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走路上学》观后有感
10月10日那天,我去电影院看了《走路上学》,看完这部电影后虽然我没有流泪,但它使我有许多的感触。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对生活在云南怒江流域傈僳族的姐弟俩。姐姐娜香天天溜索到对岸的学校去上学,而七岁的瓦娃,十分羡慕姐姐天天能够去对岸上学。但是妈妈不同意瓦娃溜索,一定要等在为地打工的爸爸回家后带着才能溜索,娜香也和他约定:等桥建好了,就她和瓦娃一起走路上学,再不用总是等爸爸回来才能溜索了。但是瓦娃抵挡不住来自对岸的诱惑,于是,瓦娃就一个人偷偷溜索过江,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没过多久,瓦娃一个人偷偷溜索过江的秘密被第一次家访的聂老师说了出来。妈妈很生气,要打瓦娃。瓦娃被聂老师带给姐姐的红雨靴吸引了,瓦娃拿红雨靴作为不再溜索过江的条件。第二天早上,懂事的瓦娃在姐姐要上学时拿着雨靴还给了姐姐。一次,娜香在学校旁边的小卖部中看中了一双适合瓦娃的运动鞋,但钱不够,聂老师看到了,帮娜香买了下来,还帮忙把鞋放到书包里。在溜索的时候,鞋子快要掉了,娜香一急,伸手去抓,结果不幸坠入江中。因此,瓦娃再也不说话了,脑子里不仅仅想的是对溜索的恐惧,还有对姐姐娜香的思念。在春暖花开的春天,“爱心桥”终于建成了,站在桥上,瓦娃仿佛又看见了姐姐,他看见姐姐和自己手牵手,一起走路上学。
我被瓦娃和娜香那比怒江还深的姐弟情感动了,在姐弟之间能有这么深的姐弟情是很难得的,尤其在城市,姐弟都是抢玩具,抢吃的,抢用的,抢穿的,几乎什么都抢,天天吵架。而瓦娃和娜香却不一样,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从来不吵架。
当我看见娜香为了一只鞋,而付出了生命的时候,我感动不已;当我看见傈僳族的孩子溜索到对岸上学的时候,我触目惊心;当我看见娜香的雨靴停留在石头间的时候,我热泪盈眶;我看见瓦娃心爱的风车被瓦娃扔入怒江的时候,我感慨万千;当我看见瓦娃幻想着与姐姐一起走路上学的时候,我百感交集……
我们现在是多么的幸福,却又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既不会没书读,又不用冒着生命危险溜索上学,走路的就算了,还天天有专门的私家车接送,走的路也很平坦,不像他们,路坑坑洼洼的,一不小心还会摔倒;我们的饭也比他们可口、丰盛,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粮食;我们的鞋子不知有了多少双,也不知道扔了多少双,几乎每一个月就换,种类数都数不清……这些难道还不能充分证明我们比傈僳族的孩子幸福吗?
我们还能坐在如此明亮、宽阔的教室里学习,是多么幸运那!我们却不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在那么好的环境里读书竟然不好好学习,不仅浪费了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还辜负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如果换作是傈僳族的孩子,那么他们一定会好好珍惜这么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
我觉得我们应该为那些贫困山区,尤其是在云南怒江流域那里的贫困山区捐献衣物,自己的旧衣服、旧鞋子,旧书都可以捐,对于我们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却是心灵上最大的抚慰。
让我们一起祝愿那些傈僳族的孩子们早日能圆了“走路上学”的梦,以后能够更加方便地上学!
Ⅱ 电影《走路上学》观后感
[电影《走路上学》观后感]
电影《走路上学》观后感
二(5)班陈薪卉
星期六我和妈妈一起到电影院看电影《走路上学》,电影《走路上学》观后感。这个电影是爱心电影,先看电影后付款。
电影里的孩子们住在大山里,每天要溜索过江才能上学。能够走路上学是他们的梦想,观后感《电影《走路上学》观后感》。对我们来说,走路上学是一件多么普通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和里面的那些小孩相比,我们幸福多了。
电影里那个从深圳来的聂老师,她很有爱心,帮那些小孩买东西,而且还亲自到瓦娃家上课。我们要向聂老师学习,关心贫困地区的孩子。
〔电影《走路上学》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Ⅲ 少儿电影排行榜前十名国产
国产少儿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1、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张艺谋
《奔跑的少年》是我国一部鼓励孩子们勇于追求梦想的教育电影,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沙漠村庄里的小小少年,他的梦想是能够成为一名专业的足球运动员,虽然不被家人看好,但他一直为之努力。
Ⅳ 中国十部教育孩子的电影
中国十部教育孩子的电影:
1、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张艺谋
《奔跑的少年》是我国一部由伊利多斯·帕如克、努尔曼姑·吐尔地玉素甫和阿依古丽·阿不都拉等人主演的教育电影。
故事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新疆村庄里,主人公帕尔哈提是一所小学的教师,幼年时候的足球梦想被父亲扼杀。沙丘上,一颗足球被风吹到帕尔哈提的脚下,唤起了他对足球的回忆和热情。他将足球带回家缝好,由此一颗“天赐”的足球便改变了帕尔哈提和他班上十几个孩子的命运并组建了一个传奇的球队。
Ⅳ 走路上学的剧情简介
《走路上学》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s1_ONYM0EnRrb7KFOEf5EA
《走路上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瓦娃(丁嘉力饰)和娜香(阿娜木龄饰)小姐弟俩,为了到江对面学校去上学,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的故事。本片先后获得华表奖、金鸡奖和平壤国际电影节大奖等重要奖项。
Ⅵ 走路上学 影评
范文:一股清新的风——评《走路上学》 走路上学,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在我们眼里这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情,但是在我国云南,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为了求学,长久以来,每天依靠一根尼龙绳、一个自制的滑轮,从200米的钢索上滑过日夜奔腾的怒江,去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他们只是一群小学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葬身江底。“走路上学”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走路上学》就是以“飞索渡江求学”为题材,从孩子的视角,不以苦难和猎奇为卖点,仅仅通过姐姐娜香和弟弟瓦娃之间纯真的浓浓姐弟情,成就了这样一个清澈、毫无杂质的感人影片。《走路上学》是一部儿童公益片,但它同时又通过深刻的主题和清丽的艺术手法感染和启发了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观众。瓦娃和娜香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傈僳族的一对小姐弟,他们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生活,瓦娃唯一的梦想就是像姐姐一样能够去对岸上学,但是姐姐是靠危险的滑索遛到对岸去读书的,对于年幼的瓦娃,妈妈坚持要他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 电影的前半部分充满着轻松和欢笑,通过对生活中的细节和小情小趣来巧妙地铺垫了故事的主线,介绍角色关系。影片中精美的画面和称景的音乐显露出令人折服的震撼性视觉效果,摄影考究,画面精美,云南的风景如画,峰峦叠嶂,细细的溜索横跨咆哮的怒江,一个个小孩子从彼岸从容淡定的溜索过江,以美衬险,满足了我们的视听愉悦感。我们也在这种欢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姐弟俩的喜怒哀乐。一双十六块五的鞋打破了影片的温馨和唯美——天使般的聂老师为瓦娃买下了一双鞋子,以此补偿瓦娃没有得到的红色小雨靴,姐姐娜香在溜索回家的时候本能地去抓那双要掉出来的鞋,坠入怒江的激流当中……画面的精美,音乐的考究仅仅冲击了观众的视觉感官,但娜香的坠江却震动了观众的心。在姐姐娜香离开之后,曾经那么渴望过江的瓦娃,曾经那么活泼好动的瓦娃,成天默默地坐在临江的石壁上,再也不发一言……看到这里,影院里也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气氛,所有的观众都被影片感染了。虽然画面无声,寂静却留痕,我们因目睹生命的陨落而陷入一轮沉重的思考。之后,实习期已满的聂老师没有离开这里。她一次次过江来给瓦娃家里给他上课,始终沉默不语的瓦娃带聂老师看他画在木墩上的画:一座长长的桥,两个牵手的孩子,桥下无数的浪花。影片的结尾,大桥落成,聂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桥的另一头迎接背着书包、举着风车、走路上学的瓦娃。瓦娃神情落寞,步履沉重。在扔下那支小风车后,瓦娃,这个七岁的孩子,露出了与他的年纪不符的苦涩微笑。此时此刻,我们终于看到姐弟恋手牵着手一起走路上学。导演彭家煌和彭臣兄弟俩从事广告行业多年,他们为仁和药业、招商银行拍摄过诸多电视广告,但电影却一直是他们的最爱,彭家煌多年来一直保持每天看一部电影的习惯,他说,电影可以给他灵感,拍电影是他儿时的梦想。终于在积攒了足够的经验、人脉和资金之后,兄弟俩直奔梦想,自行投资1000万拍摄《走路上学》,连于荣光、成龙这样的大牌明星都甘愿不计酬劳为影片出力,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商人不去选择赚钱的生意而要做这个很可能收益甚微甚至赔本的儿童公益电影。兄弟俩认为人一辈子不能只为钱活着,拍一部发人深省的心灵电影,去启发和激励更多人,去为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做一点事情比赚钱的意义大得多!彭家煌把《走路上学》当做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儿子,他发现观影之后孩子对金钱、对学习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坚定的说:“也许这是一部能够改变他人生的电影”。从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来看,《走路上学》就已与充满铜臭味的很多商业片分隔开来,散发出一股清新的味道。唯美的画面、纯朴的民风、浓厚的亲情,一字一句一景一情使我铭刻于心。国产电影中,实在有太久没有出现一部如此纯净、清新的故事片了。《走路上学》就凭借着其单纯毫无杂质的气质打动了所有的观众。
Ⅶ 《走路上学》观后感
暑假学校建议我们看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是《走路上学》。我看了这部电影后受益匪浅。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姐姐娜香和弟弟瓦娃上学的感人故事……
学校在江对面,为了能上学,姐姐每天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因为通往学校既没有路,也没有桥。看着姐姐能天天上学,弟弟瓦娃羡慕不已,但妈妈一定要爸爸回来带他溜索才放心。可爸爸在外打工总也不回来。于是瓦娃就偷偷溜索过江,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学校,偷听了老师讲课。
时值冬天,聂老师却发现孩子们都穿着拖鞋甚至光着脚上课,课堂上满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是一片欢歌笑语。聂老师为孩子们的脚细心地量了尺寸,给每个孩子都买了双雨鞋。瓦娃偷偷溜索过江,妈妈知道后大怒,最后他以姐姐的红雨鞋做为不去溜索的交换条件――他实在太爱那雨鞋了,睡觉时都抱在怀里,梦里都露着笑容。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平静地过了,有一天,娜香在给家里买盐的时候,看到了一双适合瓦娃穿的鞋。很便宜,才十六块五。可是她的手上只剩下找回的一块钱,她认真地看了看那鞋子,最后把鞋轻轻放了回去。正巧聂老师看到这一幕,她把鞋子买下来,让娜香送给弟弟。兴高采烈的娜香,带着满心欢喜急着溜索回家,溜索到一半时,鞋子从书包里掉了出来,娜香一急,伸手去抓,一不小心却从溜索上翻下来,掉进滚滚怒江中……
瓦娃因为姐姐的离去遭受重大打击,从此后再不说一句话。当聂老师给他上课时,要看看他的`画。瓦娃无声地带着老师来到一处房梁前。那是一座美丽的桥,桥下是滔滔的江水,桥上是姐弟俩,手拉着手,快快乐乐地去上学……这是是瓦娃的梦,能走路上学,不再溜索。可是姐姐再也看不到弟弟的画了……
春暖花开的季节,马吉乡第一座“爱心桥”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下,顺利建成,瓦娃终于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学。在初春的阳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俩手牵手,小鸟一般从桥上飞过……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很感动,这走路上学的约定、这永不逝世的姐弟之情、这上学的欲望在我脑海里浮想,我也不会在抱怨爸爸妈妈,说他们没有给我好的生活,我也再不会埋怨自己的弟弟,跟他闹意见,跟他打架,而是去爱护他,保护他……同时我也希望,在那些偏远的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溜索到对岸上学的孩子们,让他们得到援手,在那条江上,建造一座“爱心桥”,让他们能排除生命危险,每天快快乐乐地走路上学。
Ⅷ 《走路上学》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B5fPqlFs42_9gx8X-MyVHA
提取码:msnv
《走路上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瓦娃和娜香小姐弟俩,为了到江对面学校去上学,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的故事。本片先后获得华表奖、金鸡奖和平壤国际电影节大奖等重要奖项。
Ⅸ 豆瓣8.2分电影《走路上学》为何看哭了一票观众
这部电影他的豆瓣分获得了8.2的分,为何这部电影哭看哭了一票观众,其实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在云南偏远山区,他们那些小孩上学非常的困难,那些孩子淳朴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还有他们每天用着溜索过江,为了上学,他们每天坚持,作为一名留守儿童,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的护送,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为了想要去到心仪的学校,孩子只能溜索过江,其实这个电影也反映了现实中那些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上学很困难,要绕过一山又一山上下学要走四五个小时,他们也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对知识的渴望,他们觉得这不是距离,
因为在里面当看到那些孩子,为了学习为了过江,为了进入知识的海洋,他们不断的努力着想想那些在城市当中不想去读书,每天玩闹过着悠闲富裕的生活,再看看那些为生计而担心为读书而担心的孩子们,
Ⅹ 看了 走路上学 之后,你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
《走路上学》 走路上学,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在我们眼里这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情,但是在我国云南,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为了求学,长久以来,每天依靠一根尼龙绳、一个自制的滑轮,从200米的钢索上滑过日夜奔腾的怒江,去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他们只是一群小学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葬身江底。“走路上学”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走路上学》就是以“飞索渡江求学”为题材,从孩子的视角,不以苦难和猎奇为卖点,仅仅通过姐姐娜香和弟弟瓦娃之间纯真的浓浓姐弟情,成就了这样一个清澈、毫无杂质的感人影片。《走路上学》是一部儿童公益片,但它同时又通过深刻的主题和清丽的艺术手法感染和启发了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观众。瓦娃和娜香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傈僳族的一对小姐弟,他们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生活,瓦娃唯一的梦想就是像姐姐一样能够去对岸上学,但是姐姐是靠危险的滑索遛到对岸去读书的,对于年幼的瓦娃,妈妈坚持要他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 电影的前半部分充满着轻松和欢笑,通过对生活中的细节和小情小趣来巧妙地铺垫了故事的主线,介绍角色关系。影片中精美的画面和称景的音乐显露出令人折服的震撼性视觉效果,摄影考究,画面精美,云南的风景如画,峰峦叠嶂,细细的溜索横跨咆哮的怒江,一个个小孩子从彼岸从容淡定的溜索过江,以美衬险,满足了我们的视听愉悦感。我们也在这种欢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姐弟俩的喜怒哀乐。一双十六块五的鞋打破了影片的温馨和唯美——天使般的聂老师为瓦娃买下了一双鞋子,以此补偿瓦娃没有得到的红色小雨靴,姐姐娜香在溜索回家的时候本能地去抓那双要掉出来的鞋,坠入怒江的激流当中……画面的精美,音乐的考究仅仅冲击了观众的视觉感官,但娜香的坠江却震动了观众的心。在姐姐娜香离开之后,曾经那么渴望过江的瓦娃,曾经那么活泼好动的瓦娃,成天默默地坐在临江的石壁上,再也不发一言……看到这里,影院里也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气氛,所有的观众都被影片感染了。虽然画面无声,寂静却留痕,我们因目睹生命的陨落而陷入一轮沉重的思考。之后,实习期已满的聂老师没有离开这里。她一次次过江来给瓦娃家里给他上课,始终沉默不语的瓦娃带聂老师看他画在木墩上的画:一座长长的桥,两个牵手的孩子,桥下无数的浪花。影片的结尾,大桥落成,聂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桥的另一头迎接背着书包、举着风车、走路上学的瓦娃。瓦娃神情落寞,步履沉重。在扔下那支小风车后,瓦娃,这个七岁的孩子,露出了与他的年纪不符的苦涩微笑。此时此刻,我们终于看到姐弟恋手牵着手一起走路上学。导演彭家煌和彭臣兄弟俩从事广告行业多年,他们为仁和药业、招商银行拍摄过诸多电视广告,但电影却一直是他们的最爱,彭家煌多年来一直保持每天看一部电影的习惯,他说,电影可以给他灵感,拍电影是他儿时的梦想。终于在积攒了足够的经验、人脉和资金之后,兄弟俩直奔梦想,自行投资1000万拍摄《走路上学》,连于荣光、成龙这样的大牌明星都甘愿不计酬劳为影片出力,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商人不去选择赚钱的生意而要做这个很可能收益甚微甚至赔本的儿童公益电影。兄弟俩认为人一辈子不能只为钱活着,拍一部发人深省的心灵电影,去启发和激励更多人,去为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做一点事情比赚钱的意义大得多!彭家煌把《走路上学》当做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儿子,他发现观影之后孩子对金钱、对学习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坚定的说:“也许这是一部能够改变他人生的电影”。从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来看,《走路上学》就已与充满铜臭味的很多商业片分隔开来,散发出一股清新的味道。唯美的画面、纯朴的民风、浓厚的亲情,一字一句一景一情使我铭刻于心。国产电影中,实在有太久没有出现一部如此纯净、清新的故事片了。《走路上学》就凭借着其单纯毫无杂质的气质打动了所有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