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电影 » 经典电影一镜到底
扩展阅读
印度老电影插曲200首 2025-09-15 21:44:59
神马5k电影 2025-09-15 21:36:35

经典电影一镜到底

发布时间: 2024-07-11 16:52:46

❶ 经典的长镜头电影有哪些

《战争之王》开篇就是一个长镜头,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中间没有动一剪子,堪称变态。
《400击》最后那个长镜头非常著名
《赎罪》太刻意了,为了长镜头而长镜头了
《人类之子》战争片,三个很长的长镜头
《蛇眼》从影片开始在长达13分钟的时间里,镜头一直跟随着尼古拉斯.凯奇移动
《不可撤消》99分钟电影只有10个长镜头
其余如《大事件》《悲情城市》 《恋恋风尘》 《海上花》 《霸王别姬》《撒旦的探戈》《夺魂索》《冬荫功》等等。

❷ 全片藏14个彩蛋,《1917》“一镜到底”有多震撼

截至8月9日,英国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的《1917》,在中国内地电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观众已经在IMAX中体验过了其声名在外的“一镜到底”。除了观看这部“英国制造”和全部英国演员出演的大片,作为影迷,还能在其中发现很多意外的惊喜和彩蛋。

1.送信情节。

《1917》的故事情节表述起来很简单:一战背景下战况紧急,两个年轻的英军士兵接到命令,需要穿越危险的无人区,向前线传达“立即停止进攻”的讯息。对阅战争题材无数的观众来说,这种“送信”的故事颇为眼熟,似乎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类似情节,而电影故事的构思实则来自导演萨姆·门德斯爷爷的亲身经历。门德斯二次拿起战争片的导筒(第一次是《锅盖头》),同时亲自撰写剧本。门德斯表示,“他的故事很反浪漫,没有感情,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勇敢,说起来的都是战争中关于运气和机会的故事。”


7.扮演布雷克的迪恩·查尔斯·查普曼和扮演布雷克中尉的理查德·麦登。

两人虽然在《1917》里上演兄弟情深,但在著名剧集《权力的游戏》里,两人可是分属水火不容的拜拉席恩家族和史塔克家族。一个是托曼·拜拉席恩,一个是“少狼主”罗柏·史塔克。

8.饰演史密斯上尉的马克·斯特朗、饰演艾琳摩尔将军的科林·费尔斯与麦肯锡上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他们在《1917》之前就共同出演过一部著名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9.荷兰弟

据说,《1917》中的布雷克一角,导演门德斯原本属意“蜘蛛侠”荷兰弟汤姆·赫兰德,剧组曾与荷兰弟进行过协商,但无奈最后由于档期冲突,荷兰弟拒绝了《1917》的邀约。

10.导演为逼真的效果,请前英国陆军成员保罗·比迪斯协助拍摄。

保罗说,电影中的爆炸全部是真实的,拍摄该片时,他平时除了对两位主角进行军事训练,还要训练800位临时演员。同时,精益求精的导演坚持1:1实景打造的拍摄场景,这包括电影里那条出镜率极高的战壕。

11.挖战壕。

由剧组工作人员辛苦挖出来的,长达1.58公里,深度至少一米以上的壕沟。

12.蕴含一定美学。

《1917》中被焚毁的城镇并不是随意布置的,剧组选用了特殊的化学方法制作一种铁丝,让火焰沿着铁丝燃烧,在控制火势方向的同时控制投射阴影的位置。如此一来,便形成观众看到的较为温暖的燃烧颜色。

13.电影中的照明弹飞行的轨迹。

要拍出如此出神入化的画面,70岁的大神级英国摄影师罗杰·迪金斯当然功不可没,同时他也是该片最有分量的一枚“大彩蛋”,第13个彩蛋。

14.“伪”一镜到底。

罗杰·迪金斯一直在技术上不断探索,所以,他也造就了《1917》最值得赞叹的第14个彩蛋。

他表示,影片是由一连串的镜头剪辑而成的,其中最长的镜头为8分半钟。资深影迷也能看出电影中有不少剪辑的痕迹,保守估计大概有二十几处,这也是本片被称为“伪一镜到底”的原因。这种技术,也正是一种创新所在。

❸ 获得三项奥斯卡奖的《1917》为什么要用“一镜到底”

战争片对于电影来说,真是个奇特的类型。


导演们似乎非常喜欢在自己功成但名不就的时候拍一部战争片,让自己最终拿到能证明自己的奖项。科波拉凭借《现代启示录》拿到了金棕榈,库布里克用《全金属外壳》拿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奥斯卡提名,斯皮尔伯格以《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获得了到目前为止的两座奥斯卡奖杯。



本次奥斯卡奖的大热门《1917》,也是导萨姆·门德斯凭借战争片首次斩获奥斯卡奖。获得三大技术奖项的《1917》,也代表了战争片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战争片最能凸显导演们的艺术水准


对于战争片来说,它不仅可以拥有内涵丰富、直面人性的故事,让导演彰显自己思想的深度,还能提供足够的视觉场面来考验导演的镜头和特效的布置,这也许就是导演们纷纷借此凸显水准的原因。


相对于上世纪的几部经典,近年来的战争片对于战争的宏观反思在慢慢减少,对于战争的还原和个人故事在慢慢增多。一是不存在战后不久、战争的淋漓伤口还在的艺术创作环境;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导演们可以更写实地表现战争场面。 这种“浸入式”战争片,在慢慢成为这种类型片的主流


诺兰的《敦刻尔克》便不同寻常地用时空切换、声音、第一人称手法来增强压迫性与紧张性,增强观众对于电影的代入感。



而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季,作为黑马杀出的战争片《1917》,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而这部电影则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真实,这就是所谓的———一镜到底。用长镜头,减少剪辑的方式来体现这一点。


一镜到底的手法对导演的布景,演员的演技都有极高的要求,在没有蒙太奇变化的电影镜头中,这就意味着故事的发展只能单纯靠摄像与导演的布置来推进。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季中,《1917》也理所当然的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这三大技术类大奖,足以证明这部电影对于战争片的深厚影响。


二、反类型 探索 者:萨姆·门德斯


全片一镜到底这种独特的风格,与这部电影的导演萨姆·门德斯、摄影罗杰·迪金斯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起萨姆·门德斯,我们可能一时间想不起这位导演的作品,也对他了解不多。其实门德斯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精通艺术与商业两方面的电影导演。


毕业于剑桥的他深受传统的英式戏剧影响,拍电影之前,门德斯担任过伦敦和纽约百老汇的舞台剧导演,曾以音乐剧《卡巴莱》获得美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托尼奖”。


近年来,已经投身于电影的他依旧在监制一批优秀的莎翁 历史 剧,譬如由抖森出演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而与此同时,他也指导了电影史上最长盛的商业动作电影系列——《007》系列。作为英国导演,能亲自打造“007”是他的梦想,在他的处女作《美国丽人》中,就有不少对于“007”系列的致敬。


对于“007”系列,门德斯所做的最大贡献是:让这部属于男性的动作电影注入了更多属于戏剧般的人文气息,从《007:天幕危机》到《007:幽灵党》,这两部电影里的邦德都减弱了特工工作赋予他的冷酷,电影支线也不单单是美艳的邦女郎与他的感情之路,而是更多地充实了个人的背景,似乎还在幽灵党中拥有了些许家庭化的气息。


这种人文关怀在以往的邦德电影上是不多见的,这也是门德斯在脱离戏剧后,他自己指导电影的一个显著风格——打破类型片去探讨个人境遇。



于是,在《1917》上,我们看到了在整个一战背景下两位士兵的独角戏。其实门德斯的这种思想在他早年拍摄的另一部战争片《锅盖头》上面就初见端倪。


《锅盖头》没有像大部分战争片将战争场面的表现作为重头戏,而是以战争的背景透过亲历者的身心感受来描写战争的无意义。


和美国电影中“二战”、“越战”为背景的战争片的不同在于:影片注入了现代人对战争的态度,这场美国在新世纪发动的战争既不出于正义,也不出于爱国,只是成为发泄青春剩余经历的训练场,影片描述的战争竟然没有一个敌人真正出现过,所有的场景都由主人公——一位20岁的狙击手的生活贯穿,和他的战友训练、沙漠中等待作战任务,直到最后也没成功地发射一颗子弹,杀一个“敌人”。



这就是一种反类型,与以往富有冲击的战争片大不一样。 但在《1917》上寻求新突破的门德斯绝对不会陷于故事表达,因为《锅盖头》的反响并不是很好,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镜头语言对于战争片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像《现代启示录》中科波拉赋予的艺术性的油画色彩去渲染“启示录”的风格一样。



《1917》选择了不同以往地用长镜头去讲述影片故事,而这对于摄影是个巨大的考验。好在,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是大名鼎鼎的罗杰·狄金斯。


三、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




就《1917》这部电影本身来看,拥有戏剧基础的导演和高深功力的摄影是完全必要的。电影的剧情简单到“两位士兵穿梭战地送情报”这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情况下,强大的技术支撑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为了达到沉浸式的战场需求,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当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在树下被唤醒,在电影剩下的两个小时里,门德斯和狄金斯跟踪这些年轻人,在地堡和农舍里连续不断地挖战壕,穿过敌方领土,用摄像机一直跟随拍摄。



影片全程的跟踪镜头,摄影机随着主角围绕和旋转,机位景别随着场景的切换,主角的走位变化着全景中景特写,平拍俯拍仰拍,总之不管是拍摄距离还是角度,导演都试图打破观影的平面空间,给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式的自由的战争空间。并且,影片的声效和光效应用都相当出色,尤其在两位士兵穿越几乎无人的战场线时营造的紧张声音和两人在塌陷的地洞中的灯光布设都增强了体验感。



所以,电影人看待这部 《1917》,算是在今年颁奖季最有艺术含量的片子了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观赏这部电影的最佳方式是去IMAX影院,毕竟你需要去感受这里面画面与音效带给你的冲击。


结合与《1917》有着类似风格的《敦刻尔克》来看,对战争的还原和对观众越来越真实的布设将是未来战争片的一个方向,让我们拭目以待。

❹ 介绍几部有经典长镜头的电影,没什么研究的别来添乱

1.《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中间没有动一剪子。堪称变态。
2.安迪·威荷的《沉睡》用镜头对准一个酣睡的男人长达六个小时,绝对挑战人类的忍耐力!!!
3.《400击》最后那个长镜头非常著名
4.《赎罪》里那个,老师课上讲了~ 太刻意了,为了长镜头而长镜头了~
5.《人类之子》战争片,一个30分钟左右的长镜头,个人认为很不错的。。。
特吕弗的《四百下》。他是巴赞的忠实拥护者嘛
6.《蛇眼》里的,那是尼古拉斯.凯奇演的一部动作片,从影片开始一直到拳击场内枪声响起,在长达13分钟的时间里,镜头一直跟随着尼古拉斯.凯奇移动,这期间他做了很多事,上电视、见拳王、抓小贼、会老友、跟老婆和情人打电话、盯上一个金发美女……尼古拉斯.凯奇在这13分钟里充分展示了自己锋芒毕露、飞扬跋扈的演技,让我大呼过瘾!
还有就是法国左岸派的和新浪潮的都有很多是长镜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