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萬水千山 電影 觀後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有關於長征的電影,名叫《萬水千山》。這是一部叫較老的片子主要內容是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突破了敵人防守來到大渡河渡口。但大渡河自然條件險惡,數萬大軍難以通過。後有敵兵追擊,前有天險擋路,我軍決定要排除萬難奪取大渡河上游的瀘定橋渡口,以保大軍渡河。紅軍前衛營不畏艱險、頑強戰斗奪下瀘定橋,並鋪設橋板,使紅軍大部隊安然渡河,繼續向大雪山進發。在雪山行進的過程中,天氣極為惡劣,許多戰士都犧牲在這里,但大雪山還是被我軍征服。1935年8月,紅一和紅四方面軍終於會合了。
最令我難忘的事他們爬雪山過草地時的情景,這也是長征途中最艱難的路途。最令我遺憾的是在爬雪山的過程中,有一位老紅軍不願意丟棄自己的鍋,為了取鍋,他不慎摔下了山崖。要是他能思考一下——是鍋重要還是命重要,他應該就不會丟了性命了。
過草地時,紅軍的糧食全部都用完的,可草地還是見不到邊。
在極度缺乏食物的情況下,紅軍就靠吃野菜、草根、樹皮充飢。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輕則嘔吐瀉肚,重則中毒死亡。沒有能吃的野菜,就將身上的皮帶、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脫下來,還有馬鞍子,煮著吃。有的戰士餓得實在沒吃的,就找別人屙的屎里沒有消化的青稞麥,或者自己拉出來的,一粒一粒挑出來,洗了再用茶缸煮著吃。吃是這樣,喝也是這樣。有的戰士,人尿、馬尿都喝過。實在是沒糧食了,一望無際的草地,沒有人煙,戰士們吃起了所有能吃的東西——野菜,草,還有身上的皮帶,甚至是草鞋上的皮襻襻,鑼鼓的鼓皮!野菜吃完了,吃草根。當發現草根可以充飢後,戰士們第一時間傳口信給後面的部隊——是甜的!
也曾有過苦作甜。那次戰士偶然在一處窪地里找到一副牛骨架,上面居然還黏著幾片肉,老紅軍田仁乾幾人大喜過望,將它搬回營地集體分配:那幾片肉給婦女娃娃們,那骨架大部分給了兄弟部隊,只留下一小部分歸他們幾人,作為存糧慢慢吃。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紅軍司令,他身負槍傷仍要堅持自己走。當紅軍們會合時,他終於心滿意足的閉上了雙眼......
這位司令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的人去學習!而這位司令值得我們永遠去懷念!其實,他只是這長征隊伍中的一顆明星,還有許許多多,數不勝數的紅軍戰士都具有他那樣的精神,他們,也都值得人們去致敬。
B. 急求電長征電影《萬水千山》觀後感,要1500~2000字的,是黨校培訓讓寫這部電影的觀後感(思想匯報),謝了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主席的這一首《七律.長征》是詩歌史上不朽的傑作,這首詩負載著紅軍長征路上的千百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 而電影《萬水千山》從視覺和聽覺上給我的震撼與沖擊,激發了我滿腔的愛國之情,使我又一次經受了革命的教育和感動。
《萬水千山》敘述了在長征道路上,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一支先鋒部隊所經過的一段艱苦歷程。他們「大渡鐵索橋」¬——水急,又不能乘船,英勇的紅軍戰士們頑強地爬過了只有鐵索而沒有木板的鐵索橋;他們「過雪山」——傳說許許多多人都死在了雪山裡!雪山陡峭極了,天氣也很惡劣,經常刮風、下冰雹,可是,紅軍們依然堅持著爬過了雪山;他們「過草地」——為了不中敵人的圈套並主動出擊,紅軍決定走過那很大的草地。草地不僅路長,還到處是泥坑,不小心就會陷下去喪命。物資也很缺乏,許多人倒下了,卻又站起來了!不放棄!本著這樣的信念,紅軍們成功了!勝利了!
還記得影片中紅軍過雪山時,為紅軍領路的那位向導嗎?他為紅軍的勇敢無畏的精神而震撼,加入了紅軍;還記得紅軍過草地時,紅軍所住的那個村莊的醫生老大爺嗎?他被教導員負傷還堅持過草地的精神所感動,把家裡唯一的馬贈給了紅軍。長征精神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半個中國的人都來打日本鬼子了!」那麼,長征精神究竟是如何鼓舞和打動人們的呢?
長征精神感動人,因為紅軍們勇敢。「我們是紅軍,多高的山也擋不住我們!」「我們紅軍什麼也不怕!」這些樸素的話從戰士們的口中說出,給人一種鼓舞,一種感動。戰士們為了革命的勝利,真正詮釋了什麼叫「勇敢」。「大渡鐵索橋」時的一幕令我無法忘記:隊員們冒著槍林彈雨,奮勇向前,義無反顧地沖向敵人。即使中彈或落水,也眼神堅毅地逝去。那眼神中包含著他們對革命的熱情與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包含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也包含著無畏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感動人,因為紅軍們團結。教導員為了給戰士們加油鼓勁兒,中彈了也依然大喊:「同志們加油!」。有的戰士在「過草地」時走不動了,教導員就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即使教導員自己病得不輕。教導員關心每一個戰士,他說:「戰士,是革命的本錢。」而戰士們心中深深地愛著自己的隊伍,自己的領導。老周所珍藏的一瓶酒,讓兒子小周給教導員送去,就為了讓教導員在過雪山時暖暖身子。而在教導員病重期間,戰士們都爭著照顧他。濃濃的暖意在艱苦的行軍中給每一個人帶來溫暖。。。。。。
長征精神感動人,因為紅軍們頑強。即使再艱苦,他們也堅持下去。「苦就苦點兒唄,為了革命成功,為了子孫後代。。。。。。」「過雪山」時,有人吃不消了,卻咬牙繼續走。物資一直都很匱乏:無論是葯還是食物。看著影片,我彷彿進入了那段艱苦的歷史。沒有吃的,就殺馬,騾馬沒了,就挖野菜、樹皮、草根。。。。。。看著大家依偎在篝火前,我突然感覺到一種奇特的悲壯。我想我無法體驗紅軍當年的感受,可從這悲涼的畫面和高亢的樂聲中,我彷彿隱隱約約感受到了些什麼——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或是崇高的革命主義品質。總之,我似乎越發珍惜我身邊的一切了。
長征精神感動人,因為紅軍們信念堅定。首長說過:「革命,非勝利不可!」戰士相信:「革命,一定會成功的!」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如此自信的民族!這不就「人心齊」了嗎?這不就是得到了「人和」嗎?沒有人會不相信,這樣一個信念堅定的軍隊,這樣一個為正義而戰的軍隊,一定,會達成他們那「遠大的理想。」
長征精神感動人,最後因為紅軍們「一切為了窮人」。「我們是為了被壓迫的人的解放而奮斗!」「我們和蔣介石不一樣,我們去打日本鬼子!」人們見到一個為了造福自己,給自己幸福生活而打仗的軍隊,能不歡迎嗎?能不盛情款待嗎?老百姓們要的,不就是安定美滿的生活么?
所以,如此偉大的中華民族的長征精神一定會代代相傳下去!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悲壯的歷史里程碑,但是電影卻始終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電影中的嘹亮歌聲一次次將我們鼓舞,把革命定會勝利的情感表現地淋漓盡致。《萬水千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座座高山,一條條大河等著我們去征服。永遠記住吧,我們偉大的長征精神!永遠記住吧,我們是為大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努力拚搏而來的。請為此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中華民族,這個歷經磨難的民族,如今已在世界的東方,綻放自己耀眼的光芒!大喊吧:「我愛我的祖國」!
C. 題目干山萬水的作文450字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有詩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認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寫照.司馬遷用「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詮釋著自己對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陽樓的范仲淹面對滾滾的江水,吟誦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此為幸福.
感嘆古人對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漸漸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麼樣的.它不是千金的財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為人,為別人著想的奉獻,是付出,這就是我要的幸福.
一份有自己聲音的幸福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第一個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因而引發了我,我覺得每一份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你可以選擇其滴落的方式,但它的聲音你別無選擇.
人打一落地,便是一個生命個體,有自己必須經歷的人生,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更有著對幸福不同的詮釋.假如,真的只有當幸福失去後才知道幸福的可貴,那麼還有誰有勇氣去追尋幸福呢?
D. 電影萬水千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150字左右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毛主席領導了秋收起義,締造了中國工農紅軍,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開創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根據地,成功地粉碎了蔣介石的一、二、三、四次「圍剿」。就在這時,王明機會主義路線排斥毛主席在黨中央的領導,篡奪了紅軍的指揮權,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1937年1月,一、二、四方面軍先後到達了陝北。三大主力紅軍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電影《萬水千山》以她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這一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就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中華民族堅定無畏精神的象徵!
E. 電影《萬水千山》詳細內容1000字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突破了敵人防守來到大渡河渡口。但大渡河自然條件險惡,數萬大軍難以通過。後有敵兵追擊,前有天險擋路,我軍決定要排除萬難奪取大渡河上游的瀘定橋渡口,以保大軍渡河。紅軍前衛營不畏艱險、頑強戰斗奪下瀘定橋,並鋪設橋板,使紅軍大部隊安然渡河,繼續向大雪山進發。在雪山行進的過程中,天氣極為惡劣,許多戰士都犧牲在這里,但大雪山還是被我軍征服。1935年8月,紅一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大軍繼續行進。在大渡河戰斗中受傷的指導員李有國舊傷復發,情勢危機,房東老大爺將自己僅有的一匹馬送給了紅軍。草地行軍艱苦異常,首長殺掉了馬分給戰士們吃,李有國用樂觀向上的態度鼓勵著大家,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紅軍終於走出草地,戰士們一鼓作氣打垮了前來襲擊的國民黨馬步芳軍隊,隨後,又迅速突破敵軍重兵防守的天險臘子口。1936年12月,歷經千難萬險的紅軍終於與紅十五軍團在陝北勝利會師,完成了可歌可泣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我時常在想,老電影為什麼會是佳作呢?看了這部《萬水千山》後,想法又明確了些。
道具上當然沒的說,和現在沒什麼差別,在軍服上要好些,紅軍的制服顏色不一,補補丁丁,不像現在的電影里的那些,新得像是剛拆包裝似的,一看就很不舒服。
但最大的差距還是在人的塑造上,別的不說,這部電影是描寫紅軍先鋒一個團的,出現的最高領導就是團長,而與之類似的當今電影《我的長征》,明明只是描寫一名士兵,主席和總理卻出現了好幾次,出現也就出現吧,還把一些教科書上要交代的東西脫口而出,你當我們是不看書的呀??
更大的差距體現在士兵群眾演員的塑造上,過去的電影里的士兵們看上去是活的,現在的卻是「死」的,一看就是在背台詞,面部表情不生動。《萬》中,紅軍戰士們幾次說道:「走走走,我們到底要去哪。」副營長說:「你倒是來教訓教訓我這落後份子。」紅軍小戰士他爹說道:「長征何時是個頭,說是要亢抗日連個鬼子的影子也看不見。」這些情節在現在的紅軍題材電影中根本不可能出現,紅軍戰士也是人,不可能表現得很高覺悟,戰場上士兵發發牢騷很正常,偏偏現在的電影里這點就表現得很假。其實吧,現在拍電影肯定比五、六十年代禁忌要少許多,但結果拍出來的東西反而更假了,這是什麼原因?歸根到底是導演的問題
電影里也出現了女角色,副營長的妹妹,形象生動鮮明,不像現在某些電影里的女戰士是個只知道談戀愛的花痴,我就搞不懂你整那麼多火線戀愛的情節幹嘛呢,自娛自樂?《萬》里的營長同志似乎也許對妹子有那麼一點意思,但在戰場的他會一有機會就整這一門心思么?頂多也就偶爾關照一下。
吐槽無力,應該算是不可復制的時代作品了~~~
F. 千山萬水 電影觀後感1500字
與青春不止遇見明知年華終將老去,而我站在青春的尾尖靜靜眺望,盼著風的微笑,盼著這顆心溫暖到老。看那消逝的歲月在指尖滑過,依然明白,我與青春不止遇見。所有的船都行在水上時,總有船會相遇有個女孩教會我成長,有個女孩教會我愛。許久,我還記得你如花的笑靨。你曾經出現在我的生命中,後來又消失不見。我會想你,會記得你叫我名字時清澈的嗓音,摻雜哭泣。我會想你說渴望我們的愛情如盛開的荼靡,永不敗落。但不能逃避的是,我們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抓不住的短暫的燦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以致亮了這條陌生的路,停留在原處的是不願碰觸的遺忘在盛開之後的遺憾。指尖的溫暖慢慢消散,謝謝你一路的陪伴,殊途同歸的不僅有飛揚的青春,還有我們不盡相同的未來。曾經的,會被銘記,不僅是我們,還有那無關歲月的等待,不會因為離去而變得冗長畢竟,青春的游樂場永不打烊。而我們,還會遇見。那些裹在記憶里的眼淚已經風干青春是一場沒有主角的黑白電影,重復著我們奔跑過一個個街口的畫面,不知疲倦的追逐可能的終點。十四歲,我像世界末日倒計時般看著太陽下山,在冥想中度過每一天,好多次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流下眼淚,卻想不出哭泣的理由,也許只是面對未來的時光不由得感慨,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電影,沒有人說停機,沒有人喝彩,在時間的流逝中不停歇地繼續。在長大的幸福中,看見地平線任會心生悲喜,執著於45度角仰望天空。會挑自己最喜歡的那條路走,走過斑駁的樹影,彷彿走過內心明滅的悲喜。我的十四歲,坐在彩虹搭起的橋上安然延伸著我的夢幻。十四歲,我在郭敬明的文字里迷失自己。「年輕時,浪費了太多時間傷春悲秋。成年後,決不允許再重復這種消耗和錯誤。我想過平靜的生活,干一份平常的工作,找一個人好好愛。」二十五歲的歲郭敬明說如是。再次提起郭敬明時,我已不再帶有疼痛的回憶。我曾在花季的十四歲看郭敬明那感傷流年的十七歲,而如今,我以漸漸釋懷的十七歲看郭敬明那已燦爛綻放的二十五歲。往後的日子,我可以平淡輕松的看待他的文字,忘記了曾經擁有過的那份憂傷。我知道,那些裹在記憶里的眼淚已經風干,它們蛻變成我的明媚與堅強。不僅是千山萬水,而我在路上如果時間允許,我願在心情平靜時獨自出行。渴望那種在路上的感覺,如匆匆過客般,行走在天地間。這種執著,或許和小時候的經歷有某種關聯。母親曾說:「我越不放心你,越要讓你出去。」由於生命中的那些不安分,自己對於遠走高飛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堅持。「我不找事,態度誠懇,什麼樣的路程,什麼樣的艱苦,我都能自然接受。」這便是我走在路上的理由。消逝是行走的一種屬性,對於走在時間中的我,不過在千山萬水間追尋那屬於自己的淡薄心境。相對自然山水的質朴,城市則是人類文明的最高造詣。堅持著相信,沒有最好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無主之地。所有的造城者和毀城者都會死去,留下街道與建築,工藝和風格的殘篇斷簡。見最多的人,被最少的人看到,僅以平凡和微渺的態度行走。與驚喜不期而遇。對於理想,在這條漫長道路上,不斷追尋,而我即將走過那條叫做青春的小徑。有些東西,該送走的一定會送走,比如青春。有的東西,該延續的一定要延續,比如夢想。我無法讓千山萬水間都留有我的足跡,但有夢想相伴,我就會在路上。其實,我欣然接受的不僅是千山萬水的旅程,還有屬於青春應有的飛揚。 青春的葬禮死了就死了吧!絳紅的夕陽激起風的堅韌,把石的骨節擊碎。這個世界不值得留戀什麼。讓最邪惡的咒語將我埋葬,我已忘記了太陽和月亮,還有長河中的白帆,遙海里的燈塔。骨灰揮灑在命運的汨羅江中,濺起火色的波濤,站起又跌落,只擷到千年前的那一滴凝固的血淚。微風吹拂。鍾鼓轟鳴,鼓琴驟起,萬馬齊喑。平仄中,冷血微存柔情,柔情中充滿豪邁,豪邁中夾雜空虛。無論如何,你都要披甲上陣。陰郁的古琴聲觸動了整個悲秋,嫩葉跪乞在寒霜前,恐怕憔悴了臉龐,卻折斷了脊樑。失去的,是現在擁有的生活。擁有的,也是現在失去的生活。一蓑煙雨。任平生。苦澀,悲哀。腳踏芒鞋,環視天下,驚心。死屍擠滿了前進的道路。我就要死了。到底誰來完結?夏日的天空里,沒有星跡。沒有人來珍惜那隻肉嫩而嬌媚的小花了嗎?猙獰的霓虹統治著這淪陷的世界。舉杯痛飲,無處尋月。泛舟啟濯,唯缺琵琶。夏日是夢幻的,是寂寞的。只有我還遐想:他一定是一副神奇而美麗的畫卷。我又笑著哭了,狠狠地打自己一記耳光。靈魂撫慰著我進入夢鄉,我眺望天空,銀河的兩邊有兩顆亮星。那是我的心臟,我的思想。卻在夢中。黃花凋零,埋怨堆積,載不動,一絲愁。輾轉南北,不變的是愁苦。纖纖玉手,是婉約的靈魂。點點心語,搗破萬種風情,只是留不住雕鏤皺紋的歲月。我死了,將一去不返。一條路將我送到了生命的終點。如春花一樣燦爛,像秋葉一樣靜美。 孤獨的青春懷念過去,因為曾經的一陣微笑而泛起的漣漪,夾一些悲歡。隱隱約約的,還有一去不回頭的昨天,浩浩湯湯地洞穿了我簡單的青春。嚮往有單車的日子,沒有太多的必須自己去選擇,迎著風,回味著飄渺的未來,對單車,產生了一種寄託,自由自在的生活,也算自己的一種未來。驀然地,很想去努力地哭一場,但又不許眼淚掉下來,現實中有太多太多的無奈,與自己那無聊的幻影在僵持著。總是在給自己找荒唐的理由,填滿空洞的心。也試著去讓自己接受自己的理由。只是冰涼冰涼的現實,毀去了一切,毀了一切!沒辦法,於是學會了風景的佇立,靜靜地等待幸運的降臨。在無助後學會成長。在這些時候,我的耳旁會縈繞這洶涌的忠告。傻笑,孤獨的掙扎,但又不想沖掉如此的善良,只想自己好好地靜一靜。白天還在運轉我似乎發現了夜晚那份黑的影子,靜謐的黑,恬淡的黑,黑的真誠。讓自己感覺到一份久違的熟悉。總在庸庸碌碌地忙碌著,總在行色匆匆,把美好的青春像囫圇吞棗般塞進了肚子里,沒想去回味,也根本來不及去回味了。下午,無聊之中拿起了畫筆,蘸墨,打稿,抽絲,想去給自己畫幅工筆,就肖像自己吧。哼哼,看著自己畫好的另一個人,不像是自己在工筆,倒滲透出了似塗鴉的素描。也罷,總算有一次,讓自己的心走出了嘈雜,也有了些需要的結果。現在的我,自己也不知怎麼去定義,也不想這樣的,偶爾會與要好的朋友開著些玩笑,更多的是整理自己的小窩。別人說是由於昨日的打擊造成的,不可置否,的確有一點,可是向來的自己是不會為過去的失敗而氣餒,因為我失敗慣了。不會有眷念降在我的心上了。也許,自己就是個怪人,表面上陽光,卻憂郁已經滲進了骨子裡。莫嘉在《致亨里克諾德布朗德》中有這樣的文字:「不知不覺便半個世紀了,我不想拾貝,也沒有潛水,我漂浮在海面上!漂浮,是一種不死不活的感覺」哼,漂浮是不算什麼的!但,這樣終會死的!
G. 紅軍長征電影《萬水千山》
導演:成蔭,華純
主演:藍馬,黃凱,梁玉儒,陳惠良
一九三五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搶渡大渡河,某部營教導員李有國不顧傷痛,鼓動群眾越過雪山,在過草地時,部隊與風雨、飢餓斗爭,後李有國犧牲。經過臘子口戰役,與陝北紅軍會師,完成了舉世文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萬水千山》,從話劇到電影
陳嘉陡 劉國彬
陳其通創作《萬水千山》
新中國第一部長征題材的電影《萬水千山》拍攝於1959年,改編自同名話劇。
1931年,15歲的陳其通參加了川陝根據地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之後,陳其通采訪了眾多的紅一方面軍的戰友,以他們的經歷為主線,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話劇《萬水千山》劇本的創作。
據陳其通說,《萬水千山》中的主人公李有國、羅順成等,在紅一方面軍都有原型。影片中的搶奪瀘定橋、飛奪天險臘子口、陝北勝利會師等都是紅一方面軍的故事。而戲中的高潮部分翻越雪山草地,則是陳其通親身的經歷。
劇本完成後,大家雖都給予充分的肯定,但因為人物眾多、故事復雜、場面宏大,演出場地要求較高,一時無法排練演出。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我軍成立了文工總團,時任總政文藝處處長的陳其通兼任總團團長。話劇團要排戲,四處找本子,有人提議陳其通把《萬水千山》拿出來試一試。
1952年《萬水千山》上演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普遍好評,並榮獲全國第一屆文藝調演編劇、導演、演員、舞美等多項一等獎。全國各地的話劇團都跟著學演這部戲。
毛澤東點名要看話劇
話劇《萬水千山》演出成功後,總政和八一廠的領導決定將其搬上銀幕,並邀請成蔭和華純擔任導演,劇本由孫謙和成蔭改編。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描寫紅軍長征的電影。電影上映後,觀眾踴躍,好評如潮,許多老紅軍紛紛提筆寫評論,回憶往事。一時間,全國出現了《萬水千山》熱。消息傳到了毛澤東那裡,一向偏愛戲劇的主席沒有看電影,而是要調看總政話劇團的話劇《萬水千山》。看完演出,主席感慨萬千,很長時間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走上台,與演職人員合影。
鄧小平用話劇招待老戰友
這台話劇也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重視。1975年,在紀念長征勝利到達陝北40年之際,當時身處逆境的鄧小平,邀請在京的聶榮臻、王震等老戰友一起觀看話劇《萬水千山》,共同回顧那段難忘的戰斗歲月。
1977年,《萬水千山》再次被搬上銀幕。因為是舞台藝術片,陳其通重當編劇,八一廠的著名導演嚴寄洲擔任導演。這一次,主人公李有國教導員沒有犧牲,而是跟著毛澤東勝利到了陝北。重拍的電影,從湘江之戰寫起,全景式地表現大渡河、烏江、雪山、草地等戰斗,對於黨內路線斗爭也有所體現。
《萬水千山》,兩部電影一台話劇,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H. 電影,萬水千山觀後感,200至300字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主席的這一首《七律.長征》是詩歌史上不朽的傑作,這首詩負載著紅軍長征路上的千百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 而電影《萬水千山》從視覺和聽覺上給我的震撼與沖擊,激發了我滿腔的愛國之情,使我又一次經受了革命的教育和感動。
長征精神感動人,因為紅軍們團結。有的戰士在「過草地」時走不動了,教導員就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即使教導員自己病得不輕。教導員關心每一個戰士,他說:「戰士,是革命的本錢。」而戰士們心中深深地愛著自己的隊伍,自己的領導。老周所珍藏的一瓶酒,讓兒子小周給教導員送去,就為了讓教導員在過雪山時暖暖身子。而在教導員病重期間,戰士們都爭著照顧他。濃濃的暖意在艱苦的行軍中給每一個人帶來溫暖。