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铁血昆仑关》:一部被禁多年的国军精锐将士铁血抗日战争电影
《铁血昆仑关》这是一部有争议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根据小说《魂归昆仑关》改编,由杨光远执导的,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的作品,著名的抗战电影《血战台儿庄》也是出自杨光远的手笔。但《铁血昆仑关》这部作品从拍摄到上映,可谓是一波三,由于当时两岸关系及昆仑关战役战果存在争议等原因,这部片被禁了足足11年。
是金子总会发光,《铁血昆仑关》在西班牙电影节上映,却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因真实还原了昆仑关战役中的 历史 片段,而获得了 历史 见证奖。
影片主要讲述国民党精锐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率部队抗敌于昆仑关。战争异常惨烈,狼烟四起,战火密布,敌我双方围绕昆仑关殊死争夺,阵地反复易手。日军第12旅团长中村正雄率部增援,被杜聿明部队包围。总攻打响中国士兵前仆后继,与日军白刃战。狗急跳墙的日军使用了毒
气弹也没有能让中国军队后退;敢死队胸前绑满手榴弹冲向敌人。在将士们鲜血与尸体堆积下,夺回每一寸土地。最终日军三木大佐剖腹自杀,国军将士以杀敌五千,伤亡一万的惨烈代价,让中国军旗重新插上昆仑关。
这部影片太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很真实。如家园被日军占领,老太太拿起菜刀砍中村正雄,老头子的火枪打死几名日本兵的镜头,来展现老百姓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一面。也通过另一个侧面来展现当时老百姓对国民党抗战不力的不满情绪。老村民以为国民党部队通过坟地要又撤退,前去阻挡而哭诉道:不抵抗日本人,一退再退,流掉了大片的国土。不要老是撤退,你们有枪有炮,赶快去打鬼子吧!不打鬼子,祖宗在地下都要骂你们的。
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对人物的成功塑造。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细节处理,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李阿牛这是个劣迹斑斑的老油条兵痞,屡次犯规好赌抽大烟,在战场上偷捡死人的钱财来做赌资,还欺负新兵。但在抗日战场上,也有热血的一面,舍身炸掉日军两辆装甲车,最后英勇牺牲。
影片最精彩的是战争场面相当逼真,道具几乎是原型,还原 历史 接地气,剧情完全以战役发展为主线而展开,画面十分惨烈,以阵亡一万人的代价歼敌五千。当年的牺牲何其壮哉,胜利之后的路又是何其坎坷,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那些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抗日将士,都是民族的英雄。
② 《勇士连》飞夺泸定桥,向中国军人致敬,像这样高品质的战争片还有哪些
《勇士连》这部电影在上线5个小时之后收视率就已经冲到了排行榜第一,影片当中的飞夺泸定桥片段也勾起了很多观众的回忆,每一个镜头都有着很强烈的冲击感,也把军人英勇无畏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其实很多电影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更加全面地让观众了解到这些英雄在抗战杀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除了这部电影以外,也有很多质量相当高的战争片,比如《长津湖》,《战狼》等。这些电影在播出之后的票房以及口碑也是很高,足以证明观众对于这些战争片的喜爱程度。
虽然电影当中的演员并没有特别高的知名度,当然是却有着很精湛的演技,每一个人物角色都塑造的很真实,而且这部影片也把当年的英勇战役展现了出来。《长津湖》这部电影也是有着很多看点的,影片当中的战斗镜头也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些战争片都是很受欢迎的,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残酷的历史。
③ 历史二战的经典片段 和它的内容介绍啊
经典片段 巴顿将军
内容介绍
一九四三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为了扭转战场形势,重振美军力量,美国当局派乔治.巴顿
将军前往第二特种部队任司令官,有才华的布莱特雷少将为他的助手。 年逾50的巴顿,雄心勃勃,一上任就整顿军纪,命令伙房必须准时开饭,官兵服饰整齐,不准女人裸体画带进军营,还制订了极严格的训练计划。经过雷厉风行的整顿,巴顿部下的官兵们,一扫悲观畏战的情绪,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骁勇善战的部队。 不久,巴顿率领美军第二军,与德军隆美尔的军团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德军大败。巴顿部队乘胜追击,最后把残兵败将赶出了非洲战场。 1943年7月,巴顿又被派往第7集团军担任司令。他决定从西西岛南部登陆进攻巴勒莫,让英军的蒙哥马利将军攻取赛罗可斯,以牵制该地的敌军。但计划遭到蒙哥马利的反对。于是美国英联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出于双方面子的维护,其中包括蒙哥马利的情绪,就采纳了英方的作战计划,巴顿气愤异常,他不愿作英军部队的配角,但作为军人,他不得不服从命令。 1943年7月,英美联军分别在西西里岛南部和东部登陆。但由于德军防御主力的顽强抵抗,蒙哥马利部队无力攻破敌军防线,最高指挥部就命令巴顿管辖下的第二军让公路给英军前进,然而在德军猛烈炮火下让路,第二军伤亡很大,指挥部又命令停止前进,而巴顿还是全速行进,赶在蒙哥马利部队前面,攻克了敌军防线,后来巴顿在记者招待会上兴奋不已。 巴顿部队继续攻克墨西拿,但由于德炮火猛烈反击,也由于巴顿一意孤行的作战方案,部队推进迟缓,伤亡惨重。巴顿不得不亲自往前方侦查。在视察随军医院时,他动手打了一个懦弱的士兵,引起震惊,但士兵们还是服从命令,以惨重代价攻占了最后一个德军据点墨西拿。 巴顿赢得了〃血胆将军〃的美誉,但由于他对蒙哥马利态度不友好,以及粗暴殴打士兵,引起各方不满。在艾森豪威尔严令下,巴顿无奈地向各方公开道歉。可他的检讨仍然得不到别人的谅解,他被解除了军职。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巴顿又被艾豪威尔起用。但在这次战役中,巴顿只起〃声东击西〃的配角作用。他委屈、苦恼、愤恨。他利用公开场合之机,就把气出在俄国人身上。 不久,巴顿被任命为第三集团军司令。1944年6月6日,诺曼底战役打响。巴顿在阿登战役中,解除了巴斯托尼一地之围。正当他眼看就要取得个人和军事上的完全胜利之时,他的行动却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约束。原来,艾森豪威尔出于政治上的压力,已决定优先照顾蒙哥马利的北方战线,并让俄国人进军占领布拉格,虽然巴顿已经深入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了。 战争末期,巴顿因作战有功,胸前挂满勋章。德国投降后,在美、苏军队庆祝胜利的宴会上,巴顿竟然冷漠、仇视俄国人,并宣称希望和俄国人打仗,因为他认为美国人绝不能向俄国人示弱! 艾森豪威尔大为恼火,巴顿将军由第七集团军司令改任为虚有其名的所谓第十五集团军司令,从此结束了他的战争生涯。然而当巴顿离别他手下的同行时,他为这一不公正的决定感到忿忿不平。1945年12月,巴顿将军因车祸,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