办,他跟他的朋友分开了,还能再见吗?

我抱起他轻声安慰,告诉他阿洛会找到家的,他想朋友的时候还可以再去找他玩啊。

回想起来,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孩子因为电影或者书中的故事情节而动情落泪的,以前经常头痛他的粗枝大叶和调皮捣蛋,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发现,原来哪怕是一个每天恨不得“上房揭瓦”的捣蛋鬼,他的心思也是极其细腻的,他会担心小王子离开他的星球之后,小玫瑰会不会很孤单;他会挂念小美出国之后,小男孩冬冬一定会很想念;他会为小恐龙阿洛找不到回家的路而哭得脸红红。

曾几何时,我和先生还曾“取笑”他说,原来这样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也会如此感性呢,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方式,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

家庭教师吴晓乐经过八年的观察,将九个家庭的故事写进了一本书中,取名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实这句话本是源自于纪伯伦的一首诗歌——《致孩子》:

吴晓乐想通过这些家庭故事反应出在很多父母身上的一种非常普遍的“为你好”的心理和现象,这个纪伯伦在诗歌中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强加于孩子的身上,总是会以一种“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口吻和态度来发号施令,在大多数父母的心里,我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希望这棵小树苗不会长出歪斜的枝杈,用那句老话来说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

其实我也并没有逃避开这个魔咒,甚至于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一度陷入沉思和反省之中,我强加于他身上的,是不是太多了。从小被“放养”长大的我,其实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是有着高度自由的,或许读书时期的我,是很多家长眼中的那个不需要怎么费心的“别人家的小孩”,这也使得我在长大后的很多方面都相对独立且有着平和的心态。

可是为什么,我却总是以自己的“经验之谈”,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各种要求和任务加诸于孩子的身上呢?我真的是为他好吗?又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也在任由着那些非常隐蔽、且有着冠冕堂皇理由的自私心理去作祟,用“为你好”来将他变成那个我心中所定义的“听话的好孩子”。

坦白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九个故事都非常沉重,没有一个是让人读完会心中觉得轻松的,我本不愿在这些故事中找到共鸣,因为越是有共鸣,就越代表着我正在做着、或者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伤害”,但好在为时不晚,这些伤害越早被剖析开来,就越有治愈的可能,对于孩子、对于家庭如此,对于我们自己其实更是如此。

最需要被治愈的不仅仅是这些正在经历着“为你好”的孩子们,还有施加给他们那些“为你好”的我们。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个家庭故事中,那个从小就背负着父母殷切希望的小小少年——眼镜仔,最是让我心生怜悯,他像一只幼猫般弱小可怜,却并不如幼猫一般,得到过那么多的温柔与呵护。

父母们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当这些期望如大山一般压下来的时候,压倒的是孩子,也是我们自己,甚至还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眼镜仔的爸爸给妈妈以沉重的压力,而妈妈又再次把这些压力转嫁于孩子的身上,甚至会直接告诉家教老师:我儿子如果不乖,或者题目写错,你就用力给打下去,孩子有错,就是要教育。

是的,孩子有错当然要教育,但是教育的方式和程度却是个非常关键且微妙的存在,口沫横飞的说教,重重打下的巴掌,换来的并不是一个积极向上、学习成绩飞速提升的好孩子,而是一只吓坏了的小猫咪。

这让我想起和儿子一起看的《恐龙当家》中,那个长得最瘦弱、胆子也是最小的恐龙阿洛,当他强壮而勇敢的兄弟姐妹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工作,可以把自己的标记像勋章一样印下来的时候,他却连喂鸡这样最简单的任务都完不成。

阿洛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用暴力对待他,但是加诸于他身上的压力也像一座无形的大山一般,他们想尽各种办法让他勇敢起来,在暴风雨中强迫他去追赶偷玉米的小野人,却不幸让他的爸爸命丧山洪之中,这给阿洛和整个家庭带来的都是沉重的打击。

其实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些时间和耐心,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段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眼镜仔的妈妈可以那样温柔的对待一窝小奶猫,却难以对自己的孩子付出足够的耐心,我们不能责备她不爱孩子,她的确很爱她的孩子,但是她的爱更多的是来自于单方面的“为你好”,然后把她的孩子吓得像一只弱小的幼猫。

当拳打脚踢成为家庭便饭,当声嘶力竭代替语重心长,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空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心灵的缝隙却再难填满。

看到小乖的故事,我有种想打自己一个耳光的冲动,因为就在两天前,我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指着我的儿子骂道: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

其实不过是一个五岁半的男孩子过于调皮和“不听话”,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让我一时崩溃,出离愤怒。早上去学校要迟到了,他却用了10分钟来穿袜子;白天在幼儿园和老师顶撞不服管教,跟小朋友打闹,被老师找了家长谈话;晚上学跆拳道不听话,被教练惩罚做100个深蹲……当一天中的各种大小问题加在一起,我失控了。

对孩子说出那样的话,说不后悔是假的,说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其实也不过是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罢了,我不想为自己犯下的这个严重错误做任何无谓的解释,尤其是在看到书中《他没有家了》这个故事中,当男孩小乖说:“这世界上最伤人的话是‘其实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心如刀割。

小乖的家庭条件优渥,不愁吃穿,对于花钱的问题也从来不用多加考虑,却似乎对什么事情都不那么关心,对人情冷暖也都无所谓的样子,重要的东西不过金钱而已,至少,那对他来说是最实在,最触手可得的,于是,他过着像所有纨绔子弟一样的生活。

可是他真的什么都不关心吗?

他可以平淡地说出:我的父母很忙,我会给你薪水,你不用担心,我会跟我的父母“请款”,却无法平静地面对妈妈说的那句“其实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

小乖说,这对他来说,是这世界上最伤人的话了。

其实小乖的家庭并不完整,他身处一个“多元化”的家,他的父母因为得不到长辈的同意,并没有获得合法的婚姻关系,当爸爸在外面有了“另外一个家”,妈妈和另一个叔叔、还有叔叔带来的两个孩子组成了新的家,他无法融入其中,在新的家庭和小乖之间,妈妈选择了新的家,然后甩给小乖那句伤人的话。

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哪怕他看起来再怎么若无其事,却从来放不下那份重视和在乎,再多的限量款,再贵的奢侈品,都抵不过家人的关切和温暖,在一个家庭中,被需要和被重视的感觉其实最重要。

《亲爱的小孩》中,五岁小女孩南希的爸爸妈妈要分开的时候,南希不肯再开口说话了,她会趴在妈妈脖子旁边轻轻颤抖,对家庭的将要面临的境况充满了抗拒。

永远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孩子不懂、一两句“狠话”没关系,我们所认为的“没关系”,很有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习以为常的那句“为你好”,其实不过是一种无形的枷锁,当它一再禁锢住你的孩子,禁锢住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那么它将变成最为沉重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伴随孩子的一生,并且是不可逆的。

作者吴晓乐说,“我花了八年时间,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这一扇又一扇门里发生的故事是一种默不作声的触目惊心,像一把钝刀子,在心上慢慢割出一个个的伤口。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多的耐心和倾听,他们是独立的,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正如纪伯伦所说,“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父母的存在不应该是一种“权威”。

当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也在心中暗暗下了一个决定,对我的孩子说一句: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