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全集 » 越剧老电影龙女传全集
扩展阅读
解说超级搞笑电影 2025-07-17 00:00:46
日本电影神话装 2025-07-17 00:00:02

越剧老电影龙女传全集

发布时间: 2025-07-16 19:01:46

❶ 求一篇黄梅戏《龙女》的故事 的赏析、观后感。

看完黄梅戏影片《龙女》从影院出来, 大有书生姜文玉在久旱不雨下喜获甘霖的心境。身在繁华闹市, 无法能学剧中人的手舞足蹈, 只得回到书斋舞文弄墨起来!
我认为《龙女》有三新:
一是题材新。
象这类神女与书生的恋受刘笃, 早在五十年代就有越剧《柳毅传书》、黄梅戏《天仙配》等片定评在前了。如今倘要摄制,应当有八十年代的新意, 才能合乎观众口味。《龙女》没有辜负
爱好黄梅戏观众的期望。称作龙女的云花公主之所以可爱, 是因为当她亲眼目睹人间苦旱田荒, 人人将成饿玲时, 她毅然执旗行令, 呼风唤雨, 给人间普降甘霖一尺二寸, 当她发现书生姜文玉的诚笃善良时, 主动以身相许, 不怕龙规天谴, 即使剥衅请降也在所不惜。最后当她在洞房中考验出新郎确是威逼不能压、富贵不能诱、美色不能惑、信誓旦旦非龙女不娶时, 她认为即使夜夜从三更到五更熬受拔衅之痛也心甘情愿。可以这样认为, 编导者在古代神话所允许的范围内, 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至善至美的带有理想色彩的古代妇女形象, 以供今人欣赏、赞美和仿效。
二是演员新。
整个影片的演员, 绝大部份都是新人。例如男女主角黄新德和马兰。其余如书幢和丫头或黑蛟和龙王等, 似乎也都是舞台历史不长的中、青年。我特别欣赏演姜文玉的黄新德, 不温不火, 既斯文又濡稚, 扮相俊美, 举止风流, 使观众看来,不得不承认只有他才能配得上龙女的挚爱。而扮演龙女的马兰呢, 早就听说她在当地有小严凤英之称。她虽曾来沪演出过, 我因有事而失之交臂, 这
次总算能在银幕上一饱眼福了。如果允许我放肆地说一句, 她的唱腔之甜、糯、柔、媚、大有“ 青出于兰而胜于兰” 之处! 兼之她的脸似满月,一在画面上亮相便艳光照人。我以为, 假如水底真有龙女的话, 恐亦未必有此婀娜娇女!
三是色彩新。
年年有几部戏曲片上映,其中不乏令人荡气回肠的佳作, 可是影片的彩色不知怎的总觉暗淡而不鲜艳。这次上影厂拍摄的《龙女》, 色彩均丽, 令人赏心悦目, 特别是从瑰奇的龙宫到龙女飞升水面的镜头, 奇妙美艳颇有芙蓉出水之感, 最后的皇宫和洞房, 更是红绿相映, 七彩缤纷, 实在是给了我一次美的享受。
笔秃文拙, 言不尽意。

------------《龙女》三新 邵慕水

❷ 寻找一部电影名字叫鲤鱼精 。很多年了

《追鱼》?
越剧电影。

书生张珍与丞相之女牡丹幼年订婚。后张珍因父母相继去世,只得投亲相府。丞相冷眼相待,命张珍暂居后花 园碧波潭畔草庐中读书,伺机退婚。

张珍孤身索居,万般惆怅,常于夜阑人静之际,至潭边哀叹心事。深居碧波潭的鲤鱼精,见张珍纯朴敦厚,就变作牡丹小姐,去书房与他相会。两人情投意合,遂约定每晚二更时分在后花园见面。

新春佳节,牡丹游园赏 梅,巧遇张珍,张珍含情,口呼娘子,牡丹失声惊叫。丞相闻声赶来,怒斥张珍伤风败俗,将他逐出相府。鲤鱼精知张珍受屈,急忙出府追寻,不料又被丞相撞见,误认其女与张珍私奔,而将他们抓回府中。真假牡丹相遇,引起纷争,却又真伪难辨,竟连丞相夫妇也无法辨认。丞相决定请包 公来公断。

鲤鱼精见事不妙,急回水府求援。龟精等各显神通,变作包公、张龙、赵虎,赶往相府,以致真假包公分辨不清。于是,真假包公一同审问真假牡丹。在假包公的暗示下,真包公得悉真牡丹嫌贫爱富,假牡丹义重情深,故有玉成之意,就推辞不问。张珍、鲤鱼精乘机逃出相府。丞相不罢休,又奏明圣上请张天师调来天兵天将。鲤鱼精、张珍逃至荒郊,天兵天将紧追而至。鲤鱼精见事危急,可能生还无望,遂将身世相告。张珍并不变心,反而爱之弥坚。幸喜观音前来搭救,愿度鲤鱼精往南海继续修炼成仙。鲤鱼精甘愿丢弃千年道行,忍痛脱去金鳞,转为凡人,与张珍永结同心。

或者是《龙女》(黄梅戏)
1984年的电影了

❸ 越剧《红楼梦》唱词

越剧《红楼梦》唱词如下:

(幕后合唱)看不尽满眼春色富贵花,说不完满嘴献媚奉承话,谁知园中另有人,偷洒珠泪葬落花。

(林黛玉唱)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

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会惜猩猩怜同病,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筑香坟埋落英。

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段葬花唱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最关键的在于她将“花”的命运与葬花“人”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既是写“花”也是写“人”,既是写“人”也是写“花”,“花”与“人”,在此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唱词中“花”与“人”的结合形式之一,是先有“人”后有“花”。

如果说,“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写的是“人”的活动与感受,那么,“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写的则是“花”的感受。

但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与“花”之间,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这条线索串联起来了,让人看不出有丝毫穿凿附会的痕迹,可谓水到渠成。

名称由来: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词。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